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1页
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2页
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3页
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4页
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化论文-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论文摘要:语用移情指语言习得者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到对方的社会文化中去,它要求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必须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将其作为交际的背景知识进行言语交际,因此它是语言习得的较高层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并将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用移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如何把这些意识运用于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一、引言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这句话的英文译文却有不同的版本。我们选取较为普遍的两种译文来作个比较。其一为杨宪益夫妇的“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ee”而另一种则是DHawkes的“Eventehcleveresthouseiwfecannotmakebreadwithoutlfour”。杨的翻译根据中国文化选词,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而Hawkcs则根据西方的文化将riee(米)改成lfow(面粉),这更易被使用英语的西方读者所理解。由此可见。语言的运用与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仅仅是掌握套发音、语法规则和一大堆的词汇,只要这样就能得心应手的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就是语言习得者常常犯理解上的错误和出现运用上的不得体。例如:笔者在读初中时,有一个同学收到在外地读书的笔友的来信,信中称呼为“Dear”,落款是“Yours”,被大家译成中文就是“亲爱的”、“你的”。于是一时问“信激起千层浪”,弄得是满城风雨,同学们取笑她,班主任也批评她早恋。而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她的这位笔友也是一个女生。此外。在笔者就读的中学还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美国来的学者初次来我校参观访问,临别前被邀请出席由校方组织的师生座谈会。会间一位教师竟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他一年的薪水能拿到多少!这位学者感到非常突然,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本想含糊其词,但又恐失礼,最后只好支支吾吾的说了实情弄得当时的会场气氛很是尴尬。而该学者在会议结束离开时,大有如释重负之感,唯恐再呆下去又会遭遇什么难堪之事。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前者被弄得啼笑皆非的原因是信息获得者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中来理解“Dear”、“Yours”;而后者则在于问话人没有考虑到受话人的社会习惯。因此,我们认为:外语教学在教授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养成站在对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言语交际的习惯。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自19世纪人类学问世以来,学术界关于“文化”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200种。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Tailor。1871年在其名著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上的意义来说。是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而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Saplr则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所为所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胡文仲把文化分为三种:“hi异hculture”(高层文化)、“popularculture”(通俗文化)、“deepeu1ture”(深层文化)。在此。我们采用“popularculture”的定义,即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言语行为以及世界观与价值观等。从语言的本质来讲。它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并非文化之全部。而在另一方面。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了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通常把语言视作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历史和文化背景,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其民族性格、气质、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等等。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习得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文化的过程。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HDouglasBrown所说:第二语言习得就是第二文化的习得。所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习得者不仅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使语言使用得体,这就必须了解并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语法的错误有时并不影响交际,但语言使用不当则会使交际中断。既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也各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若要发生交际。就必然会出现从一个文化跨越另一个文化的交际过程,也就是接受对方文化、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理解并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语用移情。三、语用移情与二语习得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情感相通,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或者解码。将语用移情运用于第二语言爿得便是让语言学习者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例如:一位外国删友赞扬你说:“Yourhandwritingisredrgood(你的字写得真好)”。对此我们应首先了解对方的习惯西方人常遵循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讲真话。而我们中国人却倾向于遵守礼貌原则,即谦虚。因此,为了使交际有效的进行下去,我们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的文化习惯采用“Thankyou”或“Iarngladyoulikeit”作为回答。假如我们根据中国的习惯用“No。notatall”或“IdontthinkSO”回答,对方会以为他说错了什么或是你不赞同他而使交际中断。这种不置身于对方文化而造成的交际中断的原因,我们称为语用失误。我们知道语用失误可以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1ira)。语用语言失误指学爿者没有移情而将本族语中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目的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并齐声喊“老师好!”在这里。“老师”不仪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用作称呼语。更不是尊称。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人们的价值观念等。例如。初学英语者跟说英语的本族人见面打招呼时说“Whereal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会使对方觉得你太过关心以至多管闲事。但若我们改成Itsaniceday,isntit?”或“Howareyou?”之类的话作为寒暄,就十分得体。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用移情。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必须经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相信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相似,但通过理性分析人们会认识到,文化特征是可信的;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即思想感情已经融合到对方的社会文化中,这就适于语用移情(pragmaticempathy)。四、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近些年来。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外语学界在教学中对外语国的文化因素日益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外语专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大纲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必须增强文化意识,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否则,语言学习者会误以为文化的基本因素是共同的进而忽视文化的差异,而把自己的文化习俗搬到目的语的使用场合上,造成许多的不妥、误会与冲突。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交际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中所拥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都不具备。甚至相悖:而自己语言与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却能找到;或是两者中都拥有某一东西,但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称呼方面,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称谓词“uncle”与其对应。再如,“ambitious”(有野心的)这个词,在英语中时褒义词,而在汉语中却多为贬义。因此,只有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学习者才能有效的达到语用移情。那么怎样才能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习得的始终,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达到语用移情的目的呢?对此,语言工作者们已经提出并实现了许多办法,如美国语言学家Allen和Vlaette没置了各种教学方法,如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艺术节日等。语言学家Robinett则认为学语言的最佳环境是身处目的语的国家里。这样。“语言学爿者就沉浸在该文化中。有机会直接观察使用语言的各种场合”。当然,Robinett所说的这种方法。对学习外语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怎样才能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呢?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首先,要着手分析词汇和语法的外在含义,即社会含义,在课堂中运用语境的启示、上下文的揭示、直观教具、教师的讲解以及在课外举办文化知识讲座等手段来提高和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内在理解。如“meal”这个词。美国教学法专家Fries认为:如果语言学习者不了解文化背景。甚至连一句简单的“Tomishavinghismea1(Tom在吃饭)也不能真正的理解。Tom是哪国人什么时候吃饭,饭都吃些什么。吃饭时通常做些什么,这一切确实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的、英国的和欧洲大陆的正餐和中国的正餐是截然不同的。而教师作为跨文化的重要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对文化传播与解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更高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把语言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逐渐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它们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即站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换言之,也就是不仅让学习者熟悉地掌握语言形式,而且让他们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正确、得体的运用语言。尤其是当涉及那些诸如年龄、政治信仰、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之类的所谓“非自由话题”。再者,在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学法专家StephenCDunnett认为课本编写者应不断的把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注入每一篇课文中。但在以往的甚至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中国式的英语对话如:A: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B:MynallleisWangLing(我叫王玲。)A:Howoldlaeyou?(你多大了?)B:Ia,m19(我19岁了。)A: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你家里有几口人?)B:Thereare4(有4口人。)诸如词类的话题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自由话题”。也许在课堂上与同学操练时,这样的话题是很平常的,但在同说英语的本族人交流时,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合适的。尽管学生掌握了绝对正确的语言形式,但用在不当的场合,没有注意到对方的文化习惯,就达不到应有的交际目的,而且。这样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