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摘要】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巨大的“存差”引发了全国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热烈探讨,以及对由此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本文通过对199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存贷款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存差”的产生过程及存款结构的变化,继而从银行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特殊存在依据,并在外汇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模式、金融体制创新、货币政策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转型经济银行业流动性过剩2005年10月,人民银行发布的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36万亿元,存款余额则高达29.44万亿元,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高4.3个百分点,存贷差将近9万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到2006年12月末,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53万亿,存款余额达到33.54万亿,存贷差超过10万亿元。持续增长的“存差”额引发了全国金融市场对流动性过剩的巨大关注和热烈探讨,甚至导致对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然而,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不应简单等同于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分析,也不能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经济危机阶段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与之简单类比,我国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有其独特的制度根源。一、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1990年至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数据进行了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在1994年之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大于存款额,处于“贷差”阶段。而1994年之后存款不仅在绝对数量上超过贷款,而且增速也大大高于贷款的增速,呈现“存差”越来越大,存贷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然,1994年后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值得探究,而这一阶段与我国金融和经济体制的诸多改革相契合,更加让人确信“存差”的出现绝非偶然。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整理。基于存款大幅增长这一事实,现有许多分析将流动性过剩主要归因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并从现行社保体系的不健全等角度解释这一倾向,提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来减少“存差”。然而,对不同存款的统计数据却表明,我国存款急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居民储蓄。1996年到2005年间,城乡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三者占总存款的比例之和没有发生变化。1996年,三者占比之和为90.5%,2005年为89.6%。但是三者在十年间对总存款的占比则呈现出显著趋势。企业存款占比从31.9%上升到了33.5%,政府存款由3.5%翻了一番,上升到了7%,而居民储蓄则由原来的55%下降到了49%。结合图2进一步考察三种存款各自的增幅变化,可见政府存款呈大幅上升趋势,企业存款增幅总体上大于储蓄增幅。由此可以看出,存款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存差”的出现。因此,探究存款结构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存差”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整理。二、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探究1、从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综合改革的角度解释“存差”的出现。首先,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取代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导致存差的出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后,我国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确立。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一体系下,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直属的经济部门,分别履行不同职能,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承担不同的贷款业务。国家主要采取“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调配资金,实施金融管理。宏观上,贷款-存款=现金发行,这三个科目就构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贷款大于存款,就称存在“贷差”,意味着流动性不足;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存在“存差”,意味着流动性过剩。1995年后确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与传统计划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建立了由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和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在这一新的结构下,货币发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存款构成了“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核心。然而,构成基础货币主体的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上缴准备金存款,当然就意味着它不能将自己吸收到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于是出现了存差。第二,金融相关法律的制定决定了存差的出现理所当然。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1995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时应当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应保有不低于25%的存差,而由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存差恰恰是从1995年刚刚开始出现。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为76.4%,2004年为73.8%)。事实上,贷款与存款的比例规定是全球金融界的通则。表1将我国存贷款比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数据来源:根据IFS、IMF数据资料以及各国年度金融报告和银行业报告整理。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的下降在同类新兴国家中并非罕见。事实上,我国的存差与美、日和其他新兴国家的数据相比仍然稍高。因此,银行业存差的出现并非危机信号,而是我国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存差的出现。传统金融组织体系下,央行以计划为核心,通过下达指标来控制贷款规模,从而控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业绩考核既不与风险挂钩也不与回报挂钩,只与贷出的数量挂钩,这使得商业银行大规模放款,成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次经济过热的主导因素。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2002年起中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审核力度。同时,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自行承担贷款的风险和损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信用”已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然秉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规模的下降。第四,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促进存差的扩大。一方面,早期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以短期贷款为主,其流动性强,所以银行所需的超额准备金相对较少;如今的商业银行主营中长期信贷业务,长期资金的占用增加,风险增大,所需的超额储备自然上升(刘锡良,2007),使得存差扩大。另一方面,现代银行业改革倡导资金运用越来越多元化,更多存款资金被投入货币市场或其他资金运用渠道,主要是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贷款所占的比重相应下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整理。第五,政策性剥离和核销不良贷款造成存差的扩大。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推动其改革上市和提升竞争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央行自1999年起先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和不良资产的政策性剥离。中国银监会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从2003年底的19168亿元下降到2004年底的17176亿元,2005年底为10724.8亿元。在存款仍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贷款却因为核销而相对减少,由此可见“存差”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2、从经济结构调整角度分析“存差”的增长。(1)我国贸易结构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的增加导致外汇收入的不断增长。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造成我国资本账户和贸易账户从1994年起一直处于“双顺差”。加入WTO后开放的经济格局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另外,我国对汇率和外汇储备的管理仍处于市场化进程中,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确立了强制结售汇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央行外汇储备的增长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在目前的外汇体制下,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意味着央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外汇以稳定汇率,基础货币的投放量随之增长。李成、姜柳(2006)对流动性和汇率制度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作为流动性衡量指标的“存差”与作为汇率制度衡量指标的外汇储备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可见,“存差”是伴随着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外汇体制改革过程中国际收支的增加而出现的。(2)政府存款率增长。政府存款率的增长应从政府收入的增长和政府储蓄倾向的提高两方面进行考察。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财政部便提出了“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具体是指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目的在于增强财政再分配能力,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自此以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占比,无论在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阶段都是上升的;政府收入已经连续数年以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增长,经过再分配调整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上升。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针对生产和流通活动征收的税费收入的增加;二,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针对企业和居民征收的所得税的增加。另外,在所得税增加的同时,政府的福利支出却相对下降了。因此,政府收入的快速增长说明“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至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无论归因于其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归因于其资本转移水平的提高,都说明,近年来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强化了(李扬等,2007)。(3)企业存贷款需求的不平衡。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储蓄率相对较高,这源于企业部门的高利润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出口的不断增长,企业收入逐年上升,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居民部门贡献的廉价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提供的廉价资本,使得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幅由2001年的8.1%上升到2006年11月的30.7%,主营业务收入2006年1-11月同比增长26%,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1998-2005年间我国净资产的净利润率从2.2%上升到了12.6%,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了14.4%,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高利润增长导致企业储蓄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旧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为了抑制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限制产能规模的过度扩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国家自2004年起开始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审慎监管措施控制信贷,以大力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企业信贷投资需求急剧减少。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存差”不断扩大。三、对当前银行业流动性的评价及政策建议我国银行体系目前资金的确充裕,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储蓄的增长显得并不旺盛,资金运用的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动性过剩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决策依据和必然性。其出现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加强、银行贷款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又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关于政府财政角色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出现的。因此,现阶段银行业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尚不至于引发对经济危机的预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资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资金运用渠道,防范较高流动性对经济的不稳定性冲击。具体政策建议如下。1、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贸易政策。逐步实现汇率的市场化机制,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过渡则使外汇由国家集中储备转为向民间分散储备,减轻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压力。另外,对贸易和引进外资等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解决流动性过剩。2、增加对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目前,我国的产能集中在技术水平低、门槛低的下游企业,造成大众化、低附加值产品严重过剩,而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增加对后者的产业投入不仅可以为银行业多余的流动性找到合适的运用渠道,而且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收益,更是国家调整行业布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的重要方面。3、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其一,可以鼓励境外企业到我国资本市场融资,使得多余流动性得以应用的同时增加资金的收益;其二,鼓励境内企业将闲置的储蓄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在疏导流动性的同时拓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4、打破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模式,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和农村金融市场。我国的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模式使得政府及相关官员往往按照政绩考核的需要为发达城市和大企业配置更多资源,而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则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支持。然而,由于信息披露、资产规模等因素达不到要求,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因此比大企业更需要银行信贷;而农村金融具有贷款额度较小,当地信用文化、社会关系等对贷款的安全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