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翻两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五次全会,深入讨论了关于推进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0年,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以来,我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各项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尤其是“三农”问题仍十分突出,就全省而言,已经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收入低而不稳,尚有近五百万人口没有彻底解决温饱和稳定脱贫;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就业压力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日益增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滞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协调,城乡差别仍在扩大;农业生态脆弱,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等等,广大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与此同时,一些同志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缺乏清醒认识,盲目乐观,固步自封;少数同志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畏难情绪严重;有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囿于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创造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不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必须尖锐地指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果不下大决心解决影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不花大力气加快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河北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小进亦退。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在我省“翻两番、三步走”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认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把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基础工程。要自觉地破除思想障碍,革除体制弊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全面提高领导水平,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把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二、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骤到2020年,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17万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左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全省城市化率达50%以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基本扭转;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秩序良好。全省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上述目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05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9%左右,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第二步,从20062010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85%左右,力争到2007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到201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稳定脱贫;第三步,从20112020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总量实现翻两番以上,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目标。三、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我省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加深对“三农”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牢牢把握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动权。坚持以人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和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不同的资源和地理特点,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切合实际、有利于发挥优势的发展路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和重大战略。要正确把握调整的方向,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要着眼于提高大宗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特别是纯农户增收,通过政策鼓励、信息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做好农民思想工作,以及有效解决好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困难问题等,使广大农民自主、自觉地按市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和完善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经济区。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竞争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特别是要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要着眼于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着眼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集中财力建设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抓好系列开发,促进粮食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尽快形成。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根据市场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五、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出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来抓。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水平,使更多的农户融入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速资本聚集,促进资源和品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不论哪种类型和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够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增加收入,都要积极鼓励扶持。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都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投资支持,重点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出口潜力大、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主产区,尽快建成一批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构筑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产业格局。要围绕让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理顺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的关系,使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路子。从2004年起,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力争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左右,到2007年达到50%左右。六、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就没有强大的县域经济和农村的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我省县域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等问题。要坚持工业兴县,实行项目带动。要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实施更加开放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民营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积极引进省外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上档次、上水平。努力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诚实守信、勇于开拓、经营管理能力强、适应国内外竞争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形成有河北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民营产品群、产业群和企业群。加快县域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发展县域民营经济,鼓励各类人才艰苦创业,形成浩浩荡荡的民营企业大军。力争到2007年,全省县(市)的民营经济比重占到县(市)域生产总值的70%以上,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同步增长。七、切实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整合扶贫资源,创新思路,坚持标准,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标本兼治、尽快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要坚持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成果并重,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九大”扶贫项目工程。贫困县、乡、村要增强脱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起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及时发放救济款物,按规定减免有关税费,确保生活不出问题。要集中力量打好农村饮水解困攻坚战,改善山区农民饮水难和饮水不卫生状况,2004年基本解决现有7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新出现的饮水问题随时解决。继续把张家口、承德地区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举全省之力予以支持。张、承地区要制定和完善专项配套规划,专人负责,一抓到底,确保按规划进度如期脱贫。八、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转移慢、渠道少,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要拓宽视野,广辟渠道,加强组织,积极引导,力促省内流动,强化省外输出,鼓励出国务工,多层面、全方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像抓城市就业再就业工程那样,制定专项规划和工作目标,把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要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扶植和引导各类劳务公司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努力形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新路子。要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转移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进城农民与市民同等待遇的有效途径。从2004年起,各级要专门安排用于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管理的资金,组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全员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要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完善培训教材,改革培训方式,加强定向定岗培训。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力争到2010年前,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50%以上。九、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要把推进城镇化进程,摆在活跃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布局,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省会城市和其它设区城市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重点支持一批基础好、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建成高标准的小城市;择优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建制镇,走出一条适合我省省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产业兴市,加快培育城镇特色经济,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的产业转移和对接,密切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发展的联系,不断延长产业链和上下游产品配套,加速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全面建立以居住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的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拘一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到2005年,力争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达40%左右;到2007年达到60%左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业指导,因地制宜,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抓起,积极组建、改造各种类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要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蔬菜、果品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并赋予其必要的职能和手段。进一步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发挥带动农民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