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摘要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文章从意义、障碍、原则和措施等四个方面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战略性的思考。关键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经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西部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如果照搬中东部尤其是沿海省份的经验和模式,不一定是可行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并认真总结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建立完善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理论,更好地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发展。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与传统农村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新农村;(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现代化水平、科技贡献率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新农村;(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良好的新农村;(5)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新农村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在政策方针层面,新农村建设端正和明确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更注重农村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其次,在经济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还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在社会政治层面,西部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与和谐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使农民群众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最后,在思想观念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热情和动力。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一)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西部地区地处内陆,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交通信息闭塞,气候恶劣,土质贫瘠,耕地面积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西部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比如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区,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农业生态脆弱,土地沙化,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二)人力资源条件落后。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思想准备,缺乏一技之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老弱妇幼群体,使西部农业劳动力素质日趋低下的状况更加严重。在道德文明素质方面,西部地区农民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魄力,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重新泛起,赌博、封建迷信等思想有抬头趋势,参与村务管理和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政治冷漠正在泛滥。(三)经济发展条件薄弱。就工业而言,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缺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的能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侧重于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等类型,产业关联效应和升级效应差,很难对区域就业、城镇化以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贡献。而且,西部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工,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提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就农业而言,西部地区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少,且土质贫瘠,绝大部分无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而且几乎没有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和流动性基础设施,而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在西部还远未形成,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以及产业化的缺失,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西部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农村贫困程度深,范围广,差距大,有的地区和农户甚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吃饭穿衣仍然是严重的生存难题。(四)政治条件滞后。西部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基层管理薄弱,一部分干部缺乏现代知识和观念,思想意识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几乎不具有民主法制观念,作风专制,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民族矛盾相对突出,民族意识、民族习俗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容易使一些干部以狭隘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处理民族关系,使一些少数民族村干部受宗教的影响,以宗教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甚至影响政策,也使一些群众以民族划分派别,产生民族对立的倾向。西部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知识、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差,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不熟悉,更谈不上行使,致使基层民主管理的气氛不够浓厚,村委会选举常常是走过场,这些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五)社会条件不足。在文化教育方面,就全国来说,由于历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就西部地区而言,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思想观念狭隘以及宗教、民俗因素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其他地区更加低下和普遍。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农民注重物质消费,对子女教育、农业科技投入、农民自身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西部地区“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广,水平不高,对保障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作用不明显。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首先,经济发展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中心。西部地区落后的总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薄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改善政治和社会条件。为此,应该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问题。其次,人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家园,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创新人才制度,尽可能地培养、吸引和调动各种人才参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再次,生态问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改善恶劣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改善农民生活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西部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改善西部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二)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依靠农业自身是很难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工业反哺农业能力较差,以城带乡也是带不动的。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新农村发展平台,带动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体的广泛参与。但是,新农村建设也不应该由政府包办代替,不能站在政府和城市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否则,国家财政是难以支撑的,也不会符合农村的现实,不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发动农民主动参与,组织农民共同建设。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政府既是启动者,又是组织者和出资者,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农民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二者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此外,新农村建设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支持和引导,培育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形成各种发展力量的合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达到预期目标。(三)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首先,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西部各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甚至一省之内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因地制宜应该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不照搬中东部的建设经验,不强求统一的建设模式。其次,西部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长远性,坚持规划优先、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坚持长远目标与渐进发展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行为。再次,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相结合,注重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基层民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农民。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传统产业上,近年来传统产业相继萎缩,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起来,工业基础显得相当薄弱,难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因此西部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二是要用好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整合各方面的资金;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公共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倾斜,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和电网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要加强村内道路、自来水工程以及电视、电话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建立了雄厚的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推动工农业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在此过程中,要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资金浪费,也要反对不分主次或反次为主,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二)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通过强化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合作,推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培育和塑造农村市场发展软环境的能力。二是要发展县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培养和锻炼西部农民,使其掌握现代工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从而造成庞大的产业队伍。三是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和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四是要培育城乡统一的县域市场,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变迁,促进商品和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减少市场交易环节,促进产业分工的发展。(三)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如上所述,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让农民从低水平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大面积市场化、组织化,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最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农业。西部地区要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工作,加强西部地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以及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发展基础教育和培训。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断“穷根”。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制定相应措施吸引教师资源向西部农村流动。其次,提高农民素质,从基础教育人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知识,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需的专业技术。再次是突出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民主精神、维权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为基层管理的民主化奠定基础。最后还要宣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将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克服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加强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团结。(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西部基层组织建设要培养一支年轻、有知识、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1)拓宽用人渠道,积极选拔人才;(2)加大对现有干部的培训力度;(3)有计划地培育和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其次,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促进党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结合,将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强调党员在发展生产和劳动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突出党员分类管理,建立、规范村级组织保障机制。再次,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确保选举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并加强对村委会班子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最后,还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各种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六)加强村镇建设。在村镇建设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编制科学的村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