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体例角度看诗论的未完成性摘要:朱光潜先生一生著述等身,而他最看重的一种是诗论。诗论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该书在王国维的基础上为从诗话到诗学的转变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本文主要从该书的第十三章陶渊明与全书的关系来揭示这个问题,从而证明其未完成性。关键词:诗论;陶渊明;体例;未完成性一、诗论的写作与版本诗论到底写于何时?朱光潜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在诗论抗战版序中,作者说:“写成了文艺心理学之后,我就想对于平素用功较多的一种艺术诗作一个理论的检讨。在欧洲时就草成了纲要。”1(p4)在1980年所写的作者自传中,作者说在英法留学的八年中,“一直是我心中主题的诗论,也写出了初稿。”2(p5)前者说他在欧时这里他只是草成了纲要,后者则说是初稿。朱光潜是一九三三年秋回国的,朱自清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三日的日记中说“朱孟实已到平”,五天后二朱就见了面。但是朱自清读诗论的时间远在朱光潜回国之前。1933年1月13日的朱自清日记有“阅孟实诗学,甚佳”的记载,翌日又有“读诗学毕,大佳,大佳”的赞语。3(p185)这说明早在朱光潜回国前,他的诗论已在国内至少是朋友的圈子里出现,只不过当时不叫诗论,而是叫诗学。徐中舒用诗论初稿向胡适介绍朱光潜时朱光潜本人尚未回国。这些情况说明诗论在作者留欧时即已初具规模,而不只是纲要,否则朱光潜不会用此书作为资历的证件,朱自清也不会有“大佳”的称道。那么诗论的初稿成于何时呢?朱光潜全集第三卷说明认为诗论于1931年前后写成初稿,这近似一种推测;王攸欣在朱光潜著述年表中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作诗论提纲及初稿,1933年完成。4(p265)王攸欣说朱光潜1932年开始写诗论也是一种推测,因为作者说过他是在文艺心理学完成之后才写诗论的,文艺心理学初版于1936年,作者说他“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的序还是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写成的”2(P197)。因此,王攸欣把1932年作为朱光潜开始写作诗论的时间;蒯大申所做的朱光潜学术年表也说是1933年上半年写出诗论初稿,5(p284)而朱自清在1933年1月13日就读到了该稿,可见该书至少在1933年初即已大致成型。他们两个都把初稿完成的时间定在1933年,是因为这年秋天朱光潜回国了,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把朱光潜回国的时间定为初稿完成的时间,事实上诗论在1943年出版前都可以称为初稿,这里所说的初稿完成时间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回国任教后,在北大和武大讲授的过程中,朱光潜对它不断修改,朱光潜说:“我每次演讲,都把原稿大加修改一番。”后来,陈通伯等人要出一套文艺丛书,朱光潜这才拿出来把它发表了,这就是诗论的第一版即“抗战版”,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除序外,全书共十章:第一章诗的起源,第二章诗与谐隐,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第五章诗与散文,第六章诗与乐节奏,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第八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第九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第十章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了诗论的“增订版”,除增订版序外,增收了第十一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第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第十三章陶渊明三章。1984年7月,诗论的第三版“三联版”又增补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附在第三章后)和替诗的音律辩护(附在第十二章后),并添了一篇后记。朱光潜逝世后,1987年出版的朱光潜全集第三卷里的诗论又附录了初稿中原有的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这两篇。可称为“全集版”。二、体例内外:陶渊明问题从前期的积累到后五十年的不断写作与修改,诗论的写作横亘了朱光潜的一生,说诗论凝结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是毫不夸张的。也许正因为诗论有这么多版本,朱光潜的研究者对其版本变迁中的体例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增订版”中的新增的第十三章“陶渊明”的意见分歧。陶渊明很显然是一篇诗人论,是一篇带有批评性质的传记,对一个具体诗人的研究和论述能否融入诗学理论的体系,换一句话说,这从体例上来讲是否合适?对这个问题,朱光潜的研究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根本不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基本上是默认和赞同的立场。劳承万的朱光潜美学论纲,钱念孙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就是如此。与他们二人不同,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有专章述评朱光潜,并用一节的篇幅逐章分析了诗论,但是行文到第十二章就戛然而止了,闭口不提该书的第十三章。这分明是对第十三章的否定。另一类研究者则看到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看似不妥其实大有深义。商金林、阎国忠、宛小平和朱立元都是这样看的。商金林认为:“诗论最后一章陶渊明,从体例上说似乎与全书不协调,其实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前十二章重在阐述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这最后一章重在说明诗人应该如何,从而给这部诗论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6(p261)这种说法从完整性方面为作者辩护。阎国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明显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他先说:“陶渊明作为专章列入诗论,从体例上讲是不协调的。因为其他的各章讨论的均是诗本身的一些问题,如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绘画的分别,诗的节奏、声韵、律等,唯独这章把讨论全拘泥于一个诗人身上。”接着,他又说:“但仔细推敲起来,则不难发现其中的特殊用意。在朱光潜看来,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魂就是人格。陶渊明的人格本身就是久经涵养而成就的一首完美的诗。所以这一章虽写的是陶渊明,却包括了全部诗论的思想精髓,可以说是它的主旨和总纲。”7(p5)阎国忠对这个问题对明确否定到极度称道表现出来的是他对大师著述的顺向式领悟。朱光潜的研究者中有一个是他的孙子,叫宛小平。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表面看,这只是对诗人个案的一个研究结果。实质上,意义远大于此。”一番分析之后,他总结道:“总之,朱光潜以人格来透视艺术的风格,并尝试用类似传体写严肃的学理著作应该视为匠心独运。”8(p163)朱立元在诗论导读里也持这种看法,他说:“第十三章看似游离于全书的完整结构,实则是朱光潜匠心独运地以陶渊明为个案印证他的诗境说的普适性。”9(p3)这些人的观点大体相似,基本上是先觉得似乎有问题,但是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才发现了这种安排的深义。他们虽然都觉得第十三章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这一章在全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看法并不相同,或侧重内涵,或侧重形式,甚至有人把它看作书中最重要的章节,这种情况本身就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解释的随意性。总之,从这些研究者的结论来看,大师的著述不会有什么不妥,凡是与众不同之处都需要仔细揣摩,自然会从中发现其匠心独运之处。提出这个问题而持否定意见的人只有王攸欣,他说的很干脆:“诗论融合中西方诗学,从理论上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进行总体探讨,在体例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再版时增加的三章之一,即最末一章陶渊明不符合此书体例。”10(p194)这个判断尽管与众不同,却是与我对朱光潜诗论的阅读相符的。在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大厦的过程中,朱光潜本人对体例问题也有所警觉。“全集版”中附录的两篇文章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都是初稿中原有的,为什么朱光潜在出书时把它们删掉呢?对此,朱光潜自己曾有过回答,他说:“这两篇(即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作者按)原是诗论初稿的第三、四章,曾由北京大学打印过发给同学。到诗论正式出版时,因与全书体例不一致,删去了。”11(p603)这两篇都是对话,受柏拉图的影响,朱光潜对对话的喜爱是非同一般的,但是考虑到理论著作的特点及其统一性,他还是忍疼割爱了。现在的“全集版”把它重新收入,但只作为附录,从体例方面说,这是一条折中可行的方法。它保存了此书的原貌,又不与全书体例构成冲突。既然朱光潜不是没考虑过体例问题,他为什么要把陶渊明这篇诗人论作为其中的一章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附录呢?当时作者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诗论增订版序透漏了此中消息:“从前我还写过几篇关于诗的文章,在抗战版中没有印行,原想将来能再写几篇凑成第二辑。近来因为在学校里任课兼职,难得抽出工夫重理旧业,不知第二辑何日可以写成,姑将已写成的加入本编。这新加的共有三篇,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两篇是对于诗作历史检讨的一个尝试,陶渊明一篇是对于个别作家作批评研究的一个尝试”1(p5)这说明,朱光潜是有意写诗论第二辑的,只是由于工作关系一时未能如愿。因而把诗论出版后写的一些原想作为第二辑的几篇文章放到增订版里。因此,朱光潜说“姑将已写成的加入本编”,这无疑是权宜之举,并不是对诗论的成熟建构。直到最后,朱光潜的诗论第二辑也没有出现(倒是台湾在八十年代出了一本朱光潜的诗论新编12,其中共收朱光潜论诗文章十三篇,但并无体系可言。),而姑且加入其中的三篇文章也一直留在其中:三十年后,诗论第三版印行时,朱光潜不再提第二辑的事了,增订的三篇已在书中存在了三十年,也维持了原有地位。他在后记中特别提到了增订版中的新增的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我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歌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1(p331)由此可见,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两篇提出了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做了详细论证,从而成为诗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从作者到读者都无人质疑。但是,作者在这里却不提他同时增订入集的陶渊明,大概是他也明白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尴尬处境,所以尽管喜爱却不提起。那么,这一章的真正归宿应该在哪里呢?四十年代初,重庆大公报的记者对他采访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下一本书将是什么?他回答说:“二十年前就已蓄意写一部魏晋人品,想在魏晋时代选十来个代表人物,替他们写想象的传记这些年来,我颇留意中国诗,也想挑选一些诗人出来作一种批评的研究(如同我去年写的陶渊明那一类的文章)。”13(p312)也就是说,这篇陶渊明其实是作者原打算写的魏晋人品里的一章,但是由于魏晋人品根本没有再写,这篇陶渊明也就一直呆在诗论里。但是尽管呆在其中,其实游离局外。一九七九年冬,朱光潜在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写的编后记中说:“诗论大量地谈到中国诗,特别是对于中国诗的音律分析,北京师大中文系钟敬文同志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同志都劝我将诗论再版,再版暂不可能,所以多选载了一些。我希望我的初步分析有助于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方面日益上升。”14(p476)这里他又提到了增订版中的前两篇,并且表示对诗论“多选载了一些”,查目录,该集选录了诗论中的八章内容,除了表现论和几篇比较论外尽在入选之列,陶渊明这篇被阎国忠认为是诗论的主旨与总纲的章节也不曾入选。总之,陶渊明这篇诗人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融入其诗学理论整体的。由于陶渊明是作者最推崇的诗人,而陶渊明一文又是作者一生读陶的结晶。直到最后,朱光潜也未忍割爱,也未作为附录。这说明朱光潜在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主观喜好和制约因素,致使其诗论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当然,就全书而言,这毕竟是瑕不掩瑜的。诗论作为一个变诗话为诗学的理论建构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突破了人间词话那种保持着传统词话形式的现代文论建构的尝试,而是真正建立了一种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因为著者是成就卓越的人而为书中存在的一些不合逻辑,甚至有违逻辑的地方也一味加以迎合式的辩护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与朱先生提倡的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不相符的,因而也是不利于推进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三、关于诗论各章的关系除了第十三章陶渊明以外,朱光潜研究者对诗论前十二章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阎国忠认为:“诗论的开篇第一章讲诗的起源第三章讲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至于诗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基本上未提及。”15(p126)这并不是从总体上对诗论各章的把握,他所说的“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过于笼统,第五章以前的内容其实也可以说是“诗的特点和成分”,而且他并未指明各章的关系。朱式蓉认为“诗论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是相当特殊的一部分”,其理由如下:“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尽管第七章自有其一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与画的比较,但在诗论全书的结构中,它是前3章论点的发挥,也是前3章在逻辑论证上的归宿。第七章后的五章专门讨论中国诗的音律。前3章旁驰博鹜,从声、顿和韵三方面替诗的音律辩护;后两章则对中古律诗作了一番历史的考察。”16(p204)后五章谈诗的音律极其明显,但是第七章并不象他所说的那么特殊,他之所以看重这一章是因为他认为朱光潜在本章中道出了治学的意图:“一种学说是否精确,要看它能否得到事实的印证,能否用来解释一切有关事实而无罅漏。”但从全书来看,第七章只不过是承接第五、六两章在谈了诗与散文、音乐的关系之后又谈了诗与画的关系,这三章其实位于一个层次上,属于诗与散文、音乐和绘画这些文艺形式的比较。他说的“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是不够准确的。最能揭示诗的特质的其实是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王攸欣认为诗境论只统率了前七章,论音律的部分与诗境论的关系不密切:“第一、二章以诗境论为潜在前提考察了中国诗歌起源的各种因素,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诗与散文、音乐、美术的异同及关系,仍以诗境为诗的根本特征”10(p194)王攸欣这个质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音律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音律对诗要比对散文重要得多),是构筑诗境大厦的基石,怎么能说与诗境论的关系不密切呢?就此而言,我觉得朱立元的看法是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