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活跃于抗战中的重庆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内容提要】抗战时期活跃于重庆的突兀文艺社是一个由重庆兼善中学学生发起成立并延伸至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国立剧专、载英中学等多所大、中学的校园文艺社团。突兀文艺社凝聚力强,倾向明确,有刊物,有阵地,其活动持续近十年,并在文学大师茅盾与老舍的指导与影响下,留下了一批反映抗战现实生活的作品,成为抗战时期重庆颇具典型意义的校园文艺社团。【摘要题】思潮与流派【关键词】重庆/抗战时期/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正文】一突兀社(全称突兀文艺社)1940年初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北碚兼善中学,其发起人有杨顺仁、杨本泉、刘德彬、唐廷璐、陈万堂、韩久余、龚固礼等人。除杨顺仁外,全是当时兼善中学高二班的学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一群普通的中学生何以办起文艺社呢?据当事者回忆,当时为避开日寇飞机日益严重的轰炸,兼善中学由北碚街上迁至山林蓊郁的鸡公山上,曾就读于兼善中学的杨顺仁同学到鸡公山上探望仍就读于兼中高二班的原初八班老同学,为了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同窗之谊,同时便于今后大家在文学上相互勉励和联系,杨顺仁建议成立一个文艺社,得到大家的欣然响应。于是大家学习鲁迅先生办语丝时翻字典的方法为文艺社取了“突兀”之名,取其“突然崛起”之意,并以“突兀文艺社”的名称于1940年初向兼善中学训育处登记成立。1突兀社一经成立,即显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社员们结合当时的抗战现实,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很快发展成了一个跨班、兼容高初中年级的全校性的文艺社团。他们不仅积极创办了突兀文艺、突兀旬刊、突兀晚报三种有特色的文艺壁报,还组织成立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个文艺兴趣小组,选取大家感兴趣的书或关注的抗战现实环境中的文艺创作问题来讨论,这既坚定了社员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意志,又培养了大家的艺术修养与创评能力。1941年秋天,兼善中学从鸡公山迁至嘉陵江边的毛背沱。由于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学校的校舍大多是土墙茅顶的简陋建筑,但这并没有抑制突兀社社员的创作激情。随着赵子信、万继金、李家华、席向、邝忠实、陈等一批新社员的加入,突兀社活力大增。这些新社员与老社员们一起,同心协力,开创了突兀社创作的新局面。1942年,在与兼中的另一个文艺社团草原文艺社的竞赛中,突兀社的社员们开始从写短小的诗文转向较长的文艺作品。这一时期,刘鸿奎(笔名徐村)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暴风雨、纯真的爱、泥泞的路等,杨本泉(笔名木人、穆仁)写出反映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级会,邝忠实创作了抗日题材的话剧神父之死等,力求内容充实与技巧开拓的作品。创作水平的提升,使精力充沛的突兀社员们不再满足于校内壁报活动,开始将突兀文艺改为油印,以增强其社会传播能力,扩大突兀社的影响。这样突兀社的作品影响力就不再局限在兼中校园范围内,这为突兀社由兼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打下了基础。随着突兀社的社员从兼善中学转学他校和毕业升入大学,犹如星星火种,突兀社也很快由兼善中学扩展到其他中学和大学,成为抗战时期活跃在多所大中学校的校园文艺社团。突兀社并未提出鲜明的文艺主张,但是突兀社的壁报内容以及社员们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文学创作,却比较明确地表达出一个共同倾向,用其“永久社长”杨本泉的话来讲,就是内容上“关注现实人生,反映社会下层,作民众的代言人,为民众呼喊”,创作方法上“大多采用现实主义”1。突兀社作为抗战时期崛起的文学社团,为什么没有提出鲜明的抗战文艺的主张,而是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表现和艺术技巧的学习呢?这是因为,突兀社崛起与活跃之时,抗战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战争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抗战初期的那种激情奔放的热情,已经为相持阶段的深沉凝重的情感所替代,因而标语口号式的抗战文艺也转化为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深切的艺术关注,这是非常符合抗战时期文艺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的。正是由于这一点,突兀社受到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抗战文化领导工作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茅盾的热情关注,茅盾不仅亲自担任突兀社的创作辅导员,帮他们修改习作,还为刘鸿奎的小说集纯真的爱写序,并专门撰写什么是基本的一文,指导和鼓励突兀社的文学青年,称他们为“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也正因为如此,突兀社在后来由中学而走向大学走向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关注现实人生,反映社会下层,作民众的代言人,为民众呼喊”的文艺倾向,得到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青年与社会的认同,成为抗战时期活跃于重庆的颇具规模与影响的校园文艺社团。二突兀社在抗战时期重庆的校园与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与该社兴办突兀文艺、突兀旬刊、突兀晚报等文艺刊物密切相关。突兀社在办刊的过程中,注重刊物的质量与内容的多样性,重视文艺问题的讨论,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向老师与青年学生敞开了文学的大门。突兀社刊物的内容丰富多样,还经常开展一些大家关心的文艺创作问题的讨论,颇受校园师生的注意,一些爱好文学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向突兀社的刊物投稿。比如,1940年突兀旬刊开展了关于“灵感”、“文言与白话”等问题的讨论,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兼善中学一位雷姓老师向突兀旬刊投稿,参与“文言与白话问题”的讨论,雷老师文章的观点是:“要写漂亮的白话文,必须具有深厚的文言文的功底;鲁迅白话文写得好,即得力于他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高。”雷老师的本意是在白话文早已取得正宗立场的前提下,主动请进文言文,以提高白话文的艺术表达水平。但由于其自身对文言文的极度偏爱,引起早已确立白话文为文学正宗思想的学生们的误解与不满,于是突兀社员陈万堂同学用笔名在下一期的突兀旬刊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文章,并引用鲁迅的话批驳雷老师的观点,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论争的双方有一些误会与意气用事的地方,但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表达出对白话文正宗地位的坚守与对白话文水平的提高的双重渴望。突兀社还注重刊物的形式探索,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刊物,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文学需求。早在突兀社兴办刊物之始,三种壁报就各有分工:突兀文艺,每月出版一期,篇幅较大,专登长一点的作品;突兀旬刊十天出版一期,每期四开大小报纸一张,专登杂文、评论等短小作品;突兀晚报则天天出版,每期仅十六开大小纸一张,则登载学校新闻和杂感、小诗之类作品。对校园学生的投稿,突兀社成员往往将其分门别类,把不同的作品置入不同的刊物,让读者根据自我需要更方便地进行阅读。突兀社不仅以刊物内容的充实与形式的多样以及自由开放的文学风气受到校园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同时,还积极提倡社内刊物之间、社内刊物与社外刊物之间开展竞赛,以提高刊物的文学水平,促进社团的发展。在突兀社兴办壁报的时代,“各壁报主编采取分工负责的办法,外面阵容壮观,社内经营管理的人却不觉得任务繁重,倒暗暗形成了社内各壁报之间的竞赛,彼此促进,而不是相互抵消”1。当时,突兀社社长杨本泉(笔名木人)和骨干刘鸿奎负责主编突兀晚报,商议确定除社员支持供稿外,所有组稿、编辑、抄写、张贴,全由他们二人分担,一人负责一天,轮流编报;不仅平时星期天照常出版,连期中、期末考试期间也不休刊。这一勤奋的办报热情,还激发了兼中校内另一壁报烈火晚报的出版,并与突兀晚报长期竞争,旗鼓相当,实属难得。1942年,兼中校内成立了另外一个文艺社团草原文艺社。这个文艺社人员不多,但创作力量颇强,一度与突兀社展开了不宣而战的对手赛,他们办的草原文艺壁报,不仅和突兀文艺比篇幅大,也比作品的质量高。在这种竞赛气氛的刺激下,突兀社的社员们开始从写短小的诗文转向较长的文艺作品。如刘鸿奎(笔名徐村)写出了短篇小说暴风雨、纯真的爱、泥泞的路等(后结集为小说集纯真的爱出版),杨本泉写出短篇小说级会(后刊登于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刀鞘(刊载于重庆1946年出版的四川妇女杂志第1期),邝忠实写出话剧神父之死等等。创作水平的提高,使精力旺盛的社员们在做好校内壁报的同时,还将眼光投向了校外,他们将突兀文艺改为三十二开的油印本,由赵子信题字并设计封面,先后编印了四期。1944年,在油印的突兀文艺四期的基础之上,又开始出版铅印的突兀文艺,先后出版四期,前两期为四开报纸型,后两期为三十二开的小册子。由于油印和铅印的突兀文艺更便于传阅,突兀文艺社的作品影响就不再局限于兼中校内,而是走向校外更加广阔的世界。三突兀社的成熟与发展,既与突兀社成员自身的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积极的文学探索相联系,又与文学大师的影响与指导分不开。抗战时期,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突兀社的社员们在鸡公山上为躲避日机日益野蛮的轰炸而寄居的临时校舍中,一边兴办壁报积极进行创作实践,一边组织文学兴趣小组,加强文学创作理论学习,“全社分为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四个小组,每个社员可按个人的兴趣参加其中一个小组或几个小组活动,超过十人以上的小组还可划成更小的组活动,兴趣小组的任务是学习,选取大家关注的书或问题来研读讨论”1。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学习资料的不足,同时由于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自主学习,社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而且学到的文学知识可以及时地用于创作之中,迅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学习的效率也特别高。突兀社员们一面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知识的自主学习,一面努力地在战时首都重庆优越的文化资源中寻求帮助。这就有了抗战时期文学大师茅盾指导突兀文艺社的佳话。茅盾回忆:“我的社会活动,还包括为一些文学青年当义务辅导员。其中与突兀文艺社的某些成员关系尤为密切。突兀文艺社是重庆一些大中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其中一位社员而联系上了。那青年叫胡锡培(田苗),是唐家沱载英中学的高中学生,家住市区,周末常与我同乘一条船进城,就认识了。后来由他引来了突兀文艺社的其他成员,常在我家聚会,讨论文学创作的各种问题。这些青年思想都很进步,于文学又有一定的基础,是一伙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我常给他们修改习作。后来,他们集资创办了一个刊物突兀文艺,我为他们题了刊头,并写了一篇文章什么是基础的鼓励这些文学青年。”2在什么是基本的这篇文章中,茅盾教导突兀社的社员们说:“从事文艺写作的人,应当有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肠。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就这四项,是基本的。具备了这四项,然后所谓向生活学习也者,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他提出的文学“基本四项”让突兀社员明白了文学创作前应怎样进行自我准备。同时,茅盾先生还重点阐释了生活与创作的辩证关系:“有人强调生活经验之重要性,好像只要有了生活,便什么都不成问题了。然而假使你不先有了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你会迷失在生活的茫茫蘖海中,若干现象你将不能理解,若干现象你将认识错误,现象中的若干因与果你将茫茫无知,结果,尽管你饱经忧患,尽管你做过实际工作,或者,甚至干过三百六十行,可终于你是个糊涂虫然而,没有生活也不行。这还不是说,没有生活你的题材会匮乏。这是说,倘没有生活则你虽然有正确的思想,也将僵化为公式与教条;虽有广博的知识,亦将流为空洞迂腐。结果,正确的思想,会做出错误的结论;而广博的知识,会在现实面前碰壁跌跤。”最后,他总结道:“因此,对于青年朋友,我不大愿意公式地而又时髦地只捧出向生活学习,或者充实生活之类的箴言,而宁愿献给他们两句老生常谈:正确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至于什么技巧上的修养,我倒以为尚属第二义。”茅盾写于1944年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他不受当时某些流行的时髦理论的左右,所表达出来的对创作理论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对当时突兀社员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突兀社员们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就,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茅盾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突兀社不仅虚心向文学大师茅盾求教,对其他知名作家关于文艺创作的认识,也积极地学习,认真地借鉴。1945年初,著名作家老舍应邀到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作关于文艺诸问题的讲演,突兀社作出了迅即反映,在同年3月的突兀文艺第3期上,全文刊载了老舍的演讲,并号召突兀社员及其他爱好文学的青年认真学习。老舍的关于文艺诸问题的讲演,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艺工作者在当前应该担负起的两项任务,“一个是打倒法西斯,一个是建设新中国”;二是如何进行写作准备,强调“弄通文字”、“实地观察”、“研究名著”在文艺创作的准备方面都非常必要,必不可少;三是号召为“贫病作家”募捐。3老舍的演讲,使置于抗战现实环境中进行文艺创作的突兀社员们明确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他们正视抗战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有颇为具体的帮助。此外,1943年初他们还曾打算邀请青年诗人,当时还是复旦大学学生的邹荻帆、施旸来学校开讲座,由于种种原因,虽未能实现,但却显示出突兀社向校外寻求学习资源的种种努力。突兀社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学习文学创作的知识,促使其社员的创评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使其能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发展,在抗战后期的重庆文艺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四1943年,是突兀社以兼中为基地,向外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不少突兀社的社员毕业升入大学或转学而离开兼中,将突兀社的影响与活动范围拓展到当时重庆的其他大、中学校。刘鸿奎转入重庆唐家沱载英中学读书,在该校发展学生胡锡培(笔名田苗)、蓝浪等为社员;杨本泉升入当时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先后发展了复旦同学施隆炳、蒙泽梁、杨奚勤为突兀社成员;杨顺仁升入国立戏专后,发展了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