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研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延续,但总体上来看又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根本的不同是在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基本上属于哲学美学范围,关心的是美在主观还是在客观、美的本质何在以及自然界中有没有美这样一些抽象玄虚的纯理论问题,具有很强的形上思辨倾向;而新时期美学研究则在扬弃此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视野和学术兴奋点转向了急剧变化着的新的审美现实,在富有当代生存感的体验和思考中走向了对审美现实的具体性理论把握。简言之,转向现实关怀,成为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新时期中国美学由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的转向,首先体现在对文艺问题特别是大众流行艺术的重视和观照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一般不关注具体文艺现象,不重视回答和解决现实文艺实践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即便是提到文艺,一般也是那些写在了文艺史上的经典作家和作品,而那些与普通民众相关的通俗流行艺术往往入不了美学家们的法眼。这样一种研究状况,使得当时的美学研究对现实的文艺实践几乎毫无实际影响。正是在反思以往美学研究此种缺陷的基础上,1980年代以来,经胡经之等先生的大力倡导,文艺美学学科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在很短的时期内即发展成为一门与传统哲学美学双水分流、并峙争雄的新兴学科。文艺美学致力于传统哲学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的交叉、综合与融通,强调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和艺术中的审美问题,这本身即是对沉醉于形上思辨而不关心文艺实践的美学研究倾向的一个矫正和反拨。进而言之,新时期的美学研究不仅重视文艺实践问题,而且将对文艺的美学观照视点由经典艺术逐渐下移,1980年代以来又借助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转向了对电影、电视、通俗文学、流行音乐以及网络文学和多媒体艺术等大众流行艺术的重视和研究,这种转变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以当代大众媒体为载体和媒介的大众流行艺术已经构成了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成为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审美事实,在对经典艺术保持必要的尊重并作出新的美学阐释之外,同时又保有对大众流行艺术的亲近感,并对之作出科学的阐释和有效的规范与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当代大众流行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对于文艺的多面像、多样性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于文艺的丰富性及多样化美学阐释的认识。近三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在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部门文艺美学特别是大众流行艺术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实在在地显示出了新时期的美学研究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差异和不同,以及所达到的实际性理论拓展和超越。同时,中国美学的这样一个转向,也是与世界美学自19世纪后期以来所发生的“美学的艺术哲学化”发展潮流相一致的。关于这一潮流,曾有西方学者指出:“现代美学已逐渐被等同于艺术哲学或艺术批评的理论,许多熟悉的美学问题现在都已证明它们涉及的是和艺术作品的解释和价值相关的关联性问题”(1)。由于和世界美学的发展潮流相一致,也使得当代中国美学更易于扩展其世界性视野,更易于加强与国际美学界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参与到世界美学的互动与共建之中。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变化突出的第二个方面,是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理论研讨。相对于对文艺实践问题的忽视,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更加不关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实和审美问题。在当时的美学研究者的意识中,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研究有关形而上的问题的,而不应该过多地将高贵的心智停留在或者说是浪费在形而下的问题上,将学术视野和理论思维下降到“器”的层面而减弱和忽略了对“道”的沉思,与美学的学科性质是相背离的。在当时的美学研究中,学者们很小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甚至批评将“照相馆里出美学”这样的命题引进美学研究是把严肃、高深的美学科学庸俗化、浅薄化了。但是,美毕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因素,审美也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的一个特殊的精神维度。在建国之初的五六十年代,由于物质的短缺、精神生活的匮乏还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常态,所以生活的美化和审美的追求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似乎还是一种奢侈,一种超常规的东西。相应地,现实所要求于美学研究的理论回应也不是那么强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一步一步得到改善,在有些地区和有些社会阶层中甚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的富裕、丰盈已经不再是一种奢望,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和质量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在此种新的历史情形之下,生活的美化或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可以感觉得到的构成因素。审美不再是超迈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纯精神追求,而成为现实的基础条件的性质,“现实的”与“审美的”不再是截然二分的两码事了。现实本身的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着美学这门学科也必须加以改变或曰重构,从而成为一门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正如国外学者早就指出过的,这种重构的美学必须“探讨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在艺术的研究之外,还要“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2)这样一些传统美学研究所不涉及的领域和问题。美学研究必须超越传统,涵盖日常生活领域,这既是社会生活的发展对美学研究提出的客观历史要求,也是美学研究求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与获取现实发展动力应该作出的自觉调整。新时期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正是这种调整的一个突出体现。审美文化研究将学术视野从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转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日用起居和生活方式等,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也极大地拓展、深化了美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此外,前几年美学界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学术争鸣,可以说也是美学研究面对变化了的审美现实所激起的一次“内爆式”反应,这场争鸣既体现了一些学者在美学自身变革的要求中为新的美学研究范式张目的诉求,也在新、旧美学研究范式的对垒中加剧了传统形上思辨美学的式微。转向对审美与人生关系问题的人文思考与批评是新时期美学研究注重现实关怀的第三个突出表现。美学本是一门非常富有人性蕴含的学科。当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们将美学学科规划进他们现代性工程的思想大厦之中的时候,美学研究凭借其对人类情感和艺术之美的特有研究专权,直接切入到对于人类的精神自由、生存理想和终极解放这样一些宏大主题的追思之中。在中国,20世纪初叶王国维、蔡元培等人自西方引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念,其基本主旨也是在于人性和社会的批评与改造,后来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倡杨“人生的艺术化”和“艺术的人生观”,依然紧紧抓住了审美的人生维度不放。然而在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却是美在主观还是在客观,在心还是在物,自然物为什么会是美的,在没有人类之前自然界中有没有美这样一些逻辑性极强而人生关怀意识极弱的问题。自然,这种状况的发生也不能全怪当时的美学家们,因为在个人自由不能得到保证甚至连人格尊严都难以维护的年头,人生、人性问题绝对不是好招惹的词语和话题。因而当时美学研究中人生、人性问题的缺失,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理论病症,不应过于苛求那个时代的研究者。但是,作为一门人文性的研究学科,这种缺失毕竟不应也不能在学术史的反思中获得正面的评价。有意思的是,在经历了“文革”的停滞之后,新时期美学再度上路之初,美学研究最初焕发出来的一个理论亮点就是积极而有力地参与了人情、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道合力为中国的人道主义补了理论上的一课,这可以视为对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中人性维度缺失的一个反拨与补救。自此之后,审美与人生的关联问题就成为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视域。新时期自始至终美学界都在大力倡导审美教育,致使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得到了勃兴式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学研究欲借美育的中介而加强与人生对接的努力。此外,1980年代中期之后生命美学、超越美学的崛起,近十多年来生存论美学包括生态美学、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以及他们对传统美学特别是实践派美学所发起的挑战与冲击、超越与改造,表面上看是观点之争、学派之争、话语权之争,而从精神实质上来看,却大都是出于对此前的美学研究人性缺失的不满,正是由先前的美学包括实践派美学在内没有将美学思考的重心落实于人生、落实于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生存实践和生存困境。这些新崛起新提出的美学观点,以其对于现实人生的深度切入而获得了人性的有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美学研究与人生的距离,使美学具有了一定的人间烟火味道,同时它们也促使实践派美学走上自我反思与自我改造的新路,在实践观点的重新阐释中引进生存的维度,增强了人生与人性思考的力度。这样一种研究趋向,翻转了以往美学研究中呈现出的那种严肃冷漠的“科学化”脸孔,恢复了其作为一个人文性学科应该具有的“人性化”光亮,致使美学研究有可能成为一种人生与社会批评的艺术,作为这样一种艺术,美学研究在生活进程中将成为一种批评性、建构型的思想介入活动,而不是游离于生活进程之外的一种纯学术性、纯知识性的话语自娱活动。总之,新时期美学研究从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的转向,造成了新对象的发现,新领域的拓展,新观点的提出,新理论的建构,使美学研究再度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是我们在反思这一段历史时应该予以充分评价和肯定的。但是,这里同时也应该指出,中国当代美学依然走在范式转换和历史转型的路上,在向现实关怀的转向带来美学研究新气象的同时,审美现实的发展和美学研究本身也将一些新滋生的问题和矛盾推到研究者面前,其中很多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说美学研究的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科学性还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大众流行艺术的消费主义文化品性应该如何加以评判,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和评价大众流行艺术的社会功能?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现实之中美是否还是一种超越性乃至超验性的价值,审美与反审美的矛盾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中又有着怎样不同既往的表现?当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感性不再成为被理性压抑与禁忌的东西而畅行无阻地泛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