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开发人、培养人的伟业,是为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服务的。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教育应关注不同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受的过程,教育必须从“唯知识”狭隘的眼界中走出来,关爱、促进生命整体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是生命的整体生成与发展。教育谋求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何以为生”的职业本领,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为何而生”,即教育的目的应在于以知识启迪智慧,把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是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为此,必须贯彻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融入生活,理解生命,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生命绽放出应有的独特的光彩!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面向2l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要实现这样艰巨的任务,就必须把关注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环节中去,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热爱生命和具有鲜活生命个体的摇篮。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过程实质是生命互动的过程,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学生对死亡、疾病、生命的残缺毫无认识、毫无体会,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课程中的素材,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即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启迪青少年如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丰富和充盈了自己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发挥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创造中体味生命的魅力,学会敬畏生命,常怀感恩之心,珍爱生命,提升对人的关怀,确立正确的、健康的死亡观,体验和享受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终生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奠定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其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1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此更具人文色彩。”2课堂应成为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置疑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上,就是教学应当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的特点,应当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跳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却恰恰严重缺失了这一重要特性。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杀。课堂上,“知识”主宰一切,教师是掌握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沦为了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历史知识的教与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经变成完全丧失了“自我”的被动的知识容器了。这样,我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链或者知识面了,原本“活生生”的历史被抽去了灵魂而“僵死”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着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预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当然,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诗意的生成。这样,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固有的生命价值就得不到体现,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读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得到感悟并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就很难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灵魂。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就必然是“死”的课堂和“无用”的课堂。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把课程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领域,这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了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为此,教师要努力把历史课堂变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得到熏陶与美化。作为历史教师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在课堂里,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潜能,使之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据此,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课堂尤其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人格境界为根本追求的历史学科的课堂更应当是直接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的最重要的场所。只有树立起“生命课堂”观,建构起“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