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doc_第1页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doc_第2页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doc_第3页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doc_第4页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摘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关键词学科界限;前结构;视域融合Abstract:ThecombinationofComparativeLiteratureandForeignLiteratureasonedisciplinehasbroughtmanyproblems,amongwhichoneofthemostprotrudingoneisthedisputeoftheboundarybetweenthetwo.Inahermeneuticperspective,thispaperattemptstomakeclearoftheboundaryindisputeandmakeafurtherstudyofthedisciplinemethodandparadigmofComparativeLiterature.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holdstheviewthatallhermeneuticactivitiesthatstartfromfore-structureofhumanbeingsarecreativeinessence.Theauthorpointsoutthatbecauseofthechangesofthetraditionalculture,thethinkingwayofChineseatpresenthasalsochangedgreatly.Therefore,thestudyofforeignliteratureofChineseisnotnecessarilyculturalexchanges.Thispointconsti-tutesthefoundationofthedistinctionofComparativeLiteratureandForeignLiterature.InthefaceofOtherstext,tointerpretitbydrawingthefore-struc-tureofOthersculturebelongstothestudyofForeignLiterature;whiletointerpretitbydrawingtraditionalcultureandstepintohermeneutichorizontalareaandreachhorizonfusioninthelogicofquestionandanswerarethecharacteristicsofComparativeLiterature.Keywords:disciplineboundary;fore-structure;horizonfusion199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文系诞生了,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学科合并一方面使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成倍增长,比较文学的地位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给比较文学界和外国文学界带来了诸多烦恼,激发了许多学者对其深思、探讨。2000年,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设置了“学科建设研讨专题”的专栏,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讨论”1;2002年,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期间,几位学者就“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进行了座谈2;2003年,第二界“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对学科合并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2004年,在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中,学者们继续就此话题进行讨论4。对于学科合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对合并表示了认同,不过认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是两个有各自不同特征的学科5;有的学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6;另外一些学者则对合并带来的问题忧心忡忡7.学科合并带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教学的混乱、学术质量的低下8等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学科定位以及身份问题所决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前身就是外国文学)身处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身份和地盘如何界定、划分?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否会导致彼此消融,乃至同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学理上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别开来。本文将引入哲学释义学中前结构的概念,对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身份界定,并进一步探讨在释义学的视角下,比较文学研究如何在一开始就与外国文学分道扬镳,并怎样一步步在视域融合中展开自身.一、前结构对于阐释学的意义传统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理解就是重构,是诠释者通过本文达到作者的方法。“对狄尔泰来说,本文是其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表达;诠释者必须把自己置换入作者的视界以便使创造活动获得新生。”9这种思想基于阐释者和作者心理同构的基础之上,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对本文意义的通达不仅可能,而且是释义学追求的目标.海德格尔将前结构引入理解活动,从而真正改变了释义学.他认为,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或在真空中进行,“一切解释都活动在前已指出的先结构中。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10海德格尔将解释前对事物的领会称为“先行具有”;将先行的解释角度或取向称为“先行视见”;将对事物预先的概念上的把握称为“先行掌握”。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构成了领会的先结构或者前结构。11伽达默尔进一步开辟了哲学释义学空间。他认为,释义学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也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理解的过程就是世界向人类展开的过程。“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意义运动。”12人类就是在对世界的不断理解中揭示了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理论“由哲学为中心源,迅速辐射到文艺批评、美学、法学、历史学、神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科学史领域,并由欧洲大陆向美洲和东方蔓延,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潮流。”13如果我们采用释义学的视野对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加以观照,也许会对问题有全新的理解.二、前结构中的传统概念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比较文学是基于“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思维之上的对世界文明互动及文化和文学发生的研究。14而“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能落实到具体的国别、民族文学中去,诸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等。”15然而,在看似明显的区别背后,却隐藏着陷阱和误区.聂珍钊先生认为,“无论从定义上看,还是从发展历史、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外国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16聂先生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支撑点是认为我国外国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看法值得商榷。不可否认,外国文学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以外国文学史教材来说,张玉书主编的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的概论部分即考察了整个欧洲范围内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各国文学的互动17。此类研究确实具有比较文学性质。但是,外国文学中还有大量的研究并不具有跨越性,将外国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就把外国文学的一大片领地划走了,并使其失去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资料组编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究文章索引,将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分为四类: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总论和国别文学。其中,文艺理论类共收文章44篇,比较文学类26篇,总论类12篇,国别文学类91篇。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艺理论类与国别文学类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研究并非如聂先生所说“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勿庸置疑,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与比较文学重叠的部分,但是只看到这一部分,显然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相对应,外国文学还是应该将主要目光投入到单个的国别文学当中去.然而,另一个问题又隐约出现了:既然比较文学是跨越性的,那么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是否具有跨越性质呢?这种跨越性是否决定了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呢?这种想法是以释义学理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存在,中国人必然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前结构。在本文解读过程中,前结构必然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一种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而不同民族、国别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对话与联系正是比较文学的特征,因此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必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这种观点很令人怀疑。其中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对传统概念的理解。传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只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传统一直处在不停的变动当中。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19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保留最完整的文化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到破坏。五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近乎历史虚无主义的打击,这种打击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文革时期达到高潮。在庸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传统被无情抛弃,占据了统治地位的则是西方的近代理性。“这一文化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共时轴与历时轴出现严重的倾斜和不平衡,历时轴萎缩,共时轴取得优势地位。历时轴的萎缩导致历史深度感的丧失,历史深度一旦被消解,剩下的就只是众多平面的堆积和拼贴。”20当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理解、对科学的态度更接近于西方的现代性,而不是传统文化。加之,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本文是用与口语有较大差距的文言书写的,这进一步加大了传统与我们的隔阂。在我们的阐释前结构中,传统文化能够占据多大的比重呢?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滋补的严复,很自然地用传统文化前结构来理解外来本文。美国学者哈茨在为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21但是严复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西方的观察,他一直在努力找寻中西思想的一致性。他的努力也许是在“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旨在以熟悉的词汇解释人们尚不熟悉的事物,以可敬的古代经典来解释可疑的新颖”,或者是“对本民族的才智感到自豪”,但他“确实感觉到了两种文化的相同之处”。22林纾同样以“中国传统文人文学具体说是史传和唐宋派古文作为前理解,在西方小说中寻找审美契合点”23。他用古文义法来比附、阐述西方小说,称赞黑奴吁天录“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可知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24可以看出,严、林虽然并非有意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他们前结构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这一他者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放在自身传统中加以观照。他们对于中-西契合点的准确捕捉,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关合之处,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然而,我们当下还能具有严、林的前结构吗?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保留下来,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令生产力大幅提升从而极大改变世界的现代化挟带其现代性意识形态汹涌而来,现代中国三种主要意识形态进化史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是在本土产生。虽然传统与现代对立二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而且中国人对上述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本土的,“融入了传统的因素”,但是融入的传统因素已经“不太容易辨认”25。中国的现代性固然有其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特点,但它是来自于西方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变种,这一点勿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有信心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不同质文化的交流,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理解必然是在前结构之中进行的。“解释者无须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26就比较文学学科来说,对前结构的根源和有效性的考察就更为重要。在阐释外来本文之前,首先需要阐释传统,厘清传统在前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考察其在现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异,以及这种变异在本文阐释中可能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教育。虽然我们不可能返回传统,但是我们可以透过传统经典本文,体察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失落的自我,在自我的历史存在中返视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比较文学研究者才能够在面对外来本文的时候,应用已经相对储备完善的传统前结构与之进行对话.然而,具备了适当前结构的中国人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就一定是比较文学吗?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还需要考察前结构在阐释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对前结构发生方式的考察中,也许能够发现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真正分野.三、视域融合与学科界限前结构在阐释中会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第一个层面是对于本文的即时反应,这是一种初步的、不成熟的,也许是下意识的反应。比如说,受制于传统前结构,中国读者也许认为外国小说太冗长,心理描写太繁复,或者叙事结构不太合理,或者对基于宗教情绪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等等。这种情形在国外小说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特别明显。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之时就说:“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其原文稍烦琐者。”27傅东华在译飘的时候也说:“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28阐释者的这种反应是由其前结构中的传统因素所决定的,但是这种阐释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视域融合。耀斯指出跨视域的三种经验:第一种是“隔阂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排斥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