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黄帝内经》 看中医对大脑功能的广义认识.pdf_第1页
从《 黄帝内经》 看中医对大脑功能的广义认识.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总第39卷第1期若以研究的复杂与精细程度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那么不难发现传统医学对人体大脑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与现代研究认识到的大脑相去甚远;若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将中西医针对脑的研究进行对比,则更易得出二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的结论。这是因为,与建立在还原、解剖理论基础上的西方医学不同,中医学更注重的是活着的人体整体的动态反应,因此,不同的立论基础决定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工作重点。对脑的研究亦是如此,例如,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官窍功能及形体动作等机体生命活动的归属问题上,中医学显然更偏重于五脏的主宰作用。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即已有了明确定论。除“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任物者为之心”(灵枢本神)等论述外,内经中还以大量的笔墨讨论了五脏与人体神志活动、官窍功能皆有相关的诸多问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常内阅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由以上诸多论述不难看出,中医学认为,正常人体神志活动的进行和官窍功能的发挥,与心的主导作用及五脏功能的协调状态直接相关。这种认识,与大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主宰神志活动、协调机体运动的现代认识显然不是从同一意义上出发的。那么,对人体生命活动如此重要的大脑为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未能得到中医学的根本重视?是学术研究上的疏漏,还是人为有意的忽略?这些疑问,不仅困扰着许多初学中医的医学后来者,甚至连王清任这样的大医家也几乎要对此类问题持回避态度,如他在医林改错中就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欲不说,有许多病,人不知源,思至此,又不得不说”。实践证明,消极回避或是全盘否定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只有以公正的立场深入到中医理论及中医学发展史中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众所周知,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学术思想、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都必须围绕在其理论核心周围,为藏象经络的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及实践素材。而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中的核心五脏中心论思想,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所谓五脏中心论思想,是我国古人在对脏腑大体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成功运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说理方法,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观察逐渐形成的,是集中汇总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腑、五志、五官、五体、五色、五味、五臭、五声、五音以及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对大脑功能的广义认识温长路1温武兵2(1.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2.北京市公安医院,北京100006)提要从黄帝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正常人体神志活动的进行和官窍功能的发挥,与心的主导作用及五脏功能的协调状态直接相关。但对脑的认识与研究并非一片空白。内经早就对“脑髓”、“脑府”及其功能有一定认识,并提出了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神志以及全身状态相关。中医学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府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关键词黄帝内经脑(中医)中医生理学中图分类号R2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7)01-0020-02学术探讨202007年总第39卷第1期与五脏生理病理相关的五谷、五风、五位、五虚、五实等内容所构成的庞大理论体系。人体一切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皆按五行归属被分门别类,最终统归于这一理论体系之中,脑的生理、病理情况亦不例外。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脑生理病理的内容被隐含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巨系统之中,脑对人体的重要性被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力量所涵盖。但是,决不能就此认定在这一时期内中医对脑的认识与研究就是一片空白。溯本求源,早在灵枢经脉即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的论述,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脑髓”化生于精气并产生于胚胎早期,与筋、脉、骨、皮、毛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素问五脏别论也指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进一步认识到了“脑”所具有的特殊结构,是有别于人身其它脏腑的一个独立脏器。对于“脑府”功能的认识也在同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海论更进一步论述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首次明确了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运动及机体的全身状态直接相关。在灵枢大惑论中,还有关于脑与神志相关的间接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遗憾的是,后人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脑功能的研究远不及对五脏研究的热度。在唐、宋、金、元、明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对脏腑理论的探讨无论是参与的人数、形成的规模和取得的成果都达到了藏象研究史上的鼎盛阶段。从盛唐的王冰、孙思邈,到北宋的钱乙、杨介,再从金元四大医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的张景岳、赵献可等,无不围绕这一主线在脏腑理论研究的深度上做文章。在先贤们著作中,很少有人为“脑”单独立论的,脑的独特功能仍然被淹没在五脏分主的海洋中。当然也有独树一帜的,明代医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人,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命题,首次将脑对人身的重要性写入了中医文献。“脑为元神之府”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讲还是建立在五脏研究基础上的,是脏腑学说的扩容与发展。元神,本是道家玄学术语,这一术语被移植到中医学中后,其原有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性质即被中医学中固有的朴素唯物论所改造,改造后的“元神”概念,内涵虽大,但可被认知。元,即元气;神,指神明;元神,即是元气与神明合而为一的产物。五脏之中,肾藏元气,心主神明,因而元神就是建立在心肾相交基础上的特殊物质结构。“脑为元神之府”,不等于“脑主元神”,也就是说,解剖意义上的“脑”只是贮存“元神”之所,真正的“元神”则必须根于心、肾。所谓“脑为元神之府”,其实质就是心肾共主“脑府”,心、肾二脏的功能与解剖部位的“脑府”,三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其中之一,就无所谓“元神”。若无所谓“元神”,则中医“脑”的概念可能至今仍停留在“髓海”的水平之上。在实际临床过程中,以清心开窍、养心安神、补肾填精、补肾培元等方法从心、肾入手,对现今概念中的所谓“脑病”进行治疗取得的显著成效,正是对这一立论的最好说明。是否可以认为,中医学中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对脑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府”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作者简介:温长路(1947-),男,河南宝丰县人。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图书期刊审读专家。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长于对消化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