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pdf_第1页
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ofMMUniv.ofHunan2005年8月第25卷第4期Aug.2005Vol.25No.4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郭春秀,皮明钧(1.湖南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07关健词)中医学;体质理论;意义(中圈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633(2005)04-0024-02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即有“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之论。朱丹溪格致余论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景岳全书传忠录在“藏象别论”中,明确阐述了五脏功能强弱与体质的关系,指出“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察赋各有阴阳”。现代医家认为体质主要是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及疾病传变转归的某种倾向性。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转归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将“辨质论治”运用于指导临床各科及养生等。中医体质理论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深人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体质划分为生理性体质与心理性气质两部分:前者可分为正常质、形壮亢奋质、身萎疲乏质、身热虚亢质、形寒迟呆质、形胖湿腻质、痰湿燥红质、晦暗疲滞质,后者则将勇怯、刚柔、形志苦乐及五态人等纳人其中。近年来有人将调研聚类分析和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引人体质分型,如何裕民等41根据临床调研聚类分析的结果,又将体质划分为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癖迟型。温振英等(51通过对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牛宝玉(61将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质划分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内热质、肝郁质、痰湿质、疲阻质;虚弱质又分为阳虚质、气虚质、精亏质、津亏质、肺虚质、脾虚质、心血虚质。以上虽然运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研究的标准不一,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说明问题。1中医学体质分类古代以多种分类依据对体质进行了分类。按五行归属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论述了“金、木、水、火、土”五形人各具不同的外貌、人格及心理特征和对疾病的易感性;按阴阳含量的多少分,灵枢通天有:“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论述;按形态特征分,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按性格特征分,灵枢寿夭刚柔及灵枢论勇对体质有刚柔、勇怯之分;按形志苦乐分,素问血气形志将人的形态与精神状况结合起来分“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是谓五形志也。”此外还有按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分类等等。现代学者主要有匡调元I从研究体质病理学角度的体质六分法以及王琦21的七分法;何裕民(31则将2中医体质理论的特点2.1多因素构成体质特征中医理论认为,体质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其中先天察赋是构成体质的内在的重要因素,同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年龄、性别、性格差别、生活条件、劳逸和社会环境、疾病、摄养等也是构成体质特征的因素。总之,机体的结构形态、机能代谢、心理状况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体质。2.2中医体质分类的合理性体质可分为形态的性质(形质)、精神的性质(气质)、反应性机能性质(素质)。现在心理活动(性格、人格、气质)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在体质学说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体质理论基本原理中的“身心构成论”提出体质是特定的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中医的五态人(形态加性格)与现代心理学气质的分类(多血质、薪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有相似之处,如火型人与胆汁质型人、金型人与勃液质型人相似。收稿日期)2005-04-05作者简介郭春秀(1979一),女,湖南中医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病机与临床。第4期郭春秀,等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因此体质理论的分类具有其合理性。2.3中医体质理论的实用性某些特定体质与特定疾病的相关性的确立,能指导疾病的预防,确定某种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防病于未然;而且根据体质理论指导“辨质论治”,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和临床用药,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病相关性,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和早期诊治。中医学养生包括养身和养性。养身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有效的调护,黄帝内经即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论。养性即根据个人气质差异调节心理活动,以适应自然社会,保持健康心态。通过以上诸方面合理的调摄养生,提高抗病力,促进身心健康,是中医防病的主要内容。3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3.1体质与疾病3.1.1体质与发病体质可以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某些疾病的易患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从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不同。何裕民的普查证明了肥胖人群中阳虚和痰湿体质比例偏高,而瘦削人群中阴血虚或阴虚火热者偏高。近期研究发现肥胖人痰湿体质的总胆固醇、三酞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型体质,高密度脂蛋白及红细胞Na+一K+一ATP酶活性则显著低于非痰湿型体质7l,为肥胖人痰湿体质与消渴、冠心病及中风等病存在相关性找到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可以为特定体质下易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1.2体质与疾病的从化、传变和转归体质因素是导致疾病从化的内在因素之一。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的区别。从化的一般规律是:从阳化火,从阴化寒,从阴津亏化燥化热,从气虚寒湿盛化湿化寒。体质决定疾病的传变,其一是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传变的迟速;其二是通过决定病邪从化而影响疾病的传变。如素体阳盛者,感邪多从阳化火,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3.2体质与临床治疗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其核心是“辨质论治”。在用药方面,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灵枢论痛即有“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之论。临床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不同,性情的缓急等决定药物和药量。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一证一方甚至一病一方的弊端,忽略了患者体质的不同,这势必影响临床疗效。近期报道根据患者体质针灸治疗肥胖以及将阴阳五态分型应用于无症状乙型肝炎的治疗8l等,即充分证明“辨质论治”的重要性和优越性。3.3体质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的预防思想是“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一是尽可能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二是根据病理性体质与特定疾4中医体质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医体质理论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中医体质的分型复杂,历代医家各持己见,无规范的分型标准;中医体质理论目前仍然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缺乏实验研究成果,无法使中医体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上有机地结合。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针对体质分型,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分型标准,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人群体质普查。建立客观反映人体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将实验方法引人到体质研究中来,复制动物体质模型,研究体质形成机理,从而确定病理体质的治疗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中医体质理论从宏观、主观向微观、客观化发展,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如现代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的理论和方法,生物芯片等技术的使用91,使中医体质学说更具有生命力。中医体质学是一门综合医学,涉及生理、生化、遗传、免疫、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众多学科,需要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研究。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调整和纠正病理性体质,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这将是中医“防病”的重大使命。参考文献:(11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6.2王琪.中医体质学【Ml.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3何裕民.新编中医基础理论【Ml.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4何裕民,王莉,石风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1l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9.5l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研究与辨证论治1l.中EK杂志,1998,39(6):362-363.6l牛宝玉.单纯肥胖症患者体质研究【1l.国医论坛,2001,16(1):21-247苏庆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