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析题.doc.doc_第1页
六、分析题.doc.doc_第2页
六、分析题.doc.doc_第3页
六、分析题.doc.doc_第4页
六、分析题.doc.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料1:恩格斯在中,概括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材料2:一位美国网民说得好:“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材料3: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问题: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2,和材料3说明了什么?答:(1)材料1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对于解释当今世界及其未来走向仍有解释力,至今仍未过时。(2)材料2中的“BBC”是一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却在这一资产阶级喉舌进行的调查中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耐人寻味。材料3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说明当今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过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是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这一结果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2.材料1:马克思思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材料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他们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他们强调:“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工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在历史时期作的特殊结论,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我们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1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答(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2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答(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他把绝缘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半,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及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于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观点,攻击唯物主义。(3)材料3是列宁的观点。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回应和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物质消失的谬论,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结果,它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问题: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答刻舟求剑这个寓言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刻舟求剑者违反了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剑掉水中,剑静舟动,而求剑者以绝对静止的态度看待掉入水中的剑,必然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进化论,二者都是错误的。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期待事物一蹴而就,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7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守株待兔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守株待兔的故事暗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道理。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其次,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守株待兔把兔子偶然触树死亡当作可以重复的必然,为此放弃了耕种,异想天开地等着再有这样的好事出现,他不知道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把偶然夸大为必然,导致遭受国人耻笑。8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是马五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问题:白马非马说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答白马非马说割裂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般和个5U的关系。它们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一般、普遍也只能通过个性、个别、特殊才能显示出来。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白马非马说区分了白马与马之间差别,也就是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指出个别不等于一般,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白马非马说夸大了这种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把这种不同看作是唯一的特性,没有看到,作为个性的“白马”与作为共性的“马”之间的联系,个别不能离开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11材料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材料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材料3:1875年的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答(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12材料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材料2:“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材料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楚这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答(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第二,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表现在:第一,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材料3: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材料1:“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材料2:“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改材料3:“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3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3)综合1和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答(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