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doc.doc_第1页
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doc.doc_第2页
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doc.doc_第3页
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doc.doc_第4页
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金民卿 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越来越成为理论界的一个主流话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不是一个先验的命题,也不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大众化之间不是直接贯通的,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身虽然有着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理论张力,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就是大众化的,不可能直接进入到社会大众当中;另一方面,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大众虽然需要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但是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必须 “被马克思主义化”。也就是说,二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联系的中介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而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就不能不涉及到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不能自然而然地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社会大众当中,用以武装他们的头脑,指导他们的行动,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从动态的过程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飞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社会大众,从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社会大众的集体意志,实现由思想家的个人思想向广大群众的集体思想的飞跃。另一方面,广大群众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转变,并把马克思主义深化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动态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两个要素的真正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标志。 我们首先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化过程中的情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大众化的可能性前提。 马克思主义 是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实践,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群众实践在观念上的反映和结晶。在人类历史上, 真正的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舍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11无产阶级社会大众的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来源,同时也是它的根本 11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版,第 814 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 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 页。 14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09 页。 15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18 页。 16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17 页。 17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17 页。 18 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5 页。 19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4 页。 110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7 页。 11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06 页。 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必须 要要回到社会大众的实践当中,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实现自己并发展自己。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初,马克思就指出,他所创立的新哲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22只有真正掌握了无产阶级群众,回到群众的实践当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 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群众的思想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掌握,或者说实现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化,进而通过群众的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实践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及理论自身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才有可能真正展开。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大众性的生活常识体系和习惯性的话语体系,而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在内的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的科学体 系,从而决不是天然大众化的。 112毛泽东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23 页。 113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99 页。 114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14 页。 网编:客卿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反复强调它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他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44他还说:“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55毛泽东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理论体系性,他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 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66作为深邃的真理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和无产阶级实践的高度理论抽象,具有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层次、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其深度意义并不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和长期学习才能够把握,社会大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经过理论阐述、讲解、灌输。正因为如此,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伊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把自己所创立的新理论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扩大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范围,并逐渐使之成为引领工人阶级 实践的指导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马克思主义天然大众化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理解,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一般性的常识或经验。虽然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天然联系,来源于群众实践并必然要走向实践,有着大众化的内在基础和可能性前提。但是,作为严密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直接就是大众性的,它同社会大众之间并不是“零距离”的,这就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不论可能性也好,必要性 也好,都还不是一种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自身的大众化,还必须具备有 更直接的现实性条件。 二、社会大众不能自动马克思主义化 正如马克思主义虽然有着大众化的内在基础和动力但其自身并不能直接大众化一样,社会大众虽然内在地需要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不能自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自动地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 一方面,社会大众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在需求,这是社会大众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内在基础和动力。 社会大众要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要在社会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自在的人上升为自为的人,从必然性状态上升到自由性状态,就必须 要有科学真理的指导和引领,而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真理体系。在欧洲,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工人运动中充斥着各种错误思想因而难以获得真正胜利,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对无产阶级理论武装的日益深入,工人运动越来越走向自觉的革命实践。从中国情况来看,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就一直在苦苦寻求民族解放的先进文化: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技术理论谋求国家富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力量找到了基督教思想作为指导理论谋求社会变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找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改良政治理 论同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谋求改造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寻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谋求救国救民,这一切尝试都失败了。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定的社会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获得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而指导这个解放运动的理论不可能是封建主义或资产阶级的文化,因为它们是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性力量。中国人所需要的先进理论,只能是同时能够克服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更先进的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理论需求,当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就如饥似渴地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既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自动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即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 列宁针对“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自发论思想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 不能自动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工人本来 也不可能 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 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 77。 社会大众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有理论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 88,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 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就是在广大农村开展的,共产党员和红军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广大农民群众 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在思想中严重存在着诸如小生产意识、分散性、宗法性等落后因素,如果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 灌输,很难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马克思主义化的社会大众。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教条主义地排斥农民只能使党失去存在的根基并削弱自己的力量,而迁就主义地放纵农民 的落后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大为感慨:“ 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 99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010;“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 1111建国后 ,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问题, “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1212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实际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概括地说,社会大众虽然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但是他们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那种认为社会大众能够自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能够自动马克思主义化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放任群众自发性、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权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化 可见,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都处于受动的而非自动的地位,它们不能够自发地联结起来。那么,马克思主义同社会大众之间是不是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是就是一个伪命题呢。当然不是,二者之间必须有而且能够建立起贯通和联系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实现的第一个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向群众的集体意志的飞跃,即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当中。要完成这个输送过程首先必须有输送者,否则,马克思主义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状态、书本上或思想家的头脑中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过这种情形。五四之前 ,马克思主义就开始见诸中国报刊书籍,一些知识分子以不同方式、动机、态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898 年,胡颐谷将克卡朴的社会主义史以泰西民法志为名译成中文出版,书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梁启超、朱执信等也介绍过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但是,这只是一种无意识地、纯粹客观地介绍而并非自觉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走出思想家的头脑和书本而被输送到大众当中。显然, 马克思主义没有被输送到社会大众头脑和实践当中的情形,不仅有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且有实际上的可 能性。 输送一种理论的前提是要掌握它,而掌握理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掌握理论的主体自己必须拥有系统化的理论思维训练,具有理解和把握理论体系的能力和素质,唯此他才能掌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输送到社会大众的头脑当中。这样的理论主体就是那些关心并从事理论创造、阐发、传播的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为社会创建或传播文化性的意义系统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深邃的真理价值,输送和传播这样的科学理论必须要有专门的知识分子。 但是, 仅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仅仅有了知识分子,并不就必然能形成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知识分子并不必然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而也就不能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当然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例如五四时期的文化主将胡适,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一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但是他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不坚定的知识分子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建党初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陈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