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doc

【矿井类】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3张图纸】【优秀】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9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4193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30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03-24 上传人:上*** IP属地:江苏
39
积分
关 键 词:
煤田比德井田 煤矿勘探 地质报告 图纸
资源描述:

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91页 37000字数+说明书+3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比德煤矿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dwg

比德煤矿地质地形图.dwg

比德矿交通位置图A4.dwg

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doc

文 字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勘查目的和任务…………………………………………………1

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2

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2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5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7

第二章 区域地质…………………………………………………………10

第一节 区域地层…………………………………………………………10

第二节 区域构造…………………………………………………………12

第三章 勘查区地质………………………………………………………12

第一节 勘查区地层………………………………………………………12

第二节 构造………………………………………………………………15

第三节 含煤地层…………………………………………………………17

第四章 煤层地质…………………………………………………………18

第一节 煤层特征…………………………………………………………18

第二节 煤质………………………………………………………………29

第三节 煤类及其工艺性能………………………………………………35

第四节 煤层顶、底板及夹石……………………………………………37

第五节 煤层成因及找矿标志……………………………………………38

第六节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39

第五章 煤层加工技术性能………………………………………………39

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39

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39

第三节 煤层工业利用性能评价…………………………………………40

第六章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41

第一节 水文地质…………………………………………………………41

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50

第三节 环境地质…………………………………………………………53

第四节 瓦斯………………………………………………………………54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59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59

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61

第三节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63

第四节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64

第五节 测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64

第六节 采样化验和煤岩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70

第八章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71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71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71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73

第四节 可采煤层圈定原则………………………………………………74

第五节 资源储量的分类…………………………………………………74

第六节 资源储量的计算结果……………………………………………75

第七节 资源储量计算的可靠性…………………………………………76

第八节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76

第九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76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77

第一节 结论………………………………………………………………77

第二节 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建议……………………………78

第三节 存在问题…………………………………………………………80

   为配合国家西电东送工程,2001年10月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做了纳雍阳长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经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请贵州省经贸委批准。在距纳雍电厂7Km的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境内的比德井田拟建一对年产120万吨煤炭的矿井。其立项建议书由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经贵州省煤炭工业局批准(黔煤规字[2001]222号,2001年12月3日)。随后于2002年3月,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又提交《贵州省纳雍县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比德井田精查勘探设计书》。2003年5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该“勘探设计书”,并授予探矿权,证号:5200000210163。

   勘查投资人为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设计单位是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其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1)在普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按比德井田勘探设计书的要求,重点查清初期开采地段二叠系含煤地层龙潭组(P2L)之上煤组的地质矿产赋存状况,查明+1050m水平以上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最终成果要能满足合理确定井型、选择井筒位置、开拓方式和布置车场的需要,提供设计和建设一个大型矿井所需的地质资料。

   2)查明井田范围内20m以上落差的断层及起伏较大的褶曲。

   3)通过勘探钻孔、小窑调查及地表调查进一步探明煤层的赋存状况,将煤层对比清楚,查明其变化规律。

   4)通过采样化验,查明煤质变化规律,补充普查中的缺项,达到矿井设计及生产要求。

   5)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各项要素,查清各煤层顶底板抗压强度,探明煤层瓦斯赋存情况及煤尘爆炸的危险性,探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情况及其对矿井建设的影响。

   6)扩测、修测地形地质图,按1:5000比例尺,补测地质勘探工程点。

   7)估算+1050m标高以上可采煤层的资源储量。

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勘查工作区的比德井田区块编号为:G48E009013,在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和水城县比德乡境内。位于纳雍县城225°,直距29km。勘查范围长约5.25km,宽2.8km,面积为14.4km2。井田北端以阳长镇堰塘河溪为界,南端至水城县比德乡比德陈家垭口一线为界,西界以堰塘滥木桥、比德一线为界,东界基本以三岔河为界。地理座标:东经105°08′45″~105°10′45″;北纬26°34′00″~26°37′00″,已建井口位置距纳雍电厂7km,滥坝~阳长~纳雍公路从井田北端通过。有纳(雍)~水(城)(S213线)公路至滇黔铁路线的滥坝火车站33km。(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内容简介:
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2002年12月2004年6月)编制单位: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所 长:陈廷进技术负责:马建亮项目负责人:陈庆平编 制:陈廷进(地质高工) 陈庆平(地质助工) 宋文芳(地质工程师) 马建亮(物探工程师) 王超先(测量工程师) 武建华(测量助工) 奚定平(地质高工) 于振江(地质工程师) 刘志达(地质工程师) 王树群(地质工程师) 宋刚强(物探高工) 张协民(物探工程师)袁学军(地质助工) 步永红(描图员)周成刚(物探工程师) 付云梅(地质工程师)谢小健(地质助工)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二四年六月文 字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勘查目的和任务1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2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2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5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7第二章 区域地质10第一节 区域地层10第二节 区域构造12第三章 勘查区地质12第一节 勘查区地层12第二节 构造15第三节 含煤地层17第四章 煤层地质18第一节 煤层特征18第二节 煤质29第三节 煤类及其工艺性能35第四节 煤层顶、底板及夹石37第五节 煤层成因及找矿标志38第六节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39第五章 煤层加工技术性能39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39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39第三节 煤层工业利用性能评价40第六章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41第一节 水文地质41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50第三节 环境地质53第四节 瓦斯54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59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59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61第三节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63第四节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64第五节 测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64第六节 采样化验和煤岩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70第八章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71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71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71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73第四节 可采煤层圈定原则74第五节 资源储量的分类74第六节 资源储量的计算结果75第七节 资源储量计算的可靠性76第八节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76第九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76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77第一节 结论77第二节 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建议78第三节 存在问题80附 图 目 录图号顺序号图 名比例尺0101-1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区域地质图1:20万0202-1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形地质图1:50000303-1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层综合柱状图1:5000404-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采样平面图1:100000505-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煤岩对比图1:5000606-106-1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5、5-1、4、4-1、4-2、4-3、3、3-1、3-2、3-3、2勘探线剖面图1:20000707-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AB煤层纵剖图1:50000808-108-6比德井田煤矿勘探2、3、5、6、8、10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50000909-109-23比德井田煤矿勘探5、6、7、10、11、14、15、16、17、21、22、23、浅3、03-1、03-2、03-3、03-5、03-6、03-7、03-8、03-9、03-10、03-11号孔柱状图1:2001010-110-10比德井田煤矿勘探03-1、03-2、03-3、03-5、03-6、03-7、03-8、03-9、03-10、03-11孔测井综合成果图1:2001111-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测井曲线对比图1:5001212-1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水文地质图1:50001313-1比德井田煤矿勘探11号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1414-114-3比德井田煤矿勘探5-1、4-3、3-3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附 表 目 录12.112.212.1.112.1.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12.2.112.2.23 5、6、7、10、11、14、15、16、17、21、22、23、浅3、03-1、03-2、03-3、03-5、03-6、03-7、03-8、03-9、03-10、03-11号钻孔煤层综合成果表12.312.412.3.1 煤质分析结果汇总表12.3.212.3.7 2、3、5、6、8、10号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12.3.812.3.13 5、6、8、10号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测定原始记录表12.3.1412.3.19 5、6、8、10号煤的结渣性测定表12.3.20 煤岩鉴定成果汇总表12.4.1 简易可选性平衡表12.4.2.112.4.2.9 3、5、6、10号煤各种粒度浮沉试验结果表12.512.1412.5 煤层瓦斯含量表12.6 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表12.7 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表12.8 小煤矿调查一览表12.9.1 井调查表12.9.2.112.9.2.3 泉调查表12.10.1 水质分析结果表 12.10.2.112.10.2.2 水质检验结果表12.11.112.11.6 2、3、5、6、8、10号煤层储量计算块段厚度基础表12.12.112.12.6 2、3、5、6、8、10号煤层储量计算基础表12.13 村庄煤柱统计表12.14.1 资源储量汇总统计表12.14.2 村庄、断层煤柱资源/储量汇总统计表附 件 目 录1、地质勘查资格证书2、比德井田探矿权证3、关于下达比德煤矿建设项目精查勘探计划的通知4、关于印发“对贵州省纳雍县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5、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贵州省威水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的初审意见6、承诺书7、数据软盘(光盘)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勘查目的和任务为配合国家西电东送工程,2001年10月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做了纳雍阳长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经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请贵州省经贸委批准。在距纳雍电厂7Km的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境内的比德井田拟建一对年产120万吨煤炭的矿井。其立项建议书由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经贵州省煤炭工业局批准(黔煤规字2001222号,2001年12月3日)。随后于2002年3月,六枝工矿(集团)勘察设计科研所又提交贵州省纳雍县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比德井田精查勘探设计书。2003年5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该“勘探设计书”,并授予探矿权,证号:5200000210163。勘查投资人为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设计单位是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其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是:1)在普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按比德井田勘探设计书的要求,重点查清初期开采地段二叠系含煤地层龙潭组(P2L)之上煤组的地质矿产赋存状况,查明+1050m水平以上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最终成果要能满足合理确定井型、选择井筒位置、开拓方式和布置车场的需要,提供设计和建设一个大型矿井所需的地质资料。2)查明井田范围内20m以上落差的断层及起伏较大的褶曲。3)通过勘探钻孔、小窑调查及地表调查进一步探明煤层的赋存状况,将煤层对比清楚,查明其变化规律。4)通过采样化验,查明煤质变化规律,补充普查中的缺项,达到矿井设计及生产要求。5)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各项要素,查清各煤层顶底板抗压强度,探明煤层瓦斯赋存情况及煤尘爆炸的危险性,探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情况及其对矿井建设的影响。6)扩测、修测地形地质图,按1:5000比例尺,补测地质勘探工程点。7)估算+1050m标高以上可采煤层的资源储量。第二节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勘查工作区的比德井田区块编号为:G48E009013,在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和水城县比德乡境内。位于纳雍县城225,直距29km。勘查范围长约5.25km,宽2.8km,面积为14.4km2。井田北端以阳长镇堰塘河溪为界,南端至水城县比德乡比德陈家垭口一线为界,西界以堰塘滥木桥、比德一线为界,东界基本以三岔河为界。地理座标:东经10508451051045;北纬263400263700,已建井口位置距纳雍电厂7km,滥坝阳长纳雍公路从井田北端通过。有纳(雍)水(城)(S213线)公路至滇黔铁路线的滥坝火车站33km。(详见交通位置图1-1)第三节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一、地形地貌特征本勘查区处于贵州高原西北部崇山峻岭之中,山形走向呈北东南西向。最高点为水牛大坡,标高+1942.8m,最低为三岔河一带标高为+1300m,相对高差约640m。煤系地层露头一般标高+1600+1800m。地貌形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明显,加上地表水的侵蚀,沟槽地貌十分发育,地貌类型为中山构造侵蚀剥蚀沟谷地貌。区内主要河流为三岔河(在阳长段称抵母河),位于勘查区东部,从北向南流出,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流量最大为316万m3/h,最小为1.6万m3/h,一般流量14.8万m3/h。在本区北端边界F12断层地面位置有堰塘溪,自西向东流入三岔河,流量随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在本区南端有比德溪,自西南向东北流入三岔河,其上下段流量相差大,在下游汇合处雨季末测得流量260m3/h。二、气象勘查区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纳雍气象局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34.1,最低气温-11.2;年平均降雨量1129.2mm,4月至10月为雨水期。年最大降雨量1529.9mm,最小为884.3mm。年蒸发量约1400mm左右,全年日照1500小时左右。每年霜期约130天,凝冻(又称冻雨或雨松),一般在十二月至第二年二月,以元月为最,一般可连续出现5-7天,对交通运输、建设、供电设备影响较大,冰雹(当地俗称白雨)每年平均出现4-6次,以3-5月常见,因地形关系以比德至堰塘一线最为严重。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在冬季达95%,最小在春季为77%上下。三、地震情况岩石中节理裂隙零星发育,产状为倾向150倾角80,倾向260倾角90两组,未见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迹象。根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1993年12月编制的“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烈度为6度。目前岩洞垭口与垮岩脚之间有6处崩塌,未见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四、区内经济概况纳雍县人口约70万人,属民族杂居地,有汉、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也占较大比重。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大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麻、杜仲、天麻、香菇及木耳为本地特产。矿产以煤炭为主,分布广泛,此外有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工业企业除煤炭外有电力、建材、饲料加工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乡镇经济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勘查区地处黔西电网覆盖区,电源为纳雍县阳长镇110KV变电站,自变电站架设10KV专用线供建矿使用。该变电站容量富裕,电源可靠。建矿初期可利用横贯煤田的10KV输电线“T”接供电。同时,纳雍火电厂(4600MW)已于2003年5月投产发电,可为矿井建设提供备用电源。勘查区内的堰塘溪、比德溪等溪流,正常总流量为600m3/h左右,可满足生产及初期消防用水。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一、以往地质工作及成果比德井田于1957年由贵州省地质局558队进行了普查找矿,施工手摇钻数个,但无资料。1959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42队在该区进行过1:10000地质测量工作,但资料不够系统及完整。后于1971年6月开始进行精度为1:10000地质测量,同年11月开始钻探施工,于1973年5月结束勘探施工。在井田范围内(北起F12断层,南至F10断层,浅部在10号煤层露头,深部至+1050m水平标高),共施工钻孔13个,工程量5181.01m,施工槽探39条,总计土方量13100m3。为查明浅部煤层的变化规律,在槽内沿煤层掘探巷,一般间距15002000m一组,并查测或修测主要煤层露头线及槽探等工程点。于1973年10月提交了“威水煤田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比德勘探区文字说明书”(普查)。后经贵州省六盘水地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批准(煤勘74革字第011号)。该报告确定了:1)含煤地层时代为二叠纪晚世龙潭煤组。填绘了煤系地层及三叠系地层的分布范围,对部分小煤窑采取煤层煤样进行化验,采取煤芯煤样143件,煤层样23件,煤岩样18件,岩矿样27件,水样3件。煤种以贫煤为主。可采煤层5层:2号、6号、8号、10号、33号,局部可采煤层7层:3号、5号、7号、9号、20号、29号、32号煤层。2)标志层为煤系顶部两层灰岩,中部厚层砂岩和底部玄武岩。根据标志层将煤系划分三个煤组:标二标三(2号13号煤)为上煤组;标三标四(14号31号煤)为中煤组;标四标六(32号35号)为下煤组。3)填绘了区内构造形态,对较大断层进行命名如F10、F12、F12-1等。4)普查探明勘探区(F10三岔河,深部至+800m水平)C1+C2级储量23553.1万t,其中C1级储量11916.3万t,占C1+C2级的50.59%。本报告部分采用了普查勘探的有关资料。二、存在问题1、因钻孔布局不合理导致勘探线与地层走向夹角太小,给进一步勘探带来一定影响。2、4勘探线的15号、17号钻孔中所见断层反映在底板等高线图上其方位及走向长度人为性太大。3、钻孔地面标高,与现修测图标高有误差。为测量误差。11号孔属人为展点错误造成,标高差47m。4、由于部分钻孔及槽探见煤资料缺少,对煤层变化规律,赋存情况的掌握,受到一定影响。5、开采技术条件方面做的工作不够。6、煤质评价受采样质量影响。一些化验项目也缺少。7、瓦斯测试资料稀少。三、普查报告评价完成普查报告后,上级单位即地勘公司认为该报告符合普查勘探的要求,同意批准C1+C2级储量23553.1万t。对下步工作提出建议,地质资料尽量利用,钻探工作应加强质量等。以上问题在本次工作中结合了实际情况,参考普查报告建议,依照相关规范,有针对性的布置勘探工程。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一、本次工作简述2002年10月末受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比德井田进行勘探阶段地质工作。至2004年5月完成全部室外工作,6月编制出本报告。投入资金总额320万元。二、完成各项工作量1、精查勘探设计书经批准钻孔10个,本次勘探实际完成钻孔10个(中间勘探施工6个,进尺1807.68m),总进尺3267.5m。2、测量:工业场地0.36km2,风井场地0.04km2。井口GPS定位,10个钻孔座标、重要地质工程点的测量。3、小煤矿调查12个(见附表12.13)。4、采样:煤层煤样6个,煤芯煤样44个,简选煤样1个,煤岩煤样6个,水样8个,瓦斯煤样7个,煤尘爆炸样5个,煤炭自燃样7个。5、测井:2663.50m/10孔。6、地质灾害调查14.4km2。7、工程地质踏勘14.4km2。8、瓦斯压力观测孔14个492.6m。9、简易水文观测10个孔1807m,提桶式抽水孔1个(1段)。10、地质填图14.4km2。详见勘探阶段工作量统计表1-1。三、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本区地质构造简单,属缓倾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似南北倾向近似正东,倾角1223。次一级构造以横向、斜交正断层为主,煤层比较稳定,地表岩层出露良好,覆盖层为第四系坡积、残积物,一般都比较薄,多为荒坡。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性,该井田构造类别属第一类(简单),煤层稳定程度属第二类型(较稳定),其勘探类型属一类二型。 勘查工程量统计表 表1-1工程项目勘探工作量备注地质填图1/5千地质填图14.4km21/5千水文地质填图14.4km2钻探地质钻探3267.5m/10孔普查5181.01m/13孔测压钻孔492.60m/14孔测井实测米数2663.55m/10孔占钻探进尺82%记录曲线84条解释煤层76层测斜76点采样煤层煤样6个普查23件煤芯煤样44个普查143件煤岩煤样6个普查18件简易可选样1个普查7件瓦斯煤样7层瓦斯气体成分样4个煤尘爆炸样5个可磨性测定样6个燃点测定样7个全水分析样4个普查1件细菌分析样4个普查2件水文水文地质观测7.2km2/14点普查17km2/41点简易抽水试验1层次/提桶简易水文观测10孔普查13孔测定地形0.4km2普查17km2小窑点12个普查43个水文点34个普查41个四、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在普查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勘探取得以下主要地质成果:1、通过加密勘探线、补充钻孔,基本控制勘查区二叠系含煤地层(P2L)上煤组的煤层赋存状态和可采煤层厚度变化情况。特别是初期开采范围,其控制程度达到勘探阶段,能满足设计要求。2、通过各可采煤层的煤层煤样和煤芯样的化验分析,确定煤种为贫煤。查明了煤质及其变化规律。3、基本探明井田内大于20m的断层。4、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并预算涌水量。5、查明了矿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矿井开采技术条件。6、煤层对比清楚,较为可靠。7、估算了矿界范围内的资源储量。第二章 区域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见区域地质图中A-B剖面),在格木底向斜, 蟠龙向斜,比德向斜和加戛背斜中出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地层。二叠系、三叠系出露最多,二叠系上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区域内除少量火山喷发岩(峨嵋山玄武岩)外,均为沉积岩分布。具体地层出露见表2-1 区域地层简表 表2-1地层时代及编号厚度(m)第四系(Q)0-40侏罗系(J)0-20三叠系(T)中统(T2)法朗组(T2f)下段(T2f1)251-350关岭组(T2g)中段(T2g2)258-358下段(T2g1)160-372下统(T1)永宁镇组(T1yn)第四段(T1yn4)85-216第三段(T1yn3)104-143第二段(T1yn2)129-160第一段(T1yn1)152-211夜郎组(T1y)第三段(T1y3)78-289第二段(T1y2)100-394第一段(T1y1)107-359二叠系(P)上统(P2)大隆长兴组(P2c+d)65-120龙潭组(P2L)145-520峨嵋山组(P2)0-400下统(P1)茅口组(P1m)上段(P1m2)74-168下段(P1m1)106栖露组(P1q)57-195梁山组(P1L)29-249石炭系(C)上统(C3)马平群组(C3mp)3-47第二节 区域构造比德井田属扬子准地台(级),上扬子台褶皱带(级),黔中早古拱褶断束(级),纳雍织金凹褶断束(级)。井田位于凹褶断束东端。在北东南西向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一套轴向大致平行的,呈大约320方向展布的背斜与向斜。由西向东有格木底向斜、威水背斜、比德向斜、加戛背斜(见区域地质图)。这些构造特征是背斜紧凑,向斜开阔,比德向斜轴向325,全长35公里,为一西南翼缓、东北翼陡的不对称向斜。横向、斜交正断层发育,它们斜切向斜或背斜,使其分为几段,本井田就是以此为界线的几段之一(详见区域构造示意图2-1)。第三章 勘查区地质第一节 勘查区地层勘查区内出露地层: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统峨嵋山组、上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下统永宁镇组,中统关岭组和法郎组及第四系等。一、二叠系1、下统(P1)自下而上为:茅口组(P1m):分布在勘查区西侧以外。由石灰岩、燧石灰岩及少量的硅质灰岩、硅质岩、白云岩组成。以中部分布稳定的燧石灰岩硅质灰岩夹燧石为标志分上下两段:下段(P1m1):浅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富含白云质斑块和团块状、囊状、脉状重晶石。下部夹白云岩,富含蜓科及少量珊瑚、腕足类、苔藓虫等化石。厚235m左右。上段(P1m2):以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为主,次为燧石条带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富含蜓科及腕足类化石。厚168m左右。2、上统(P2)峨嵋山组(P2):黑灰色、灰绿色玄武岩。坚硬、具微晶结构和气孔状、杏仁状构造,节理发育。顶部见凝灰岩,其喷发与侵入过程在成煤时早已完成,对煤质无影响。分布在勘查区西侧边缘,厚度为200m。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大隆组(P2d):在含煤地层中详述。二、三叠系(T)1、下统夜郎组永宁镇组岩层出露良好,与上覆下伏岩层连续沉积。夜郎组(T1y):分为三段,分布于勘查区中部,自下而上叙述如下:上段(T1y1)上部为厚约30m的灰色、浅灰色中厚及厚层状鲕状石灰岩。中下部为灰至灰绿色含钙质粉砂岩及细砂岩,底部为厚约40m灰绿色泥岩。含克氏蛤动物化石,厚107359m,平均厚238m。中段(T1y2)紫色、黄绿色钙质泥岩。顶部夹三层10m左右的石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厚100394m,平均厚197m。下段(T1y3)以紫色含钙质泥岩和砂质泥岩,间夹薄层状细砂岩,顶部为紫色钙质泥岩。厚77289m,平均厚131m。永宁镇组(T1yn):分为四段,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自下而上叙述如下:第一段(T1yn1):浅灰至深灰色灰岩、泥质灰岩。下部偶夹泥灰岩及泥页岩。产瓣鳃类、菊石化石。厚152211m,一般厚180m左右。第二段(T1yn2):灰、黄、紫色砂质泥页岩、灰岩及泥质灰岩或夹粉砂岩。含菊石。厚39160m,一般厚80m。第三段(T1yn3):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夹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下部夹泥质灰岩。含菊石、瓣鳃类动物化石。厚104143m,一般厚95m左右。第四段(T1yn4):浅灰、灰黄色白云岩、(溶塌)角砾岩,夹黄绿色、紫红色页岩及石膏层,含瓣鳃类、菊石、腕足类动物化石。厚85216m,一般厚180m左右。2、中统关岭组(T2g)分二段,分布于勘查区东部的三岔河河谷,自下而上叙述如下:上段(T2g1)上部深灰色中厚层状及薄层状含泥质石灰岩,具蠕虫状构造。中下部为浅灰色、棕色、灰白色石灰岩,坚硬、致密、偶尔夹鲕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厚160277m,平均厚224m。下段(T2g2)上部为深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具蠕虫状构造。顶部含白云质、下部为黄绿色、黄色泥岩,底部含钙质。厚358m。法朗组下段(T2f1)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至中厚层状。厚99m。三、第四系(Q)以坡积、残积物为主,冲积物次之。分布于井田内沟谷两侧及缓坡地带,厚02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二节 构 造井田位于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为一单斜构造。岩层主要走向近似南北,倾向近似正东,倾角1223。倾角由南至北逐渐变陡,由浅到深逐渐变缓,井田次一级褶皱不发育,构造简单。区内小构造时有发育,有的对可采煤层造成断裂或扭转,影响回采(在运输大巷掘进中见小断层即是)。井田内发现大小断层6条,对煤系有影响的断层有3条,即井田边界的F10、F12和F12-1断层。它们均为斜交横向正断层(见表3-1)。另外有三条与比德井田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表表3-1断层编号所在 地点断层性质地表延长产 状 要 素切割地层 相对 水平 错动相对水平位移(m)相对 垂直错动相对垂直断距(m)控制程度备 注走向()倾向()倾角()F10牛场刘家寨大河边斜交横向正断层5650N53EN37W55P2T1y3NW盘向SW推移12001300NW盘下降SE盘上升160由21号、22号钻孔控制为本勘探区南端边界,图外延深情况不明F12大粪田马家包包斜交横向正断层6020N35EN26W72P1yT2g2NW盘向SW推移550650NW盘下降SE盘上升355地表实测F12F12-1断层之间为断层破碎带F12-1F12中部南侧斜交横向正断层2900N54EN36W657号煤T2g2NW盘向SW推移140180NW盘下降SE盘上升24地表实测西端交于F12断层岩层走向近似的f1、f2、f3断层。1、F10断层为一斜交正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在地表延长5650m,倾角55。切割P2T1y3地层,相对垂直断距为160m,为该井田南端自然边界。地表天然露头点控制,地下有21、22号钻孔实见(见表3-2),地表、地下基本吻合,该断层已基本控制。 F10断层钻孔控制情况 表3-2钻孔号断点深度(m)缺失地层垂直断距(m)断层带简述2166.743号煤层19号煤层136极破碎,强烈挤压,富含菱铁矿结核。22195.403号煤层21号煤层144极破碎,挤压岩层直立,含菱铁矿结核。2、F12断层为一斜交正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在地表延长6020m。倾向北西,倾角72,切割P1qT2地层,相对垂直断距355m。F12-1断层为斜交横向正断层,地表延长2900m,倾角65。切割7号煤T2g2地层,相对垂直断距24m,西端交于F12断层。F12F12-1断层之间是断层破碎带,为该井田北端自然边界。3、f1、f2、f3为井田内断层,为走向正断层,相对垂直断距510m。地表未见,地下只15号、17号、03-11号钻孔分别实见(见表3-3)。 f1、f2、f3断层钻孔控制情况 表3-3断层编号钻孔号断点深度(m)缺失地层垂直断距(m)断层带简述f115133.157号10号煤层8极度破碎,具滑面及擦痕。f217206.8012号13号煤层10破碎,垂直节理发育。f303-11203.108号煤层5岩芯破碎,具滑面及擦痕,裂隙发育,且充填有方解石脉。第三节 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大隆、长兴组和龙潭组。大隆、长兴组含一层劣质薄煤层或炭质泥岩。龙潭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含煤地层在本区厚220640m,一般为375m左右。一、大隆、长兴组(P2c+d)1、大隆组(P2d)为钙质硅质岩:黑灰色,薄至中厚层状,质硬性脆,菱形节理发育,夹数层0.020.10m艳黄绿色薄层蒙脱石泥岩。富含菊石、假提罗菊石,偶见腕足类、蕉叶贝等化石,厚518.70m,一般在68m。2、长兴组(P2c)岩性为钙质砂岩、粉砂岩、泥岩、薄层状、水平层理,含蜓科、腕足类化石,中部夹细砂岩及标一石灰岩和1号煤层,煤厚00.29m,一般为0.19m左右。底部为燧石灰岩(标二),深灰色,厚层至块状,含燧石团块。本层厚69102m,一般为75m。二、龙潭组(P2L)为一套以泥岩至细粒碎屑岩为主,浅海至滨海平原沼泽相的海陆交互相(以陆相为主)含煤岩系。以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夹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粘土泥岩、铝土泥岩、灰岩、泥灰岩、菱铁矿层及煤层。含煤3036层,一般为35层。上部含有假提罗菊石、长身贝、蕉叶贝、戟贝等动物化石。中下部含有大羽羊齿、栉羊齿、楔叶、轮叶等植物化石。龙潭煤组出露在本区由南向北变窄(地表坡度的影响)。在刘家寨沙冲头;大粪田田坝乡、骂重等处被第四系地层大面积覆盖。煤组厚度由南向北变薄。总厚度145520m,一般厚度295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四章 煤层地质第一节 煤层特征一、含煤性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古生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本区煤系地层厚度220640m,平均厚375m。含煤3036层,一般为35层,煤层总厚37.04m,含煤系数为9.5%。根据标志层及含煤性,将煤系划分为三个煤组:标二标三(213号煤)为上煤组;标三标四(1431号煤)为中煤组;标四标六(3235号煤)为下煤组。煤系、煤层厚度由南向北变薄,煤层层数减少。勘查区内上煤组的主要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2、3、5、6、8、10号6层煤。可采煤层总厚3.6925.63m,平均总厚8.95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2.25%,各煤组含煤情况见表4-1。龙潭组含煤特征表 表4-1煤组地层煤层总计可采煤层代号厚度(m)层数厚度(m)含煤系数层数厚度(m)含煤系数上P2L49.0216.098.0114.2242.6913.0217.01%63.1627.299.0211.79%中P2L72.0210.0135.0102.0632.238.905.67%71.2322.26.94.40%下P2L23.095.054.021.959.314.808.92%10.746.411.502.79%二、煤层特征勘查区内上煤组煤层编号自上而下,可采煤层为2、6、8、10号煤,局部可采煤层为3、5号煤。除3号煤层外均为中厚煤层。在普查勘探的基础上,本次除新增的10个钻孔外,又进行了周边的小煤矿及小煤窑调查,并增补井下实际见煤点。经分析研究对比,现将以上6层煤的特征分别叙述如下:1)2号煤层:在龙潭煤系地层上部,距标二层间距1621m,一般在20m左右,由南向北变小。区内槽探、小窑及钻孔见煤点23个,煤厚0.866.21m,平均1.98m,一般在1.60m左右。由南向北变薄。煤层倾角1223,由浅向深逐渐变陡,煤层倾角变化较大。煤层结构简单,单一煤层的见煤点占总见煤点的82%。根据各见煤点,全层煤厚统计计算煤层可采性指数(K)为100%,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26%。鉴于本煤层的厚度变化、煤层结构情况,应属稳定的可采煤层,全区可采,具体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详见附图4-1)。2)3号煤层:与2号煤层层间距5.6413.53m,平均为8.47m。槽探、小窑及钻孔见煤点22个。煤层厚度0.431.92m,平均煤厚1.51m,一般煤厚1.20m左右。在15、16、23、03-6号钻孔控制范围煤厚0.440.71m为变薄地段。具体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见附图4-2,煤层倾角1317,南缓北陡深部倾角略陡。煤层结构较复杂。据各见煤点全层煤厚统计计算煤层可采性指数(K)为82%;煤厚变异系数()为37%,属局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3)5号煤层:距3号煤层层间距为3.410.03m,平均5.38m,层间距稳定变化不大。区内槽探、小煤窑及钻孔见煤点22个,煤层厚度0.144.21m,平均1.39m,一般煤厚1.20m,南北薄,中部厚,在4勘探线南西范围煤厚变薄为不可采。煤层倾角变化较大,在1223之间,一般倾角在16左右,南缓北陡,浅部缓深部陡,煤层结构简单,22个见煤点为单一煤层的占80%。全层煤厚的可采性指数(K)为86%;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39%,属较稳定煤层,为局部可采,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详见附图4-3)。4)6号煤层:距5号煤层层间距6.4318.05m,平均11.80m。区内槽探、小煤窑及钻孔见煤点25个,煤厚0.954.53m,平均煤厚1.73m,一般为1.60m左右。走向变化为由南向北呈薄厚薄厚薄变化。倾向南部上厚下薄,北部浅薄深厚,但变化幅度不大。3勘探线附近从深部向浅部有个别分叉现象。煤层结构较为简单。煤层倾角1422,一般为17左右,南缓北陡。全层煤厚的可采性指数(K)100%;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25%,属稳定煤层,全区可采,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详见附图4-4)。5)8号煤层:距6号煤层底板5.4114.49m,平均层间距9.63m。由南向北变小,区内煤层槽探、小窑及钻孔的见煤点20个。全层煤厚0.863.88m,平均煤厚1.50m,一般厚1.20m左右。浅薄深厚。煤层倾角1520,一般为17左右。4勘探线附近逐渐变陡。煤层结构较复杂,全层煤厚的可采性指数(K)为100%;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0%,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详见附图4-5)。6)10号煤层:距8号煤层层间距4.0419.13m,平均为11.70m。从浅3孔、11号钻孔揭露情况看,层间距变化较大。全区槽探、小窑及钻孔的见煤点21个。全层煤厚0.673.67m,平均1.64m,一般煤层厚度为1.50m左右。西北厚、东南薄。煤层倾角1322,一般为17左右。深部煤层倾角较陡,在1920,煤层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性指数(K)为86%;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40%,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见煤点及煤厚情况详见附图4-6。图中见煤点框内为储量计算厚度或单一结构煤层厚,框外为复煤层全厚。并圈出0.8,1.5,2.0m等厚线。煤厚等其特征见表4-2。三、煤层对比井田内含煤地层是以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细砂岩、炭质泥岩为主、互层砂质泥岩、粘土泥岩,夹有铝土岩、灰岩、泥灰岩、菱铁质砂岩及煤层。这套地层的岩性标志层特征明显,稳定,但仅在煤系顶部、中下部,提供煤层对比的依据。因此,本次除采用岩性标志层对比外,还依据普查报告提供的16个钻孔和新增10个钻孔的测井曲线即物性标志、层间距、煤层组合特征等方法,辅之以其它方法进行对比。1、岩性标志层对比法在勘探区内的钻孔资料见标一、标二、标三,层位基本稳定,是煤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标一:石灰岩,灰白色、深灰色厚层状,具微晶结构及生物碎屑结构。含长身贝、舒氏贝等腕足类化石。受地下水溶蚀后形成蜂巢状溶洞及地下水氧化膜。厚度在0.35.4m,一般2.50m左右。4勘探线以北沿倾向增厚,以南沿倾向变薄,全区稳定。此标志层是1号煤直接顶板。标二:石灰岩,深灰色、灰色、致密坚硬,裂隙充填有方解石。含蕉叶贝、假提罗菊石等动物化石。中下部含泥质,部分为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厚度在0.401.20m之间,平均0.81m。4勘探线以西变薄,距上部标一1722m,一般16m左右,变化规律为深厚浅薄,全区稳定。2号煤在其下部1721m,一般为20m左右。标三:为砂岩带,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粒砂岩、砂质泥岩次之。砂岩为灰色,厚层状,波状层理,在砂岩底部有楔叶、轮叶羊齿类化石。厚1032.5m,一般25m左右,由南向北变薄。距上部标二85.5104m,一般为95m,较稳定,位置在13号煤层之下。距上部10号煤层17.532.7m,一般为25m左右。本区上煤组含煤913层,岩性多为砂岩、泥岩,沉积岩相变化不明显,2号至10号煤由于处于标二和标三之间,其间又无特殊岩性,给煤层对比带来较大困难。但自上而下确定2号煤层后,逐层对比,辅之其它方法还是可以将煤层对比清楚。先以标二为依据确定2号煤层,进而确定上煤组的划分。在煤组对比清楚后,依煤层结构,测井曲线的峰值形态等特征逐一对照,各可采煤层都可对比。各标志层特征见表4-3。2、测井曲线对比法测井曲线对比主要为视电阻率(DLW),人工放射性(HGG),自然放射性(HG)三种参数曲线形态特征进行对比。(附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及钻孔测井曲线对比图)。对比依据为标志层物性在测井曲线上不同形态特征,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及可采煤层曲线特征,加以识别确定。3、煤层层间距、煤层结构对比法本区龙潭组地层变化幅度较小,各煤层的层间距虽然由于砂岩厚度变化有一定的变化,但各煤层的层间距相对变化较小,如表4-1所示,依据可采煤层可采性指数(K)和变异系数()及煤结构特征等情况,以此进行辅助性对比是可靠的。通过上述方法,本区煤层对比是可靠的。第二节 煤 质比德井田煤矿床为层状沉积矿床,矿层成倾斜发育。地表出露后受风化、氧化影响,浅部煤质下降,甚至成灰、黑色土层。煤质化验资料表明,各可采煤层风氧化带一般距露头下垂深3050m,以下为原生煤层带。一、煤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宏观煤岩特征(1)煤岩成份:井田可采煤层以镜煤、亮煤为主,并有少量丝炭组成,一般呈线理细条带状,局部呈宽条带或透镜状结构。(2)煤岩类型:可采煤层以半亮型、半暗型为主。煤层以粒状为主,各可采层均有块状,2、8、10号煤块状稍多。煤层间有丝煤透镜体,并有薄膜状方解石充填裂隙之中。2、微观煤岩特征(1)有机组分:可采煤层镜质组含量在67.5177.4%之间,半镜质组在6.2622.3%之间,丝炭组在1.925.38%之间。稳定组分无。详见表4-3。镜下可分镜质组、半镜质组和丝质组,无稳定组。镜质组常见均匀基质体、镜质体,少许木质镜质体,偶见半镜浑园体。半镜质组:以半镜基质体、半木质镜质体为多,少许木质镜质体、碎屑半镜质体。丝质组:多为木镜丝质体、木镜半丝质体、少许丝质体,碎屑丝质体、偶见丝质浑园体、镜丝质体。煤岩显微有机组分含量统计表 单位:% 表4-3煤层点数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3177.420.71.95274.1875.8(74.99)6.2620.8(13.53)3.419.56(11.48)6469.577.3(74.6)7.322.3(17.2)2.423.2(8.2)8267.5174.09(70.8)6.567.11(6.84)19.3525.38(22.36)10268.8472.03(70.44)7.157.16(7.15)20.8124.01(22.41)注:最小最大值(平均值)以下均同(2)无机组分:煤的显微组分中有害物质以粘土类为主,其次为氧化物及硫化物类、碳酸盐类,其他类含量极低(详见表4-4)。粘土矿物:多呈浸染状、微细粒状、细粒状、团块状,次为星散状、斑点状分布于基液中,少许充填胞腔。石英:多呈微细粒状、细粒状散布于基液中,少许充填胞腔。方解石:呈细脉、微脉状充填裂隙,亦见充填植物胞腔中。黄铁矿:呈微粒、微细粒、微晶状,少许呈球粒状、细粒状星散分布于基液中,也有充填结构在植物腔孔中。煤岩显微无机组分含量统计表 单位:% 表4-4 煤层种类粘土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碳酸盐类其他合计点数36.90.71.90.20.29.9154.331.282.538.142612.051.33.40.4317.18487.680.684.880.7013.942109.98微2760.4654.42煤的成因类型为陆植煤类腐植煤种见附表12.3.20。二、化学性质1、水分(Mad)原煤水分两极值:0.32(6号煤)2.69(6号煤)%, 按煤层总平均1.30%。精煤水分两极值:0.26(2号煤)2.29(3号煤)%,总平均1.25%。2、灰分(Ad)原煤全井田两极值为11.84(3号煤)44.49(10号煤)%,按煤层总平均27.70%,属富灰煤。2、6号煤为中灰煤,其他均属富灰煤,各煤层灰分变化亦不均衡,全井田无规律可循,分煤层分述如下:2号煤:沿倾斜方向从浅到深由低变高,走向上起伏大,由南向北呈低高低高趋势。3号煤:沿倾斜方向在南部为浅低深高,在北部又是浅高深低。走向上北高南低。5号煤:沿倾斜浅部低深部高,走向上中部稍低两端稍高。6号煤:沿倾斜北端浅部高、深部低,在南端浅部低、深部高,走向上为忽高忽低变化。8号煤:沿倾斜方向浅高深低变化,在走向上呈忽高忽低,变化较大。10号煤:在倾斜方向上浅部高、深部低,沿走向中部高,南北两端低。精煤全区两极值为4.58(8号煤)21.37(3号煤)%全井煤层总平均8.89%分煤层灰分详见表4-5 各煤层灰分(Ad)统计表 表4-5煤层号原煤(%)点数精煤(%)点数214.4438.76(25.25)145.3514.05(8.29)14311.8439.75(26.12)127.0121.37(9.09)11511.8837.90(26.02)185.1514.56(9.31)18613.1433.14(23.44)215.6215.26(8.39)20815.0238.69(29.95)144.5818.57(8.96)141018.4844.49(29.81)146.0115.77(9.30)153、挥发分(Vdaf)原煤挥发分全井两极值:12.16(6号煤)28.05(5号煤)%,煤层总平均15.90%。精煤挥发分全井分煤层两极值:9.92(5号煤)16.70(6号煤)%,总平均13.51%。各煤层挥发分(Vda f)统计表表4-6煤层号原煤(%)点数精煤(%)点数213.2420.36(16.57)1411.9916.46(13.89)14313.2917.48(15.30)1212.8915.33(13.93)11513.7920.81(15.76)189.9215.67(13.55)18612.1618.43(15.39)2111.5216.70(13.71)20813.1419.86(15.88)1310.0115.72(13.00)131013.2328.05(16.50)1511.6614.38(13.00)154、硫分(Std)原煤硫分全井两极值:0.23(8号煤)3.20 (5号煤)%,井田总平均1.69%,属中硫煤,分煤层2、3、5号煤为中硫煤,6、8、10号煤为低硫煤,全井田硫分变化无规律,分煤层见表4-7、4-8。硫分变化规律:2号煤:沿倾向方向浅部低,深部高,沿走向则有起伏呈高低、高低现象。3号煤:沿倾斜浅部煤层总的为低硫煤,深部硫分上升,在井田中部有高硫煤,在走向上南低,北高。5号煤:沿倾向浅部高、深部低,从走向看中部偏高两端低。6号煤:沿倾斜浅部高、深部低,在走向上忽高忽低相间变化。8号煤:沿倾斜浅部低、深部高,从走向上看有高至低至高的变化。10号煤:沿倾斜在井田南部浅高深低,在井田北部则浅低深高,在走向上中部高两端低。精煤硫分两极值:0.26(8号煤)1.95(3号煤)%总平均0.987%。煤中硫一般以无机硫为主,其中硫铁矿硫一般占2/3以上,硫酸盐硫一般为0.010.02%,有机硫占总硫分的20%左右。原煤硫分大于4%时,有机硫占总硫分1015%,原煤硫分41.5%时,有机硫占20%左右,原煤硫1.51%时则占2530%,原煤硫分10.5%时,占5080%;原煤硫分小于0.5%,则占8090%即以有机硫为主。分煤层硫分统计见表4-7、表4-8各煤层硫分统计表表4-7煤层原煤精煤硫分(Std)%点数硫分(Std)%点数21.242.49(1.89)140.81.46(1.04)1430.382.82(1.77)120.471.95(1.33)1050.673.20(1.57)180.691.48(1.14)1660.262.99(1.49)210.431.61(0.93)1880.232.55(0.89)140.261.01(0.65)9100.332.72(1.07)150.351.67(0.77)12分煤层各种硫分统计表表4-8煤层无机硫(SPd+SSd)%有机硫(SOd)%点数21.061.77(1.51)0.340.54(0.43)630.081.39(0.80)0.150.51(0.36)450.402.31(1.19)0.170.57(0.36)1060.052.66(1.23)0.240.56(0.41)1080.092.27(0.96)0.150.39(0.28)4100.023.23(1.15)0.200.42(0.28)85、发热量原煤发热量(Qbad)平均两极值:26.52(3号煤)33.72(5号煤)MJ/kg,总平均30.74MJ/kg(7403大卡/kg)原煤各种发热量计算结果表(MJ/kg)表4-9煤层发热量2356810全井平均Qbad33.7230.5030.5533.2126.5229.9330.74Qgd25.8022.0229.1728.9027.2528.9227.01Qne24.4020.7828.6327.9726.4327.9926.03从上表计算应用基低位发热量(Qneta):2、3号煤为中等发热量煤,其他(5、6、8、10号)煤为高发热量煤。6、元素分析煤中主要元素为C,占9091%,其余H、N、O、S含量一般小于10%,详见下表。元素分析结果表(%)表4-10煤层2356810C91.09(6)91.07(3)91.18(6)90.90(9)91.26(3)90.94(5)H4.46(6)4.25(3)4.23(6)4.34(9)4.13(3)4.21(5)N1.62(6)1.59(3)1.59(6)1.59(9)1.52(3)1.49(5)S+O2.8(6)3.09(3)3.01(6)3.17(9)3.09(3)3.36(5)注:总平均数(化验点数)7、灰成分煤中灰成分以SiO2为主,分煤层总平均55.4860.88%,平均58.44%,最高在84.07%(5号煤)最低为41.70%(5号煤)。其次为Al2O3,总平均为21.29%,最大31.51%(5号煤),Fe2O3平均11.41%,其余CaO、MgO、SO3含量低,一般占5%左右,故煤灰一般无工业利用价值。8、主要有害元素全井可采煤层中磷分总平均小于0.05%,属于低磷煤,砷(As)、氯(Cl)含量极微。详见表4-11。有害元素统计表 单位:% 表4-11煤层磷分(Pad)砷(As)氯(Cl)30.02250.0090.010.00000370.000230.0120.01460.00450.0220.00002520.000740.0120.01480.0090.030.00000230.000290.0060.011100.0170.0180.00000390.000190.0050.011689、煤中微量元素煤中一般含锗(Ge)、镓(Ga),但含量低。锗一般为12PPM。详见附表12.3.112.3.7。第三节 煤类及其工艺性能一、煤层露头裸露地表,受风氧化的影响,使煤质有变化,从当地小煤矿开采情况看,沿煤层露头垂深30m肉眼鉴定,煤层物理性质即正常,从钻孔化验指标分析已无甚变化,确定各可采煤层风氧化带下限即为各煤层露头下垂距3050m,再以下即为原生带范围。精煤化验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10.01(8号煤)16.70(6号煤)%之间,总平均13.51%。精煤粘结性在37,一般小于5。对照“中国煤炭分类”(GB575186)标准该矿可采煤层应属烟煤类中的贫煤。从镜煤反射率(Rmax%)在1.7801.876(40)之间,变质程度属于烟煤阶段。二、工艺性能1、胶质层厚度(y)煤的胶质层厚度为06.5mm,沿走向变化,由北往南y值增高,沿倾向由下而上y值增高,一般3勘探线以南10号煤层以上y值一般为46mm,其余为0。罗加指数(RI)的变化规律同y值。2、焦渣特征(CRC)大部分原煤为2,呈粘着状态,5号煤一般为23。精煤多为4左右,表示不熔融粘结。3、灰熔融性实测煤的灰熔融性,详见表4-12表4-12煤层灰熔融性()点数DTSTFT211501310(1253)11701430(1318)12101480(1355)6311601370(1243)13301340(1335)13601460(1423)3511201450(1319)11601450(1357)13001450(1386)7612001500(1371)13701480(1435)14001500(1456)9813301450(1403)1450(1450)1450(1450)31013001450(1368)13601450(1408)13801450(1418)5从上表看出煤的灰熔融性软化温度( ST)平均1394。煤灰熔融性流动温度平均1419。由此可知可采煤层为高熔灰分,属有粘性结构煤。4、可磨性(HGI)从化验的5、6、8、10号煤结果看,可磨性系数在93.5(10号煤)121(5号煤),属于容易粉碎。5、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T=950)%:两极平均值29.6(10号煤)34.6(8号煤)%,总平均31.9%,二氧化碳反应较高,在燃烧中反应快、效率高、耗煤量低。见附表12.3.812.3.13。6、结渣性(6mm,0.3米/秒)%,测定结果8.5(8号煤)22(5号煤)%,总平均14.9%,属弱结渣煤。见附表12.3.1412.3.19。7、热稳定性(Ts+6%)根据化验指标两极平均值62.0(8号煤)90.9(6号煤)总平均78.8%,属一级,煤的热稳定性好。综上所述,可采煤层工艺性能指标较稳定。煤灰熔融性高,热稳定性好,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较高,结渣性弱,可磨性为易粉碎煤。详见附表中煤质化验表12.3.112.3.19。第四节 煤层顶、底板及夹石本区2号至10号煤层处于标二至标三之间,其岩性如前所述。各煤层顶底板及夹矸岩性如下:2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深灰色,中夹粉砂岩略含泥质及动物化石碎片。底板为薄层泥岩,其下粉砂岩局部含钙质。在井田南端有1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其他均无夹矸。3号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灰一灰白色,中夹砂质泥岩或 泥岩,局部含钙质。底板直接底为薄层泥岩。煤中普遍有夹矸1层,西南部煤层夹矸增多且变厚,夹矸为泥岩、粉砂岩。夹矸厚度00.71m,一般厚0.20.3m。5号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深灰色,下部夹泥岩,底板为薄层泥岩。大部分无夹矸,结构简单。6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老顶为粉砂岩,厚层状。底板为薄层泥岩。煤层结构简单。浅部煤层夹矸一般为0.2m左右,深部无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8号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灰色,中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局部含钙质。底板为薄层泥岩。煤层结构复杂,由南向北夹矸增多增厚最多达7层。一般为12层,厚度03.23m,一般厚0.4m左右,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和粉砂岩。10号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深灰色,底板为薄层泥岩。煤层结构简单,大部分有一层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厚0.20.3m。据钻孔资料和小煤矿石门资料,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以 粉砂岩为主,较坚硬易维护,底板为薄层泥岩,遇水易膨胀。今后生产时须加强顶底板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第五节 煤层成因及找矿标志本区含煤地层为滨海平原沼泽相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由于成煤时的频繁振荡环境影响,一般煤层薄,且不太稳定,至使本煤系地层含煤30余层。上煤组仅有2、3、5、6、8、10号煤层可采或局部可采,中煤组仅有局部可采煤层20、29号层,下煤组有32、33号煤层可采,说明在上,下煤组沉积过程中,成煤环境好,但受频繁振荡的影响,使得煤层具有厚度不大,煤层间距小等特点。碎屑物颗粒从下煤层底至上煤层顶均有由粗变细到成煤的韵律结构。在找矿方面应从区域地层开始,在区内二叠系龙潭煤组普遍含煤,且浅部大多有老窑分布,老窑的存在就是最好的找煤标志,各煤层的区分可与当地老乡称谓的俗名和上、下地层关系进行对比。第六节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本勘查区内所见有益矿产为煤层共生或伴生的矿产,一般常见有菱铁矿、黄铁矿、石灰石及锗、镓等稀有元素。1、石灰石:未做工作,但一般可作建筑材料用。2、菱铁矿:虽煤系中普遍存在,多集中在煤系下部。仅普查的23、8、9号等钻孔化验资料分析,品位较贫。TFe含量一般为1520%,磷含量为0.10.2%。且离主要可采煤层间距较大,一般无开采价值。3、锗、镓:一般在煤层中普遍存在,但含量甚低。锗05PPM,一般为1PPM。镓含量略比锗高,但也仅为226PPM,一般为56PPM,故无单独开采工业价值。第五章 煤层加工技术性能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比德井田的加工技术性能试验,主要是在小煤窑和比德煤矿主平硐中采取煤层煤样。试验样品以弄清该井田的煤层洗选加工技术性能的目的。本次采样在主平硐中10号煤层中采取送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做简易可选性试验。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简易可选性样分别按-1.4、-1.5、1.41.8、1.51.8、+1.8比重液做试验,浮沉试验以-1.3、1.31.4、1.41.5、1.51.6、1.61.8、+1.8比重进行。井田各可采煤层的可选性差别大,据简易可选性试验结果,灰分经-1.4比重液洗选后为7.55%(5号煤)9.48%(6号煤),均小于10%,硫分为0.72%(3号煤)0.85%(6号煤),均小于1%,按精煤回收率评价可选性,3号、5号煤为优等,6号煤为低等。详见表5-1及附表12.4.112.4.2。可 选 性 评 价 表 表5-1煤层号中煤量当Ad=10%精煤回收率评价等级可选性回收率38.7590.2中等优等513.0986.1中等优等665.5921.7很难选低等第三节 煤层工业利用性能评价1、煤质主要特征从采样化验中看出可采煤层煤质特征清楚,试验资料可靠,比较齐全,煤种定为贫煤。原煤工业分析:灰分(Ad):总平均值27.70%,属富灰煤。精煤灰分总平均8.89%。硫分(Std):总平均值1.69%,属中硫煤。精煤总平均0.98%。磷份(Pad)一般均小于0.05%,属低磷煤。原煤发热量(Qbad)总平均值30.74%MJ/kg,属中高发热量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一般大于1300为高熔灰分煤。热稳定性好,结渣性弱,可磨性为易粉碎。煤层可选性由上至下从易选到很难选。2、工业用途评价据上述煤质测定指标,主要适合火力发电 厂作动力及民用煤。第六章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水文地质一、水文地质特征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内有三岔河汇水型水文地质单元,三岔河系长江水系、乌江上游。源于苗岭北部,流经井田东部切割三叠系地层,坡度大,水流急,下切力强。其分水岭为井田内最高峰水牛大坡,山脊向南北方向延伸。地层主要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两大类组成,石炭系的马坪群、二叠系的栖露组、茅口组;三叠系的夜郎组上段、永宁镇组第一段、关岭组属可溶岩类,岩溶发育,地下水埋深中等,富水性强。二叠系的梁山组、峨嵋山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的永宁镇组第二、三、四段及夜郎组中、下段属非可溶岩类,其裂隙发育有限,富水性弱。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在可溶岩地区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漏斗迅速灌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非可溶岩地区、大气降水则沿岩石的细小裂隙或孔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另外,地表水也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特别是在煤系以下可溶性岩较明显。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受岩性、构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在可溶岩地区多为暗河及管道集中迳流,以泉及暗河出口的形式于河谷、断层谷地、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排出地表;在非可溶岩地区,地下水多沿裂隙、孔隙呈隙流及分散流的方式迳流,以下降泉及分渗流的形式排泄于沟、谷等地形低凹处。2、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井田位于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织纳煤田一部分,为三岔河汇水型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西部以玄武岩为隔水边界;南北分别以F10、F12两阻水断层为隔水边界,向东迳流、排泄,形成半封闭的地下水力系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裂隙水,也有部分炭酸盐岩溶水。地下水由西向东运移,于三岔河及沟谷中排泄,其排泄基准面约1300m。井田内地层出露良好,约占井田面积的70%。(1)地层富水性地层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等因素控制,其中岩性对地下水的赋存起主导作用。如钻孔在以柔、塑性为主的龙潭煤组中钻进时几乎不发生漏水,而在坚硬可溶岩类为主的永宁镇组第一段中钻进常见漏水现象。茅口组(P1m)分布于井田西缘,岩性主要为灰岩,溶洞、落水洞、溶斗及溶槽等岩溶微地貌发育。峨嵋山组(P2)分布于井田西部,岩性主要为黑灰色、黑绿色玄武岩,具气孔状及杏仁状构造。调查泉点23个,出露标高在15201845m之间,主要为裂隙水,水量小,调查时一般泉流量小于1L/S。富水性弱,但具微弱承压性。水质类型为:HCO3Ca及SO4Ca型。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大隆组(P2d)分布于井田中部,岩性主要为细砂岩,间夹粉砂岩、泥岩、薄层灰岩及煤。总厚220640m,上煤组标二标三(2号煤13号煤)调查泉点14个,调查时一般泉流量0.081.00L/S,个别达2.00L/S以上,如4、15、16泉,最大的可达83.33L/S,如井田外的湾泉(72年9月调查)。水质类型为CaMgHCO3型。在钻探过程中03-9、11、17号钻孔涌水,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278L/S、0.099L/S、0.172L/S,富水性弱,具微承压,水质类型为CaMgHCO3型。15号、浅3号钻孔钻进至标一时,见有溶洞,溶洞高分别为0.9m、1.42m。另外,岩芯破碎、裂隙发育,有蜂巢状溶蚀小孔,裂隙壁有地下水氧化膜,孔口能听见流水声,其水位标高分别高出溶洞0.82m、4.54m。可见,此段也形成一岩溶管道暗流,且水量较丰富。中下煤组(13号煤以下):无明显泉点,主要以裂隙水分散排泄,且水量较小,富水性微弱。龙潭组煤系地层老窑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上煤组2、3、5、6、8及下煤组29、30、32号煤层。调查老窑40个,有水流出的18个,流量一般在0.12L/S左右,有积水而不流出的有6个。实际观测,其水源多为顶板砂岩滴水及底板砂岩渗水,水量小。夜郎组(T1y)分布与龙潭组基本一致,地形坡度较陡,岩性主要为石灰岩、泥岩组成,划分为第一段(T1y1)、第二段(T1y2)、第三段(T1y3),第一段厚107359m,一般238m;第二段厚100394m,平均197m;第三段一般厚77289m,平均131m。调查泉35个,一般泉流量0.041.0L/S,个别可达2.39L/S,如86#泉点。总体而言,水量小,主要以风化裂隙及岩溶裂隙水为主。调查井6个,一般流量为0.260.62L/S,水量小,主要以风化裂隙水为主。永宁镇组(T1yn)分布于井田中部,岩性主要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分四段,第一段(T1yn1)厚152211m、第二段(T1yn2)厚39160m、第三段(T1yn3)厚104143m、第四段(T1yn4)厚85216m,调查泉点3个,流量一般为1.41.8L/S。关岭组(T2g)主要分布于分水岭以东,分布面积大,岩性主要以石灰岩为主,平均厚582m。岩溶发育,其形态以溶洞为主,溶道其次。第四系(Q)残积、坡积、洪积物分布于缓坡、冲沟、河谷地段,一般厚03m,最厚达20余米。崩积物及剥落物分布于坡脚,零星覆盖于各层之上,厚度薄。在第四系松散堆积段中,时有泉水出露,然而,多随降雨停止而断流。见附表12.9,12.10.1。(2)断层富水性井田内主要发育北东向断层,多属正断层,发现大小的断层有6条,分别为F10、F12、F12-1、f1、f2、f3,其富水性、导水性由于含煤地层大多为塑、柔性岩石,断层破碎带被泥质物充填,因此其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受到限制。地表断层带泉水出露极少,流量小,一般0.10.6L/S。F12断层地表堰塘溪,调查时采用分段同时观测方法,未发现明显渗漏现象,其调查情况见下表:说明F12断层导水性差,富水性弱。 堰塘溪流量观测成果表 表6-1测流位置流量(m3/s)备注最小最大断面0.039740.7462断面0.05010.9837地面水最小补给量为0.01084m3/s断面0.0941.3674地表水最小补给量为0.03611m3/sF10断层由21号、22号钻孔控制,在钻进至破碎带时均未发生漏水及涌水现象;15、17、03-11号孔在钻进至f1、f2、f3三条小断层带时也未发生漏水及涌水现象,以上说明,F10、f1、f2、f3断层富水性弱,导水性差。(3)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井田地表水及地下水动态受降雨控制显著,并具年周期性变化规律(见下图)地表水流量的变化与降水季节和强度相对应,雨季流量猛增,枯季流量变小,如堰塘溪断面,枯季最小流量50.1L/S,雨季最大流量983.7L/S,变化幅度约20倍;比德煤矿矿井水枯季最小涌水量4.4L/S,雨季最大涌水量13.2L/S。地表水峰值较降雨滞后1天左右,地下水峰值滞后时间较长,一般为23天。3、水文地质类型井田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矿井充水主要来源于含煤地层本身的裂隙水,直接充水含水层(含煤地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第四系松散覆盖物不连续且薄,边界条件简单,特别是首采水平(1440m)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1300m)以上,其水文地质条件就更为简单。综上所述,井田为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4、充水因素分析矿井充水主要取决于以下各因素:(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为区内主要充水水源。含煤地层部分裸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充水强度与季节和降水强度、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如比德煤矿(现为开拓建井期),雨季水量约为枯季的3倍。(2)地表水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主要河流为三岔河,其补给支流为比德溪、堰塘溪均常年有水,枯季水量小,雨季暴涨(见下表)。由于首采区(1440m)比上述河溪高,故对首采区无水害威胁。但在1400m以下开采时,将受到其水害威胁,特别是在断裂带及裂隙发育带受到的水害威胁更大。 主要河、溪流量汇总表 表6-2名称测流位置最大流量(L/S)最小流量(L/S)平均流量(L/S)比德溪比断面72.220.435.8堰塘溪堰断面983.750.1121三岔河三断面877778444441111(3)老窑积水:井田内老窑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广,老窑主要沿煤层露头分布,下山开采的老窑多数积水,一些老窑水外溢,但许多废弃老窑开采深度及范围不详。故今后矿井开采浅部煤层时,对老窑积水应予以重视,以防突水造成灾害。见附表12.8。(4)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系地层中的复合含水段,虽富水性弱,但具一定的承压性,对此,矿井开采时应做好疏排水工作。(5)间接充水含水层:含煤地层上覆的含水层有夜郎组弱含水层(隔水层)相隔,下伏茅口组强含水层与煤系地层之间有较厚的玄武岩组相对隔水层相隔,一般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但是,如遇裂隙发育及导水断层时,将直接对矿井充水,开采时极有可能造成水害事故的发生。对此应加以重视。(6)断层水:井田内断层一般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但当断层将下伏茅口组强含水层上推距含煤地层较近时,应预防其高压水流突破断层破碎带涌入井巷,在此类地段开采时,应加强探水及防水工作。综上所述,在未来矿井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严防水害发生。二、矿井涌水量井田为三面隔水(西、南、北)一面开放(东)的半封闭地下水力系统,现矿井+1440m以上已开拓通风、运输各主要石门巷道,已成为一个地下水汇集的场所,下面利用矿井现有开拓区水文地质单元采用比拟法及大井法对矿井+1050m以上进行矿井涌水量预算。1、比拟法:根据矿井涌水量观测:矿井涌水量的增大主要以矿井开采面积及水位降深相关,所以结合贵州矿山开采实际情况,采用下列公式对矿井涌水量进行预算: S1/2(F/F10)1/4Q=Q0 S01/2式中:Q0、Q分别为矿井实测涌水量和矿井预算涌水量F0、F分别为矿井已采动面积和矿井设计采动面积S0、S分别为矿井已采动条件下水位降深和矿井设计水平水位降深。计算结果见表6-3 比拟法矿井涌水量预算成果一览表 表6-3水平标高(m)井巷控制面积(m2)水位降深(m)实测平均涌水量(m3/h)预算涌水量(m3/h)+1440以上F012000S0126Q0=47.5QF1929000S126169.1+1300以上F012000S0126QF3441000S266282.8+1150以上F012000S0126QF5124000S416392.3+1050以上F012000S0126QF5919000S516453.52、大井法:根据钻探及抽水试验过程可知,该区域地下水承压极小,同时由于含水层、含水性的不均匀性,故采用下列潜水公式对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计算公式如下: (2H-S)SQ=1.366K LgRo/ro式中Q:预计矿井最大涌水量、m3/h;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水头高度、m; S:水位降深、m; Fro大井引用半径; ro= 或0.56 F; F开采区面积; (取煤层露头与开采水平间的采区面积)R0引用影响半径; R0=R+r0,R=2S KH; R影响半径。计算结果见表6-4。 大井法矿井涌水量预算成果一览表 表6-4水平标高(m)F(m3)S(m)H(m)R0(m)r0(m)K(m/d)Q(m3/h)+1440以上3234000126.0126179310450.07002275.0+1300以上2812600126.026620339460.07002614.9+1150以上2850450126.041623129530.07002920.6+1050以上2780320126.051624569410.070021090.73、评价大井法计算结果:+144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275.0m3/h,+130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614.9m3/h,+115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920.6m3/h,+105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090.7m3/h,而矿井现只掘有+1440以上主通风、运输石门巷道的情况下,实测矿井最大涌水量为47.5m3/h,对此,大井法预算值与矿井实际涌水量基本相符,对此,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结果宜采用大井法预测结果。比拟法计算结果,+144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69.1m3/h;+130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282.8m3/h;+115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392.3m3/h;+1050以上矿井最大涌水量为453.0m3/h,其预算值与现矿井最大涌水量值偏小,不宜采用。矿井涌水量预算是在矿井只进行开拓的情况下计算的,未考虑今后开采岩石裂隙的扩张及降雨极值引起的流量瞬间变化。因此,矿井涌水量预算值可能比实际偏小。对此,矿井疏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并在今后生产中及时修正涌水量值,合理选择排水设备。三、供水水源现矿井以山间沟溪水作临时供水水源,尚无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对此,矿井必须在矿区内或附近打一专门水源孔作供水水源,以确保生产、生活正常用水,经调查,井田西部靠北侧为玄武岩及茅口灰岩。茅口灰岩为强含水层,富水性强,可在此地段施工水源孔作供水水源,另外,矿区工业用水,可取堰塘溪水,2003年9月2日实测堰断面流量为224m3/h,2004年5月27日实测堰断面流量为210m3/h。水量可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水质化验结果见附表12.10.2。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井田煤层多,岩性复杂多变,一些煤层有完整的伪顶、直接顶、老顶及直接底、老底;由于煤层间距小往往出现上覆煤层的底板又是下伏煤层的顶板现象。现根据本次勘探施工的10个勘探孔工程地质资料,结合岩芯地质鉴定及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见下表),对井田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叙述如下:岩石载荷试验成果表 表6-4煤层号采样孔号岩性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MPa)容重(g/cm3)2号顶板03-10砂质泥岩5.32.582号底板03-10泥质粉砂岩92.493号顶板03-10泥岩0.42.453号底板03-10泥质粉砂岩13.92.505号底板03-8泥岩2.82.456号底板03-10泥质粉砂岩11.42.518号顶板03-8泥质粉砂岩8.32.518号底板03-8泥质粉砂岩8.82.5510号顶板03-8泥质粉砂岩10.62.55一、松散覆盖层由坡积物、残积物、冲洪积物组成,分布不连续。坡积、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坡麓地带,一般厚03m,最厚可达20m。暗黄、褐黄色,结构松散至稍密,强度低,属粘土层组。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冲沟沟口,冲积物分布于溪流的宽谷地段,属含砂砾粘土层及砂砾层。松散洪积物分布零星,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构成影响。二、主要可采煤层(上煤组)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1、2号煤层顶板:由砂质泥岩组成,间夹砂质泥岩、粉砂岩,较软弱,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为5.3MPa,岩石R、Q、D质量指标为56%,质量等级级。由于岩石R、Q、D质量等级差,同时岩石较软,易崩解,因此顶板稳定性较差。底板:粉砂岩组成,间夹砂质泥岩,较坚硬,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为9.0MPa,岩石R、Q、D质量指标为60%,质量等级级。由于岩石R、Q、D质量等级差,所以其底板稳定性也较差。2、3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组成,伪顶也为泥岩,厚1.37m,较软,易崩解,粉砂岩较坚硬,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0.4MPa,其R、Q、D质量指标为60%,质量等级级。底板:泥岩组成,伪顶为泥岩、较软,易崩解,粉砂岩较坚硬,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3.9MPa,其R、Q、D质量指标为65%,质量等级级。3、5号煤层顶板:泥质粉砂岩组成,伪顶为泥岩,较软,易崩解,粉砂岩较坚硬,岩石R、Q、D质量指标为65%,质量等级级。底板: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井田南部以粉砂岩为主,北部以细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伪底为泥岩、较软,易崩解,细、粉砂岩较坚硬,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2.8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0%,质量等级级。4、6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组成,为5号煤底板,伪顶为泥岩,较软,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2.8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0%,质量等级为级。底板:泥岩组成,较软,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1.4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2%,质量等级级。5、8号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组成,为7号煤层底板,较软,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8.3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2%,质量等级级。底板:泥质粉砂岩组成,间夹泥岩、粉砂岩,较软,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8.3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2%,质量等级级。6、10号煤层顶板:泥质粉砂岩组成,较软,易崩解,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0.6MPa,其R、Q、D质量指标为52%,质量等级级。底板:泥岩组成,井田南部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北部夹粉砂岩,较软,易崩解,其R、Q、D质量指标为52%,质量等级级。三、井田工程地质复杂程度井田地层岩性纵向及横向变化均复杂,软弱夹层普遍存在于地层中,岩体完整性差至中等,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因此,井田工程地质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型。第三节 环境地质一、不良地质现象(一)崩塌矿井西部为逆向坡,常有崩塌岩块散布,其规模较大的有2处。1、1号崩塌:位于风井北东东约500m的斜坡上,由T1y砂岩沿走向2540由两组节理裂隙发育而成,崩塌体体积约120m3,稳定性较差。2、2号崩塌:位于1号崩塌南西约650m处,所处地貌与1号崩塌相同,为P2L细砂岩沿走向2540节理裂隙发育而成,体积约160m3,小煤窑采空区是诱发因素。上述崩塌体现规模虽然不大,但所处地质环境都存在发生更大规模崩塌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雨季不排除继续崩塌的可能性。今后矿山开采无疑将加剧这一带崩塌灾害的发展。对斜坡下矿区边界以外小煤矿造成危害的危险性大。(二)地裂缝矿区内有一明显的地裂缝,发育在西部逆向坡上缘,南西距1号崩塌约200m,地裂缝延伸长约80m,宽48cm,可见深度24m,其地层岩性为T1y石灰岩,沿走向2540节理裂隙发育,现处于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对斜坡下部小煤矿及苗寨部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今后矿山开采将加剧这一带地裂缝的发展。(三)小(老)煤窑采空区区内小(老)煤窑较多,长期的开采对斜坡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危害性大,将使斜坡岩体部分失去支撑而稳定性较差;形成矿坑透水,使地面径流及降雨向地下强烈入渗,成为今后矿井突水的重要水源,对井下施工人员及设备造成危害的危险性大。二、矿井开采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矿井开采系统主要是在煤层中布设。含煤地层下伏为玄武岩和茅口灰岩,玄武岩富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隔绝了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对其不会造成破坏;上覆夜郎组为细粒及泥粒碎屑岩,富水性弱,亦可视为相对隔水层,隔绝了含煤地层与上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因此,在正常条件下,矿井常期的疏排水对上述地层中的泉(井)不产生影响,而含煤地层由于长期的疏排水作用,在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内的泉(井)将发生水量减少或干涸现象。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水排泄,如排入堰塘溪将污染该溪水,因此,矿井生产应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矿井开采过程中,在矿区西部边界附近逆向坡上的小(老)煤窑采空区及煤层露头区,矿区东部单斜山地的沟谷陡坡及斜坡平台等地段,易诱发山体开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矿区南部一些地势相对低缓的地段,可采煤层上覆岩层厚度远小于矿山开采的安全厚度,极易诱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发生。矿井工业广场及风井场地工程建筑在平场施工时,易诱发地面不均匀沉降、填方边坡滑塌、滑坡及崩塌。综上所述,矿井在开采及地面工程建筑施工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第四节 瓦 斯一、气体成分在风井平硐(+1593)中分煤层采取的气体其成分如表6-5。风井平硐(+1593)气体分析统计表 表6-5 成分煤层号气 体 成 分(%)备 注CH4CO2O2CO其它55.391.6619.990.000272.96井下钻孔气样677.71.659.07无11.58井下钻孔气样876.111.559.63无12.71井下钻孔气样1013.321.7919.49无65.4井下钻孔气样从检验结果知6、8号煤CH4含量高,会给将来的矿井通风管理,瓦斯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本次采样位置在浅部,建议今后在深部不同地点进行气体成分的测定工作。二、瓦斯压力11中车场石门(+1540)及风井平硐(+1593)煤层瓦斯压力观测成果见表6-6、6-7。风井平硐(1593)瓦斯压力观测成果表 单位:MPa 表6-6瓦斯 煤层 压力(绝对) 号观测日期 56810备 注2003.9.180.1140.165号煤距地表垂深194m6号煤距地表垂深166m8号煤距地表垂深118m,10号煤距地表垂深97m.2003.9.190.120.240.140.112003.9.200.150.280.20.162003.9.210.160.360.260.182003.9.220.150.360.280.162003.9.230.140.30.240.142003.9.240.140.30.240.142003.9.250.140.30.240.1411中车场石门(+1540)瓦斯压力观测成果表单位:MPa 表6-7瓦斯 煤层 压力(绝对) 号观测日期 56810备 注2004.5.2305号煤层距地表垂深244m6号煤层距地表垂深214m7号煤层距地表垂深228m8号煤层距地表垂深168m10号煤层距地表垂深147m2004.5.2402004.5.25002004.5.260.3502004.5.270.3702004.5.280.240.3702004.5.290.790.2420.3702004.5.300.780.250.3702004.5.310.780.250.3802004.6.10.780.250.3902004.6.20.780.250.3902004.6.30.780.250.3902004.6.40.770.2470.4102004.6.50.750.250.4302004.6.60.750.250.4302004.6.70.790.250.4402004.6.8全井停电2004.6.92004.6.100.7580.2470.4402004.6.110.750.250.4402004.6.120.750.550.4502004.6.130.750.510.4602004.6.140.750.550.4602004.6.150.740.250.4702004.6.160.750.250.4702004.6.170.790.250.4902004.6.180.830.250.5202004.6.190.840.250.5302004.6.200.860.2420.5202004.6.210.900.230.5302004.6.220.900.230.5302004.6.230.910.240.5402004.6.240.920.250.5202004.6.250.920.250.5202004.6.260.920.2420.5202004.6.270.920.2420.5202004.6.280.920.2420.510从瓦斯压力观测结果知,10号煤层瓦斯压力不大,其原因是10号煤层距地表较浅且距风井轨道上山较近,泄压严重,所测值不真实;测得最大瓦斯压力的5号 煤层为0.92MPa(绝对)。另外,未对2、3号煤层进行瓦斯压力观测,对此,在生产中应及时观测。由于瓦斯压力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建议今后在不同标高、不同煤层进行瓦斯压力测定工作,分析瓦斯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以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三、瓦斯含量在回风平硐(+1593)采取5、6、8、10号煤层样,经煤科总院重庆分院实验室测试分析取得吸附瓦斯常数,经计算后求得原煤瓦斯含量,详见附表12.5。瓦斯含量计算采用公式: abp 100-Aad-Mad 1 FpX= + 1+bp 100 1+0.31Mad 10ARD式中X瓦斯含量,m3/t; a吸附常数;b吸附常数;P瓦斯压力,MPa;Aad灰份,%;Mad水份,%;F孔隙率,%;ARD视密度, t/ m3。5、6、8、10号煤层瓦斯含量计算结果+1593回风石门分别为:2.98、5.56、5.41、2.94m3/t,+1540中部车场石门分别为10.3、7.27、8.34、0m3/t,5号煤层的瓦斯含量较大为10.3m3/t。由于各煤层采样点距地表垂深在100260m左右,该瓦斯含量仅代表浅部水平瓦斯含量。另外,2号煤层在+1540m已开始掘进,实测该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56m3/min,全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8.4m3/min。详见附表12.5。建议今后进行各煤层采取瓦斯煤样吸附常数的测定工作,以确定在不同的生产水平和采区的各煤层的瓦斯含量。瓦斯是通过裂隙和孔隙,沿煤壁和岩层不断地缓慢逸出,煤层经采掘后瓦斯则直接从采掘空间和采落物体中涌出。在构造区和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尤为明显。如在距主平硐井口距离在582.2610m地段,因岩层断裂造成节理发育,使瓦斯大量涌出。该段掘进成巷后,因局部瓦斯大,一直进行瓦斯抽放,浓度高达85%。该情况充分说明构造与瓦斯有密切的关系,建议今后在生产中应摸清构造规律,特别是小构造规律。加强瓦斯管理,安全管理,消除隐患,减少和避免瓦斯事故的发生。四、煤尘爆炸性根据煤尘爆炸鉴定结果,在回风平硐采取的5、6、8、10号煤层样均具煤尘爆炸危险,详见附表12.6。调查井田内小煤矿虽没有发生过煤尘爆炸事故,但大矿在生产中仍需采取有效的防、隔爆措施。五、煤的自燃根据煤科总院重庆分院对5、6、8、10号煤层(在主平硐和回风平硐中采取)自燃倾向等级鉴定,除主平硐10号煤层为二类(自燃)外,其余均属于三类,为不易自燃煤层。详见附表12.7。5、6、8、10号煤的还原样和氧化样着火点温度差,最小7(6号煤),最大45(10号煤),总平均27。单层煤燃点温度差平均最小为18(8号煤),平均最大为40(10号煤)。详见表6-8。煤的燃点鉴定结果表 表6-8煤层燃点()最小最大(平均)还原和氧化燃点温度差(T)T原T氧T还5(398)(375)(406)(31)6378397(387)374376(375)383408(395)734(20)8400402(401)396399(397)410421(415)1422(18)10402403(402)370390(380)415425(420)3545(40)六、地温调查井田内小煤矿及现掘进的主平硐和风井均未发生地温异常现象。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本勘查区位于威水煤田比德向斜西南翼北段。地质构造简单,属单斜构造。次一级构造以横向、斜交正断层为主。煤层比较稳定。地表岩层出露良好,覆盖层为第四系坡积、残积物,一般都比较薄,多为荒坡。加之上煤组之2、3、5、6、8、10号6层煤浅部多被小煤窑开采,新老窑口遍布,这对查明各煤层露头位置、煤层结构、厚度,可采性及其变化;查明 煤质和煤的加工技术特性;了解开采技术条件等都提供了方便。本次勘查依据井田的地质情况及现有勘查技术设备,利用钻探、测井,地面地质测量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工作量及普查阶段在本区工作量见表7-1。根据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性,其构造类型为第一类(简单),煤层稳定程度属第二型(较稳定),故勘探类型属一类二型。 普查勘查完成工程量 表7-1工程项目工作量备注地质填图1/1万地质填图17km21/1万水文地质填图17km2槽探13100m3/39条钻探1971-1973年普查钻探5181.01m/13孔测井1971-1973年普查钻孔4148m/13孔采样简易可选样7个煤芯煤样143个煤层煤样23个煤岩煤样18个全水分样1个细菌分析样2个水文水文地质观测17km2/41点简易水文观测13孔简易抽水试验1层次/孔动态观测站1个测定地形17km2槽探点39个小窑点43个水文点41点原普查报告区内2、3、4、5、5-1为普查勘探线,线距1000-1500m,孔距200-1000m,除4勘探线以外其它勘探线与地层走向夹角都偏大,对勘探线剖面图有直接影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在本次勘探阶段钻探工程的布置,在普查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以煤层为主,兼顾矿井设计意图的原则,同时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年9月)的要求,增补03-1、03-2、03-3、03-5、03-6、03-7、03-8、03-9、03-10、03-11等10个钻孔,加密布置3-1、3-2、3-3、4-1、4-2、4-3等6条勘探线,其中3-2、4-2线分别与主平硐、风井平硐巷道方位一致。其基本线距为500m,孔距在400-600m。密度为3个孔/km2,风井以北走向长1700m,由6条勘探线控制,钻孔密度达7.5个/km2。浅部通过对小煤矿和小窑调查修测各煤层露头,同时查明煤层厚度、结构和可采煤层开采技术条件、采空区范围等资料。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本次勘探施工钻孔10个,即03-1、03-2、03-3、03-5、03-6、03-7、03-8、03-9、03-10、03-11号钻孔,采用1000型及500m钻机施工,钻孔结构为146mm孔径钻至中等风化层后下146mm套皮护壁,此后用127mm孔径钻至微风化层后下127mm套皮止水。个别孔在深度大于50m仍漏水者用108mm 孔径钻进,穿过漏水带止水后用89mm孔径钻至目的层。钻孔结构为146127(108)89,全孔取芯,进行岩芯鉴定。这样,钻孔结构满足了护壁、止水、取芯测井等要求。钻孔孔斜和方位角的控制,除严格执行钻探规程外,在开孔时轻压,慢速等操作也是保证孔斜的必要措施,孔斜和方位角的测量是用JJX3A测斜仪进行测定。实际操作是正常孔段每50m一个点,如遇突然增大或减小,加密一个点,以此类推。初测是从井口至井底,检查是从井底至井口,且每个测点复测两次,共4次记录,以此保证测斜的准确性和精度。仪器如在中途出现不回转,立即将探棒提出井口,重新校正后再入井内重新测量。经测量各孔的孔斜均 在钻孔质量评定标准合格范围内,仅03-2孔深部孔斜偏大,但经孔斜校正计算,不影响煤层止煤点坐标和标高,完全能达到质量验收标准。钻孔孔深每50m校正一次,如校正孔深不超过0.2%,即将该误差平差至校正段内,如大于0.2%,重新下钻具进行校正,经现场验收,孔深校正误差皆在允许范围内,仅03-6号因埋钻事故,在孔深236m处出现较大误差,经修正后(修正方法同前且是非煤段),达到验收标准。煤芯采取是用双管单动采煤管,采煤管经调试后采取率一般在75-85%之间。且能将顶底板及夹矸采全,但因采煤时水量的影响,煤芯往往出现烧蚀现象,且因泥浆的影响,使得煤样的灰份值偏高,在03-2号孔采煤中因用清水钻进,将2号煤、10号煤采薄,经测井验证,见煤深度吻合,厚度以测井资料进行修正。岩芯采取是全井采取,用河砂卡取,因岩石完整,采取率高,脱落和残留少,其采取率52.6-89.3%,但03-2号孔因破碎而漏水,采取率平均只有70%,但在煤层段采取率仍能达80%,满足验收标准(见钻孔岩、煤芯采取率统计表7-2)。钻孔封孔是以不同层段以不同材料不同封孔方法进行。鉴于煤层密集,含煤段厚度不大的特点,在含煤地层采用1:2:1(灰、砂、水)的比例制成砂浆后用泥浆泵沿钻杆内送入孔底,每注入一定量后将钻杆提升2-4m,直至封至顶煤层以上40-50m为止。水泥标号为425#,砂为石灰岩破碎成的山砂经筛滤后在搅拌池拌合。非煤段即以黄泥全孔封闭,方法是将黄泥捻搓成泥球投入孔内,再以同孔径螺丝头捣实直至孔口1.5m左右,孔口以素砼封闭并用钢管留设孔口标志。钻探班报要求按班报表的内容填写齐全、清楚、准确。当回次当次记录,不过后再填。见软见硬立即停机丈量上余,通过检查验收,班报记录齐全、清楚、准确、保管妥善,但因现场条件所限,其表面有弄脏现象。所有原始班报皆装订成册存档,岩煤芯按回次顺序在地面存放。03-5号孔以岩芯箱存放,填好回次岩芯小票,及时编录,掌握钻进层位,煤芯以塑料纸铺垫后放在其上,在地质编录后立即取样装入样袋送化验室,待全孔结束后用相机拍录照片存档保管。简易水文观测是在钻孔施工中进行,每一个回次测一次水位,测一次泥浆消耗量,在漏水段记录漏失深度,大致漏失量及水位,止水后再行测量钻孔水位及消耗量。做到准确、及时、清楚,其质量达到现场验收标准,符合规范要求。简易抽水试验是在测井后进行,用钢丝刷以清水洗孔,直至孔内返清水为止,起拨套皮观测记录水位。根据孔内水位变化情况初步确定井内涌水量后,以扩散仪测井,测出其含水层深度和厚度。根据含水层深度和厚度、扩散曲线,进一步确定井内涌水量大小。根据初期开采地段的地面位置将抽水试验孔安排在03-7号孔。由扩散曲线了解了井内涌水量不大的特点,用提桶法抽水。方法是提水前观测水位,用测井绞车将同直径(与孔径)提桶下入井内,连续提取3小时后,计算提出水量(P),观测水位变化并计算出水量变化(P),即可得出涌水量为Q=P-P,该方法在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其资料是可靠的。在水量不大的井内用这一方法是可取的,也是适用的,用其他机械设备抽水不能完全得出其涌水量。 第三节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本次采用贵州省测绘局1989年12月航摄,1991年8月调绘,于1996年出版的1:10000地形图为底图,经放至1:5000后用于地质填图,经修测后能供勘查及设计使用。修测后图为北京坐标系统,黄海高程。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均以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四维测绘院施测的4个GPS点为基础点,进行红外导线测量和工程点测量。工业广场测量用小平板配合经纬仪加测距仪测图,经纬仪使用T2+RE2L,精度为25mm+5PPD。小窑工程点均采用红外导线测量,精度达到5红外导线。后经全站仪(NTS-352,精度2,2+2PPm)复测误差微小。第四节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勘查区内出露二叠系下统、上统,三叠系下统、中统及第四系地层。1:5000地质填图是在普查(1:5000)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构造线和地层界线进行修测。根据调查的生产小煤矿、小煤窑资料对可采煤层露头进行部分修正。新调查的12个小煤矿的采动范围按其坐标分别绘制成图。进一步保证了修测的地质点精度。在原43勘探线间,增加了4-1、4-2和4-3勘探线剖面;在32勘探线之间增加了3-1、3-2、3-3勘探线剖面。根据地表出露的煤层位置,及主平硐和回风石门、1540石门的实测资料,修正的煤层露头及底板等高线更接近实际情况。在原普查水文地质图上重新调查核实,修正了井泉点14个,水文地质填图14.40km2。整个修测工作符合规程规定,综合普查资料使地形图展绘的构造形态、地质界线、煤层露头与钻探工程吻合,成图质量符合勘查设计要求。第五节 测井工作及其质量评述一、为确定目的层层位、煤层厚度、钻孔见煤深度及煤层结构,对新补10 个钻孔进行了测井工作,使用仪器见表7-3,工作量及单孔质量见表7-4。 测井使用仪器统计表 表7-3仪器名称及型号数 量产 地JJZ4-1型四笔自动记录仪上海 主机1台上海控制部份1台上海供电部份1台上海TYFZ-4型组合测井仪渭南组合探管1根渭南控制面板1台渭南放射源1个渭南刻度器(40r)1个渭南刻度器(400r)1个渭南测井绞车1台渭南测井电缆700m渭南JJx-3A测斜仪上海井下仪器1根上海控制面板1 台上海 测井工作量及单孔质量统计表 表7-4序号孔号实测米(米)记录曲线(条)解释煤层(层)测斜点(个)单孔质量103-1#129.80784优203-2#213.00799优303-3#143.80754优403-5#306.20697优503-6#286.60787合格603-7#344.851999优703-8#257.00789优803-9#411.508712优903-10#363.60989优1003-11#221.00756优合计2677.35847676全区10个钻孔,实测米占钻探总进尺的82%二、该区目的层与围岩物性差异明显,钻孔中电性、密度,天然放射性强度等物理差异均有不同程序反映。标1、2(石灰岩)呈高阻(DLW)、高密度(HGG)、低自然放射性(HG)反映。标F(辅助标志层)(泥岩或含泥质岩层)呈低阻(DLW)、中低密度(HGG)、中高自然放射性(HG)反映;煤层呈中、高阻(DLW)、低密度(HGG)、低自然放射性(HG)反映。多数钻孔中,11号煤以下,呈中阻(DLW)、低密度( HGG)、中高自然放射(HG)反映。目的层物性特征见表7-5,幅度范围值见表7-6。 目的层物性特征表 表7-5 曲线名称 及用途物性描述目的层DLWHGGHGDLSWDZW1:200 1:501:200 1:501:2001:501:200定性定厚定性定厚定性定厚定性标一高低低极值标二中高低低极值标F低中高中高极值煤层高、中高高低极值参考注:物性描述中的高、低为曲线幅值11号煤以下HG幅值较高。 目的层幅度值范围统计表 表7-6 参数目的层DLW(M)HGG(r/mC)HG(r)标1192.50292.9529.4032.2022.5822.94标2105.00132.0021.0054.1429.9225.802#189.12204.6093.10121.2025.1730.753#163.50168.9591.00109.0827.3091.005#141.00157.6093.59125.2426.3930.106#178.25256.00105.00121.2023.3524.737#90.62120.9068.60114.1015.4820.648#72.90175.0084.00132.5018.1534.509#80.77143.5065.10113.9312.0022.3310#78.8089.2558.80117.1613.2028.42三、以往测井工作概述该区70年代已作普查。由于受当时仪器、设备、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有些参数曲线反映欠佳,特别是用于对比的主要参数:自然放射性、因仪器灵敏度较低,以致在多数岩层中,较低的自然放射性异常被统计起伏淹没而无显示。故该区的目的层对比未采用普查测井资料,仅作参考。四、全区经筛选试验选用的各参数、方法及技术数据均按煤田测井规程及煤田测井质量标准施测,且合理有效。目的层定性可靠。可采煤层定厚大多数达优级标准(详见钻孔煤层综合成果表),煤层结构反映清晰。煤层定厚原则见表7-7。 定厚曲线解释原则表 表7-7曲线名称DLW1:50HGG1:50DLSW1:50解释点根部拐点1/2幅值极值外推1/2极距五、钻孔顶角倾斜度和倾斜方位的测定:全区均使用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JJX-3A型测斜仪测量,各孔测斜数据均按煤田测井规程取全、取准,符合钻探工程施工测斜验收标准。六、03-7号孔除进行常规煤田测井外,还进行了水文(DLY)(扩散、提捞法)测井。结论为:标一 以下无含水层段、中段无含水显示,仅上段有很少(小于0.01L/S)的地表水渗出。七、目的层测井对比(附1:500测井对比图)。区内用于目的层对比的曲线(视电阻率电位DLW;人工放射性HGG;自然放射性HG)3条,现分述如下:(1)标1:全区稳定,DLW上显示明显,呈高幅山形齿状且直接是1号煤之顶板,最易识别,对比性最好。(2)标2:全区稳定,DLW上显示明显,呈中幅单尖峰状,附近有零星小齿尖(中、下部最明显)。因夹有泥质成份,故HG上有不同程度的正异常显示。易识别,对比性好。(3)2号煤:全区稳定,DLW上显示明显,呈高幅单峰状,上部偶有小齿(夹矸)且普遍有煤层较之下部稍差现象。最易识别,与标2层间距变化不大,厚度变化亦不大。对比性最好。(4)3号煤:全区不稳定,但较有规律。分叉、变薄现象交替出现。DLW上呈中高幅、单或双尖峰状,易识别,与2号煤层间距变化不大。对比性好。(5)5号煤:全区稳定,DLW上显示明显,呈高幅单峰或双峰状,多数见煤点中部有夹矸(双峰)上部煤质较差。厚度变化不大,与3号煤层间距约511m。易识别,对比性好。另:该层煤在03-11号孔附近,出现层间距变大,结构复杂现象。DLW上显示多尖峰状且内有小齿,中部煤质较差(夹矸4层)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矿井类】煤田比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3张图纸】【优秀】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1931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