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doc_第1页
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doc_第2页
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吴志攀刊发时间:2010-05-21 08:00:00光明日报 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判断一所大学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第一流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回顾一下历史。在大学的起源阶段,也就是中世纪的大学,通常只有四个学科: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医学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法学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大学真正的灵魂还在哲学和神学。我们现在读中世纪的那些神学著作,可能觉得极其繁琐、极其枯燥,但是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哲学思想。中世纪大学里的那些大哲人,留下的遗产是最丰富的。 欧洲办大学办得最好的要数德国。德国人认为,大学就是要研究高深学问,要引领全社会的精神生活。德国大学有一个特点是“寂寞”,高深的学术一定是寂寞的,不能天天上电视。学问的意义未必彰显于当时,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学者要能耐得住寂寞。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术独立,大学追求真理,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大学里的评判标准要与社会上的有所距离。因为有了学术的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因此,在现代以前,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懂得哲学思考的人,或用吴宓教授的话说,就是“博雅君子”。这种思想在中国有很大影响。比如,北大蔡元培校长的大学理想,主要就来自德国的洪堡。蔡先生改造了北大,要求学生们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甚至把北大的工科、法科都划出去,不要了,送给北洋大学。因为他认为大学应该重点发展文、理等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才是人类智慧的根源,大学首先要培养这些学科的人才、通才。当然,大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都觉得美国的大学是最好的,其实美国大学真正崛起,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他们与市场结合得比较紧密,通过市场获得了庞大的资源。我们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搞清楚。我认为,无论古今中外,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必然是相通的,一流人才的实质也是一致的。应该学习西方大学的历史经验,继承蔡元培所开创的传统,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第一、一流大学就是要培养精英人才。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样也需要一批志向高远、坚定成熟、有哲学头脑的精英,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流大学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招收最聪明、最勤奋、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入学后,要给他们严格的训练,把基础知识搞扎实,知识面要广,眼界要开阔,要有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第二、一流大学要培养通才。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学了一肚子“概论”,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为他有好的思维方法,他的头脑是受到过训练的,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培养通才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古今中外的“大书”,文理医工,各科的学生都要阅读这些经典。大学要请最好的教授来指导,带着大家一起精读。如果在大学阶段,学生能真正读通了几十本、一百本经典,有这个基础了,那他就是通才。第三、一流大学要重视哲学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学生不光是学习政治课本上的通俗哲学,还要学高深的哲学,尤其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走向偏激或虚无。解决这个问题,硬管硬压效果都不会很好,必须用深刻的理论来指引他们,帮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智慧的魅力。此外,许多大学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才会开方法论的课,而且有时候因为老师本身经验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张,一流大学从本科生阶段就应该有这个训练,请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大学者来讲,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做科研。这个底子打好了,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学生都是有“章法”的。第四、一流大学要引导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当然,真正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今天的“80后”“90后”来说,“叛逆”不再是不礼貌的词汇,“自我”不再代表自私,“梦幻”不等于虚无,“拍砖”也不仅表示反对。对这些变化,我们大学的教授都理解了吗?做大学教育的人,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推心置腹之后,才能润物无声。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个性,都要加强修身教育。大学在德性方面,应该是“保守”的。对于一流人才来说,“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理智信”,一个字都不能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里乃至全社会的“国学热”已经热了二十年,但怎么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深入人心,还需要大学再思考。第五、一流大学要培养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我们招来的大学生,十七八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战极限的胆量和冲破束缚的渴望,都是最旺盛的,如果大学不能将他们的这些冲动和天赋转化成伴随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那么这个大学教育能算成功吗?到底怎么样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我觉得根子还在前面提到的“学术寂寞”和“学术独立”上,我们的大学要能安静得下来,教授要坐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