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睡眠及睡眠问题_第1页
婴幼儿睡眠及睡眠问题_第2页
婴幼儿睡眠及睡眠问题_第3页
婴幼儿睡眠及睡眠问题_第4页
婴幼儿睡眠及睡眠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幼儿睡眠与睡眠问题,一、睡眠的重要意义 二、婴幼儿睡眠状态 三、婴幼儿睡眠规律 四、婴幼儿睡眠规律的形成 五、婴幼儿常见睡眠问题 六、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一、睡眠的重要意义,睡眠是人体主动的生理需求,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睡眠,婴幼儿的3年中约有1/2的时间是睡眠。睡眠的生理意义有多方面: 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脑功能活动的重新组合状态,有助 于巩固记忆和使大脑发挥最佳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对婴幼儿而言,睡眠更有着促进生长 发育的特殊意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 儿童的大脑发育、体格发育、情绪、 认知、行为、社会能力发展等。儿童 的体格发育所必须的生长激素有80%是 在睡眠时分泌的。,二、婴幼儿的睡眠状态,人的正常睡眠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是非快速眼球运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心跳呼吸规 则,身体运动少,为安静睡眠的时期,可 分为4期,第1、2期为浅睡期,第3、4期为 深睡期。 第二种是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其生理特点是全 身肌肉松弛,心跳呼吸加快,躯体活动较 多,为活动睡眠时期。,新生儿的睡眠,其睡眠模式是 “觉醒-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模式。快速运动眼球睡眠时间较长,每日为8-9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时间不断减少;婴儿在6个月以后的睡眠,从觉醒状态到非快速眼动睡眠,再到快速眼动睡眠,这两种睡眠状态是循环交替进行,构成夜间睡眠的整个过程。,两种睡眠状态的循环交替进行,是通常所说的浅睡眠、深睡眠、活动睡眠(REM)、觉醒,不断循环。婴儿期每一循环大约时间是40-45分钟。婴幼儿进入活动睡眠状态时,会出现较多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运动,如微笑、皱眉、噘嘴、做怪相,四肢伸展、发出哼哼声、呼吸快慢不均等。,婴幼儿夜间睡眠的“不安”、短暂的清醒时段,很可能是婴幼儿处于活动睡眠期。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给予过多的护理或关照,这样反而会打扰婴幼儿的正常睡眠,这时应让婴幼儿自己渐渐入睡。,三、婴幼儿睡眠规律,睡眠节律的形成:睡眠和觉醒存在一日24小时的生物节律。婴儿出生后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会自主产生生物节律,如与外界刺激(声音、光线、定期喂养、抚养者的接触等条件)不断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与外界时间周期的同一和协调。4个月时,婴儿睡眠-觉醒生物节律基本形成。,出生至3个月睡眠规律 全日睡眠时间:15-20小时 白天小睡:3-4次 睡眠特点:正在适应母体外的生活 环境 无明显的昼夜规律 每次睡眠时间较短,约 2-3小时, 3至6个月睡眠规律 全日睡眠时间:14-15小时 白天小睡:2-3次 睡眠特点: 睡眠逐渐规律 睡眠时间逐渐集中在晚 上,约占全日睡眠时间 的2/3 每次睡眠时间与白天清醒 时间段延长, 6至12个月睡眠规律 全日睡眠时间:13-14小时 白天小睡:2次 睡眠特点:大部分婴儿晚上可连续睡 6小时以上 每次小睡之间有3-4小时清醒 10个月之后晚上基本上能够 一觉睡到天亮, 1岁以上睡眠规律: 全日睡眠时间:11-13小时 白天小睡:1次 睡眠特点:1岁半以后白天只需小睡 一次 晚上能够连续睡10小时,四、婴幼儿睡眠规律的形成,睡眠是人体的一个生理过程,而婴幼儿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决定自己的睡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或抚养者的养育环境与方式,许多睡眠问题就是婴幼儿对不良养育方式和环境的的反应。因此,应帮助家长认识养育方式和环境在形成睡眠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促进婴幼儿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建立睡眠规律,注意维持婴幼儿基本的作息规律,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大约在2至3个月大时,父母可配合婴儿的特点或生活习惯,尝试帮助婴儿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让婴儿习惯每完成一些固定的活动后,便到睡眠时间,然后自行入睡。,(二)自行入睡,若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应及早帮助婴幼儿学习自行入睡。尽可能在开始有睡意或之前把婴儿放在婴儿床上,说声晚安后离开,让婴儿自己渐渐进入梦乡。,(三)帮助分辨昼夜,室内光线要有明显分别 白天卧室光线要充足。睡前要把室内光线调暗,让婴儿知道睡眠时间到了。晚上有些婴儿半夜醒来,会因恐惧黑暗或产生不安全感而哭闹,可在卧室开小夜灯。如果早晨由于日光而导致早醒,可加挂遮光窗帘。,日夜活动亦应有所分别 白天婴幼儿清醒时,尽量多与婴幼儿玩耍、说话。这样即可以给婴幼儿足够的关注,促进亲子交流,又可以减低婴幼儿困无聊而在白天多睡。待婴幼儿累了(如婴幼儿眼皮下垂、头或面在抚养者身上擦,或打哈欠),就要让婴幼儿休息。在白天尽量避免小睡超过4个小时,而晚上的活动节奏应放缓,避免婴儿过度兴奋。,(四)舒适的环境, 室内温度应适中,一般在18-26较为适宜,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睡眠时给予适量衣服或被子,可将手放到婴幼儿颈背部位来测试温度,如果感到温暖而没有汗湿,便是婴幼儿感到舒服的温度。内衣和被单最好用棉质,避免婴幼儿感到不适。,切记不要把婴幼儿包裹的太紧或盖被过多 过厚,要确保婴幼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蒙被综合症(捂热综合症)。,五、婴幼儿常见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睡眠不好,影响儿童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会引起一系列情感行为问题,如多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婴幼儿常见睡眠问题,睡眠不安 入睡困难 睡眠昼夜节律紊乱 睡惊 梦呓 梦魇等,(一)婴幼儿睡眠不安,婴幼儿期父母较多关注的睡眠问题是睡眠不安,这也是就诊的常见原因。婴幼儿睡眠不安主要表现为:入睡后容易惊醒 、睡不踏实、容易哭闹,入睡后撩衣蹬被,入睡后喜欢动来动去、翻来覆去、反复折腾等。,1、婴幼儿睡眠不安原因,不良的睡眠习惯 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影响婴幼儿睡眠常见的原因,例如:睡眠启动时往往需要吸吮、吃奶、抱在怀中轻摇、轻拍或步行等安抚。这些模式一旦成为习惯,婴幼儿便会过分依赖父母的注意和陪伴才肯入睡,睡后易醒,醒来时往往也需要父母的安抚才能再次入睡。,生活习惯被扰乱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影响了婴幼儿原有的生活习惯,例如转换了照顾者、因病住院、生活模式改变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暂时性的,在重新建立合适的日常规律后,婴幼儿便会慢慢适应。照顾者之间应该紧密沟通,彼此在交接期间应尽量协调婴幼儿的日常习惯。,喂养不当 婴幼儿睡前吃的太多会使消化系统不适,太少,则会容易饥饿,均影响睡眠。6-8个月后一般在晚间睡眠过程中无需进食,如果此时仍给予频繁地喂食,不仅干扰了睡眠周期的自动转化,而且摄入大量的液体会使夜尿次数增多,造成婴幼儿晚间睡眠不安。,睡眠环境不舒适 被子过厚或室温过高,小儿感到很热,就会踢被、翻滚;睡衣紧裹着身体或穿几件衣服睡觉,会感到不适而翻身;口渴、尿湿;开灯睡、噪音大等。,躯体疾患 如中耳炎、消化不良、佝偻病等,或饮食因素中,牛奶过敏引起的婴儿腹痛,也可引起婴幼儿睡眠不安。肠道寄生虫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腹痛、呼吸道感染导致的鼻塞等。,2、睡眠不安的干预指导,对于发育正常的婴幼儿,睡眠不安的治疗主要针对其诱因进行干预,包括睡眠卫生指导、不好睡眠习惯的纠正,一般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在干预中主要指导父母认识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婴幼儿进入睡眠时尽量避免过度的、不必要的人为参与和干扰,6-9个月后,尽量在没有父母的干预下入睡,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夜醒的婴幼儿,父母不要急于给予安抚,可能数分钟后他便会安静下来,自行入睡;除非过了5分钟,他仍不停地哭闹,这时父母可以花1分钟的时间安抚他,但无需把他抱起来,然后离去,用意是让他知道你是关注他的;如果孩子仍继续哭闹,应该等长一点的时间再回到孩子的身边,重复刚才进行过的处理方法。,对于入睡后撩衣蹬被,喜欢动来动去、翻来覆去、反复折腾的婴幼儿,抚养者应注意小孩的被子可能过厚或室温过高,小儿感到很热而踢被翻滚;或睡衣紧裹着身体或穿几件衣服睡觉,使婴幼儿感到不适而翻身;查看尿布湿或注意房间光线亮度等。及时纠正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如果夜醒是夜间喂哺所致,大多可通过减少夜间喂食的量和次数予以纠正。若上述方法均不能改善睡眠不安,则要注意是否是躯体疾患难所致,应做详细的医学检查。当躯体疾患治愈后,继发的睡眠不安常很快就会消失。牛奶过敏者,可改用氨基酸配方奶,预防婴幼儿因过敏腹痛而造成的睡眠不安。,(二)入睡困难,由于在入睡时缺乏习惯性伴随物或熟悉的环境因素而引发入睡或睡眠启动和睡眠维持困难。通常发生于6个以上小儿, 3岁后显著减少, 6个月-3岁儿童患病率15% -20%。无明显性别差异。表现为睡觉时需某些伴随物或环境才能入睡,否则便入睡困难或夜间醒后入睡困难或延迟,甚至啼哭吵闹,需重新满足一些条件才能再入睡。,常见的习惯伴随物或环境有喂奶、吸吮橡皮嘴、照料者的拍背、摇动、哼歌、讲故事,开电视、收音机或灯等。多数患儿通常至3-4岁时症状可自行缓解,少数患儿症状可持续至7-8岁。,常见的原因: 抚养者不适当或过度介入儿童睡眠,形成入睡相关性因素。如患有某种病时给予安抚养成习惯后,即使疾病已愈,患儿入睡仍依赖于某些关护。此时,关护成为入睡相关性因素,从而影响睡眠。,围生期缺氧性脑损害可使儿童易激惹和睡眠不宁,并受过分关护,从而影响入睡和整个睡眠阶段。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三)睡眠昼夜节律紊乱,新生儿出生时,睡眠和觉醒节律无规律,随后人体内的生物昼夜节律随年龄的增长与外界因素,如声音、定期喂养、母子接触、尤其是光的刺激等外环境的时间规律同步。3个月后逐渐使一天中主要的睡眠时间固定于夜间,睡眠和觉醒节律开始趋向规律和稳定。如果睡眠节律与环境不协调时,又会出现睡眠-觉醒周期或节律紊乱。表现为睡眠时相的改变或昼夜节律紊乱,主要有以下几种异常表现。,1、表现为睡眠时段前移,即入睡时间比相应期望的提前。以傍晚即开始思睡、过早入睡和早晨醒来的时间也提前为基本特点,是一种慢性昼夜节律紊乱,其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和睡眠总量正常,未伴其他异常表现,但导致白天的日常生活安排也相应提前 。,2、表现为睡眠时段后移,即入睡时间比相应期望的推迟。以晚上入睡时间延迟、入睡困难和在预期时间觉醒困难为基本特征,是一种慢性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结构、睡眠持续性、睡眠质量和睡眠总量可无异常。由于唤醒困难、起床迟,而影响白天的生活安排。如早起可能出现疲乏、精神淡漠、白天嗜睡等问题,父母往往迁就其晚起床则更强化了入睡时间的推迟。,3、睡眠-觉醒型式紊乱和睡眠-觉醒方式不恰当,由于就寝时间、白天小睡的安排、排便、进餐和游戏时间等生活无规律导致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和紊乱。多见于早期未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幼儿。有些儿童虽早期已建立了规则的睡眠-觉醒习惯,但因随后时间安排的不恰当,也可造成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紊乱。,(四)睡惊症(也称夜惊症),在深睡眠期(NREM的第3、4期)突然发出尖叫或呼喊,伴惊恐、自主神经症状和动作行为表现。多在入睡后的0.5-2.0 小时出现。表现为突然坐起、手舞动、尖叫、哭喊、眼睛圆睁、四肢紧张,常有不能理解的自言自语,神情十分紧张、恐惧,意识呈朦胧状态,且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潮红等自主神经症状。,呼之不应, 一分钟或数分钟后常能自行缓解并继续睡。发作时拒绝任何身体接触,很难被叫醒,即使被叫醒也显得意识不清,定向力障碍。白天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或仅部分记忆。,睡惊症的原因主要有: 遗传因素:睡惊症约一半有家族史,这种 儿童在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下较易发 作。 心理因素:一些心理刺激因素和凡使儿童 心理受到不良刺激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夜惊。 如看到或听到恐怖的事情、受到严厉批评、 恐吓、突然与父母分离、发生意外事故等。 夜惊发作严重程度和频率与儿童的年龄、 性格有关,年幼、敏感、胆小的儿童易发 生。,(五)梦魇,指由恶梦引起的伴恐惧不安的睡眠行为问题,且事后详细回忆梦境内容。梦魇发生REM,在下半夜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6岁多见。有资料统计儿童发病率为10%-50%。表现为做恐怖的梦,如梦见被别人、怪兽追赶而逃跑时却迈不开腿、被抓住后想挣扎却动弹不了。场景多离奇恐怖。,引起梦中极度的恐惧、焦虑,常哭喊着醒来,儿童醒后意识清晰,能较清楚的回忆并叙述梦中经历,表达恐惧和焦虑的体验,醒后仍感到惊恐,并因再难以入睡。发作时易被唤醒。发作频繁时可影响睡眠质量,引起焦虑、抑郁及各躯体不适等症状 。,梦魔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精神因素:如睡前看了或听了恐怖的事情、由于学习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及由于重大生活件引起精神创伤。躯体因素:常见有睡前过饥或过饱、痛、剧烈运动、睡眠姿势不好(如双手放在前胸使胸部受迫、呼吸不畅)、患某些躯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吸不通畅、肠道寄生虫、发热等。,六、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制定一个有规律的睡眠、活动计划,并且坚持执行。让孩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充分了解宝宝困乏欲睡的信号。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温度适宜、光线微弱、舒适宁静都很重要,不要频繁地变换宝宝的睡眠环境。,即使是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婴儿,也需要开始睡前常规行为,比如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