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_第1页
魏晋玄学_第2页
魏晋玄学_第3页
魏晋玄学_第4页
魏晋玄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 一、名法思潮的兴起 东汉后期,谶纬神学受农民起义的冲击,王充、仲长统等进步思想家的批判,渐趋破产。适应三国初年迫切需要人才的形势,统治者看中名家考核名实、知人善任,法家循名责实, “ 师商韩、尚法术、竟以儒家为适阔 ” ,掀起名法思潮。出现了刘劭 人物志 等著作,以君臣关系为题,探讨考核人物的名实问题,德才问题,后又推及人物人才的普遍性以及天地万物的根本,成为玄学根本问题探讨的先声。 二、玄学思潮的兴起 1、司马氏和曹魏两大势力斗争,曹魏派内心忧惧恐怖,认为 “ 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 ” (王弼语),找寻自我陶醉的镇定剂,顺应世变的处世之道。 老 、 庄 、 易 成为他们据以发挥议论的思想资料。 2、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既承袭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气。学术风气朝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三、玄学的特征 “ 玄 ” 字取义于 老子 ,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按当时的解释, “ 玄 ” 即是“ 无 ” , “ 妙 ” 即为 “ 始、母 ” ,引申为“ 有 ” 。魏晋名士借用 老 书范畴,“ 以无 ” 能不能生 “ 有 ” 为中心论题,讨论 “ 有无 ” 、 “ 本末 ” 的关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 “ 玄学 ” 。 玄学不是道家学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而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 1、其思想资料有道家的 “ 老 ” 、 “ 庄 ” ;也有儒家的 周易 ,合称 “ 三玄 ” 。 2、玄学的思想形式是注释经典,但注释的是儒道杂经,而且使用的方法是道家的。 3、其力求把孔、老;无为与伦理等级观念相结合。 “ 尚自然 ” 、 “ 笃名教 ” 的口号明显地体现此点。 第二节 “ 正始之音 ” 以兼注 老子 、 周易 、 论语 为学术特色,以论证 “ 无中生有 ” 为主要内容,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 “以无为本 ” 论 有形迹的东西都有其局限性,具体形象和具体音响只能表现为一种属性和作用。在具体事物之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这就是 “ 无 ” 。无不代表任何具体,却包容任何具体;它不具有人格和意志;它是一切形迹赖以存在的根据,它要通过具体形迹才能表现出来。 此观点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不满足于现象,而力求抓住本质。洞察到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一个具体事物也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理论向深化发展。 但是,他们夸大了本质和一般的作用,把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而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抽象的东西。 “言不尽意 ” 论 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地表达思想。王弼予以发挥,言指语言,象指卦象如牛、马,意指卦象所代表的意义。主张寻言以观象,得象而忘言;寻象以观意。得意而忘象,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圣人制卦的宗旨。其实,是为了解决儒家经书与新思想的矛盾,重在阐述自己的新看法。 “ 言不尽意 ” 奠定了创作论的理论基础。 “ 得意忘象 ” 奠定了欣赏论的理论基础。 “名教统一于自然 ” 论 王弼,何晏并不抛弃名教,但纳入自然之下,提出了个人政治实践活动的两条原则,一条是 “ 居安思危 ” ,一条是 “ 以静制动 ” ,首先保全自然,即使 “ 动天下、灭君主 ” ,也可以置之不顾。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阮籍、嵇康 一、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即超越名教的束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害, “ 诽六经而薄周孔 ” 。 二、嵇康提出了 “ 声无哀乐 ” 理论,即声音只有动听与不动听的区别,其中并不含有人的主观的哀乐情感,以此批判 “ 天人感应 ” 。 第四节 “ 中朝名士 ” 及其思想 向秀、郭象 “ 自生独化论 ” ,何、王之后,唯物主义者裴頠提出 “ 无不能生有 ” 、 “ 崇有 ” 。向、郭无法驳之,于是接过这一口号,内塞以唯心主义内容。认为,无不是什么本体,而是空无所有的零,不能产生万物。物质 “ 外不盗于道,内不由于已 ” , “ 突然自生 ” , “ 忽然自死 ” ,毫无缘由的“ 独化 ” 着。独化论否认客观世界的因果性和规律性,转入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名教即自然 ” ,名教与自然是统一的合谐的, “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 ” ,要求大家接受司马氏统治的现实,道守封建伦理。玄学至此基本终结。 第五节 反玄学思想 一、杨泉著 物理论 ,继承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指出玄学 “ 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 。认为水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 ” 。他的宇宙观是宣夜说,神形关系是 “ 人死神灭 ” 。 二、裴頠从玄学中分化出来,有清醒认识。他反对 “ 贵无贱有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