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模块-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新课标·通用)_第1页
【免费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模块-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新课标·通用)_第2页
【免费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模块-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新课标·通用)_第3页
【免费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模块-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新课标·通用)_第4页
【免费下载】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第2模块-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新课标·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DD项“趣”通“趋”,译为“赶快”。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选项均为非常见文言实词,因此本题实际考查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C项“徇”是易错点,因为此句后紧接“皆克之”,且花云在文中是正面人物,所以考生容易误判“徇”的释义“掠取”错误。而D项,考生可能认为“归顺”与“降”是连用的同义词,加之教材中未出现过“趣”通“趋”的解释,因而考生极易误判D项为正确项。因此本题难度属于较难。,第12讲 真题体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拔剑跃马冲阵而进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 BC D,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运用排除法,先选出其中两个“不属于”的句子,排除含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即得到正确答案。答题难度属于较易。表现花云被俘后的刚烈不屈,不属于“艺高人胆大”,因此排除含有的选项,故B项为正确答案。,第12讲 真题体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命题者有意将B项的事件先后顺序弄错,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细节内容的理解。仔细对照原文不难看出,其余选项的概括程度也不高,分析也是就事论事。故本题难度属于较易。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熟知错项设置的几种思路,细心答题。“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错误,根据原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城陷,贼缚云”可知,文逊战死后才破城。此处事件先后顺序颠倒。,第12讲 真题体验,【答案】 (1)敌人进攻三天不得入城,于是利用大船趁着涨潮,沿着船尾攀登到城墙的垛口上。(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他们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没有死去。,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先理解语境意思,再抓关键词语,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道小题的大致意思不难理解,翻译第 (1)句时注意虚词“以”可以灵活处理,不一定死板地直译为“用”“凭”等,“缘”字的意思靠语境推断不难得出。第(2)句须补出省略的主语。几乎每个分句中的主语都不相同,只有补出主语,句意才清楚明白。本题难度适中。,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居”,意为:聚积,搜集。B项“券”,“借据,欠条”的意义概括准确。C项“诣”是“前往”的意思。D项“复”的意思为“再”。,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D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组中“清优主之”中的“之”是代词,译为“他们”;“不害清之为富也”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B组“市人以其异,皆笑之”中的“以”字是动词,译为“认为”;“清不以怠遇其人”中的“以”字是介词,译为“因为”。C组“清其有道者欤”句中的“其”是副词,用在句中,表示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执其道不废”句中的“其”是代词,译为“自己的”。D组中“求者益众,其应益广”和“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句中的“益”都是副词,译为“更加”。,第12讲 真题体验,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A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相当于过去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这一句的关键在对“馈遗”“属”的理解,前面“馈遗”意思为:“馈赠”。后面的“属”应该译为:“继续;连接”。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根据语境,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那些给宋清送礼物的人,连续不断地到家里。,第12讲 真题体验,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说“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这与文章所记述的内容不符。文中宋清说:“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可见宋清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来养活家人罢了。,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此题为阅读延伸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思考、领悟与阐释的能力。谈自己的领悟,要联系文意和现实,谈对人物的认识,角度不必拘泥于题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观点要明确,层次要分明。,第12讲 真题体验,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第12讲 真题体验,【解析】 此题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断句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题型,今年断句题材料选自苏轼的仁说。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可以说,断句能力的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的文言断句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如“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心中不期中/目不存鹄”,“存乎”和“不存”;“十发而九失”和“十发十中矣”的对应。这些对应都很明确。,【答案】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第12讲 真题体验,【参考译文】宋清是长安西部药市上的药商,收购贮存上等药材,凡从山区水乡来出售药材的,都投奔他那里,宋清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付给优厚的报酬。长安的医生用宋清的药配上自己的药方,总能很快卖出去,大家都称赞宋清。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也都乐意去宋清那里求药,希望尽快治愈。宋清一律高兴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不带钱的人来了,也给好药。一年下来积累的欠账票据像山一样高,却从不上门去索取药钱。有些不认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送来赊购的票据,宋清也不拒绝,照样给好药。到了年终,估计有谁不能付药钱了,就把票据烧掉,不再提起这事。药市上的人认为他很怪,都讥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了这些议论后说:“我不过是为了追求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什么道德,可是说我愚蠢荒唐也不对。”,第12讲 真题体验,宋清经营药材四十年来,烧毁票据的有一百几十个人。(这些人)有的做了大官,有的当了连州跨郡的节度,他们俸禄多了,前来给宋清送礼的人,门前常络绎不绝。虽然欠账短期内不能偿还的人很多,并且背着药账死去的人有成百成千,也不影响宋清发财致富。宋清谋利的眼光放得远,放得远所以获利多,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呢?他们一次收不到现款,就变脸发怒,两次收不到现款,就咒骂你,仇恨你。那些人赚钱的方法,不也太小气了吗?我由此看到真正愚蠢荒唐的人是存在的。宋清确实是用这种经营方法赚了大钱,又不随意而为,一贯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半途而废,终于靠这发了财。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第12讲 真题体验,我观察现在与人交往的人,富贵了他就依附你,贫贱了他就弃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的。唉!宋清,就是个商人,现在的社会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打算得到长远报答的人吗?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么普天下穷困无路,蒙受凌辱,而能够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居闹市,却不搞小商人那一套。然而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和乡里的那些自命为士大夫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搞小商人那一套而不罢休。真可悲呀!那么宋清就不仅仅是与一般商人不同了。”,第12讲 考点精讲,第12讲 考点精讲,一、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第12讲 考点精讲,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如“畔”与“叛”。声母相同,如“无”和“亡”。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第12讲 考点精讲,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第12讲 考点精讲,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第12讲 考点精讲,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第12讲 考点精讲,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第12讲 考点精讲,三、词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第12讲 考点精讲,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第12讲 考点精讲,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第12讲 考点精讲,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第12讲 考点精讲,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第12讲 考点精讲,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中的“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而非偏义复词。,第12讲 技法点拨,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代入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祈天永命之要”(2010全国卷)中,“祈”解释为“恳求”,语意贯通,可能此解释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那就要再进行深入地探究。,第12讲 技法点拨,2. 联想迁移法高考题目尽管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援不至,遂没焉”(2010全国卷)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的“遂”;“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2010全国卷)与“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杖剑谒太祖于临濠”(2010全国新课标卷)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中的“杖”。此外,像2010年全国卷中考查的“寻”“会”就更是教材中常见的。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及再遇阵没”(2010全国卷)中,“及”解释为“趁着”,而过秦论中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解释为“等到”。还如“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趣”解释为“归顺”,而兰亭集序中有“虽趣舍万殊”,“趣”解释为“趋向,取向”。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常常是重点、难点所在,更是考查热点所在,最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它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第12讲 技法点拨,3语境推断法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考生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考生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去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如“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的“徇”有“巡行示众、带兵攻取或占领、顺从”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擢总管”和“皆克之”可推知,这里应是“带兵攻取或占领”的引申义“掠夺”。,第12讲 技法点拨,4词性推断法文言文中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挟三百金之富阳贾”(2010福建卷)中,“贾”,前面是名词“富阳”,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常活用为动词,此处“贾”应为动词“买卖”,解释成“商人”不对。5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一句,“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忠”与“贤”意思相近,“用”与“以”也应意思相近。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卷),“法”与“顺”词性相近,“法”释为“效仿”显然是正确的。总之,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里的实词题,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多种方法。,第12讲 技法点拨,第13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A项“其”前句为副词,表反诘,译为“岂”“难道”;后句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C项“焉”前句中为语气词;后句中为兼词。D项“于”均为介词,前句译为“至”“到达”;后句介入对象,译为“对于”。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表示方式或状态。,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解析】 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人一般让找出“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设置错误选项时在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方面设置。“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第13讲 真题体验,【答案】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解析】 文言文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先找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其次看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再据排比、对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最后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往往也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答案】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命题人一般选择有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的句子作为翻译对象。平时一定要动笔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1)句中的省略句,(2)句中的宾语前置句。,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答案】 (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真题体验,第13讲 考点精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第13讲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1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了。,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后缀,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第13讲 技巧点拨,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多么”等;通“呵”,译为“喝问”;复音虚词,译为“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第13讲 技巧点拨,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讲得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第13讲 技巧点拨,5同位互推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第13讲 技巧点拨,第13讲 技巧点拨,7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第13讲 技巧点拨,8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第13讲 技巧点拨,9联想旧知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第13讲 技巧点拨,第14讲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第14讲 真题体验,一、2010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媐(x):嬉戏。瘗(y):埋藏。窭(j):贫穷。,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卒,通“猝”,仓猝。,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虚词的掌握要有系统性,每一个虚词都兼有几个词性和意义,要系统复习,有一个知识网,这样既能增强记忆,又能扩大知识面。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清单上的18个虚词过一遍,打好基础,确保万无一失。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介词,一个译为“向”;一个译为“对于”。C项,都是介词,“凭借”。D项,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最后用排除法,可推出正确选项。是说招募的士兵,是说权贵人;是申甫死后。,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C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译文:_(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_(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译文:_,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复”“故”,“乞”为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答案】 (1)(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或“原先”)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各位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权贵们争着责怪申甫,又讥讽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参考译文】申甫是云南人,把行侠仗义作为自己的责任,能言善辩。在他还是小孩子时,曾经在路上抓住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经过,教他做游戏。道人就让他拾取路边的瓦块石头,四面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入其中,老鼠多次横冲直撞地奔跑也不能跑出来。不久又引诱一只狸猫前来,狸猫想要捉老鼠,也最终不能进去,狸猫和老鼠相互对峙了很久。道人于是小声对申甫说:“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这个吗?”申甫当时还年幼,不理解他的话,就回答说:“不愿意。”道人于是离开了。明朝天启初年,申甫开始习佛学,来回于河南山东之间,没有什么收获。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近远行时,把一卷书传授给他,就告别离开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申甫打开书看,都是古代的兵法,并且对于车战说写得很详细。申甫就留在山中,学习了好几年,不再学习佛家的学说了。,第14讲 真题体验,不久申甫把那本书埋葬在嵩山脚下,出去到颍州游学,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的家中。刘翁,是原来的颍州大侠,门下的食客有数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但是没有一个人比得上申甫的。刘翁出资派申甫到京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愍帝即位后,清兵从大安口入侵,马上要逼近京师了,京城的九座城门在白天都关闭着。在这时,庶吉士刘之伦、金声知道事情紧急,就对朝廷举荐了申甫。愍帝在偏殿召见申甫,用温和的话慰劳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宫殿的台阶下叩首,大声说:“我没有才能,希望用死来报效。”愍帝就立刻任命刘公担任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而申甫担任京营副总兵,但是实际上没有士兵给申甫,任凭他自己招募。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略微集结,都是市井中贫困人家不知道使用兵器的孩子,但是申甫所学的本领,又擅长使用战车,仓猝之间不能置办。申甫正忙于选择时间部,第14讲 真题体验,署他的军队,没有时间作战。在这时,掌权的权贵都不熟悉军事,和刘公、金公屡次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凭平民的身份被越级使用,谋划着先委派他抵挡敌人,便颁下兵符,催促申甫作战,并且恰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城门外作战失败死亡。满桂是原来的大同总兵管,是有名的老将,因为来京师奔赴救援,愍帝正依靠重视他。他失败后,京城的人都十分震惊害怕。申甫不得已,痛哭着,在晚上率领他的军队用绳子从城上吊着出来,还没到芦沟桥,士兵就逃亡得差不多没有了。申甫亲自和敌人肉搏作战,中了数十枝箭,最终被杀死了。在这时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伦、金声不懂得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等到清兵率军回去,竟然没有人理会刚刚死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刘公率领八路军队出兵,奔赴遵化,单独率领部下在娘娘山扎营,遇到敌人的伏兵出现,刘公督促将士殊死作战,超过了一日一夜,各路的援兵没有到来,也死了。,第14讲 真题体验,二、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周维城传清 张惠言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第14讲 真题体验,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注】 跅(tu)弛:放荡,不守规矩。肆:店铺。脱:偶尔。嘿(m):悄悄地。,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难度不大。文中“富阳”为地名,“之富阳”意思是“到富阳”,后面的“贾”如果解释为名词“商人”就讲不通。实际上,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可能是活用为动词,这里是“做买卖”的意思。解题时应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进而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的选项都可以排除。,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难度适中。解题时,应在理解原文相关句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意为“他的祖先是绍兴人,迁到杭州,世代从商”,A项内容与原文不符。,第14讲 真题体验,第14讲 真题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答案】 (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以便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迁徙到杭州,世代为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并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吃的,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第14讲 真题体验,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配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来了。母亲偶尔有不如意,有时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绕着母亲膝下不停地走,口中不住地呼唤“阿母”,那声音悲凄得如同婴儿。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待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他八十四岁去世。,第14讲 真题体验,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时,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报告给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