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_第1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_第2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_第3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_第4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观察沙和豆子及其他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结果作出猜想、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混合及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 “ 沙与豆子以及其他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 的猜想过程。 经历用放大镜对沙和豆子两种物质混合前后的对比观察过程。 经历对分离沙和豆子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的过程。 经历选择并制作简单且合适的筛子分离沙和豆子的操作过程。 经历对水和油(或其他两种物质)混合的对比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对比观察活动中,学习混合和分离物质的简单操作方法,获得对 “ 混合物 ” 以及 “ 有些物质混合后,特性不发生变化 ” 的初步认识。 【 教学准备 】 小组观察实验用:( 1) 沙和豆子混合分离活动 放大镜、透明杯子、豆子、干沙、筷子、筛子(包括不同孔距的筛网)、白纸、记录纸等;( 2)其他物质混合活动 试管、滴管、水、油等。 【 教学过程 1 】 (以对比观察的探究过程为逻辑结构) 1问题展示。 (1)出示沙与豆子,猜想:沙与豆子混合以后,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讨论:沙与豆子在哪些方面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发生变化?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 (4)交流指导,形成共识:混合前需要观察、混合后需要分离再观 察。 (5)根据观察项目,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特征,并简单记录。 (6)讨论: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7)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 2分离沙与豆子。 (1)讨论交流分离沙与豆子的方法。 (2)评价: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3)选择并制作简单的筛子,并进行分离活动。 (4)观察分离后的沙与豆子的相应特征。 (5)交流: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6)小结: 虽然沙和豆子混合前后有细微的变化,但沙仍称为沙,豆子仍称为豆子,它们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 观察到 “ 没有变化 ” 与观察到 “ 发生了变化 ” 同样重要。 3其他物质的混合。 (1)提供若干组物质,对比观察物质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2)交流活动。 (3)小结:混合物的主要特征。 【 教学过程 2 】 (以教材内容编排为逻辑结构) 1混合沙与豆子。 (1)用放大镜观察沙与豆子外部特征。 (2)交流观察特征。 (3)猜想:沙与豆子混合以后会怎样? (4)讨论:怎样混合沙与豆子? (5)混合沙与豆子的活动。 (6)问题:怎样检查沙与豆子混 合以后发生的变化? 2分离沙与豆子。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分离沙与豆子? (2)讨论:怎样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 (3)制作一个自己的筛子。 (4)用筛子分离沙与豆子。 (5)观察分离以后的沙与豆子的特征。 (6)分析沙与豆子在混合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3其他物质的混合 (1)分组观察油与水混合后的现象。 (2)交流观察事实。 4小结。 (1)混合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到 “ 没有变化 ” 与观察到 “ 发生了变化 ” 同样重要。 第一课时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单元 一单元 课题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 ) 学生起点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学生的猜测和判断都可能是对的 ,本课主要是学习观察物质混合物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 ,所以学生的猜测并不重要 ,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事实 ,寻找证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知道物质混合物后,有的不发生变化,有的发生变化 2了解我们身边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 3指导学生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出混合物 2寻找证据,分析观察的事实 课前准备 学生:每小组沙和豆子, 50 100杯各 1 只、放大镜 教师:油和水 时间 教 学 过 程 设计说明 5 一、学习交流活动 关于混合,我们都知道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方面去体会 利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7 二、初步探究 1出示了两袋锦囊,请孩子们猜测:锦囊里面包着什么 (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去摸鼻子,从气味中发现什么线索 最后他们大胆猜测 ) 2观察沙和豆子 ,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混合后会是什么样 4学生混合、搅拌活动 5观察混合后的沙和豆子,并检查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6分离混合物:小组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体验猜测与事实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能力,可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混合身边的物质 (二 )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观察小苏打和醋及其他物质混合前后的变化;鼓励学生对混合后物质的变化及现象进行描述、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的调查。在活动过 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 “ 小苏打和醋以及其他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 的猜想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两种物质混合前后的对比观察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混合时产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说明的过程。 经历对小苏打和醋混合时产生的气体进行验证的过程。 经历 对水和石灰水(或其他两种物质)混合的对比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课外的对身边的混合物进行调查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对比观察活动中,获得有关物质混合的知识,了解到 “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而有些物质混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 。通过课外的调查活动,了解到 “ 混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 ” 。 【 教学准备 】 小组观察实验用: 1小苏打和醋混合活动 透明杯子、小苏打、醋、筷子、记录纸等; 2其他物质混合活动 透明杯子、水、澄清的石灰水、滴管等。 教 师演示实验用: 1小组观察材料; 2火柴、混合物的商标或说明书。 【 教学过程 】 一、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观察活动 1从前一课的学习引入,出示小苏打和醋,猜想:小苏打与醋混合以后,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2讨论:如何对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作观察?(从前一课的对比观察过程迁移而来) 3交流 “ 如何做观察 ” 的讨论结果,并以板书形式形成合适的观察记录表。 4提供观察记录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小苏打和醋特征,并简单记录。(教师可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手段做一定的指导) 5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和评价。 6根据记录表,小组合作完成混合并观察小苏打和醋的活动。 二、交流活动 1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的观察结果。 3(有必要的话)进一步的观察活动,观察残留物的特征。 4教师对比演示:混合时产生的气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特点和小苏打、醋的特点不同。 三、其他物质的混合 1提供水和澄清石灰水(或其他物质),对比观察物质在混合前后的变化。 2交流活动 。 3小结: “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 ” 。 四、混合物的调查 1出示事先搜集的混合物的商标或说明书,演示性地查看组成的物质。 2小结语: “ 混合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 ” 。 3布置调查任务,提供调查表,说明调查要求。 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观察记录 混合前的观察 小苏打的观察记录 醋的观察记录 混合时的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混合后的观察 混合后的小苏打的观察记录 混合后的醋的观察记录 我们的解 释 身边的混合物调查表 混合物名称 有哪些成分组成 分离混合物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分离混合物的研讨和操作过程;鼓励学生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提出方法的同时阐述自己的充足理由;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的分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 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小组研讨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等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过程。 经历分离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等混合物的操作过程。 经历对分离活动进行简单记录的过程。 经历对分离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以及优选方法的过程。 经历观察与描述墨水在吸水纸上的层析现象及变化过程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任务进行发散性地思考寻求解决方 法,并在此基础上, 获得有关分离混合物的浅近知识,了解到 “ 分离某种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 ,以及 “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 。 【 教学准备 】 小组实验用:( 1)分离粳米和面粉活动 透明杯子、粳米、面粉、盆或盘、大张的白纸、记录纸等;( 2)其他物质的分离活动 细铁钉、木屑、报纸(用于衬垫)、墨水、吸水纸等,以及根据学生需要独自提供的盆子、水、磁铁等。 【 教学过程 】 1任务的铺垫或引入。 (1)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场景。 (2)让学生说 说其他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场合或活动。 (3)引导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需要,人们常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而且想到的方法也有许多。 2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 (1)出示混合的粳米和面粉的情境或材料。 (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出粳米和面粉。 (3)个别回答(学生回答一种方法:筛子),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有什么理由吗?学生个别回答。 教师板书: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粳米和面粉 用筛子筛 粳米大、不能通过;面粉细、能 通过筛子 (4)讨论:小组讨论分离的更多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理由。 (5)交流方法、陈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板书。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粳米和面粉 用筛子筛 粳米大、不能通过;面粉细、能通过筛子 (6)为验证这样想法所做的分离活动。 小组自行准备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时间限定: 10 分钟。 (7)教师评价活动的效果。 (8)讨论交流: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9)小结:分离一种 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所用的方法与混合物的特点有关系;不同的分离方法优缺点也不同。 3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活动。 (1)提出任务:用多种方法分离铁钉和木屑。 (2)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时间限定、完成记录表(实验后如果结果与理由相符,打 “” ,不相符,打 “” )。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简单理由 结果 铁钉和木屑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与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分离方法的评价、活动质量的评价以及 教师的简单评价)。 3分离墨水的活动。 (1)根据教材提示,学生自主完成分离活动。 (2)学生交流在分离活动中的观察结果(重在对变化的描述)。 4课堂总结(略)。 土壤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土壤成分的研究、观察和操作过程;鼓励学生对证明土壤成分的检测方法作发散性的思考,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研究土壤成分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 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小组研讨土壤含有哪些成分的过程。 经历 “ 用什么方法证明土壤成分 ” 的小组讨论活动。 经历制订研究土壤的研究计划的过程。 经历土壤成分的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 经历对研究过程及范例的反思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成分研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有关土壤成分的浅近知识,了解到 “ 土壤是一种混合 物,由粘土、沙、水、空气、动植物残体等成分组成 ” 。 【 教学准备 】 小组实验用:土壤、杯子、放大镜、废报纸(衬垫用)、水、筛网、大塑料瓶、记录纸等; 【 教学过程 】 1任务引入。 (1)出示土壤, “ 土壤是混合物吗? ” 。 (2)学生作出判断,并简单阐述理由。 (3)形成假设性的共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教师板书) (4)预测活动: 学生根据经验,说说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并简单阐述理由。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含有 等成分。 引导语:这仅仅 是我们凭经验作出的判断,仅仅是我们的假设。 2制订研究计划的活动。 (1)指导学习活动: 引导语: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草根(根据学生提出的成分,选取操作简单的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板书(简要板书或板画操作方法)。 (2)提出任务:怎样证明土壤中含有其他的成分? (3)小组讨论。 (4)小组根据板书示范,在教师提供的记录表的证明方法一栏中进行计划的制订。 (5)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 板书: 研究土壤 假设: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含有 等成分。 证明方法: (1)把土壤倒在纸上,用放大镜观察,是不是含有草根?(最好用板画)。 (2) (3) 观察研究结果记录: 观察研究结论: 3观察与研究土壤的活动。 (1)学生根据制订的研究计划,进行小组的观察研究活动。 (2)小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记录。 (3)小组进行研究结论的讨论。 4交流与反省的活动。 (1)让某一小组进行方法、记录以及结论的交流。 (2)对这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3)再让(有不同思路和方式的)另一小组进行交流 。 (4)提供教材中的范例,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研究进行评价。 5补充的演示活动。 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失的部分(粘土和沙的成分以及石块的分离)进行示范性的补充实验。(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演示) 6课堂总结:根据记录单,就实验过程及结论进行总结。(关注语言的逻辑性) 了解空气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觉空气、实验观察空气、猜想、推测等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 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 “ 扰动 ” ,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种物质,并占据空间。 【 教学目标 】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 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 】 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 教学难点 】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 4 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 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猜谜语。 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导入。 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 二、感觉空气 塑料袋 气球 1收集空气。 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 2感觉空气。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 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水槽 水 玻璃杯 废纸片 1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 “ 纸的奇遇 ” 这段文字。 教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 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 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 里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借助可见媒介 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 “ 扰动 ” 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 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 看到 ” 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 方法的魅力。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 空 ” 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 ? 2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 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六、课外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干净), 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 二、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或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 两用打气筒 橡胶管 水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 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学生猜测。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 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三、称称空气 透明玻璃瓶 天平 气球 线 小木棒 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 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2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 重量 ”“ 轻量 ” 的说法。 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四、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 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学生活动手册 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活动手册。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活动手册。 2活动手册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 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 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五、作业 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被压缩的空气 “ 空气 ” 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物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在探索这两个新的知识点时,活动 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当学生认识了这两个新知识后,又很容易发现原来压缩空气在生活和生产中早已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压缩空气为人类服务呢?这又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新课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 “ 制造 ” 出压缩空气,在制造出的压缩空气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凭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出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新的性质。最后,结合他们已熟悉的现象,发掘他们的创造思维,提出压缩空气的创新应用。 【 教学目标 】 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 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 【 教学重点 】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 教学难点 】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 教学材料与教具 】 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 件 “ 压缩空气 ” 。 【 教学过程 】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用以掌握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 二、认定目标 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 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导学达标 (一 )让学生作几组实验: 实验:压缩针管。 实验:往皮球和轮胎中打气。 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 ( 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 ) 探究下面的问题: 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有什么现象? 3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 4学生在实验后对 “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 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 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 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 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 “ 空气的体积 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 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 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 压缩空气有弹性。 (二 )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压缩空气的例子。(提示可以从用打气筒或空气压缩机往密闭容器里送气的地方去想) 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四、达标测评 教师演示辟拍枪、手喷的空气清新剂、手喷漆等让学生说说原理。在通过 件展示压缩空气应用的新领域,启发学生提出创新的应用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方 案给与鼓励性的评价。 五、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上网浏览查阅,继续研究提出更多的利用压缩空气的创新方案 流动的空气 【 教学目标 】 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 教学重难点 】 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 材料准备 】 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引入 实物投影 1出示谜语;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 讨论,猜谜; 思考,回答。 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探 1了解风 播放关于风的 2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 观看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 来了解风的知识。 究 活 动 2游戏 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 2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 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 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 回答问题。 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3实验 烟的实验 实物投影 1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 2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 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 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 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 路图; 想像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 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像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制造风 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 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 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 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空气和生活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 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 教学重点 】 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 教学过程 】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 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 “ 资料与拓展 ” 。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 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 “ 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 学生会回答: “ 打开门窗! ” 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 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种子变成芽 【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特征;鼓励学生对种子播种方式和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 “ 种子生长过程 ” 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 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种子外形与内部特征的观察、比较与交流过程。 经历对种子播种方式以及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方法的过程。 经历对种子发芽情况的预测过程。 经历在花盆中或某块地中进行播种的过程。 经历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的过 程。 经历对播种情况以及一周内种子变化的观察情况的记录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 教学准备 】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土。 教师准备:提前一周播种;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放大镜、镊子。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 果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或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 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 “ 如何播种 ” :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花盆中 戳个洞 1 厘米 芽朝上 每天 1 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播种,做好标 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选择情况地栽或盆栽)。 6 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7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 (第二课时) 四、 想办法看到种子在泥土里的变化 1 让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凤仙花苗,说明我们看不见种子在泥土里怎样出苗,让学生猜测种子在土里可能会怎样变化,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2 学生讨论设计 方案。 3 学生交流小组的设计方案。 4 教师提供教材上的方法、步骤,与学生们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5 学生根据最后制定的方案进行播种活动。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用纸巾可以不用,但注意每次浇水要沿杯壁浇。 6 教师提供观察记录单,并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种子发芽情况观察记录表 种子名称 播种地点 播种日期 说 明 观察记录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五、种子长出芽以后的观察与记录 1 提出问题:种子发芽以后应该怎样观察和记录? 2 讨论:发芽以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方面,具体怎样观察,观察的结果怎样记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板书,形成观察记录单: 植物生长过程观察记录表 观察内容 苗高 叶片数 颜色变化 其他 凤仙花的样子 月 日 月 日 芽长成苗 【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前三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生长特征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对观察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描述和尝试性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从事凤仙花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 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前三周凤仙花生长变化及其观察记录的交流、评价的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生长状况的观察、测量、记录的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说明的过程。 经历对今后几周观察活动的预测及做好相应准备的过程。 3 组织、指导学生在交流、研讨以及观察活动中,获得有关凤仙花生长的初浅知识,了解到 “ 凤仙花的两片子叶变成了幼苗的第一对叶 ” 。 【 教学准备 】 观察记录单(活动手册);进入第四周的凤仙花植株。 凤仙花生长状况照片 。 【 教学过程 】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 四种种子在泥土里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同推测一致吗?四种种子的芽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凤仙花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记录了吗?初出土的芽是什么颜色的? 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同以后长出的叶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对叶是由什么变成的? 说说以后长出的叶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茎的颜色和粗细有什么变化? 前三周测量了苗的高度吗?小组同学互相查看记录情况。 交流活动二: 让一或二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 录。 学生就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技术性指导。同时以激励的口吻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 交流活动三: 学生说说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发现的其他新现象、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 二、观察凤仙花 学生测量凤仙花苗的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数量、叶的长法以及茎的特点 交流和记录。 仔细观察凤仙花,尝试发现其他的内容。例如:子叶的变化,真叶的形态等。 学生绘制凤仙花,展示本组画的凤仙花。 三、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预测凤仙花在今后几周内将有怎样的生长变化? 说说这样预测的根据。 提出今后几周的观察重点,如开花时间?花长在什么位置?开花前有什么征兆等。 学生讨论和思考后,说说怎样进行进一步观察、测量、记录。 教师做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耐心、细致地从事后续的观察活动。 开花了 结果了 【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前几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的花进行解剖与观察;鼓励学生对观察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描述和尝试性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 外进一步从事凤仙花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前几周凤仙花生长变化及其观察记录的交流、评价的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的花进行解剖与观察的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果实的观察与描述的过程。 经历对凤仙花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提出自 己的解释或说明的过程。 经历对今后几周果实变化的预测过程。 3 组织、指导学生在交流、研讨以及观察活动中,获得有关凤仙花花的结构方面的初浅知识,初步学会按 “ 由外到里 ” 的顺序对植物的花进行解剖与观察的方法。 【 教学准备 】 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活动手册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固体胶。凤仙花植株的 “ 花蕾 花苞 花朵 凋谢的花 ” 的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自制标本,教师也可准备一些生长过程中的其他图片或录象资料。 【 教学过程 】 一、交流与研讨 交流活动一(展示交流): 让若干个小组展示小组或个人的观察记录。 组织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教师做必要指导(从技术性与激励性两方面进行)。 交流活动二(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活动: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观察凤仙花生长高度的记录,小组讨论: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 交流活动三(全班交流): 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凤仙花现在还在继续长高吗?讨论:凤仙花高 度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交流活动四: 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教师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释(只要求经历解释的过程)。 二、观察凤仙花花的结构 “ 凤仙花从花蕾,到开花,再到凋谢,凤仙花的花是怎样变化的? ” 依次观察凤仙花植株的花蕾、花苞、花朵、凋谢的花,并自由描述。 请一到两位学生进行描述。 观察凤仙花花的结构,提供操作要领:用镊子从外到内依次摘下花的各个部分、镊子夹在基部,并粘贴在记录纸 上。 某一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教师纠正。 学生解剖凤仙花的活动。 讨论:凤仙花的花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几片。 教师展示凤仙花的结构,并初步说明每个部分的名称。 轻轻挑开变干了的花,里面有果实吗? 观察并描述果实的形状、颜色。 讨论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