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6.13)下午_第1页
我国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6.13)下午_第2页
我国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6.13)下午_第3页
我国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6.13)下午_第4页
我国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6.13)下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近年来,低收入人群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享了经济增长成果,尤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各国政府的关注。增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受益均衡性、实现包容性增长逐渐成为许多国际组织的目标之一。虽然收入分布受益特征在实践中备受关注,但相关研究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理论上,如何定义、度量经济增长中的穷人受益性依然存在争议;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联系仍然有待探讨;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决定机制还不清楚;那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才能实现发展成果由大家共享实践中,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急剧扩张,这意味着不同人群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益分享存在差异。究竟如何描述这种差异不同人群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益分享差异有多大如何变动影响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这些差异等问题亟需回答。在此背景下,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提出一个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分析框架,然后基于我国经济增长实践,以不同收入组人群收入的增长及其决定机制为对象,对增长过程中受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这对于理解居民收入差距变动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在系统梳理收入分配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对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分析框架。第二,基于总量和微观数据,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各收入组收入增长、城乡收入构成及增长来源三个方面讨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受益性的总体特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它是人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受益不均等的直接表现;城镇居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受益非均衡性的变化特征相对农村更为明显;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内部各收入组不同分项收入对于收入增长具有不同的贡献,并且在各收入组中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第三,考察了城镇各收入组收入增长特征,进而从经济结构、投资、经济开放程度等三个角度出发试图找出不同收入组受益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分析表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势必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收入分配的动态调整还将继续下去;宏观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双向效应,即部分变量增长会使低收入人群受益,而有些更利于高收入人群。第四,利用城镇住户微观数据,从微观角度描述城镇居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受益分享非均衡性,并从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分析和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分析结果中,讨论影响受益分享非均衡性的微观决定机制。分析表明高收入组人群的收入增长总是要快于低收入人群;教育机会公平、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以及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于改善经济增长的受益均衡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分位点收入回归及其收入增长的分解分析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公平对于改善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十分重要。第五,利用农村住户微观数据,讨论农村贫困决定及其变动中,经济增长以及相应的人口特征所具有的影响。分析表明,农村贫困在较高的贫困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会有更为明显的下降。这表明收入分布低端人群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相对较低。贫困发生率变动的增长弹性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分配弹性表现出上升倾向,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在较大程度上为收入差距扩大所抵消,极端贫困人口也越来越难以从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获益。当然,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效应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第六,利用农村住户微观数据,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农村居民的受益分享非均衡性以及影响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决定机制。基于分位回归的分析表明,禀赋效应的相对解释程度随着分位点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但各因素对不同分位点的解释程度在不同时期中并不具有一致的规律性联系。第七,利用城镇住户微观数据,对居民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及其与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描述。从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性评价的回归分析中可以推论,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感较低可能源于实际的收入决定机制与人们公正观念之间的背离。最后是相关政策建议。在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住户分组和微观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受益特征进行了细致描述,探索性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与不同收入组受益性的关联性,多角度分析了城镇和农村居民受益性的微观机制,以及这种决定机制与收入分配公平感的联系。当然论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宏观经济政策与收益均衡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探索性思考,而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数据口径可比性等问题,论文对近期的情况缺乏细致分析,这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改进。关键词受益非均衡性;穷人受益型增长;收入分配;收入增长;收入差距;无条件分位点回归;SHAPLEY分解ABSTRACTINRECENTYEARS,WHETHERANDHOWMUCHTHEACHIEVEMENTSOFECONOMICGROWTHISSHAREDBYLOWINCOMEPEOPLEHASRECEIVEDTHEATTENTION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ACADEMIAANDGOVERNMENTSITGRADUALLYBECOMESONEOFTHEGOALSOFMANY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TOENHANCETHEBALANCEOFBENEFITSINTHEPROCESSOFECONOMICGROWTHANDACHIEVEINCLUSIVEGROWTHALTHOUGHTHEBENEFITFEATUREOFTHEINCOMEDISTRIBUTIONHASRECEIVEDMUCHATTENTIONINTHEPRACTICE,THERESEARCHABOUTITISSTILLUNDEREXPOSEDTHEORETICALLY,THEREARESOMEIMPORTANTISSUESTOBESOLVEDURGENTLY,SUCHASDEFININGANDMEASURINGTHEPROPOORGROWTH,EVALUATINGTHECONNECTIONBETWEENTHENONEQUILIBRIUMANDMACROECONOMICPOLICIESOFECONOMICGROWTH,IDENTIFYINGTHEMICROECONOMICMECHANISMOFTHENONEQUILIBRIUMOFECONOMICGROWTHTHEKEYISWHATDEVELOPMENTPOLICIESSHOULDBEIMPLEMENTEDINORDERTOSHARETHEACHIEVEMENTSOFECONOMICGROWTHFAIRLYINPRACTICE,SINCE1978,CHINASECONOMYHASBEENGROWINGFAST,ATTHESAMETIME,THEGAPBETWEENTHERESIDENTSINCOMEHASBEENWIDENINGRAPIDLY,WHICHMEANSTHATTHEDIFFERENTGROUPSOFPEOPLESHARETHEACHIEVEMENTSOFECONOMICGROWTHDIFFERENTLYHENCETHEFOLLOWINGISSUESNEEDTOBESOLVEDURGENTLYINCHINAHOWISTHEDIFFERENCEDESCRIBEDEXACTLYHOWMUCHISTHEDIFFERENCEFORDIFFERENTPEOPLEWHENSHARINGTHEACHIEVEMENTSOFTHEECONOMICGROWTHHOWDOESTHEDIFFERENCECHANGEWHATISTHEMECHANISMBEHINDITHOWCANWEDEALWITHTHEDIFFERENCESUNDERTHEPRESENTBACKGROUND,INORDERTOUNDERSTANDTHEINCOMEGAPBETWEENRESIDENTSANDTHEADJUSTMENTOFINCOMEDISTRIBUTIONPOLICY,ITWILLBEVERYIMPORTANTINTHETERM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TOSUMMARIZEEXISTINGRESEARCH,PROPOSEAFRAMEWORKFORANALYZINGTHENONEQUILIBRIUMOFECONOMICGROWTHBENEFITING,ANDTHENCONDUCTSTATISTICALANALYSISABOUTTHEBENEFITFEATUREFORDIFFERENTGROUPPEOPLETHESEARESPECIFICALLYREFLECTEDINTHEFOLLOWINGEIGHTASPECTSFIRST,AFTERREVIEWINGTHERELATEDTHEORIESANDMETHODSABOUTINCOMEDISTRIBU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ATEDCONCEPTSOFTHENONEQUILIBRIUMOFECONOMICGROWTHBENEFITINGANDPROPOSESAFRAMEWORKFORANALYZINGTHENONEQUILIBRIUMOFECONOMICGROWTHBENEFITINGINCHINASECOND,BASEDONTHEGROSSANDMICROSCOPICDATA,THISPAPERDESCRIBES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OFCHINASECONOMICGROWTHBENEFITINGINTERMOFTHEINCOMEGAP,THEINCOMEOFURBANANDRURALINCOMEGROUPSASWELLASTHEURBANANDRURALINCOMECONSTITUTIONANDSOURCEOFGROWTHTHEANALYSISRESULTSSHOWTHEINCOMEGAPOFOURCOUNTRYRESIDENTSHASREACHEDTHEDEGREEOFTHESEVERITYTHISISADIRECTPERFORMANCEOFTHEPEOPLEBENEFITUNEQUALLYFROMTHEECONOMICGROWTHFURTHERMORE,THECHANGESOFTHENONEQUILIBRIUMOFTHEURBANRESIDENTSINTHEECONOMICGROWTHAREMOREOBVIOUSTHANTHATOFTHERURALAREASADDITIONALLY,REGARDLESSOFTHEURBANORRURALAREA,DIFFERENTSUBINCOMEFORINCOMEGROWTHHASADIFFERENTCONTRIBUTIONTOECONOMICGROWTHTHEREAREOBVIOUSDIFFERENCESINTHEINCOMEGROUPSTHIRD,INSPECTINGTHECHARACTERISTICSOFURBANINCOMEGROUPS,THISPAPERTRIESTOFINDOUTTHECONNECTIONBETWEENTHEBENEFITSOFDIFFERENTINCOMEGROUPSANDMACROECONOMICPOLICIESFROMTHREEANGLESINCLUDINGECONOMICSTRUCTURE,INVESTMENTANDECONOMICOPENNESSTHEANALYSISRESULTSIMPLYTHATTHECONTINUOUSADJUSTMENTOFECONOMICSTRUCTUREISBOUNDTOHAVEANIMPACTONTHEINCOMEDISTRIBUTION,THEDYNAMICADJUSTMENTOFTHEINCOMEDISTRIBUTIONWILLCONTINUEMOREOVER,THEINCOMEGAPISAFFECTEDBYMACROFACTORSINTWOWAYSSOMEVARIABLESGROWTHWILLBENEFITLOWINCOMEPEOPLEANDSOMEVARIABLESGROWTHWILLBENEFITHIGHINCOMEPEOPLEFORTH,USINGTHEURBANHOUSEHOLDMICRODATA,THISPAPERDESCRIBESTHENONEQUILIBRIUMOFSHARINGTHEBENEFITSOFECONOMICGROWTHFORURBANRESIDENTSANDTHENDISCUSSESTHEMICRODECISIONMECHANISMCAUSEDTHENONEQUILIBRIUMBYTHEDECOMPOSITIONANALYSISOFINCOMEGAPCHANGESANDQUANTILEREGRESSIONTHERESULTSDISPLAYTHEINCOMEGROWTHOFHIGHINCOMEGROUPISALWAYSFASTERTHANTHELOWINCOMEPEOPLETHEBALANCED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PPORTUNITY,THELABORFLOWANDTHEREGIONALECONOMYHASTHEVERYPOSITIVEEFFECTTOTHEIMPROVEMENTOFTHEBENEFITEQUILIBRIUMOFTHEECONOMICGROWTHFURTHERMORE,THEEMPLOYMENTOPPORTUNITYOFTHELABORMARKETISVERYIMPORTANTFORIMPROVINGTHENONEQUILIBRIUMOFECONOMICGROWTHFIFTH,USINGTHERURALHOUSEHOLDMICRODATA,THISPAPERFINDSTHELOWINCOMEPEOPLEFROMTHEINCOMEDISTRIBUTIONBENEFITSLESSFROMTHEECONOMICGROWTHBYANALYZINGTHECORRESPONDINGRURALPOVERTYDEGREE,ECONOMICGROWTHAND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THEGROWTHELASTICITYOFTHECHANGEOFPOVERTYINCIDENCESHOWSADOWNWARDTREND,HOWEVER,THEDISTRIBUTIONELASTICITYEXHIBITSANUPWARDTENDENCYTHEPOVERTYREDUCTIONOFECONOMICGROWTHISOFFSETBYTHEEXPANSIONOFINCOMEGAPINALARGEEXTENTTHEEXTREMEPOVERTYPOPULATIONISALSOINCREASINGLYDIFFICULTTOBENEFITFROMTHEEXISTINGECONOMICGROWTHPATTERNOBVIOUSLY,THEPOVERTYALLEVIATIONEFFECTOFECONOMICGROWTHALSOHASOBVIOUSREGIONALDIFFERENCESSIXTH,THISPAPERDESCRIBESTHENONEQUILIBRIUMOFTHERURALRESIDENTSBENEFITSHARINGANDTHEMICRODECISIONMECHANISMBYANALYZINGRURALHOUSEHOLDMICRODATATHEQUANTILEREGRESSIONRESULTSSHOWTHERELATIVEDEGREEOFENDOWMENTEFFECTISDIFFERENTWITHTHEPOSITIONOFTHEQUANTILEHOWEVER,THEDEGREEOFTHEDIFFERENTINTERPRETATIONOFTHEDIFFERENTQUANTILEISNOTCONSISTENTINTHEDIFFERENTPERIODSSEVENTH,THISPAPER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AIRNESSOFTHERESIDENTSINCOMEDISTRIBUTIONAND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ORSBYUSINGURBANHOUSEHOLDMICRODATATHEREGRESSIONANALYSISABOUTTHEFAIRNESSEVALUATIONOFOVERALLINCOMEDISTRIBUTIONIMPLIESTHATTHEOVERALLINCOMEDISTRIBUTIONFAIRNESSISLOWITPOSSIBLYCOMESFROMTHEDEVIATIONBETWEENACTUALINCOMEDECISIONMECHANISMANDPEOPLESJUSTICEIDEATHEFINALSECTIONISTHERELEVANTPOLICYRECOMMENDATIONSONTHEBASISOFTHEABOVETHEORIESANDTHEEMPIRICALANALYSIS,THISPAPERSUGGESTS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TOREALIZETHESHARINGOFECONOMICGROWTHEQUALLYTHEINNOVATIONOFTHISPAPERAREASFOLLOWSITDESCRIBESTHEBENEFITFEATURESOFCHINASECONOMICGROWTHINDETAILSBASEDONHOUSEHOLDGROUPINGANDMICRODATAITALSOEXPLORINGLY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MACROECONOMICPOLICIESANDDIFFERENTINCOMEGROUPSFURTHERMORE,ITSTUDIESTHECONNECTIONBETWEENMICROMECHANISMOFTHEBENEFITOFURBANANDRURALRESIDENTSANDINCOMEDISTRIBUTIONFAIRNESSOFCOURSE,THEREARESTILLSOMEDEFICIENCIESINTHEPAPERFOREXAMPLE,THEANALYSISOFTHEEQUILIBRIUMOFMACROECONOMICPOLICYANDINCOMEISAKINDOFEXPLORATORYTHINKINGLIMITEDTOTHEAVAILABILITYANDCOMPARABILITYOFTHEDATA,THISPAPERISLACKOFDETAILEDANALYSISOFTHERECENTSITUATION,WHICHNEEDSTOBEIMPROVEDINTHEFURTHERRESEARCHKEYWORDSNONEQUILIBRIUMBENEFITPROPOORGROWTHINCOMEDISTRIBUTIONINCOMEGROWTHINCOMEGAPUNCONDITIONALQUANTILEREGRESSIONSHAPLEYDECOMPOSITION目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I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I摘要IIABSTRACTIV目录IX插图索引XII附表索引XIII第1章绪论111选题来源、背景与意义112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213数据来源714创新与不足9第2章文献评述1021社会福利评价1022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性1323对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扩大与贫困率变化的解释17第3章我国经济增长中受益分布的总体状况2031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趋势2032不同收入组人群的收入增长特征23321城镇各收入组的收入增长状况24322农村各收入组的收入增长状况2833不同收入组人群收入增长的构成状况30331城镇内部收入构成与增长来源30332农村内部收入构成与增长来源3634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性40341城镇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性40342农村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性4035本章小结41第4章城镇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宏观分析4241引言4242数据来源与各收入组收入增长非均衡性4443基本思路与收入变量的平稳性检验4744经济结构转换5045投资5546经济开放程度5647本章小结58第5章城镇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考察6051引言6052数据说明与描述性分析615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张的分解分析64531GFIELDS分解基本思路64532收入函数估计结果65533各因素对收入差距及其变化的解释7154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各分位点收入增长的分解分析72541分位点分解分析基本思路72542基于分位点回归的分解结果7355本章小结76第6章农村贫困变动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7761引言7762数据说明与描述7963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贫困减缓82631基于SHAPLEY原则改进的DR分解82632基于回归分析方法的分解8564农村贫困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87641贫困发生率PROBIT模型估计结果87642各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解释9065本章小结91第7章农村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机制9371数据来源与描述9372无条件分位点回归分解分析基本思路9573农村收入分布不同分位点上的收入函数估计结果9574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分布各分位点收入增长差异9975本章小结103第8章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主观评价10581引言10582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10683个人特征与收入公平感分析113831对总体公平性的评价113832对分项收入公平性的评价116833就业状态与企业盈利分配公平感11984收入分配公平感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12085本章小结124第9章政策建议12591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12592实施均衡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2593提高国民经济中的劳动报酬占比12594公平提高受教育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12595改革户籍及相关制度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125结论126参考文献131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38附录B第5章城镇居民收入函数估计附表5158139附录C第7章农村居民收入函数估计附表7178148插图索引图12论文主要内容结构6图31我国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公布结果)22图32我国基尼系数(RAVALLIONCHEN,2007)22图33我国基尼系数(WIDER数据库)22图34农村不同收入组的年度收入增长率29图35农村收入分布高端和低端人群相对收入变化(中间201)29图41各收入组收入比率46图42收入分布高端和低端人群相对收入变化(中间201)46图43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化50图44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化51图45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52图51不同分位点实际收入增长率64图52各收入组实际收入增长率64图61历年贫困发生率与贫困标准81图71农村居民禀赋效应的相对解释程度101图72农村居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禀赋效应102图73农村居民教育程度的禀赋效应103图81年龄总体公平感114图82教育总体公平感115图83收入总体公平感115图84各收入组对当前与改革前收入公平度的评价差异(改革前当前)116图85不同年龄的分项收入公平感117图86不同受教育年限者的分项收入公平感118图87不同收入水平(对数)的分项收入公平感119附表索引表21人均GDP增长与福利指数增长11表22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类型15表23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文献18表24城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文献19表31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组(五等分组)的收入水平24表32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组(七分组)收入水平25表33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组(七分组)的收入比率26表34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组年度收入增长率27表35农村不同收入组(五等分组)的收入水平28表36城镇不同收入组的收入构成33表37城镇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增长的来源构成34表38农村不同收入组的收入构成38表39农村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增长的来源构成40表41各收入组收入特征的简单描述性统计量45表42各收入组收入增长率(对数收入一阶差分)的相关性47表43各收入组人均收入水平单位根的ADF检验48表44经济结构转换的受益均衡性54表45投资的受益非均衡性55表46经济开放程度的受益非均衡性57表51城镇样本规模61表52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描述62表53不同年份城镇收入分布各分位点收入水平与收入比率63表54对数收入函数估计结果70表55各因素对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及其变化的GFIELDS分解71表56不同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各分位点收入增长差异的解释因素()75表61样本规模79表62各年份贫困指标()80表63各贫困线相当于当年人均收入的比率()82表64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总弹性84表65不同省份各阶段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总弹性85表66贫困减缓增长弹性与分配弹性的回归分析86表67农村贫困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89表68各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解释份额()91表71农村居民收入函数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94表72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回归系数表96表73平均年龄平方/100回归系数表96表74家庭人口规模回归系数表97表751660岁成员中就业人口比重系数表97表76男性成员比重系数表98表77教育程度比重系数表98表78家庭固定资产对数系数表99表79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分布各分位点收入增长差异的解释因素()100表710农村居民禀赋效应的相对解释程度表()101表711农村居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禀赋效应表()102表712农村居民教育程度的禀赋效应表102表81收入公平调查问题107表82各公平感问题选项分布109表83各公平感问题选项分布的相关性统计检验112表84就业状态与企业盈利分配公平感()120表85当前收入分配状态公平感估计123附表71农村居民收入函数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143第1章绪论11选题来源、背景与意义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增长的穷人受益性统计研究基于SHAPLEY分解和非参数回归分析”(项目编号09CTJ002)。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所肇始的经济体制转型,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至2013年的41907元;剔除价格因素,2011年人均GDP是1978年的184倍。如此显著的经济增长绩效,无论是跨国比较还是纵向对比,都是非常罕见的。在这一过程中,总体上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上升至2013年的269551元和88959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均相当于1978年的12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福利状况的普遍改善同样也是适用于低收入人群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这一期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1的持续下降。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2。即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发生率的快速下降趋势依然没有发生改变。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福利总体改善的基本背景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急速扩大3。按照衡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1981年分别为015和024,而2011年则分别上升到0328和039。根据国家统计局所2013年开始又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估计结果,2003年到2014年期间全国基尼系数一直徘徊在0469到0491之间,2014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这种1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中国官方对贫困的讨论通常指限定于农村贫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所实施的大规模激进式改革对城镇居民的就业从而收入产生了重要冲击,由此也引起了研究者对城镇贫困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可参见孟昕等(2005,2007)、李实(2004)等。总体而言,在大多数情形下,农村贫困比城镇贫困要严重得多。22008年以后,贫困标准发生了数次调整,因而使得所统计的贫困发生率与以前年份之间缺乏可比性。总体而言,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原有的贫困标准,贫困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的现象。3这也导致了所谓的“被平均”感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种感觉意味着相当数量人的福利改善感觉低于平均水平,而平均数与中位数之间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差距程度。收入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及其扩张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少见的。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则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人群的利益分享是不均衡的。至少从相对意义来看,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特征意味着地收入人群从经济增长中所实现的利益分享程度要低于高收入人群。不同人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受益差异所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受益分享的不均衡引发并强化了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失衡。一方面集聚了社会矛盾并加剧了社会冲突的潜在风险,这也使得收入分配等相关主题成为高层决策者以及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催生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新理念,成为公共决策所力图实现的新目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益分享的失衡也日渐成为经济持续繁荣的障碍,弱化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投资动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益分享的均衡性,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益分享机制的优化,增强经济增长过程对不同利益群体所具有的包容性,将成为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这一概念(林毅夫等,2008),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各经济主体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此后,相关的政策理念不断地被社会各界所强调。低收入人群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在近年来尤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政府决策层的关注。增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低收入人群的受益程度也逐渐成为某些国际组织的目标之一。应当注意到,试图增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从而促进各方均衡地参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利益分享,对于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经济增长实践,对增长过程中不同人群受益特征进行回顾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为促进经济增长受益程度均衡性的公共政策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且将为对相关公共政策的评价提供新的视角。12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框架。论文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思路来展开研究。因为,论文主要根据住户调查数据,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穷人受益型增长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各收入层的收入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政策因素对不同收入组的影响,从而为改善低收入人群受益特征、促进均衡增长寻求有效的政策组合。所有具体来说,论文的展开逻辑思路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受益非均衡性状况(是什么)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决定机制(为什么)如何看待增长的受益非均衡性(怎么看)促进居民收入均衡经济增长提高受益均衡性的对策建议怎么办。”根据上述的研究基本思路,文章首先对相关政策取向和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其次按照该分析框架从多个维度对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总体度量;不同收入组收入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穷人受益影响因素SHAPLEY分解分析;不同收入层收入形成机制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聚分位回归分析。然后,讨论收入分配公平感与主客观因素的关联性,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过程中相关政策对不同收入组人群的影响差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研究框架示意图见图11主要研究方法。正如研究框架示意图所示,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最近发展起来的穷人受益型增长分析思路,具体涉及协整、因果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基于住户调查数据的收入函数回归以及在此基础上的GFIELDS分解、SHAPLEY分解,TOBIT模型回归分析和无条件分位回归分析等经济增长穷人受益程度分析方法。对上述方法的详细阐述参见第2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第1章绪论,主要交待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论文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框架。本章在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分析框架,还重点讨论了该分析框架所涉及的常用和特殊实证研究方法。第3章,经济增长受益均衡性的总体度量。本章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农村住户调查分组数据和中国居民收入课题组的微观数据,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各收入组收入增长、城乡收入构成及增长来源三个方面讨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受益性的总体特征。图11研究框架第4章,城镇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宏观分析。本章主要在考察城镇居民各收入组收入增长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经济结构、投资、经济开放程度等三个角度出发试图找出不同收入组受益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第5章,城镇经济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考察。本章主要是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四个年份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城镇居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受益分享均衡性,并从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分析和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分析结果中,讨论影响受益分享非均衡性的微观决定机制。第6章,农村贫困变动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本章主要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四个年份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不同年份以及不同时期农村贫困决定及其变动中,经济增长以及相应的人口特征所具有的影响。第7章,农村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机制。与第5章类似,本章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四个年份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描述农村居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受益分享均衡性以及影响受益非均衡性的微观决定机制。与城镇类似,本章主要讨论农村居民收入分布不同分位点收入函数的估计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解分析,以识别不同分为点上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第8章,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的主观评价。本章基于对城镇居民所做补充调查得到的微观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居民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及其与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描述,主要分析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收入决定机制的变动如何影响人们对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观判断。第9章,政策启示与相关建议。本章在经济增长受益非均衡性分析框架指引下,在实证分析不同收入组人群收入的增长及其决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若干政策建议。最后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根据上述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如图12。图12论文主要内容结构13数据来源论文涉及的主要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年度分组数据(以下简称城镇住户分组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农村居民住户调查年度分组数据(以下简称农村住户分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课题(CHINESEHOUSEHOLDINCOMEPROJECT,CHIP)组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中国居民收入课题(CHIP)组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农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于2006年针对城镇居民所做的补充住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经济所补充调查数据)。此外,论文实证分析中,还使用了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等其他一些数据。下面从比较的角度对相关数据进行一个简要的说明,具体数据调查过程、方法、总体情况的详细的描述,参见实证分析相关章节。上述5个主要数据都源自于住户调查,除补充调查数据外只有一年的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有多个不同时期的。上述5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本文的分析中,必须分别来看。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城乡分割是中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许多管理制度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城乡分割特征。中国城乡住户调查体系长期以来是分割的。这种分割既包括调查组织过程的分割性,也包括调查指标设计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城镇住户调查由城市调查队负责,以可支配收入的概念进行统计,农村住户调查由农村调查队负责,以纯收入的概念进行统计。二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宏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制度也不同。中国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调查的组织管理、指标口径和数据发布经历了数次变化。比如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1996年以前定义的收入是人均生活费收入,1997年开始使用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所以本文必须在甄别不同统计方法、指标定义的基础上来分别使用5个不同来源的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最长区间是19852012年。因为,国家统计所公布的两个数据系列,是中国城乡住户年度常规调查项目的结果,如上段所述,早前都是分别进行的。但在2010年开始进行一体化改革,但基于新的调查体系的相关结果尚未公布。中国居民收入课题(CHIP)组也在2014年度组织了新一轮的调查,但目前数据也未整理完成,公布使用。具体来说,城镇住户调查分组数据本文分别采用了19972012年五等分分组数据和19852012年七分组数据。在通常情形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以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来衡量收入水平,因此19972012年五等分分组数据本文采用的是可支配收入的概念。但19852012年的七分组数据,由于1996年以前基于住户调查的收入指标中只有人均生活费收入,而没有可支配收入的相应统计结果。为保持不同年份收入含义的一致性,本文对此期间的收入水平都采用的是人均全部年收入。农村住户调查分组数据采用的20002012年的五等分分组数据。这是因为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长期以来都不是按照收入等分组给出的,只有从2000年以来中国统计摘要才开始公布五等分组的收入水平。这也制约了本文对农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变量关联性的分析。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和农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居民收入课题(CHINESEHOUSEHOLDINCOMEPROJECT,CHIP)组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历次调查都是由中外相关研究学者共同组成的课题组主导问卷设计,国家统计局负责实施,调查住户样本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常规住户调查的样本框。张鸣等(1993)、李实等(2008)、罗楚亮等(2013)对历次调查的程序与样本结构进行了说明。赵人伟等(1993,1999)、李实等(2008,2013)分别编辑了课题组基于历次住户调查的研究论文。对于城镇住户调查本文所采用的历次调查的样本规模与所涉及省份参见第5章表51。历年数据中主要涵盖北京、山西、辽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广东、云南、甘肃和重庆(四川与重庆合并,但1988年数据中不含四川。)从地域来看,这些省份覆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因此总体而言该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所采用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实际收入以1988年价格为基础,根据各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得到,但本文没有对不同省份之间的价格指数差异或生活费用指数差异进行调整。农村样本数量规模参第6章见表61。1988年样本覆盖的省份数量最多。历次调查所涉及到的相同省份一共有14个(重庆被计入四川)。尽管各年份所覆盖的省份数量有所差异,但每年调查省份的选取都考虑到了不同地域的分布,都覆盖了东、中、西部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年份的数据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对于省份之间的差异,我们通过省份虚拟变量等途径来控制。为保持收入口径的一致性,对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都采用了直接过录的家庭纯收入指标。依照农村CPI将各年份的名义收入调整至1988年价格水平。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补充调查数据,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于2006年针对城镇居民所做的补充住户调查。这次调查的样本包括5个省份(辽宁、安徽、广东、重庆、甘肃)的3000户(每个省份600户)、8767个个人。调查问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设计,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实施。与以往调查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设计了一套与公平相关联的主观意向问题,由每个家庭中的一位成员回答。14创新与不足第2章文献评述长期以来,通过经济增长以促进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成为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福利状况究竟应该如何度量这在不同的经济伦理学家中便存有不同的看法。在亚当斯密看来,应当“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而在后来的讨论中,学者们似乎更为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对于其内部不同人群福利改善的分布状况则通常是忽略的。这种状况在罗尔斯的社会福利函数中有所改变,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按照这一理念,收入分布低端人群的收入增长、福利改善,将对于促进社会总体福利改进具有更强的贡献。这或许可以视为穷人受益型增长(PROPOORGROWTH)的经济伦理基础。这一观念不仅意味着不同阶层人群福利状况的改善对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所具有的影响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将社会底层的弱势、贫困人口的福利状况赋予了绝对的权重1。21社会福利评价社会福利的评价标准是经济增长非均衡性讨论的价值基础。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社会总体福利状况的改善取决于其总产出的数量及相应生产能力的增长。然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这种总量扩张对于不同人群福利增进的影响是不同的。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中受益非均衡性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非均衡性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消费、投资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社会福利评价的不同价值标准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福利评价标准是社会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现实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与观念的结构相一致。对于社会总体福利状况的评价,经济学家、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提出过非常丰富的看法。(1)功利主义的总量改善这是对社会总体福利最为简单、直接的评价方式,认为社会总体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如果个人的效用为,则社会的总体福利为,其中为对个WIIUII体I所赋予的权重。1但其极端形式的平均主义分配结果也并不应当成为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形下,不同个体之间的福利状况具有替代性。分配对于总体福利的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效用递减倾向来实现。庇古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将有助于社会总体福利的提高。因此社会总体福利的改善一方面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分配状况的改善。如果国民收入增加而分配状况没有恶化,即穷人的收入没有下降,那么经济福利将提高;如果分配状况改善而国民收入没有下降,那么经济福利也将提高。根据收入分配与收入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STARK和YIZHAKI(1982)提出了如下公式所表示的社会福利指数,其中表示收入水平,表示收入不1平等程度。如果以人均GDP代替收入水平,以基尼系数来度量收入不平等程度,表1给出了2003年以来我国人均GDP和福利指数增长特征。从中可以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