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参考_第1页
网络信息参考_第2页
网络信息参考_第3页
网络信息参考_第4页
网络信息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信息参考国研视点专辑目录侯永志多中心发展成趋势长三角优势更多2李佐军应尽快建立“改革保障体系”3巴曙松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5国研专稿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10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与基本要求13以“综合保税港区”模式推动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上)19以“综合保税港区”模式推动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下)25上海市南汇区图书馆SHANGHAINANHUILIBRARY上海和深港均被定位为全球金融中心,但两者并不必然冲突。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是多元的,服务市场是日益细分的,每一个中心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金融服务市场是无比广阔的,每个中心也都会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自上海“双中心”和深港“五中心”建设获批以来,各种争论越来越多。不过,从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大棋盘上,这诸多“中心”的关键棋子作用不可小视。对此,我们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侯永志。记者上海“双中心”、深港“五中心”以及之前获批的天津滨海新区,从依次建立的区域经济中心来看,未来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中心出现,又将呈现怎样一个发展态势侯永志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中心出现,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有13亿之众,国土有近1000万平方公里之广。这是中国形成多区域经济中心的客观基础。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活动总是呈现出向特定空间集中的态势。在未来的中国,将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特色不同的经济中心。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将聚集越来越多的经济和人类活动,出现更多的规模空前的经济中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中心的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南京合肥南昌三角地区、辽东半岛等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区域经济中心的密度可能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但也会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中心。因为,在广大西部地区,也存在不少各方面条件相对不错的地区,如关中地区、成渝地区。这些地区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中心。除此之外,无论是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还是西部地区,还都会出现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具有区域意义的经济中心。记者这些区域经济中心像散落在中国国土上的“棋子”,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侯永志这些“棋子”,由于其规模不同、内部结构不同,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规模巨大的中心,不仅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全国市场需求的中心,也是全国技术创新的中心,甚至可能是技术革命的策源地。规模较小的中心,是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市场需求的中心,也是大经济中心辐射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了这些小的中心,大中心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规模小一些的中心往往是规模大一些的中心的生产配套基地。因此,这些“棋子”,无论大小,都是中国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还要看到,这些“棋子”的发展和壮大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各地区的同步发展,也不是各地区发展水平完全一样的发展,而是各地区都能实现与自己的要素禀赋和区位条件相匹配的发展,是各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均等公共服务的发展。记者从自身优势来看,哪些区域中心更易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更易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侯永志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亚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除了需要具备发展基础雄厚、对外联系便捷这些条件外,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强这一关键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处沿海地区的三大经济中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均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长三角最有可能首先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长三角是中国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腹地广阔而相对富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广泛、紧密。最近国务院又决定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全球航运中心。上海乘此东风,依托自身基础,背靠广大腹地,必然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生产力增长和科技创新的中心。然而,这不是说,其他中心不会成为亚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问题是,谁先成为亚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谁具有更大的带动力量客观地说,在这两个方面,长三角的综合优势要大一些。这更不是说,其他中心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恰恰相反,其他中心不仅会与外部世界发生密切联系,而且也会在全球经济增长中起到应起的作用。记者现在争议比较大的要属上海和深港的定位,两者又将如何实现理想的竞合状态侯永志上海和深港虽然均被定位为全球金融中心,但是两者并不必然冲突。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是多元的,服务市场是日益细分的,每一个中心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金融服务市场是无比广阔的,在这个市场上,既有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服务需求,又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服务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将不断增长,每一个中心也都会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当然,不能说,两个中心不存在功能上的重叠、业务上的交叉和市场上的竞争。其实,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全球化背景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之间必然存在的关系。两者要建立理想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关键的是要在战略上相互协调,在行动上相互配合。记者如何理解深港合作中香港的作用又该如何把握未来台湾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侯永志香港有着100年以上的国际化历程,现在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资讯中心,在深港合作打造全球性“五大中心”中心的过程中,可起到“发展核”的作用,深港“五大中心”的功能可以之为基础演化、发展。台湾产业结构层次高,科技实力雄厚,不仅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且会在内地发展方式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峡两岸要以实现“三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两岸的整体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两岸的快速发展和持久繁荣。(作者王丽娟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5月26日责任编辑俞江月)李佐军应尽快建立“改革保障体系”(国研网首页国研视点国研视点200961)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任何大的社会行动一样,也需要有保障体系。任何改革都有投入、有成本、有风险、有阻力,因而需要有保障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那些信奉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的人往往认为,改革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也是一个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过程,政府和学者是“内生”于这个过程的,改革设计和改革实施的意义不大。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来事后解释已发生的改革过程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忽视或小看了政府和学者在事前对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仅由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影响而不事先对改革进行引导和整体设计,则改革可能处于混沌之中,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笔者认为,较好的改革是需要设计、促进和实施的,当然前提是我们要进行比较正确的设计、促进和实施。中国未来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为了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必要尽快建立如下改革保障体系首先,成立改革设计和促进机构。改革作为一项工程,就需要有组织机构去组织设计、促进和实施,需要有组织机构去协调改革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初期我们设立了具有很高位势的“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组织了许多重大改革方案的设计、促进、实施和协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后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将这个机构撤并了,目前仅在国家发改委设有体制改革司,已难以发挥对改革全局的设计和促进作用。未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改革比过去经济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强有力的改革设计和促进机构来保障。其次,制定和完善促进改革的法律和政策。改革是对旧体制和旧制度现有权利格局的重大调整,是建立一整套新的体制和制度,这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问题。如果不对旧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清理和舍弃,改革就无法向前推进。同样,如果不适时制定适应新体制的法律和政策,改革也无法到位。因此,一方面,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清理和制定促进改革的法律法规,同时对自身进行适应改革需要的改革;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清理和制定促进改革的政策体系,同时对自身进行适应改革需要的改革。再次,建立改革知识和信息系统。对计划体制进行系统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性事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发展中大国进行改革更是需要独特的知识和信息。为了很好地推进未来的“四位一体”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改革知识和信息系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机制来开展这项工作。笔者建议,在有关改革促进机构中单独设立从事改革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利用政府组织系统和现代网络,分门别类地建立改革知识和信息数据库,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推进改革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第四,培育改革设计和实施人才。改革的设计、促进、实施和协调都需要有人来做。而这些工作并非通用性工作,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拥有专业性人才。在过去三十年改革中已培育了一批这样的人才,但由于目前缺乏强有力的改革设计和促进机构,因而没有将这些人才很好地整合和利用起来。未来的“四位一体”改革需要大批具有更丰富和更复杂改革知识的新人才(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人才),这类人才目前还缺乏培养途径。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培育和培养改革人才的规划,提供专门资金和基地,培养改革新人才。第五,提供改革启动和风险保障资金。任何改革行动都需要投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入需要有资金保障,风险也需要有风险保障资金。改革知识的研究、改革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改革人才的培养、改革方案的设计、改革试验基地的建设、改革方案的实施、改革利益矛盾的协调、改革风险的处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有必要从各级政府的财政中拿出一些钱设立“改革促进基金”和“改革风险基金”,建立健全基金监管机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就像对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航天工程一样,对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改革工程”也要舍得投入。第六,提供有利于改革的舆论支持。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肯定有风险,有失误,甚至有失败。只要是那些从全局利益、大多数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着想的改革,就应该对其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人们可以对改革失误和失败提出批评,但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抓辫子,打棍子,打击改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那些为改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支持“好改革”的舆论导向。(本文曾发表于重庆发展2009年第5期)(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来源国研网责任编辑俞江月)巴曙松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新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国研网首页国研视点国研视点2009612)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在国际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最新动向,并基于国内的经济金融数据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宏观经济近期陆续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数据表明,一方面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了银行信贷持续5个月的高速增长,与这些经济刺激政策直接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在明显改善,表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产生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出口部门的情况仍在持续恶化,加工制造企业的盈利也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如何来看待当前的形势,就成为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一、G20峰会后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向4月2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伦敦闭幕。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会议并且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引起国内外非常广泛的关注。在此次会议上,不同的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争论,有三个方面的议题是争论的焦点(一)短期内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不易从全世界来看,如何进一步抑制金融危机加剧,防止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出现恶化状况,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作用,同时在这些国际组织里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是G20峰会争论的焦点。在G20峰会召开的前夕,王岐山副总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分别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就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在这一体系下所导致的金融监管缺失和全球经济失衡。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衰退,这种体制的脆弱性日益显著。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1944年达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目前依然由西方七国为主导,其中美国占有17的投票权,同时拥有唯一的否决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利益和责任显然十分不平衡。而全球经济失衡是因为美国经济的高消费模式产生了过多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及过高的负债率和金融市场杠杆率。相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过高,全世界外汇储备2008年底为69万亿美元,亚洲就占4万多亿美元,中国近2万亿美元。在这种体制和经济格局下,当美国遇到经济危机时,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稀释、缓解其内部的困境。在过去的一年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了23倍,更严重的是其资产方持有的是大量的垃圾资产。由于美元承担着国际货币的职能,美国实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持有美元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分担了美国国内金融市场调整的成本。因此,中国提出应当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美元本位制,是强调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责任,其背景意义很明显,就是如何增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里的话语权,降低个别国家对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和操纵风险。然而,短期内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美元作为国际计价货币,对于巩固美国的金融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直接的,仅从美国向全世界发行美元所获得的巨额铸币税收入来看,它也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个国际储备主导货币的地位。如果真像我们说的要依托IMF发行非主权货币,实际份额怎么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呢最直接的分配方法就是按照GDP占比,这样实际上更强化了美国的地位,美国现在有17的投票权,如果按GDP分配它要占20以上,而中国的地位仅有轻微的上升,所以即使依托IMF发行非主权货币,可能还是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从现实的角度讲,中国只能逐步、渐进地在现有格局下增强话语权。此次G20峰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IMF的资金规模从2500亿增长到7500亿美元,在增加的5000亿美元中中国注资了400亿美元,接下来预计话语权会不断提高。从长期来看,要逐步改变这个体系,需要发展中国家国力的不断增强。首先,我们当前应该做的是在现有的格局内积极争取增大发言权,并积极发展对中国有利的、降低对美元依赖的人民币的国际化。近期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4月8日通过的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五个地区试行以人民币计价。对这一措施,目前大家将比较多的注意力放在降低汇率波动风险等方面,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可以降低对美元计价贸易的依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起步。随着试点的逐步被接受,这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其次,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没有被本国的金融市场所吸收,所以导致储蓄流出,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本土市场的不发达。例如,我国金融资源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现象,就我国保险业而言,资金来源长期化,而资金运用却是短期化的。而商业银行大量的资金来源是短期资金,但却出现越来越多的长期运用,这都反映了中国本土融资市场不发达。所以,我国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渠道多样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现有国际体系的改进短期内可能有难度,但是应积极增大中国的发言权,同时不能忽视人民币国际化试点的推进,这是中国在当前的国际体制下应采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进此次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监管的放松和经济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下的监管不到位,助推了金融市场泡沫的形成。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离岸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这使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地逃避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同时,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下,金融衍生品被各国视为表外业务,对其监管较为宽松,传统的资本充足率约束等监管手段难以对跨国的衍生品交易进行监管,出现了巨大的监管空白地带,进一步助推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步伐。经历了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和动荡,国际上对金融监管方面的反思也相当强烈。目前有几个趋势需要引起关注首先,分业经营重新开始成为主流。回顾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演变历程,19291933年美国的大萧条后,各界进行了系统反思和总结,其中一个结论就是混业经营使大量的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一旦股市大幅下跌,就会直接损伤银行,导致美国有20以上的银行倒闭。1934年,美国制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切断了银行和证劵之间的资金流动渠道,进行分业经营。随后在分业经营的银行与欧洲多元化的银行的竞争中,美国的银行遇到了挑战。因此又逐步恢复为混业,促进多元化经营,并于1999年制订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取消了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限制,使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包括次贷证券在内的大量衍生品被推向市场。经历了这一次金融危机后,美国又重新开始反思,为什么诸多大型银行的运营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混业经营下金融风险的迅速传递,因此为了进行风险隔离、防止风险传染,分业经营可能将重新开始成为主流。其次,跨领域国际合作的综合监管成为趋势。许多金融创新跨越了国界和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金融风险往往在这些领域交叉出现,所以只有跨领域国际合作的综合监管才能及时甄别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第三,原本存在监管分歧的领域开始形成共识。例如,美国原本反对监管对冲基金,因为大部分对冲基金都是在美国注册,或者是由美国人主导的。而现在相关机构开始加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调整会计准则等等。因此,随着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化,很多监管方面的转变会逐步地显现出来。(三)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如何进一步实施关于各国是否要增加新的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非常大的。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把国际货币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看到美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就是发行美元。但是,由于欧元的国际主导地位有限,欧洲不能大量发行欧元,同时它能使用的财政政策幅度也很有限,因为加入欧盟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因此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会相同,加之欧洲历史上就有国有化的传统,欧洲的政策措施就是适度的降息,适度的刺激,加上银行的国有化。综上所述,这一次G20峰会上,各个国家在这几个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但是从短期来看,最恐慌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经济会复苏,但是在目前这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方案之前,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二、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政策重点应当从危机应急转向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综合各种经济数据判断,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应当是这一轮周期的阶段性底部。随着政府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的到位,以及从2008年11月份以来的高速信贷投放,迅速启动的城市化投资进程,使得2009年很可能即将迎来一个十分强劲的总需求的恢复过程,可能首先是环比的迅速改善,随后是同比的迅速改善。大的政策重点,应当从危机应对为重点的应急政策,转向可持续的复苏,推动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一)2009年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的实现几乎没有悬念首先,从整体上,与美国相比我国有较强的负债能力,即“再杠杆化”。一方面,据测算2007年美国华尔街主要银行的杠杆比例是88倍,而我国几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左右,这意味着资本放大倍数的最大值是10,远低于美国银行的杠杆率。另一方面,美国的政府、企业和居民过度负债,其非金融部门总负债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高峰时期达350,而中国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从政府角度来说,表面上看今年我国的赤字预算是9500亿元,创历史上新高,但实际上,赤字占GDP的比重在安全线之内,国债占GDP的比重2008年仅为18,2009年也只有22左右,而美国2008年底大概是60左右,经过大量地发行美元大约上升到90左右,日本国债占GDP的比重更高达130。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策空间是非常大的。从居民角度来讲,2008年中国居民的储蓄规模为215万亿元,而所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按揭等共计3万多亿元。企业也是一样,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企业的负债率为70多,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底只有59。因此,从整体上,与美国、日本相比,我国有比较强的负债能力。其次,大规模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显著。信贷投放自2008年11月以来迅速增长,2009年1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已接近全年计划指标。这样大力度的信贷投放在短期内是否是恰当而且必要的呢可以与19971998年的情况进行一个比较第一,199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8,200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8,所以当前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更大的。第二,1998年刚刚开始房改,是牛市的起点,2008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调整。第三,1998年出问题的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欧美市场订单没有什么变化,而现在是欧美市场出了问题,2008年的经济危机比1998年的冲击大。所以1998年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2008年末改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些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已经初步显示了效果,2009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86,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4,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后劲。第三,巨额外汇储备和充足的储蓄可支持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种流出去的储蓄,也就是说中国有充足的储蓄,但是没有用在国内。我们运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收益率较低。那么,应当如何把海外的储蓄用到中国国内呢我们认为,应当利用国际资源价格比较低的时机,加大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增加资源、设备的进口。这将是一个重大转换,从外需主导的经济转变成内需主导的经济,把中国的储蓄用在国内。而且,中国目前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城市化,有些特定产业,如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围绕着城市化投资增长而发展是定局。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运行版图。(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低谷已出现2007年底中国和全世界都有很强的通货膨胀预期,2008年2月中国南方的雨雪灾害,把中国的CPI推到10年来最高点,此后CPI一直增长。2008年2月之后通货膨胀预期使国内的企业家普遍加大了原材料的库存,从年初到奥运会召开的8、9月份,全国37个行业中有34个行业的库存达到了历史的高点,也就是说从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大部分企业家高价购买了大量原材料,错误地判断了宏观经济周期的趋势。奥运之后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国内企业在10月份之后大幅压缩库存,与2008年上半年大幅增加库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压缩时期,整个产业链需求突然大幅下降,这是改革开放30年少见的甚至是没有碰到过的情况。4万亿资金刺激计划之所以会快速推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决策者感到宏观经济情况严重恶化,急需进行调整。但实际上,就像2008年上半年库存增加夸大了经济过热的程度,2008年4季度压缩库存夸大了经济恶化的程度。根据基钦周期,企业库存调整的周期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但是现在企业的反应明显加快,库存调整大概两个季度后基本告一段落,也就是说,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会出现恢复的迹象。因为库存已经被调整的很低,订单就开始不断增加。再加上强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和信贷投放,2009年第二至四季度,环比数据将有非常大的改善,接着将是同比数据的强势恢复。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根据13月份的静态数据,2009年8的GDP增长目标几乎没有悬念。第二,从GDP的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可能是这一轮周期的阶段性低谷。三、中国经济需要防范的几个问题第一,要防止经济的二次探底。这一轮的经济复苏是由政府投资带动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典型的应急反应,目的是为防止经济危机冲击下GDP过快的回落。但是,一旦局面稳定下来之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力度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在经济稳定以后面临的问题将是企业和民间的社会投资怎样在政府投资带动下跟进。否则,在政府投资力度减弱之后,如果没有社会投资跟进,就会有在2010年初或第二季度二次探底的可能性。19981999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曾出现类似的情况,1998年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刺激,拉动经济反弹,但1999年社会投资没有跟进,结果导致经济二次探底,后来通过房改吸引了社会投资,才带动经济走出低谷。因此,现在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确保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跟进。第二,要关注过剩产能的消化问题。有些行业和产业的产能过剩和调整是必然的,把资源投向产能过剩的产业,不会促进这些产业的整合和过剩产能的消化,可能延缓经济的复苏。产能过剩的消化既可能表现为整合并购,也可能还表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看,在有保有压方面,一些地方强调保的多,强调压的少,制约了过剩产能的消化。第三,要关注就业问题。现在我国有2000万左右的返乡农民工,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要靠广大的加工制造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来吸收就业。但享受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多为垄断性的国有大企业,而这些大型企业又不能创造太多的就业机会。这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投资结构、生产结构和增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可以考虑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进入限制,参照入世条款,给予民营资本平等待遇,并在形势稳定下来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第四,要关注促进消费增长的问题。扩大内需主要靠消费,1998年我国靠大规模投资带动了经济,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十年中,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降了10个百分点,现在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只有38,是世界上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怎样防止大规模的融资抑制消费,这是个非常现实的课题。第五,企业盈利可能出现困难,宏观经济好转和微观经济困难可能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推动了宏观形势的好转,但并不一定带来广大企业盈利的状况。就目前来说,得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银行信贷支持的行业情况在好转,但加工制造、出口行业的情况仍在恶化;大型垄断企业情况在好转,但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状况还在恶化。对此,必须保持警惕。第六,防止银行信贷投放大起大落。如果继续保持2009年13月的高速信贷投放,会加大未来回落的风险,也会带来未来的通胀风险。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每次持续612个月的高速信贷投放都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19921993年就是如此。从2008年11月份到现在,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已经持续了5个月。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依赖政府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个人还在观望,所以使得大规模信贷投放到经济过热的时滞长一些。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宏观政策应当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当进行节奏调整。(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责任编辑俞江月)国研专稿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国研网首页国研视点国研视点2009616)内容摘要从影响范围、恐慌程度以及政府救市力度来看,近日爆发于美国并蔓延到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并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发达国家经济可能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很大影响,但有条件率先恢复增长。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果断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2008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各国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具有重要意义。一、一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随着这场金融危机不断地深化,对其严重程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初,国际知名投资家索罗斯曾说“这是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是与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而言。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这是与1907年美国的银行危机相比。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发表讲话终于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此次危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或是1907年银行危机更严重。首先,这次危机影响的范围极其广泛。一方面,危机跨越了绝大多数国家,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美国爆发,迅速波及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危机覆盖了所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债券、股票、商品、外汇市场无一幸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至对冲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投机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密不可分的。这是传统金融危机无法比拟的。其次,这次危机的恐慌程度非常罕见。2008年10月6日到11日,美国股票周跌幅18,创历史之最;反映银行信贷风险的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连续上升,不断创出历史最高纪录;连流动性很好、风险相对较低的货币基金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也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流出和融资困难的局面;由于投资者抢购国债,美国三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为负。充分说明市场已经恐慌到了极点。第三,政府的救市行动不论是速度、力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传统手段之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提高存款保险、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股权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联储还对货币基金市场提供担保,直接购买企业商业票据,等于是中央银行直接对企业进行贷款。1907年银行危机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19291933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没有证券监管部门、政府不懂宏观调控。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但如此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仍然难以稳定金融市场,也进一步佐证了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最后,本次危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无节制和无监管的金融创新创造出复杂而又难以定价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大量运用杠杆工具其风险被急剧放大,然后又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式传递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当市场情况逆转的时候,一次错误的衍生产品交易就可能导致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并进一步引发其客户、合作伙伴、交易对手破产,形成连锁反应。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金融机构破产是必然的,但金融机构、监管当局还有投资者都不知道下一个破产的是谁,最终的损失有多大。因此,这场危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危机LIQUIDITYCRISIS,而是一个破产危机INSOLVENCYCRISIS。所以才会有恐慌,旨在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措施也效果有限。如果过一段时间,金融危机还不能缓解,西方国家政府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并对金融市场采取行政管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对金融机构破产和金融市场崩溃的恐慌。但即使如此,经济衰退已经无法避免了。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发生逆转2003至2007年,世界经济曾经出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三十年来最好的增长局面。到了2008年上半年,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隐忧。而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即全球GDP增长率低于25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次金融危机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信贷紧缩。金融机构彼此之间贷不到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贷不到款,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基本丧失。因此,世界经济不但可能会陷入衰退,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此外,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暴跌,其中国际原油价格过去三个月下跌了45,国际航运价格指数过去五个月下跌了70。未来世界经济出现通缩的风险将远远大于出现通胀的风险。二世界经济版图将被改写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且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和美国经济和金融联系最密切的其他发达国家。即使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由于信贷紧缩如此严重,经济衰退几乎难以避免。由于此次危机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资产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金融机构也会继续紧缩信贷以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中央银行即使不断减息和扩大货币供给也没有用,因为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经济衰退、物价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美国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出现过。由于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源生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那些金融市场外资比重较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且出口结构单一、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国家受影响最大,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那些国内经济规模较大、财政和金融状况稳健、外汇储备充实的国家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这些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期,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没有发生变化,当前也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有能力扩大内需和保证金融稳定。这些国家可能会经历一个正常的周期性调整,在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后,将率先恢复增长,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这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状态,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带动下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的轨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例如,部分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是维护当前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保证,也是建立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筹码。发达国家不仅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且其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将受到普遍的质疑,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会被逐渐削弱。可以预见,未来发展中国家将会大大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而发达国家将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世界经济版图将因此被改写。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总体上成功地引导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特别容易滋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旷日持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报复,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坍塌。因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各国应该携手捍卫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并展示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向前发展的决心,使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抵御世界经济衰退的重要力量。相反,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投机资本大规模的跨界流动,却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经常性大幅波动,金融危机此起彼伏。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共发生金融危机108起,大部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但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此置若罔闻,被其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起这一责任。这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自食其果,改革的共识已经逐步形成。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并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三、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冲击,主动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如外部需求减弱,对外金融投资受损等等。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扩张周期的拐点几乎同步出现,我国经济的下行可能会因此加速。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虽然股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但房地产价格下跌才刚刚开始。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影响巨大,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美国都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在短期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可以使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首先,我们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我们刚刚进入减息周期,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很大余地。我国财政收入连年超常规增长,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很大。其次,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改革远远没有完成,通过改革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有巨大的潜力。第三,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足以应对任何流动性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具体政策建议如下一坚决、果断地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如果认定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未来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我们就必须坚决、果断地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果断就是速度要快,坚决就是力度要大。如果非要等有一定滞后性的CPI和GDP数据给出明确信号,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市场信心也已经转坏,再采取行动可能已无济于事。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减息、放松信贷、减税、扩大公共支出。对房价下跌不能放任自流,必要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二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前几年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都缺乏改革动力。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改革的共识容易凝聚。我们应该利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跌的契机,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体制改革不能放松,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只有建立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健康高速的发展,才能在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中拥有发言权。三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很有可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我们要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过程,为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出一个最有利的外部环境。首先,我们应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主要贸易伙伴加强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参与各国针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行动。参与国际救市行动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优先扶持自己的企业;二是优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三是优先帮助发展中国家。第三,在建设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讨论中,我们必须主动参与,而且要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包含下列内容未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以何种货币做储备货币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起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者的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此,我们现在就要做好理论和物质上的准备。(作者对外经济研究部方晋来源国研视点责任编辑林桂芳)国研专稿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与基本要求(国研网首页国研视点国研视点2009616)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带有长期性的重要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大幅度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国际经贸和金融领域出现较多不确定因素。解决这些新问题,从根本上讲需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入手,转变发展指导思想,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塑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关键词经济发展,形势,思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构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诸多要素条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与机制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原有的“劳动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工业化进程;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越来越背离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外部资源、贸易环境与金融体系等不稳定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也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要求中国经济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营造新的体制与机制环境,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国内经济面临的长期性挑战一“劳动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时代面临终结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之前,有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获得生存工资水平上的无限劳动供给,从而有助于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刘易斯,1954。开始于农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使得长期被束缚在低效率农业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得以逐渐释放,并源源不断地涌入非农业部门,形成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模式刘世锦,2005,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8,并开始向罗斯托所说的成熟经济迈进。然而自2002年开始,构成中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的诸多因素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其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范化和城市生活费用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始逐步上扬,劳动力短缺现象开始由高素质劳动力“技工荒”蔓延到普通劳动力“民工荒”,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一些省份。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伴随着劳资法律关系的进一步规范,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加剧,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其二,严格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招、拍、挂等供应方式的改革等,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无限制地低成本供给,土地交易价格迅速攀升20022004年,我国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分别为69、83、102,与同期房屋销售价格涨幅的33、48、97相比,土地交易价格的涨幅持续高于同期房屋销售价格的涨幅。2005年土地交易价格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平均上涨幅度在约10以上。其三,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口需求持续大量增加,国内保障能力不断减弱,进口到岸价连年大幅提高,并直接推动了成品油、钢材等下游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其四,煤炭、成品油、电力等能源产品受需求拉动、上游成本增加、运输能力缺口拉大、管制价格调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供应的短缺现象频繁发生“煤荒”、“油荒”和“电荒”。其五,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外生变量的环境治理成本由于政府依法加强了环境综合治理如收取生态环境补偿保证金,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而逐渐被企业“内部化”。其六,人民币加速升值削弱了出口部门的价格竞争力。自2005年7月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20,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部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上述因素相互叠加和耦合,使得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之初不可避免地告别“劳动无限供给”阶段和“低成本竞争”时代。二高消耗和高排放型增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