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_第1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_第2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_第3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_第4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的概念L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L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的标准L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L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L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亚健康L亚健康状态L由于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所以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很难界定。比如疲劳、失眠,健康的人经过适当的休息与调理就可以得到纠正与克服,但若长期处于疲劳、失眠状态就可视为亚健康。L对此,有人专门罗列出30种亚健康状态的症状提供给人们作自我检测。如果在以下30项现象中,您感觉自己存在6项或6项以上,则可视为进入亚健康状态。L(1)精神焦虑,紧张不安;(2)忧郁孤独,自卑郁闷L(3)注意力分散,思维肤浅;(4)遇事激动,无事自烦L(5)健忘多疑,熟人忘名;(6)兴趣变淡,欲望骤减L(7)懒于交际,情绪低落;(8)常感疲劳,眼胀头昏L(9)精力下降,动作迟缓;(10)头晕脑胀,不易复原LL(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12)肢体酥软,力不从愿L(13)体重减轻,体虚力弱;(14)不易入眠,多梦易醒L(15)晨不愿起,昼常打盹;(16)局部麻木,手脚易冷L(17)掌腋多汗,舌燥口干;(18)自感低烧,夜常盗汗L(19)腰酸背痛,此起彼安;(20)舌生白苔,口臭自生L(21)口舌溃疡,反复发生;(22)味觉不灵,食欲不振L(23)反酸嗳气,消化不良;(24)便稀便秘,腹部饱胀L(25)易患感冒,唇起疱疹;(26)鼻塞流涕,咽喉疼痛L(27)憋气气急,呼吸紧迫;(28)胸痛胸闷,心区压感L(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30)耳鸣耳背,晕车晕船。疾病的概念L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表现为一系列机能和形态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疾病,和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所以说疾病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疾病的分类原因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经过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器官系统消化、呼吸、泌尿、营养代谢等传染病预防控制一、概念1、传染病定义L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L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0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2、传染病的特点感染的类型L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L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L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L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L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L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L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L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L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L温和性感染L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L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L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L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L继发感染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L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L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L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L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L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L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L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L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L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L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L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L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L持续性感染指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L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的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L顿挫性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称为顿挫性感染。(属于一种轻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L一过性感染或消散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L温和性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L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如流脑、伤寒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如鼠疫、狂犬病一传染源1、病人作为传染源L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L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L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根据潜伏期可以推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并依此追踪传染源。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决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检疫期限按最长潜伏期确定。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急接种时间。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实施某项干预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观察,如发病人数下降,提示该项干预有效。2、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该病的适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等。L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仅可察觉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各传染病和各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天。L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如疹块型猪丹毒等),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L转归(恢复)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在病原体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时。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病后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二)传播途径L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至入侵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或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直接接触进人易感者体内的过程。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几乎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经水传播;如伤寒、痢疾。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如乙脑、疟疾。接触传播。如狂犬病。土壤传播破损的皮肤接触病原污染的土壤。1、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范围广泛,易感者中常发生续发病例。常见冬春季节发病升高。儿童多发。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均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职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停止供水或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爆发、流行即可平息;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的临床症状较轻。3、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患者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病例的季节性、地区性及职业性分布特点,均与疫水接触机会有关,下水的季节雨季、水产品收获时多见、易与疫水接触的年龄青、壮年、性别(男性、职业农民、渔民、地区水网地区多见,特别是洪水灾害后易发生爆发、流行;如大量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可发生爆发、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4、经食物传播流行病学特征患者都有食用被污染食物的暴露史,不吃者不发病;如一次污染大量食物,在进餐者中可引起爆发、流行,潜伏期短者,临床症状较重;停止供应该污染食物后,爆发流行即可终止;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如果食物多次被污染,流行也可持续较长时间。5、间接接触传播流行病学特征为病例以散发为主,很少造成流行;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多见;通过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这类疾病的传播。6、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呈现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的地区分布与媒介节肢动物分布一致;病例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高低与媒介节肢动物消长、活动季节一致;病例分布有明显的职业、年龄特点,多见于从事特殊职业人群的成年、男性多见;一般没有直接人传人的现象。(三)、人群易感性L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L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易感个体或免疫个体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水平。L人群易感水平可以用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L计划免疫L传染病流行L隐性感染L具有免疫力的人口大量迁入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2、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L新出生婴儿增加L易感人口的大量迁入L免疫人口的免疫力自然消退L免疫人口大量死亡三、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降低人群易感性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L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L甲类传染病城镇4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传染病常见伴随症状1、发热2、皮疹3、头痛、呕吐4、腹泻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1、流感发病之日起一周。2、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一般为腮腺肿胀后9天。3、水痘隔离至所有水疱结痂脱落,一般为出疹后10天。4、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再延长5天。5、甲肝发病后1个月。6、红眼病隔离至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常见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日期1、流感一周。2、流行性腮腺炎三周。3、水痘三周。4、甲肝1个月。5、麻疹三周。切断传播途径L切断传播途径是防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依不同传播途途径的传染病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