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1页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2页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3页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4页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苍南县人民政府二OO五年六月苍南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余梅生常务副组长章方璋副组长王宗泽成员黄锦耀(县委办)李道骥(县府办)陈绍军(县委办)李美君(县委农办)林维清(县府办)温兴华(县委组织部)李晖华(县委宣传部)杨绍霖(县发展计划局)黄美雪(县环保局)丁振俊(县经贸局)高友平(县财政局)潘贤同(县科技局)黄孝维(县国土资源局)冯存鎏(县规划建设局)林周良(县水利局)苏静平(县农业局)林志平(县林业局)尤祖铭(县交通局)金朝鸣(县文化局)梁峰(县教育局)白直营(县广电局)张端助(县旅游局)林志恺(县海洋与渔业局)王清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林祥明(团县委)于春华(县妇联)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黄美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学龙、张秀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委托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规划编制协作单位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规划编制负责人刘瑜(工程师)主要参加人员柯紫霞(高级工程师)徐鹏炜(高级工程师)张雍(助理工程师)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方俊(县发展计划局)项茹芸(县环保局)汤秀秀(县环保局)欧阳望(县环保局)审核谭湘萍黄美雪前言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省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立足省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规划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苍南生态县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创建生态县是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县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温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了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从苍南县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实施或即将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苍南县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切合苍南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开展。规划由苍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其间得到了全县各政府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目录1总论11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11指导思想1112基本原则112规划编制的依据113规划范围214规划年限22现状分析与评价221基本情况2211自然地理概况2212经济发展现状2213社会发展现状322资源与环境质量4221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4222环境质量现状623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7231水土流失7232自然灾害7233水环境污染严重7234固体废物污染8235海洋生态系统衰退82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8241有利条件8242制约因素103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1131总体目标1132阶段目标1133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1234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144生态建设功能区划1441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1442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1643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16431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16432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17433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17434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17435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185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1951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9511建设目标19512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19513生态工业建设21514生态农业建设24515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2652城乡生态人居建设28521建设目标28522城镇人居环境建设29523农村人居环境建设31524城乡统筹发展3253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34531资源可持续利用34532生物多样性保护3953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40534生态环境修复40535城乡生态安全4154生态文化建设43541建设目标43542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43543现代生态文化建设436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4561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4562重点工程经费概算48621经费概算48622经费来源4863效益分析487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4971政策法规保障体系4972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4973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5074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50生态县建设规划附图1苍南县区域位置图2苍南县行政区划图3苍南县卫星遥感影像图4苍南县地形地势图5苍南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图6苍南县土地资源分类图7苍南县水土流失分布图8苍南县重点污染源分布和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9苍南县特色生态产业带规划图10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分区图11苍南县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图12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图13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图14苍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图1总论1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八八战略”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温州生态市建设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县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12基本原则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生态县建设要与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培育生态伦理道德,努力做好制度保障。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生态县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12规划编制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4(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5(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6(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8(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9(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10(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11(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12(苍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13(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14(苍南县城镇体系规划;(15(浙江省苍南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苍南整个县域,包括20个建制镇和16个建制乡,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256万人。14规划年限根据生态省和温州生态县的要求,确定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近期20042007年(基本达标阶段);中期20082015年(全面达标阶段);远期20162020年(提高阶段)。2现状分析与评价21基本情况211自然地理概况苍南县隶属温州市,位于浙江省南端,东和东南濒临东海,西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与泰顺县相连,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北与平阳县交界。县境介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27102736之间,为浙江的南大门。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东经12107向东至水深200米等深线以内,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位置,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全县海岸线长达2521公里,其中陆地岸线1688公里、岛屿岸线833公里。苍南县境内有山脉、丘陵、平原、河流、滩涂,地貌类型以山丘为主。全县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北部宽阔,南部狭小,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51公里。全县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472,山地占6345,江河水面占183。苍南县属典型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县域主要河流、河网分属鳌江、蒲门、入闽河流三大水系,全县河道总长1279公里,正常容量4660万立方米,河道平均宽度192米。苍南沿海处于全国强潮区,其潮汐属半日潮型。全县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1个属类、50个土种。其中,红壤土类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黄壤土类为山地垂直带土壤;水稻土类为主要农业基地;紫色土类零星分布在中低丘和矾山盆地周围;潮土土类及盐土土类分布于洪积平原或边涂。苍南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地。据初步调查,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菌藻类植物计262科15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沉水樟等9种,属省级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竹柏等27种,属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田野水苏、裂叶假还阳参,属浙江省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异叶紫弹树、倒卵叶算盘子等21种。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虾类、蟹类、鱼类、贝类、昆虫类等九大类,计445科173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灵猫、穿山甲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食蟹獴、鼯鼠等16种。212经济发展现状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99亿元(按现行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10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58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407亿元,增长125。三产比例为105337,人均生产总值8971元,比上年增长119。财政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52。200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88亿元(按现行价),其中农业总产值188亿元,占总值的73,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占总值的927。农民人均纯收入4362元,比上年增长58。1工业苍南县工业形成了以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机械仪表业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6家,实现总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143。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2439分,比上年降低了226分,比温州市平均水平低1639点,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排位中列第9位。从区域分布看,灵溪、龙港、金乡、钱库、宜山五大工业重镇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71,强镇集聚效应日益增强;从行业结构看,印刷包装业、塑料制品、纺织、机械仪表四大主导行业占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6以上,支柱行业有力地支撑着工业经济的发展。2农业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桥墩的马蹄笋、五凤的有机茶叶、马站的四季柚和蘑菇、观美的席草和沿浦的紫菜等,同时是中国的四季柚之乡、紫菜之乡、席草之乡和蘑菇之乡。全县共有19个放心农产品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播种面积4822万亩,比上年减少792万亩,总产量161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4万亩,产值比上年增长103;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052万吨,产值11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36。3第三产业旅游事业持续发展,2003年全年游客量达到59万人次,全年风景旅游总收入达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信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达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2207万人和365万吨,全年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达到114649万人公里和6888万吨公里。全年沿海港口吞吐量8112万吨,比上年增长122;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县外贸出口额65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4。213社会发展现状2003年,苍南县辖灵溪镇等20个建制镇,浦亭乡等16个建制乡,白云林区、大石林区、石竹岙林区和玉苍山林区等四个林区,以及鹤顶山县风力发电试验场。全县人口总数12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45万人,非农业人口2311万人。人口密度97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111。2003年全县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17亿元,同三线高速公路苍南段235公里建成通车,全县交通公路里程达到576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公路网密度46公里/百平方公里。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全年教育事业费25120万元。有各类学校613所,其中普通中学77所、职业中学10所、小学231所,特殊教育2所、幼儿园293所。在校学生共201613人,各类毕业生489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巩固率达9996,初中入学率达9929,初中升高中比例达7806。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县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模式的中国(龙港)首届印刷文化节以及浙江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邀请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县有文学、书法、摄影、戏剧、金乡文联,龙港文联等9个协会,2家影剧院,2个文化宫,2家图书馆;34个乡镇建成乡村电子信息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成率达944。继续推进“有线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全年共有22个行政村连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99,入户率466。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建设成效明显。2003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5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48家;恢复重建乡镇卫生院,调整规划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22家,村卫生室406个。全县医疗机构有病床位1283张,卫生技术人员2012人。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县新增参保人员4311人,共征收基金1615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缴率分别达到97和96。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发放事业救济金595万元,享受失业救济者2689人。民政福利工作有较大进步。全县有五保对象2067人,老人公寓15所,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2732张。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有247位城镇居民和11544位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506万元。22资源与环境质量221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1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2003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6108公顷,其中耕地2804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4;园地336721公顷,占267;林地67739公顷,占5371;居民及工矿用地为718783公顷,占570;交通用地为113045公顷,占090;水域为460435公顷,占365;未利用土地为1403728公顷,占1113。苍南地形为“七山、一水、二分地”,1261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中,平原面积仅4378平方公里,其它多为山区、半山区。此外,土地资源短缺与浪费的现象并存,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占地没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城市用地功能分区混杂,浪费现象严重,土地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随着“项目经济”的强劲发展,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重用轻养,养用失调,普遍使用化肥、少用有机肥造成地力下降,加上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土地污染严重,以及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土地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生态县的建设中,应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规划,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节地挖潜、集约利用的路子,同时合理适度开发海涂资源,加强对旧城旧村的改造,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规范土地整理行为,盘活存量土地以减缓土地供需矛盾。2水资源的支撑能力苍南县水资源量比较充沛,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为10737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产水量的4倍。其中地表水123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1;地下水123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境内已建成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十八孔水库和观美水库等大小水库108座,总库容量为1170226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9580万立方米。但是,全县人均水资源相对匮乏。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31亿立方米,地下水12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06立方米,不及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用国际通用定义来衡量,属于严重缺水。此外,由于县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环境普遍受到污染,存在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现象,部分地区自来水水质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局部区域水资源短缺现象将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水系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全县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调配,尤其是提倡农业节水灌溉,同时加大水污染治理和防治力度,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3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苍南县森林覆盖率为516,境内植被资源分为自然次生植被、人工和半人工林,面积789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506,林业用地102万亩,其中有林地8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5。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7万立方米,2003年全年共完成造林6120亩。目前苍南县的森林生态系统存在人工林比例大,乔木树种单一的问题。在天然林中,基本没有原始森林,绝大多数为次生植被,现有林地中90以上为人工林;在森林树种结构上,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0以上;森林龄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林相、林分质量总体不高,纯林多、混交林少,森林整体生态效益较差,同时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此外,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明显。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全县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莒溪、桥墩、五凤、观美、县林场及中部的藻溪、昌禅、南宋、矾山、赤溪、岱岭等,而江南片的平原,林业用地几乎没有。由于受到重商轻农思想的影响,抛荒地逐年增加,退耕还林任重道远。规划期内苍南县将以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为目的,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的稳定性及自身调解能力,全面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4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湿地是具有丰富资源潜力和环境效应的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降解环境污染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苍南县湿地类型多样,有浅海水区域(I1)、岩石性海岸(I4)、潮间带海涂(I6)、盐水沼泽(I7)、河口水域(I11)、永久性河流(II1)、库塘湿地(V1)等。主要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有16个,总面积22000公顷,见表31。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建设占用湿地、海涂围垦等原因,苍南县的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全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生物多样性减退,优质水资源短缺,自然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在生态县的建设中,应重视保护和修复全县的湿地生态系统,协调好“向海要地”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关系,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发挥其应有的环境生态功能。表31苍南县主要湿地湿地类型湿地名称面积(公顷)所在县市I1温州湾浅海水域61850乐清市、龙湾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I1大渔港浅海水域2004苍南县I1北关港浅海水域1073苍南县I1霞关港浅海水域663苍南县I1温州市港湾外浅海水域12910洞头县、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I4炉头新陡门至虎头鼻岩质海岸420苍南县I6温州湾潮间淤泥海滩37860乐清市、龙湾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I6大渔港潮间淤泥海滩2508苍南县I6霞关港潮间淤泥海滩1043苍南县I6温州市港湾外潮间淤泥海滩288洞头县、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I7温州湾潮间盐水沼泽1248乐清市、龙湾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I11鳌江河口水头至仙人岩水域953平阳县、苍南县II1南港400泰顺县、苍南县II1藻溪100苍南县V1吴家园水库100苍南县V1桥墩水库262苍南县5海洋资源的支撑能力苍南县海域辽阔,拥有大小岛屿43个,浅海滩涂面积146万亩,淡水可养面积55万亩。港湾、浅滩、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县域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水质肥沃,水产丰富。已发现鱼类有372种,虾类79种,头足类42种,蟹类128种,贝类425种,藻类168种,并形成各种渔汛,海洋渔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2003年苍南县近海水产养殖面积达51529亩,年产量14076吨。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全年实现产值1109亿元。港口和深水岸线资源丰富,航道、锚地及避风条件良好,沿岸天然形成众多的港湾港和海岛港。现有龙江综合型港,霞关、巴曹、大渔、炎亭、石砰、中墩等以渔为主的海岸港资源和南关岛、北关岛、官山岛、琵琶山岛等海岛港资源。全县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目前理论基准面以上尚有可利用滩涂资源10余万亩。沿海的风能资源蕴涵丰富,以平均风能密度200瓦每平方米,年有效时数5000小时,风能利用率10计算,每年可产电能10多亿度,现已在鹤顶山建立风机4台,总装机容量13850瓦。潮汐资源和油气资源也相当丰富。222环境质量现状1水环境质量据2003年苍南县环境监测年报,在全县13个地表水例行监测站位中,除桥墩水库、晓丰、甘歧分别为类、类、类水质,尚能满足功能区要求外,其余的为类劣类,全部超过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仅为231,而且绝大多数是劣类,劣类站位数占总站位数的695。水质污染类型为氮类及有机污染,溶解氧含量小,主要污染指标依次为氨氮、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其中氨氮、溶解氧作为主要定类因子,污染最为严重,属类劣类水质水样分别占全年监测水样数的487和218。总体而言,水质较差,急需改善。横阳支江的各期水质监测中,晓丰绝大多数属类水,极个别为,渡龙为劣类,朱家站段为劣类。晓丰下游段的渡龙和朱家站污染较严重,尤其在枯水期,各期监测结果中全部超功能区类水质要求,超功能区要求的项目主要有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萧江塘河的各期水质监测结果全部超功能区类水质要求,为劣类水,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DO、BOD5,其中氨氮的污染最为严重,各期水质全部为劣类。江南河网各期水质为劣类,并以劣类水为主,全部超出功能区要求,劣类水质占总监测数的958,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DO、BOD5、CODMN。甘宋溪三个站位中,矾山各期水质类别全部为劣类水,主要污染因子是PH值、氨氮,以PH值异常为最明显特征;三叉口水质受矾山影响,半数为劣类,主要污染因子为PH值;甘岐水质相对较好,为类,符合功能区类水质要求。全县饮用水源主要有桥墩水库、晓丰、吴家园水库、十八孔水库、护法寺水库等。按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的水质要求,吴家园水库和护法寺水库等水质情况良好,桥墩水库、晓丰有个别指标超标,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十八孔水库可能由于蓝藻的缘故,全年多期水质PH值异常,个别BOD5超标。2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国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3年灵溪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级标准。污染指数全部低于50,空气质量为优。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02MG/M3和0009M3,达到一级标准;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068MG/M3,达到一级标准。灵溪镇酸雨污染严重,全年平均酸雨率达893,全年降水的PH值范围为355631,PH年平均值为460。3声环境质量2003年苍南县建成区内噪声达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达标区占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的27。整个达标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适用区标准要求,噪声达标区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8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8分贝。4海洋环境质量根据温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数据及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苍南已无类海水,基本处于类水或劣类水,属严重污染海域,仅在渔寮、霞关尚有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由于鳌江水域污染非常严重,各种理化指标严重超标,导致鳌江口附近海域污染最为严重。23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231水土流失苍南县丘陵山区土层浅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坡面面蚀的水力侵蚀,西部和西南山区也存在重力侵蚀,是浙东沿海重点监督区,1999年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136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9,占丘陵山地面积的643;2001年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7011平方公里,比1999年减少435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5098平方公里,中度侵蚀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678和266。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大的乡镇有桥墩、莒溪、灵溪、观美、矾山、赤溪、马站、沿浦等。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苍南县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面积达17217平方公里,暴雨发生频繁,丘陵山区地面组成物质抗侵蚀能力差,多为红壤、黄壤及粗骨土,森林植被质量不高,原始植被稀少,不能较好地发挥森林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这四方面的特点构成了有利于水土流失发展的自然条件;二是不断地开垦坡地,乱砍滥伐,修路采矿,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232自然灾害苍南县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为主。水灾的成因主要是台风、暴雨及洪涝。苍南县台风活动频繁,常遭台风风暴潮和暴雨袭击,平均每年26次,影响严重的平均每年13次,主要发生在7至9月,在此期间发生的台风数占全年台风总数的90。苍南县多暴雨,平均每年有4至6次暴雨出现,日雨量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占20左右,雨日以5、6月梅雨期为最多,雨量以8、9月台风期为最多,同时,这两期也是苍南县洪涝灾害的夏涝和秋涝期。苍南县多旱,平均2年发生一次,其中伏旱和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困难。233水环境污染严重现代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引起工业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严重,2003年全县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1813万吨,处理率为6119,排放达标率仅为为565,CODCR排放量为181843吨;人口及人们活动的增加,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多,2003年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18023万吨,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69309万吨,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CODCR排放量为1102982吨;滥用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为583664吨,这些导致了苍南县水体水质严重恶化,县域主要河道、平原水网水质严重超标。全县区域性、行业性水污染尤其严重,区域污染排放量占工业排污总量的60,是造成全县工业排污指标成倍超出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印刷(造纸)、褪色、电镀、卤制品、废塑料洗涤等行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印刷业主要以化学污染为主,包括各种有机溶剂的挥发气体,锅炉烟气以及含有各种污染物的废水;电镀业产生大量含铬等重金属的废水、废渣以及酸雾,主要集中在金乡一带;桥墩的卤制品加工业和宜山的褪色业产生大量的含盐及高浓度废水;灵溪的废塑料洗涤行业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难以治理。目前苍南的100家温州市级重污染企业中,包括14家印染企业、16家电雕企业、15家电镀企业和15家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这些行业大都以家庭作坊式或小规模企业存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形成区域性的行业持续污染。234固体废物污染2003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317万吨,综合利用量462万吨,处置量32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60;其中工业危险废物64075吨,综合利用量3729吨,处置量60054吨,有少量危险固废排放。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52万吨,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2762万吨。由于全县至今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大部分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的现象较普遍。即使有的乡镇对垃圾进行了收集,也是简单的集中堆放,并未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且垃圾堆放点选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金乡曾经发生垃圾塌方的事故,严重污染了当地水质。部分地区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垃圾收集点,垃圾随意丢置现象严重,沿路及河道内,到处可见丢弃的垃圾,严重影响了水质及城乡面貌。秸秆的综合利用渠道尚未完善,大量的秸秆被露天焚烧或弃入河流造成污染,2003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676万吨,综合利用率仅35;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低,白色垃圾污染严重。此外,以宜山镇布角料褪色为代表的工业垃圾污染严重,沿路每家每户开展家庭作坊式的布角料褪染色;作为原料的大量待处理废布料随意堆放,散落于道路两侧,褪色后的布角料置于门前屋后,甚至耕地上进行晒干;破碎的布屑随风飘荡至道路、农田及河流,严重影响了环境和城市美观。235海洋生态系统衰退随着沿海城镇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的激增,各类污染源日益增多,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大量污水、固废排入海中,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近3年来,每年发生大小赤潮20余次。海域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了大批植被和海洋生物死亡;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传统的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降低,难以形成鱼汛;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发生变化,系统内部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一些鸟类的栖息地,重要的经济鱼、虾、蟹和贝类的生息、繁衍场所因此消失,海洋动物的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某些生物甚至绝迹。根据县渔业志及浙江海洋学院调查,敖江原有鱼类100多种,各种高等底栖生物近50多种,曾是多种溯河性和降海性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等珍贵水产品的产卵索饵地,特别是我县青蟹、河鳗苗、梭子蟹及河蟹等重要品种的繁衍地。但由于敖江口已被严重污染,传统的物种正逐渐消失灭绝,仅剩下被污染的标志性生物,敖江上游已基本没鱼类。另外,污染还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持水土、蓄水分洪、抵御风暴潮的能力,同时还导致了一些海岸地貌和海区的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纳潮量减少,降低了海水交换能力和海水的自净能力,而且加速了航道、港口和港湾的淤积,造成海岸线资源的锐减。2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241有利条件1区位优势明显苍南位于浙江最南端,南与福建福鼎市接壤,东南濒临东海,北连平阳,西邻泰顺、文成,浙南闽北的区位优势明显,是省际经贸交流中心,温州南部区域经济中心。境内交通方便,甬台温高速公路、104国道,以及即将建成的温福铁路、温州东海大通道均从苍南通过。借助这些交通干线,苍南可以直接辐射浙南闽北的广大地区,间接辐射全国及国际地区。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苍南特色的经济格局。一批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印刷、塑编、纺织、商务礼品、食品加工、仪器仪表等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家具、不锈钢等新兴行业得到了培育,成为“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和“中国塑编之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渔业发展迅速,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席草之乡”,临港型经济、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旅游业、金融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商贸经济非常活跃,目前已有水产品、副食品、商务礼品等80多个专业市场辐射浙南闽北地区。生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全县已制定了蘑菇、四季柚、脐橙、茶叶、席草、肉兔、山羊等7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建成望里镇的放心大米基地,千亩无公害甜橙和蔬菜基地,赤溪的安盛三千亩有机马蹄笋基地以及五凤的有机茶叶基地等,有力地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县已有19个市级绿色农产品,其中3个为省级。全县已有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获得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的食品企业,率先在全省树立了有机食品品牌;温州宇宙集团进行了绿色企业改造试点,把清洁生产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管理,目前已基本符合绿色企业标准要求。3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苍南县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启动,苍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跨越式发展、打造“绿色苍南”的发展战略。2003年9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县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多次对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等进行研究部署。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县”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特别是近几年的公众参与和有奖举报的深入开展,大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为生态县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小学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目前全县有16家绿色学校具备创建验收标准,其中5家已通过市级验收。生态、环保的理念广为传播,已有鹤顶山风力发电试验场为温州市级环境教育基地,以环境宣传教育为主要职责的“绿眼睛青少年环境文化中心”学生环保组织先后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成就奖和“地球奖”,也成为温州市级环境教育基地。4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条件逐步成熟国内外相关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相关技术已比较成熟,如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修复技术、矿山生态恢复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等,并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节能、节水技术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新的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国内已有广西贵港等多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有的已取得良好效果。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型技术的交流、普及和应用以及征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革开放带来人才流动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用于生态县建设创造了更多条件。全县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509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有3585人。全年开发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38项,开发对外合作科技项目48项,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项,有6个项目列入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县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县级科技型企业38家,印刷包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列入10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行列,全年专利授权数116项。科技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全县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强化环境管理、积极防治污染,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区域性污染整治工作全面展开,褪色、电镀、卤制食品等重点污染行业开始得到集中清理整顿,工业行业开始创建环保文明行业。2003年集中解决了近90多家卡拉OK厅、大理石加工点的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依法取缔并拆除龙港、宜山、望里等乡镇褪色点4200多个,关闭和捣毁次氯酸生产点20多个,取缔各类不法加工点40多个。工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控制,全县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乡镇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全县已有50以上的乡镇启动生态建设工作。望里镇成为全县第一个市级生态示范镇,正向着省级生态示范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迈进;灵溪、龙港、金乡等三个中心镇的环保规划和全县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基本完成并通过会审;矾山镇完成了生态恢复规划的年度任务。生态村建设有序推进,龙港中双龙村连年获得省市级文明村称号,已经成为全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生态改造建设样板村。242制约因素1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苍南县2003年人口为122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1,人口密度达到971人/平方公里,大大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328和460人/平方公里。与人口众多不相适应的是,科技人才缺乏,2003年全县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只占人口总数的1左右,而同期全省的相应比例则达到6。由此可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已经成为苍南当务之急。人口众多也造成了全县人均资源较少。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34亩,与温州市水平相当,后者在全省10个陆域地市中数量最少;人均水资源量1106立方米,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资源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苍南县的持续发展。2经济总量小,经济运行综合效益欠佳与全省相比,苍南属于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经济水平较低。2003年苍南人均生产总值为897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19730元)的45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62元,为全省平均水平(5431元)的80,全县共有12个省级欠发达乡镇。与温州全市相比,苍南主要经济指标在温州全市的排位靠后,各项经济指标不管是总量还是增幅,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多年来苍南的经济一直是处在小生产、小发展的状态,企业绝大部分起源于家庭作坊,大多数是属于小规模企业,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到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条短,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产业层次较低,仍然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低技术、低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主要还是靠纺织业、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等传统支柱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低、小、散”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综合效益欠佳。3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偏低。城镇建设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灵溪、龙港等中心镇,对全县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益不明显。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城区内工业用地布局零乱,污染企业多,且处于城市上风向或城区内部。在城乡之间及其内部,存在严重的生产、居住和商贸等功能区混杂交错的问题,工业点呈现“宏观集聚、微观分散”,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全县的持续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未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跟进,全县至今没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大量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全县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还很不完善,垃圾袋装化、分类化收集尚未实行,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随处抛扔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区绿地的人均指标和比重大大低于国家和省市指标下限,与苍南城市所拥有的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很不相称;城区道路拥挤,104国道功能混杂,国道两侧新建了大量的工厂、住宅、市场和商业用房,交通压力骤增;县域南部山区和沿海一带,交通尤其困难,虽然拥有“山海并利”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瓶颈”制约,严重影响了海洋资源和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山区、渔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4水环境压力巨大如前所述,目前全县工业、生活、畜禽养殖等多方面的污染源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导致了苍南县地表水水质严重恶化,县域主要河道、平原水网水质严重超标。2003年13个地表水监测站位中,有10个站位的水质数据显示为类劣类,超过功能区要求。此外在桥墩水库、十八孔水库等饮用水源区周围存在大量的散养畜禽(主要是养猪),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导致饮用水水源氨氮超标,产生大量蓝藻,影响饮用水源水质,造成水质性缺水。5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受苍南地形地貌形态及其组合格局的影响,全县的区域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平原地区发展迅速,集镇建设上规模,山区、半山区则发展缓慢,县域90以上的GDP、工业总产值及服务业增加值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尤其是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平原地区与山区形成了经济增量阶梯,欠发达乡镇与发达乡镇相比,在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有的欠发达乡镇已无力激活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突出,山区、老区、渔区并存,贫困人口面广量大,并且绝大部分居住在极为偏僻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任务繁重,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十分艰巨。3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31总体目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县建设,使全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有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且可持续发展,将苍南建设成为温州“一港三城”发展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国际性轻工城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温州南部地区集滨海游、山水游、人文游、休闲游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景区。32阶段目标1初级阶段(20042007年)初步建成生态县初步建成生态县,经济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优化,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62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