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 _第1页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 _第2页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 _第3页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 _第4页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到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条2部分)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链条,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在农业产业链的加工转化增值中获得较高收益。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延长“果、畜、竹、粮”农业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加快“果品加工、肉类加工、竹笋加工、名酒酿造”的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化程度。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提高农产品品质,着力打造竹簧(竹笋)、夏橙、赶场山李子、黄泥坝萝卜等农产品知名品牌。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打破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分割局面,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支持工商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专合组织、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专业市场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川南水清水果批发市场、红桥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底蓬竹产品批发市场;增强流通公司与农户的联系,为农户从事基地建设提供周到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农产品流通推动农村种养业、加工业、储运业和商贸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三、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大设施农业建设。重点建设甜橙、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新建设施大棚10个;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新安装管道70KM,砼U型渠2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发展。“十一五”农机总动力在增加5702千瓦,达到万千瓦。加强机械、电力提灌站建设,推广喷灌、滴灌机械,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大力推广农业播种、栽植、植保、脱粒、运输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产品检疫和防疫设备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疫和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尤其是柑橘质检中心;动物防疫和检验检疫中心,同时,配套完善农产品质量检疫与动物防疫和检疫先进设备。(二)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体系。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体系,重点建设以县农技、畜牧、林业、水利、农机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片区技术服务站为纽带,乡镇技术服务站为依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体系。加快优质柑橘、稻米、畜禽、特种水产、特色蔬菜等优势产品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扩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产业化开发;积极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提高科技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安全认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粮食、柑橘、畜禽、茶叶、蔬菜、竹笋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保证、安全认证和监测体系建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经网、天府农业信息网,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直达村社、农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技咨询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着力推进新村(中心村)建设,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速农村沼气化进程,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创建和谐乡村、平安乡村,促进乡风文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城乡统筹、南北联动、跨江发展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建立统一的劳务培训中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力争每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劳务输出总量常年稳定在11万人以上,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到55。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企业、城镇居民、农村经营大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承包荒山、山林、耕地,集约化从事农业开发。第四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彻底改变当前第三产业过度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应重点围绕向家坝水电站、五粮液、天原、双赢等企业的生产需要,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把优化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到XX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0。一、巩固提升生活型服务业(一)加速旅游业发展,建设川南旅游环线休闲港充分利用丰富的橙竹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川南橙竹自然生态旅游、夕佳山民俗文化游、“长江第一渡”古城文化与戏剧文化为特色的名城文化游,构建“一城五区”旅游发展格局,精心打造“川南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品牌,突出休闲旅游特色。XX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9,年旅游接待游客42万人次,年均增长10。1、加快“一城五区”景区建设。开发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底蕴,做足竹、水的文章,着力开发建设县城“川南文化旅游名城”、夕佳山民俗文化园区、仁和百竹海(含大井、底蓬、蟠龙)旅游景区、南屏山休闲区、江北万亩橙林观光区、红桥石林溶洞群。开发城市奇石鉴赏旅游、竹工艺献技旅游、民俗风情表演旅游、红色旅游、近郊登山(担水)体育旅游等新型品牌项目,做大旅游产业群,加快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2、打造“川南文化旅游名城”城市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依山临水的山水自然景观资源,以历史文化、戏剧抗战文化、古民居文化、竹工艺文化、佛教文化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遗迹为载体,建设富有历史文化、川南地方特色和竹环境氛围的现代化川南滨江旅游城市,精心设计、开发、整合、建设国立剧专旧址恢复工程、偶住亭、古城墙恢复、竹都大道(突出竹氛围)、北城古建筑区、竹工艺博物馆、奇石馆、长江船体餐饮休闲走廊、钟秀峰夜景观光塔、南屏山农家乐等10个旅游主题板块。XX年完成竹都大道旅游畅通工程、国立剧专旧址恢复,城市亮化标识工程,为全省第四届旅发大会创造优美、舒适的旅游休闲环境。3、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整合景区文化、水体、建筑、夜景等景观要素,重点开通国立剧专旧址钟秀峰夜景观光塔夕佳山风情园文化游览线,古城墙长江船体餐饮休闲走廊竹都广场夜景览线,南屏山蟠龙小山峡仁和百竹海竹自然生态游览线,江北万亩橙林夕佳山风情园仁和百竹海红桥石林溶洞群精品旅游线4条水路旅游线,串接大竹海度假生态旅游线、石海洞乡苗家风情旅游线、僰人文化探源旅游线等3个旅游延伸圈。4、重点旅游城镇镇、夕佳山镇、仁和乡、蟠龙乡、大井镇、红桥镇、桐梓镇。(二)高标准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形成深购远销、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建成和完善服务本县、辐射川南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到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4亿元,年均增长16。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加快城东长江大桥商贸市场、城西文化(含竹工艺、奇石)市场、长江船体餐饮休闲走廊等商贸集聚区建设,启动江北商贸物流集聚区建设。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业态结构合理的标准,建设竹都大道、剧专路、北城古街等一批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形成竹都大道商务商贸带、剧专路影视中心、北城古街文化街、长江船体餐饮休闲食品走廊等特色商业街。发展商业、旅游、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风情街区,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提升服务能级。全面提升批发贸易集散能力。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传统批发交易市场的调整、改造和提高,加快建设川南精细化工、水果、竹、畜禽、矿产品五大交易市场。着力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加快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以综合超市为主力业态,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加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实现消费品连锁店进村、农资网络进乡镇、农产品进市场,促进我县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外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和便利店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进一步保护和扶持老字号,建设高档次星级宾馆,新建设一个四星级宾馆,发展特色菜、地方风味小吃,丰富餐饮文化内涵。(三)大力拓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1、健全房地产开发市场。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全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到XX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向普通居民住房需求,扩大普通商品房开发规模,增加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供应量,不断改善中低收入拆迁居民居住条件,同时,高标准地规划一批绿色环保、节能省地型的居住小区,不断优化供应结构。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重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强联合和实施跨地域开发。完善鼓励居民购房的政策,培育房地产市场需求。继续规范和简化二级市场操作程序,扩大存量房交易规模。扶持一批信誉好、素质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大力推广中介连锁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赁新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资质管理向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2、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生活多层次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构建覆盖全县的公益性、经营性、地缘性等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引入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兴办家政服务项目。重点扶持35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创立服务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市场。建立家政服务培训基地,为地和外地输送具有保健护理、营养配餐、家电简单维修等技能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才。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现物业管理,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旧住宅区物业管理,全面推进物业管理民营化,提高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小区可扩大社区医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老人寄养等服务,XX年社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住宅区业主委员会建立率达到70以上加大社区服务业支持力度。放宽社区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对社区服务企业的税费支持,制定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的相关优惠政策。二、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建设长江上游物流枢纽港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大交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培育物流市场,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建设川南物流集散次中心。构建以港口为轴心的区域物流网络。加快沿江港口建设,把建成长江上游物流次枢纽港。全力推进长江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枢纽港和喂给港的物流链,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群。构筑与长江城市之间的快速货运集散网,建立航运、陆运、铁路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加快江北物流园区、天原物流运作区、二龙口散货物流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矿产品、水果、竹工艺品等能辐射川南地区的大型专业超市和综合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广大周边地区的批发零售网。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吸引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落户,重点培育4家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交通运输、批发仓储、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为大型物流企业;加快企业主辅分离步伐,推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剥离,组建专业物流公司,全面推向市场。鼓励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大力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推广条形码、EOS电子定货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DRP配送需求计划、ASS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三、加快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加速构筑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和谐共存、功能完备的川南金融中心,为外来投资者和游客提供信贷资金、保险、结算汇兑、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提升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度。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稳妥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企业集团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保险市场,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促进银政、银企合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推进金融安全区和征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数字”,促进信息中心的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拓展网上增值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现代物流、社会信用体系、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一批专业化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工程,建设为全县各领域服务的电子商务枢纽;发展金融卡、非金融卡服务产业,推动“一卡多用”和“银税一体化”工程。大力发展各类信息咨询服务,引进、培育咨询业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壮大科技、工程、管理咨询服务业。第五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促进需求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生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就县域经济而言,应立足开放型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一、开放型经济发展(一)加大招商引资,推动外销型经济发展全方位招商。抓住“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战略机遇,全方位、宽领域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产业优质服务,大胆采用直接投资、出让企业股权、转让特许经营权、BOT、TOT、PPP等多种形式引资,同时,高度重视并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推行产业链招商,整体包装优势产业链条,形成吸引投资的新载体。积极发展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注重引知引智与选商引资,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以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为依托,突出抓好产业招商、高科技招商;结合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鼓励内外资投资基础设施、旅游、工业园区、高效农业领域,迅速扩大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度,扩大产品的外销比重,加速外销型经济发展。(二)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切实融入川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川滇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培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全方位的融入其中,交通网络建设上,打通连接隆纳、内宜、宜乐、宜泸高速的快捷通道,融入川南城市群核心区“一小时经济圈”;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物流次枢纽港,建设物流港区;加快长江航道整治,提高通航能力,构筑长江航运通道。产业融合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差异,加强煤炭、矿产、天然气、能源等资源共享,重点融入川南旅游环线、化工基地、饮料食品、物流园区、金融、信息、教育、卫生等建设,提高区域内产业协作水平。要素市场建设上,建设共同的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及其它中介组织,促进资源、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同时,高度重视与周边县的区域经济协作,加速与周边县的经济往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二、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倡导社会循环消费,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业资源节约型改造,基本形成主要物质代谢、能量梯级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的主要循环链。进行三大产业循环链、二大工业示范区的建设,构建一个全县的循环工业网络,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引进、开发一批循环经济链链接的关键技术,扶持一批接替产业,使资源依赖型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比例由现在的85,降低到XX年的70以下,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XX年,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一)加快培植三大产业循环链大力推进精细化工、竹产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循环链建设,鼓励企业向产业上、下游投资,加快培植主导产业链条。重点培育以天原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循环链、蜀星纸业为主的竹纸循环链、华夏酒业为主的食品循环链,上下延伸,左右拓宽,膨胀规模,壮大实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夯实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二)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重点行业,突出建设以天原精细化工为主体的阳春坝生态工业园区、以硫铁化工主体的五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阳春坝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加强氯碱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循环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废物的集中处理,鼓励产生和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集中布局,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力争实现废物污染的零排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2、五矿硫铁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充分利用红桥、五矿丰富的矿产资源,加速硫矿资源及其铁矿等共生或伴生的循环开发,建设硫铁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引进硫酸厂、铁球团厂、碳酸二甲酯厂、钛白粉厂、热电联产厂等企业,着力构建以矿产资源、伴生硫、铁元素综合利用及产品延伸深加工的化工循环圈,在企业及园区内形成物流、能流链接与循环,构筑矿产资源利用的大循环圈。3、大力推进竹浆纸一体化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造纸企业营造速生丰产竹,或与山林承包的集体、个人进行联合,推进“竹浆纸一体化”,使原来分离的林、浆、纸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造纸企业负担起造竹的责任,将原料培植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自己解决竹材原料问题,发展生态造纸,形成以纸养竹,以竹促纸的产业格局,促进造纸企业高效经营和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三)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制定重点行业产品能耗定额指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鼓励造纸、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加大资源节约技术改造投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点面结合的综合利用体系。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循环利用废渣、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旧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第四章人口聚居与城镇化第一节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城乡统筹、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城镇化之路,促进人口与经济在空间的协调分布,完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人口城镇化的战略与目标人口城镇化总体目标到XX年,城镇化率达到30,年均提高,即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万人发展到1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9万人以内,城镇人口达到2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二、构建城镇新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城促乡,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一个等级清晰、城乡融合、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网络型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三城镇群(水清四面山江北城镇群,夕佳山底蓬江南中部城镇群,红桥五矿江南南端城镇群)”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与中心村为基础,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现代交通、信息联结一体,功能互补的城镇网络体系。(一)城镇等级结构规划1、县城川南地区二级中心城市,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中心镇红桥镇、底蓬镇、夕佳山镇、水清镇,县域重要的片区中心和经济增长极。3、一般建制镇怡乐镇、桐梓镇、四面山镇、五矿镇、大井镇、万里镇、大妙镇、仁和镇、留耕镇、蟠龙镇、滥坝乡、铁清镇、迎安镇、井口镇,一般建制镇是带动集镇和广大农村的重要环节。稳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十一五”期间,调整为14个乡镇,2020年前调整为10个乡镇。(二)职能组合结构工矿型城镇底蓬镇、红桥镇、五矿镇、井口镇、滥坝乡商贸型城镇水清镇、怡乐镇旅游型城镇夕佳山镇、仁和乡、大井镇、蟠龙乡、万里镇、农业产业化型桐梓镇、四面山镇、铁清镇、迎安镇、留耕镇、大妙乡(三)推进城镇化的措施1、高起点规划城镇体系根据城镇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按照“特色鲜明、经济主导、可持续发展、控详定位”原则,科学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产业发展,重点建筑、主要基础设施、广场绿地、休闲场所等空间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城三城镇组群”,凡涉及城镇功能的交通、教育、卫生、市政等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都要向组群城镇倾斜,加速三大组群城镇发展,推动中心城镇迅速崛起,促进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体系尽快形成,加速城镇化进程。2、树立经营理念,创新投入机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和吸纳增量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国有城建存量资本实行有偿使用、拍卖、租赁、转让、合股经营和结构调整,突破城镇开发资金短缺瓶颈。具体运作上,着力推进“五化”,一是土地资源市场化,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出让,以地生财。二是存量资产资本化,城镇闲置资产卖断变现。三是无形资产有形化,路与广场冠名权、公交线路营运权以及出租车、道路广告、经营权人文景观等无形资产经营获取收效。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融资、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五是公用设施产业化,将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通过出租、出售、承包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营运,实现其价值。同时,加强城建维护建设税、国有土地收益资金等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实行城市资金专款专用,统一调控,以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滚动实施。3、以经济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县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以及其它都市型工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中心城市功能转变,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次区域中心和重点城镇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主城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小城镇立足于功能定位发展城镇服务业和特色产业。4、完善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重点完善城镇交通设施、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娱乐、污水与垃圾处理功能,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扭转政府包办城镇管理局面,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将市政建设职能转变为企业,政府由直接投资者变为间接投资者,相关部门由管理资产变为经营资产,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竞争机制,城镇环卫保洁实行包干责任制,通过竞争发包,逐步打破垄断经营的格局,把管理推向市场;城镇绿化管理,实行园林绿化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市政设施改造与城市亮化,实行公开招投标,对建设和改造市政设施所需材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虚高价格。5、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政策支持土地制度、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是城镇化的体制障碍。创新土地管理制度,解决城镇土地置换问题。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通过旧村改造、中心村建设、利用边荒地等措施整理闲置土地,变荒地为耕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禁止在小城镇规划区以外占用耕地新建企业。采取优惠的税费政策,鼓励异地开发和复耕耕地资源。严格控制农民分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结合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鼓励农民进镇集中建房或购房。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小城镇居住的身份界线,实行按居住地和就业原则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农民只要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可以申请在小城镇办理落户手续。对于落户城镇的农民,在就业、医疗、上学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特别是对暂时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的农民,应允许在原有社区范围内的小城镇建房居住。尽快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对小城镇建设中耕地被占的失地农民,要分类解决保障问题,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建立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促进就业;配套解决土地处置、农民户籍转性问题。要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序地引导农民离开土地,真正落实城镇化农民社会保障、土地置换、户籍转型“三联动”。第二节中心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一)城市发展定位川南二级中心城市,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充分利用依山临水的山水自然景观资源,把建成富有历史文化、川南地方特色和竹环境氛围的现代化川南滨江旅游名城;打造城市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明显、辐射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诚信安定、城市管理高效的宜人宜居城市,塑造“文化、魅力之港”形象。(二)目标到XX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的;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二、城市空间结构与拓展方向遵循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中心演变规律,从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城市特色以及城市功能结构出发,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拓展方向。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发展策略,按照“东南扩展、西拓北进、贯通南北、开发两岸”的新城建设思路,构建以旧城及其东、西、南拓展地带构成中心城区,开发小坝组团、江北新区、阳春工业功能区、江北物流园区,形成“一心四片”分片集中式总体布局结构。到XX年,完成跨越长江、淯江河后的城市内、外环线及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坝组团、江北新区组团开发全面启动,阳春工业园、江北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到2020年完成沿江城镇与新型工业、物流产业经济带建设,实现城市沿江开发战略。三、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商务区、居住区、旅游休闲区、产业集聚区、名城保护区、生态廊道和绿色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加速完善城市功能,建设连接南北的城市快速通道,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实现向物流集散中心、居住休闲中心、大城市依托地的功能转换。中心城区旧城及其东、西、南拓展地带。以商贸、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娱乐、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的综合性组团。竹都大道布局商贸金融与政务中心,西城及剧专大道发展文化教育与居住小区,东城发展运输、仓储、装卸、机械维修等生产型服务业,滨江路及南屏山脚结合天堂河沿线建设休闲、文化、餐饮、娱乐长廊,同时,加强国立剧专、题榕阁、古城垣遗址、睡佛寺、洪佛寺等古建筑保护。小坝组团以发展中高档居住小区为主的居住组团,结合沿江城市公园、江心岛和十字道路结构,把山、水、人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特风韵的旅游服务居住组团。江北新区以休闲娱乐、体育会展、机械维修等生产型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组团。建设城市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生产服务中心。沿江新兴产业区以阳春新型工业园区、江北物流园区和怡乐以上散货港口区为主的综合性组团,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竹加工等新型工业及港口现代物流业。南屏休闲区以城市居民近郊休闲、体育锻炼及发展高档居住为主的居住组团。卫星区桐梓、怡乐、滥坝的部分区域,是中心城区港口物流、工业发展、副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骨架,合理布置城市道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辅以自由式布局形态。中心城区形成“五纵一横两环”的总体格局,江北新区形成“三纵一横两环”的总体格局,小坝形成“十字加环状”的总体格局,阳春工业功能区形成“两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加快“数字电视”、国立剧专戏剧影视中心、体育中心、竹工艺研究院、青少年科普中心、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数字电视”、党政信息网、学校教育网、信息网。高度重视城市客运站、停车场、天然气配气站、加油站和消防、防洪防灾减灾体系、水电气网络、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及管网入地工程等公用设施建设。集中建设能反映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环境优美的形象建筑和居住小区。第五章基础设施适应县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城镇空间的调整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以构筑长江上游物流集散地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建设完善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快捷的路陆出海与长江水运通道,建成高速、安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公路优化公路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构建和完善“一高”(宜泸高速公路段)、“一纵”水红公路、“三横”(宜泸公路、江纳公路、巩叙公路)公路网络体系,XX年新建或改建公路里程公里,其中一级路面59公里,二级路面76公里,三级路面57公里,四级路面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实现与外市、县区之间二级公路相通、乡乡通水泥路或油路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有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江长二级公路、江红路沥青水泥路、叙高高等级公路段、二大路与纳长路段二级沥青水泥路、南溪留宾至泸县宜定段二级公路,力争开工宜泸渝沿江高速公路段建设,加快融入川南高速交通环线和全市“一小时经济圈”。扩建改建农村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底蓬至水口寺、大井至仁和、镇经南屏山至蟠龙、夕佳山至大妙、留耕至纳溪马桥建设,完善县域内公路网络。加快过江河通道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长江大桥、淯江大桥、底蓬改道后的底蓬大桥以及44座乡村公路桥涵。二、水运实施长江、淯江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加快建设阳春坝码头、白沙码头、白土地和二龙口货运码头及江北物流园区集装箱码头,将打造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内河枢纽港,使港融入长江上游集装箱、散货联运网络,使真正成为长江上游物流集散地。三、客货运场站建设客运站重点新建江北二级客运站,滥坝、大井、迎安三级客运站,其他各乡镇建设简易客运站。货运着重建设二龙口散货物流中心、江北物流园区、天原物流运作区。四、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线路以县城为中心,开通至水清、至夕佳山、至南屏三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南北二乡的大部分区域融入以县城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附县域综合交通图第二节电力网络继续加强电网骨干电网建设,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力争XX年前建成220KV输变电站一座,江北、底蓬、水清110KV变电站三座,小坝城西、阳春坝、大井、墙垣子、大妙、四面山35KV变电站六座;完成扩建110KV变电站二期工程、技改付家庙35KV变电站。继续抓好”无电村”、“电气化县”、“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建设工程。形成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以110KV变电站和35KV变电站为骨架,10KV线路为网络的安全、可靠、遍布全县的电力网络,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附县域变电站及电网架构图。第三节水利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快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水库渠系配套、农业灌溉、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增强农业抵御水、旱自然灾害的能力。到XX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年均增加农业有效灌面万亩。一、骨干水利工程开展具有旅游、防洪、蓄水、灌溉功能的仁和、古佛台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完成预可研。大力推进江河防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