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概述:近年来,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为确定此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和河南两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病毒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检测,确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为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的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序列与白领属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 布尼亚病毒病毒科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和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迅速灭活。,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和辽宁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发病时间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这些省份的丘陵、山地、林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能确定。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可能为7至14天。2、症状:发热,急性起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可达10天。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全身症状:肌肉酸痛,头痛。3、体征:体温升高。上腹部压痛。相对缓脉。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重症病例,可有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皮肤瘀斑。少数病例可有休克、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衰竭。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出血倾向明显者预后较差。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1-3109/L.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多正常。血小板降低30-60109/L。 2 、尿常规:多数病例有蛋白尿。少数病例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3、生化检查:LDH、CK、AST、ALT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4、病原学检查:()、血清可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血清可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 5、血清学检查,()、 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病区生活或旅游史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蜱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二)、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和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血常规血小板、粒细胞减少。,(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2、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四)、鉴别诊断:主要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鉴别,其次与流行性出血热和伤寒病鉴别,六、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2、流食或半流食。3、监测尿量和生命体征。4、不能进食者或病情较重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5、低血钠者要及时补充钠盐。6、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降温。7、血小板明显降低或有明显出血者(低于3万)应输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者(白细胞低于1000/mm)应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二)、抗病毒治疗:体外实验证明利巴韦林有抑制新布尼亚病毒作用。 使用方法:09%氯化钠500ml利巴韦林500mg 2次/日静脉滴注。连用7天。,儿童10mg-15mg/kg日。分二次/日给药。成人重症病例,利巴韦林首剂1000mg-1500mg/次,以后每8小时500mg,连用7天。,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粒细胞无形体(过去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播的传染病。一、病原学: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经国内国外流行病学专家研究确定是由嗜吞嗜细胞无形体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人血液粒细胞所致。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二、流行病学:,1、地理分布:世界各地均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报道。美国最早于1990年发现本病。1997年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相继报道发现该病。我国于2006年11月9日在安徽发现该病,迄今我国在山东、河南、湖北、天津发现病人,在血液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提示这部分人感染了噬吞噬无形体。2、发病季节: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10月。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耀的月份。,3、易感人群:人对吞噬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森林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劳动者和 旅游者。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医务人员和陪护者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4、传播途径:(1)、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叮咬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定咬人时,病原体进入人体。(2)、直接接触病人或带病原体的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也可导致传播。我国2006年11月安徽患者的亲属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先后有9人患病。表明患者可以传播本病。三、 临床表现 1、症状:(1)、潜伏期一般7至14天,平均9天。(2)、发热。急性起病。多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0。C以上,(3)、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4)、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5)、部分患者咽痛、咳嗽。2、体征: (1)、表情淡漠、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2)、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重症患者有心、肾、肝等多脏器损害。(4)由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可出现皮肤、粘膜、内,脏出血。重症病人或治疗不及时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减少,多在13109/l。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109/L。(2)、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3)、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病人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4)、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源降解产物升高。(5)、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钙。,6、免疫学检验:急性期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急性期血清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IgG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7、病原体及核酸检测:(1)、病人全血中可分离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2)、病人全血用PCR方法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疑似病例标准:1、有流行病学史。2、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乏力、肌肉酸痛急性感染症状。,3、有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检测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改变。(二)、确诊标准1、疑似病例有下列之一者(1)、血液中分离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2)、血液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 (3)、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4)、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三)、鉴别诊断:主要与粒细胞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鉴别,其次与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斑疹伤寒、伤寒、病毒性肝炎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六、治疗:(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含维生素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2、重症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3、可给与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抵抗力。4、因血小板减少引起明显出血者可输注血小板。5、合并弥漫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6、粒细胞严重减少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与强心甙类药物。8、慎用或不用皮质激素。(二)、抗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