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及其防控_第1页
细菌耐药及其防控_第2页
细菌耐药及其防控_第3页
细菌耐药及其防控_第4页
细菌耐药及其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菌的耐药及防控汇报人:研究生内容摘要)细菌耐药概念丿细菌耐药 产生原因细菌耐药机制丿细菌耐药防控K/细菌耐药概念细菌耐药是指原本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由于自身的基因或获得外源的基因引起遗传性状改变而对抗菌药物不再敏感的现象。细菌耐药包括两种情况,固有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C7表1两种耐药情况对比类型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获得途径基因突变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种类一种或几种多种遗传性能代代相传不易改变易改变耐药扩散地位次要主要二、细菌耐药产生原因细菌产生耐药的根本原因是细菌体内的自身遗传物质自发性突变,但是突变是一件微小的概率事件,突变率IT约为,且如果无抗菌药物持续性的选择压力,一般 不能形成稳定

2、的耐药菌株,即使产生了耐药菌株,通常也 只对一种或二种抗菌药物耐药,因此该原因并不是造成今 天如此严峻的耐药局面的主要原因。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 导细菌获得外源耐药基因而产生的耐药才是主要原因。可移动遗传元件:能将自身的基因序列以及所携带的基因(包括耐药基因)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传递,从而使其所携带的基因快速传播的核酸序列。与细菌耐药有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目前有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共同区元件、噬菌体、耐药岛六种。|=/由质粒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最为普遍 的机制,根据质粒自身是否具有在细菌间接合转移的能力 ,可分为接合质粒和非接合质粒。耐药质粒在菌体间可经 过接合、

3、转化、转导的方式传播,是耐药性基因传播的最 主要原因。表2 两种质粒的对比类型自主转移能力 在接合转移时 序列大小接合质粒含接合因子能不需要辅助较大非接合质粒00 | 0 |IIf* 飞中空网 步上bi伏的IIIffl1经典的细菌耐药质粒接合模式图2、转座子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 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 到另一个位置的一种转位因子。介导耐药的转座子由一对 插入元件及其中间的耐药DNA序列组成。转座子可以将 细菌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转移转座到质粒上,然后通过质 粒在菌株间传播。-1R IS10L R *tet-Rgg二 1R 1S1OL IE

4、:?图3三种不同的转座子A插入序列转座酶编码基因两侧连接方向末端重复序列B 转座子Tn3含转座酶、0内酰胺酶及阻遏蛋白编码基因C复合转座子Tn10含四环素抗性基因及两个相同的插入序列Transposse geneHOSt DMATarget siteHost DMA图3经典的转座方式之一3、整合子基因盒IEfa基因盒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常以环形结构独立存 在,不同基因盒具有不同的大小与功能,但他们具有共同 的结构均拥有两个功能元件一个基因和一个位于其下游的 attc位点。该位点是一个不完全的反向重复序列,有被整合 酶识别的特异性重组位点。in整合子由整合酶基因、与整合酶特异重组相关的位 点a

5、ttl和数目不定的基因盒组成,在整合酶的催化下,通过特 异性结合位点捕获外源基因(特别是耐药基因)并使之表达亍CSaim 基因盒3 CS图5整合子结构S-CS3-CS图6典型的1、2型整合子的解构模式图A:1型整合子B:2型整合子4、插入序列共同区元件(ISCR)插入序列共同区元件(ISCR)是一种常位于I类整合子3,端的下游与IS91家族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的遗传元 件,但缺少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两末端分别为复制起点orilS 以及终点terlS,在插入位点无直接重复序列产生,且编码 的转座酶与其他的转座酶不同,通过滚环复制机制转座。如IS2?Hip妙IS2CACCAAJLTATGRAGGATy

6、TGGGorilSIm f 站k悶ac/su壯orilSmp审订_忑厂|會加j紐魏灘幾餞魏orfIS尸IS3? frlS-2?TmpIntabxr |AqRc/su卜图7 ISCRI介导的复杂1型整合子的移动5、噬菌体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可在宿主菌中转移而引起基因的水平转移。感染的溶解的感染的供体菌供体菌受体菌: : 10重组的 受体菌供体菌受体菌图8噬菌体介导的耐药6、耐药岛耐药岛:指编码细菌耐药基因簇的DNA片段,通常大小10kb。第一个发现的耐药岛是沙门菌耐药岛。耐药岛般具有下列结构特点:(1) 两侧一般具有不稳定的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2) 含有潜在的可移动元件(如整合子、转座子);(3) 岛上有多种细菌的耐药基因;(4) 耐药岛的G+C含量和基因组其它部分比较有明显差异, 说明它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S0310 1300 -!S!-15 MSW值小的药物)2.调整剂量方案、和用药次数及用药时间间隔。3. 选择合适的药物联合用药以关闭或尽量缩小变异选择窗(如图12) o4. 在研发新药时,提高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