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_第1页
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_第2页
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_第3页
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_第4页
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反思中构建有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摘要 科学课老师的及时“反思”,对于更好地构建有效的课堂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关键词 科学课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构建“反思”是老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关于老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 =经验 +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于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有效的课堂是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知识内化、素质形成的课堂,因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反思更被看作是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老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科学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它需要老师的教学准备

2、更为充分,需要课堂的教学技巧更灵活有效。因此老师的及时“反思”,对于更好地构建有效的课堂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简要过程1. 导入:猜谜语导入(多媒体展示:“飞步凌绝顶”,打一运动项目)引出“撑竿跳”。(多媒体展示:撑竿跳的精彩表演)让同学们说出撑竿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人借助什么力量跳得这么高?撑竿变弯后, 为了恢复原来形状而产生了弹力,就是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2. 理解“弹性”,感知“弹力”( 1)理解“弹性”谈话可能“撑竿跳高”这项运动大家没有亲身体验过。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常见物体,看他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特性?(橡皮筋、海绵、

3、小皮球)操作前,请先看实验要求(多媒体展示):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大家可以采用拉一拉、压一压等方法来试一试;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 把观察结果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用文字、图画)简洁、准确地记录在实验报告中。指导引导学生“拉一拉、压一压”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学生实验,老师指导。汇报交流请每组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包括实验过程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可以补充。师做适当的引导小结给物体施加外力,物体形状改变;去掉外力,物体又恢复到原来形状。思考对于软的物体大家知道它有弹性,那么比较硬的物体是否也有弹性呢?学生预测,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探究:装满水的玻璃瓶受到挤压时,玻璃管中的

4、水柱会上升,为什么会上升?老师演示,每组找一代表上来观察,把观察结果告诉大家,让大家分析原因。师生共同讨论小结: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只是硬的物体形变微小,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所以说所有物体都有弹性。(2)感知“弹力”物体形状改变后,总是要恢复原状,是什么力量让物体恢复原状的呢?现在大家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寻找答案。 找几位同学用手拉住拉力器的两端,用力将其拉长,然后慢慢松手,体验手上的感觉。生感觉到:好像有一种力量拉着两只手向中间靠拢。 各小组用橡皮筋实验,体验手上的感觉。老师小结:拉力器的弹簧、橡皮筋为了要恢复原来形状而产生了力,这个力就是弹力。(板书:弹力,能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3. 研究

5、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1)谈话弹力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尤其是弹簧,用手可以将弹簧拉长,手松掉后,弹簧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那么在相同的弹簧下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看弹簧的长度有何变化?生预测。(2)老师设计实验来验证在讲台上出示钩码和挂在平衡尺上的弹簧,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来讲台上给每一根弹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 (提醒大家挂钩码时动作要轻)。( 3)观察等弹簧静止后,让生观察弹簧伸长度与钩码的数量有何关系?( 4)学生回答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长度越长。(5)老师小结拉力越大,弹簧拉伸长度越长。受力与形变成正比,但有一定范围。(6)推想如果钩码无限制挂下去,会怎样?( 7)交流汇报学生作交流汇

6、报。( 8)老师小结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4. 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弹力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多媒体展示: 射箭、跳板跳水、跳跳球、蹦蹦床等)。5. 汇总并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共同探究,让学生谈收获。弹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二、如何进行科学课的有效教学现就结合自己曾经执教过的一节科学课 物体形状改变之后 ,对自己的教学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课的有效教学做一反思。1 激发兴趣,唤起好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好奇却不一定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掌握方法,这就需要

7、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让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重点在导课和组织学生实验等环节用心做了安排。 我以出示运动员参加撑杆跳高的视频画面为素材,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为什么撑杆能帮助运动员跳得更高”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由此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软物体有弹性” 现象有了认识之后, 我又启发学生思考 “硬物体是否也有弹性呢?” 因为软性物体的弹性学生可以用肉眼观察到,而硬性物体的弹性却不易察觉,于是学生们的好奇又被调动起来,在老师的组织下, 学生热情高涨地

8、投入到实验操作和讨论中, 最终通过归纳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们也感受了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认为,激发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是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视野, 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等由此得到激发和培养,从而将促进学生科学情怀的形成,也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 倡导体验,促进内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中获知,在探究中体验, 这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 学生只有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 才能做出解释。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这不仅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亲

9、身探究和体验, 学生的思考力、 判断力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培养。比如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弹性、感受弹力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弹性。弹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我就让学生将课前备好的实验用弹簧、橡皮筋拉长,然后慢慢松开手,体会手上的感觉,由于采用动手做的办法,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这样的发现,应该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因为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在平时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于是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就通过“预测

10、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预测得出结论” 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在动手中思考, 在实验中体验,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 合作互助,彼此分享,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 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堂民主、合作的科学课可以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 想象、选择,做出决定,得出结论。这种教学的民主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 师生的合作互动, 生生的合作互助。课堂中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

11、”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这正是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科学课堂中的充分体现。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老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激发者、辅导者,同时,老师还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 但这并不等于抛弃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 教学难点在哪,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活动,这将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学生对科学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所以老师应积极加以利用和发挥这种学习

12、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和探究物体或现象本身蕴含的的科学规律, 只有这样才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当然,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 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而丢掉了本质内涵。这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把握合作学习形式的使用。4 拓宽视野,关注生活,把握科学与现实的联系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科学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思考,同时科学又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改造提供方法和途径,所以,科学课教学必须是与社会生活、 自然现象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观察、思考和探索,进而感受科学、热爱科学。在教学本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 让学生搜集有关弹性和弹力的知识资料并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弹性的现象, 同时也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弹性对我们生活有利或有弊的例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