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_第1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_第2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_第3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_第4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象学 : 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 : 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 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 (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 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 :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 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

2、射: 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 阳光被大气散射后, 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 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 光合效率不再增

3、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 l x,勒克司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 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 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 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 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4、饱和水汽压: 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 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 传统上, 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 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 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 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 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 : 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 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

5、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 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 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 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 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 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锋: 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冷锋: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 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静止锋: 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

6、 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 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气候: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小气候: 任何一个地区内, 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 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设施农业: 是采用一定的人工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来改变自然环境, 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可控农业干旱: 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洪涝: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

7、造成的危害。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 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 0 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冻害: 是指越冬作物、 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0 以下,有时可达-20 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1. 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1) 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2)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2.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

8、据,可分为哪几层?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 对流层的特点 ?特点: (1)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1 .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 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 自转,产生昼夜交 替。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 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2 .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北半球: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更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加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

9、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均昼夜平分。3 .太阳高度角(h)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日变化: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减小, 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年变化: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 日慢慢增大。在南半球则相反。随纬度变化:h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4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5 .各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抱子。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可见光辐

10、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6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小+ 66 =23.5sinn 为观测点纬度7 .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的定义与特点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长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3 .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日变化: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

11、 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 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 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4 .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5 .比较: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 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 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水面温度日较 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陆地: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 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

12、,地表温度开始下降。13时地面温度最高。9.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6.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 土壤、空气与水的热量交换特点 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p: 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8: 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特点: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 起的热量转移形式。7 .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ti为气块温度,t为周围温度)当tit则a0,气块加速远离原来位置;当tit则a0,气块减速回到原来位置;当ti=t则a=0,表示为

13、中性层,垂直运动不会发展。8 .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应用: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局限性: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既复杂又综合的,另外, 温度对发育进程的的影响也不完全是线性的。 环境因素的干扰: 环境因子的差异自然会对积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较差、 辐射的强弱等。 生物之间的差异: 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人为造成的误差:人为的影响主要有发育期的观察、温度资料的取得及计算上的误差等。10. 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三基本点的影响: 植物、 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

14、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农业界限温度: 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2. 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过程: 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 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防止蒸发的方法: 保持土壤有效水分, 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 以切断毛细血管,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3.

15、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过程:水汽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6. 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1) 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2)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 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4) 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6) 水分能维持植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度,

16、 使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4. 植物正常生长对空气湿度、降水的要求1)空气湿度主要影响作物蒸腾速率。2)土壤湿度影响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5. 单一热力环流摸式的形成过程(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一、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 因而形成局地环流, 下层风由海风吹向陆地, 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慢,海面气温高于陆地,产生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自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 海风与陆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海陆风。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在山区,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

17、上空的空气距地面较远, 增温较快, 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 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间辐射冷却,气温迅速降低,而同一高度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缓慢,于是山坡上的空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 形成山风, 谷风与山风一天之内的风向交替形成山谷风。8. 季风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地球表面中, 海洋和陆地面积大, 物理性质极不相同, 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 大陆温度变化快, 海洋温度变化慢, 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比大陆温度高,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冬夏季的热力差异, 从而形成季风。9. 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解释赤道地区多雨,沙漠多分布在副热带地区的原

18、因(1) 三圈环流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于 赤道地区 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 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影响,气流向 极地 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 30 度 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 气压高, 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 60 度 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

19、成 副极地低压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2)赤道两侧的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这里是地球上云、雨最多的地带。30附近副热带地区的气流是下沉的,因而这一带少雨又干旱,多沙漠分布。8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各气团影响下的天气特征?(1)变性西伯利亚气团。(2)热带太平洋气团。(3)热带大陆气团。(4)季风气团。9 .株的分类,各种锋面天气特征?锋是指冷暖气流的交界地区,可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第一型冷锋:暖空气潮湿稳定,过境后,风雨交加,连续性降水。若暖空气不稳 定,则出现雷阵雨天气。第二型冷锋:夏半年,暖空气潮湿不稳定,往往乌云满天,电闪雷鸣,

20、狂风暴雨。 过境后,天气迅速转晴。冬半年,空气干燥,冷风过境后,出现大风天气。暖锋:过境前,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过境后,降水停止, 气温逐渐升高。准静止锋: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小,但持续时间长,可 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天气。10 气旋、反气旋天气特征?反气旋的天气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 气团性质和所在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 同的特点。通常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下沉气流强,天气晴朗。反气旋的外围往 往有锋面存在,为阴雨天气。气旋一般为坏天气,为阴雨天气。11 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特征,及其活动和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当副高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干旱,如长

21、江流域 7、8月份经常出 现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当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出现异常时,往往造成我国东部 地区的旱涝灾害。如1954、1991、1998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 20o25 n, 雨季长期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对流 层上部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及亚洲大 气都有重大影响。19. 热带气旋的分类、结构和天气、形成条件1)分类: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2)结构:地面低压、暖心、中心密集云层区、台风眼、风眼墙、螺旋雨带、外散环流。( 3)形成条件: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 26.6。c以上,提

22、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地转参数f 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8. 热带气旋的源地、移动路径、危害及防御措施?( 1)源地: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 2) 移动路径: 一般盛夏季节多为西北路径, 春秋季多为西移路径和转向路径。有的在移动过程中有左右摆动、停滞、打转等现象,称为特殊路径或异常路径。( 3)危害:台风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登陆后常造成风灾、洪涝灾和风暴潮,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居全球主

23、要自然灾害之首。( 4)防御措施: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加强监测预报, 修筑海堤防风系统, 营造沿海防护林。营造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林网防风效能。加强农田排水渠系建设。采取防风栽培,选择抗风矮秆品种。建立相应的防御台风的机构。9. 我国干旱的地区分布规律、防御措施地区分布规律: 黄淮海地区是干旱最频繁和最严重的地区; 其次是长江流域和西南。 西北地区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 受当年降水多少影响不大, 干旱次数和面积反而较小。指标: 气象上通常将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干旱的指标, 其中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表示某地某时段内降水量与常年的偏离程度并以此衡量干旱是否发生及干旱的程度。10. 我国洪涝的分布

24、规律、防御措施分布规律: 东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 云贵、 青藏高原、 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最少。其频繁程度与地区降水变率大小及不合理农事活动有关, 是自然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标:气候指标农业气象指标防御措施:( 1)健全防汛机构,建立洪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洪水保险。( 2)加强水利基础建设;根治水系,兴建水库,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提高排涝、耐涝能力;合理开修田间灌排水渠系。( 4)实行山、水、林、田、路、坡等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 5)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作物,有效利用各种耕作栽培技术,选择耐湿品种,适当调整播灾期,错过洪涝和湿害多发期,

25、避免湿害影响。( 6)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水土流失。11. 低温危害的防御措施措施: (1) 合理安排播期。(2) 选用抗寒性强的作物和品种。(3) 选择具有明显暖效应的生态环境,北风向阳坡等。(4) 营造或改善局地小气候环境,建塑料大棚、防护林和风障。(5) 在低温来临前进行抗寒锻炼,培育壮苗,提高值株的抗寒能力。12. 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四季的划分方法因素: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划分方法:天文四季;气候四季;自然天气季节;二十四节气24. 比较: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1)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秋温高于春温,气

26、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小,降水丰沛且各季分布均匀;大陆性气候:夏天酷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而且集中。( 2)季风气候: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13. 中国气候的特点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烈(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 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最冷月多出现在1 月份, 最热月多出现在7 月份;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春温高于秋温。)1. 水稻有哪几个生育期,各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种子发芽:下限温度 10-13 、 上限温度籼稻34、梗稻32水稻出苗及幼苗生

27、长:出苗:出苗的下限温度粕稻10-12 c、粳稻12-14 c, 15-20 c出苗顺利。幼苗生长: 12-14 生长缓慢,15以上正常生长,20-25 培育壮苗的适宜温度、上限温度籼稻 32-34 、粳稻30-32 生长快,但易徒长。移栽返青:阴天、雨天、气温低、日照弱利于返青,相反返青过程延长,下限温度15、适宜温度 20-25 分蘖期 :下限温度,日平均气温20、适宜为24以上有效分蘖的适温,上限籼稻30粳稻 28,低于 17 或高于37受到抑制,30以上易形成无效分蘖。穗分化期:下限温度籼稻18,适温25以上,27-30 每穗颖花数最多。抽穗开花:下限温度籼稻22、粳20、杂交稻23,

28、最适 25-28 ,上限日最高35。灌浆成熟:温度下限15,上限35,乳熟期最适20-28 ,15停止灌浆。开花后3-16天灌浆积累的干物质最多。昼夜温差大对灌浆结实有利;完熟期 16-19 为宜。2. 湛江水稻生产有哪些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防御措施1. 洪涝芽期淹水会造成大量烂秧, 秧苗期淹水会造成窒息而死。 分蘖期受淹生育期推迟,易导致有效分蘖数的减少, 同时可引起生理性赤枯病发生。 孕穗初期受淹易造成茎秆细弱, 影响幼穗发育, 孕穗末期受淹易导致空瘪粒增加。 穗分化期淹水后会影响籽粒形成,空瘪粒增多。预防措施:选用耐涝性强的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性。2. 高温

29、热害高温热害是指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构成一定的危害。 一般以对水稻孕穗、抽穗期的危害为主。预防措施;采取灌深水和日灌夜排的方法降温; 实行根外喷施磷钾肥, 能显著改善水稻受精能力,增强对高温的抗性。3. 甘蔗有哪几个生育期,各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 : 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茎伸长期、成熟期五个生育期萌芽期:种苗萌发温度为 13左右,萌芽最适温度是30左右,致死的临界温度为2oc。 新鲜种苗一般含水量达70以上。 含水量低至50时,萌芽率明显下降;低至40以下时,其萌芽力难恢复。幼苗期:甘蔗幼苗生长需要的最低温度比萌芽稍高,约为15。甘蔗苗期由于生长慢,需水量不多。分蘖期:要求日

30、平均气温适宜温度为 25-30 , 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分蘖越多。适宜水分分蘖多又快, 但水分过多 , 导致土壤通气不良, 也会影响分蘖。光照强弱是影响分蘖的主要因素 , 在弱光下 , 生长素受光氧化影响破坏小 , 可促进主茎伸长。茎伸长期:是决定蔗茎产量的关键时期。要求高温和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以及无热带气旋的环境条件。一般情况下 , 平均气温在20以上 , 甘蔗才能进入伸长期 , 旬平均气温27 , 甘蔗才能进入大伸长期。 温暖期长的地区 , 甘蔗生长快,产量和含糖量高。茎伸长期也是甘蔗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 这时期土壤必须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90%为宜。成熟期: 是甘蔗蔗糖分逐渐积累达到最高峰的时期。 要求冷凉、 干燥而晴朗无霜冻的天气。 高温潮湿有利于甘蔗生长 , 而不利于蔗糖分的累积。 白天光照强, 湿度高 , 夜间低温凉爽 , 相对湿度低, 日较差在10左右的冷凉, 干燥气候 , 最有利蔗糖分累积 , 蔗汁品质也最佳。4. 湛江甘蔗生产有哪些气象灾害,对甘蔗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防御措施答:1. 风害影响:受热带气旋危害 , 造成甘蔗折断或倒伏影响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含量。防御措施:营造防风林;选用抗风抗倒的品种;改进耕作栽培技术;风前捆蔗 , 风后及时排水, 扶蔗培土与施肥, 促进早日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