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临床男生微生物名词解释总结_第1页
l临床男生微生物名词解释总结_第2页
l临床男生微生物名词解释总结_第3页
l临床男生微生物名词解释总结_第4页
l临床男生微生物名词解释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生物名词解释(06临床生物班男人们的总结)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古细菌:在异常地球条件下可以存活的,和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并驾齐驱的三大类生物之一。细胞壁成分与细菌不同,含有聚多糖,糖蛋白或脂蛋白质,无肽聚糖(假肽聚糖)。细胞膜中没有酯键,含有醚键。真菌:一类真核,有细胞壁,不运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行营养吸收,以孢子进行繁殖的生物。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本质是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以感染态或非感染态存在。放线菌:一类呈丝状生长以无性孢子繁殖的G+菌,通常不运动,大多好氧。支原体:无

2、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的原核生物。衣原体: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有细胞壁,无产能代谢途径。立克次氏体:专性寄生于真核生物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有细胞壁,不能独立生活,存在产能代谢途径。上述生物进化关系: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高级到低级)原生质体:原核生物在去除细胞壁以后,留下的由细胞膜包裹的脆弱而柔软的活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它的主要组成是细胞质膜、细胞质和核区3部分。L-型细菌: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子实体:是真菌在有性或无性繁殖过

3、程中由菌丝形成的繁简不一的各式组织体,借以承受或容纳有性或无性孢子,这类组织体统称为子实体。肽聚糖:是 G+ 细菌和 G-细菌细胞壁的重要化学成分由若干肽聚糖单体组成骨架链由两种糖衍生物交替连接形成(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肽聚糖单体由3部分组成:双糖单位,肽尾,肽桥(只有G+有此结构)。脂多糖:位于G-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组成为:类脂质A 核心多糖 O 侧链(O 抗原)功能为:保护细菌免受宿主防御(O 抗原) 使细胞表面带负电荷(核心多糖) 稳定细胞外膜结构(脂质A) 作为一种毒素(脂质A)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 与NAM第6位上的羟基结合;

4、主要成分为甘油磷壁酸,或核糖醇磷壁酸。 主要分两类: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 脂磷壁酸(LTAs):与细胞膜相交联 磷壁酸有5种类型,主要是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2类。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浓缩细胞周围的Mg2+,2)作为噬菌体的特异吸附位点,3)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4)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周质空间:又称周质或壁膜间隙。在G-菌种,一般指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肽聚糖薄层夹在其中。可认为它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特殊的“细胞器”。一般认为G+菌物无周质空间。G-细菌细胞外膜层: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也称外壁,

5、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层保护性屏障。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由蛋白质,多肽和多糖组成的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可分为荚膜,微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荚膜:最常见的一种糖被,具一定外形稳定附着于细胞壁,含水量高,厚度约200nm。功能包括:保护作用,贮藏养料,透性屏障,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信息识别,堆积代谢废物。S层:是一层包围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外,由大量蛋白质或糖蛋白亚基以方块形或六角形排列的连续层。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数目为110根

6、,具运动功能。由基体,钩型鞘和鞭毛丝组成。菌毛:生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附着功能,结构较鞭毛简单,着生于细胞膜。性毛:构造与成分和菌毛相同,比菌毛长,较粗,数量为1至几根。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雄性菌株中,功能是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须且需量很少,但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 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是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异养:异养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为生物氧化基质,氧和其他无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和合成细胞

7、的前体物质。部分异养微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为生物氧化基质和最终氢受体,产生少量能量和乳酸、乙醇、乙酸、甲酸、丁酸等发酵产物。自养:自养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得能量并通过同化二氧化碳和其他无机盐合成细胞物质。营养缺陷型:指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相应的野生菌株称为原养型。天然培养基:含有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

8、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促进扩散:一种被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消耗细胞的能量,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进行跨膜运输的物质需要借助于载体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主动运输: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在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而且可以进行逆浓度差运输。基团转位:与其它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发酵:(课本)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9、(课件)在无外源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电子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电子受体,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无氧呼吸: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像NO3,NO2,SO42,S2O32及CO2等这类外源受体。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但由于部分能量随电子转移传给最终电子受体,所以生成的能量不如有氧呼吸的多。ED途径:该途径最初在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常见于假单

10、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运动单胞菌属(Zymomonas)和其他一些G-细菌中。ED途径没有在G+细菌中发现。为微生物所特有。总反应式:1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生成 2丙酮酸+ATP+NADPH+NADH。混合酸发酵:由Escherichia,Salmonella, Shigella进行的发酵,产生大量的酸,是甲基红实验阳性的基础。见于埃希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先通过EMP途径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然后由不同的酶系将丙酮酸转化成不同的产物。2,3-丁二醇发酵:由产气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11、沙雷铁菌属(Serra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进行的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发酵终产物只有乳酸。存在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反应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由NADH提供电子,生成乳酸。总反应式为1葡萄糖+2ADP+2Pi 2乳酸+2ATP。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首先经PK途径分解,发酵后除了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叫异型乳酸发酵。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细菌有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

12、erium)等。反应式为葡萄糖+ADP+Pi 乳酸+乙醇+CO2+ATP。环式光合磷酸化:是一种存在于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可在光能驱动下通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而完成磷酸化产能反应。环式光合磷酸化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光合细菌中。光合细菌:(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具有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而呈现一定颜色。还原性三羧酸循环:这一途径存在于一些绿色硫细菌中,是它们固定CO2的途径。关键酶为柠檬酸裂解酶。又称为逆向TCA循环。生长曲线:以

13、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里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做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典型的分批培养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衰亡期)迟缓期: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时,由于暂时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须的生长因子,“种子”老化(即处于非对数生长期)或未充分活化,接种时造成损伤等原因,而在一段时间里并不马上分裂,细菌的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这一时期称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细菌经过迟缓期后,开始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此时细菌呈平衡生长,即细胞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所有细胞组分呈彼此相对稳定速度合成,这一时期称为对数

14、生长期。稳定生长期:经过对数生长后,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环境条件逐步不适宜与细菌生长,导致细菌生长速率降低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与细菌死亡数量),这一时期称为稳定生长期,此时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代时: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比生长速率:每单位数量的细菌或物质在单位时间(h)内增加的量,其大小与生长基质浓度密切相关。同步生长:细胞群体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可通过同步培养方法实现。好氧菌: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的产能代谢过程,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最适生长的O2体积分数20%。

15、微好氧菌:只能在较低氧分压下生长的微生物,最适生长的O2体积分数为2%10%。厌氧菌:能在在无氧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分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可通过不同的氧化方式获得能量,均能生长繁殖)、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下死亡)以及耐氧厌氧菌(见下述)。耐氧菌:因其细胞中含有SOD和过氧化氢酶,可以不受氧毒害,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生长的厌氧菌。最适生长的O2体积分数为2%抗生素:是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它们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及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方式来抑制微生物的

16、生长或杀死微生物。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的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他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消毒:是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质体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他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左右。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对芽孢则无灭杀作用。灭菌:是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质粒 plasmid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呈很小的环状,一般为超螺旋状,无细胞外存在形式。其DNA合成靠细胞中的

17、酶。质粒可自发从细胞中消除。可通过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将质粒从细胞中消除。特殊的质粒赋予一些细菌特殊的形状。 F+菌株 F+ strain 指在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胞中具有能和染色体分开进行独立复制的F因子的雄性菌株。具有F纤毛,通过与雌性菌株接合,可以高的频率进行F因子的传递,同时也以低频率雄性菌的染色体向雌性菌传递。F+菌株群体中有时有的细菌会失去F因子而变为F菌,但这种频率是很低的(约为0.1%)。F 菌株 F- strain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细胞内不具有F因子的雌性菌株。当它和具有F因子的雄性菌接合时,就成为遗传物质的受体细菌。它通过和F+菌株结合,接受F因子后,F菌就会转变为F+菌。F菌株是携

18、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的菌株,F和F的杂交与F+和F杂交的不同处是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表达,实际上是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此时的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F。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F因子通过交换整合到主染色体上,这样的细菌叫Hfr菌株。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导作用。许多微生物是自然可转化的,包括G+和G的一些种类,以及一些古细菌。转导(transduction)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

19、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和质粒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种类型。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中。接合作用(conjugation) 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是细胞细胞间转移质粒的一种机制。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土壤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主要为多肽、肽聚糖、几丁质等,也有少量水溶性有机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氨基糖和尿素等。除可溶性氨基酸外,这

20、些物质都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分解,将氨释放出来,才能供植物利用。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硝化作用: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它在自然界中主要是化能无机营养菌硝化细菌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呼吸:利用硝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NO、N2O、N2的过程,即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活性污泥法:又称曝气法,是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培养基(底物),在人工曝气充氧的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使之形成活性污泥。并利用活性污泥在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

21、解和沉淀等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是人们所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法。(参看教材319页) 生物膜法:又称生物过滤法,是指使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承物表面上的生物膜,并通过生物氧化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作用,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法。生物膜法是人们模拟土壤自净过程而创造的。现生物膜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已成为颇受欢迎的废水处理方法。 原位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转化其他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生物修复基础是发生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原位生物修复又可分为原位不强化生物修复和原位强化生物修复。后者主要有生物促进、提

22、供电子供体、生物通气法、透过性反应屏障、植物生物修复及生物注射法等。异位生物修复:又可分为土地处理、堆肥处理、泥浆生物反应器等。内毒素:主要为脂多糖。内毒素是细菌外层细胞壁的部分组成成分,极大部分是在细菌死亡时才释放出来。内毒素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耐热,60C数小时,100C1小时不能破坏。160C2-4小时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灭活。 内毒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 ,低血压与休克(hypotention and shock)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23、, DIC) 内毒素的检测: 鲎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LAL test) 家兔热源试验外毒素:细菌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蛋白质。外毒素是G+菌及某些G-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在细质内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或在细胞死亡溶解后释放出来。化学成分是单纯的蛋白质。外毒素毒性强,但稳定性较差。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生物学作用,可分为: 神经毒素(neurotoxin):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神经细胞引起功能紊乱。肉毒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细胞毒素(cytotoxin):作用于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以至细胞死亡。白喉毒素。 肠毒素(enterotoxin):

24、典型的肠毒素是在肠道局部产生并仅作用于局部的毒素。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上升,水分与电解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大量丢失,导致剧烈腹泻、脱水、血液浓缩、酸中毒与休克。霍乱弧菌肠毒素。绝大多数外毒素属于以下三大类中的一种:(1)The cytolytic toxin: 2)The A-B toxin 3)The superantigen(超抗原) 内毒素基因: 染色体基因:位于细菌染色体上。霍乱肠毒素。 质粒基因:位于质粒上。破伤风痉挛毒素,炭疽毒素。 前噬菌体基因:由整合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编码。白喉毒素。补体:补体系统是所有脊椎动物共有的保护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或高等动物血清中

25、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基本上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而且量很大,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例如C3血清中的浓度约为1g/L。1、补体的成分 补体主要有11种成分:C1q,C1r,C1s,C2,C3,C4,C5,C6,C7,C8,C9。其中C3量最多,C8,C9最少。 补体各成分皆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很不稳定,56C30分钟即可破坏。2、补体的活化途径 现在已经知道有三条激活途径,即C1途径,C3途径和凝集素途径。(1)C1途径经典途径 从C1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抗体(IgG,IgM)的Fc结合开始,最终导致靶细胞的细胞膜穿孔,细胞裂解。(2)C3途径旁

26、路途经 从C3开始,直接通过激活C3完成C5-C9补体反应,最终导致靶细胞的细胞膜穿孔,细胞裂解。(3)凝集素途径 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C2和C4开始激活C3完成C5-C9补体反应,最终导致靶细胞的细胞膜穿孔,细胞裂解。3.与补体缺乏有关的临床情况缺乏临床表现C1q严重的混合免疫缺陷;低丙种球蛋白血症C1s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2,C4SLE,类SLE综合症,感染(某些病人)C3反复感染C5 反复感染,备解素膜增生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备解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干扰素: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糖蛋白。分子量20,0001

27、00,000。对热及酸比较稳定。干扰素及其诱生剂不仅有抗病毒的作用,而且能抑制其他细胞内病原体(如细菌,原虫)的生长繁殖,以及抑制肿瘤病毒所引起的癌变。干扰素产生后可分布在各种体液和组织中,在外周血循环中很快被排泄。 干扰素可分为:I型(IFN-,IFN-),II型(IFN-)。干扰素的应用与制备(1)应用 在抗感染方面:用于预防流感取得良好效果;用于预防疱疹、带状疱疹等取得良好效果。 在抗肿瘤方面:应用Poly I:C治疗宫颈癌有一定效果。(2)制备 大量人工繁殖产生干扰素的相关细胞(如人外周血白细胞或淋巴细胞,人成纤维细胞)然后用诱生剂诱生、提取。 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 co

28、li, Sarccharomyces cerevisiae)大规模生产各种干扰素。细胞因子(cytokine):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在细胞间发送信号,诱导生长、分化、趋化作用、活化作用、增强细胞毒性和或调节免疫的小分子物质。它们如果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则称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如果由骨髓细胞产生,则称为单核因(monokines);如果由淋巴细胞产生,则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s)。趋化因(chemotactic fators)是引导细胞迁移和/或活化的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参与抵抗病毒感染和免疫的活化和调节。正常菌群:(互联网上的

29、答案)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这些细菌,有些只作暂时停留;而有些由于与人类长期相互适应以后,形成伴随终生的共生关系。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的病理意义:某些因素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时,称为菌群失调。若菌群失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临床症状,引起二重感染,称菌群失调症。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离开原来的寄居场所,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当机体有损伤和抵抗力降低时,原

30、来为正常菌群的细菌也可引起疾病,因此称这些细菌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菌株:从自然界种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和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由于同种或同一亚种的补体菌株在某些非鉴别特征方面可能存在重大的区别,而其中有的症状可能对生产或研究特别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菌株的种名外,还要注意菌株的名称。菌株的名称常用数字编号,字母,人名,地名等表示,如枯草杆菌ASI.398和枯草杆菌BF7658分别代表枯草杆菌的两个菌株。种(Species):种是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作为分类单元的等级,种的地位低于属而高于亚种。种作为分类单元,它指的是物种。在高等生物里物种常被看作是彼此杂交能繁殖的自然居群,这个居群和其他居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