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可编辑_第1页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可编辑_第2页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可编辑_第3页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南(县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可编辑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与运行指南为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的通知(粤卫办20202 号),规范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医学影像检查操作及诊断工作,达到医学影像诊断资源整合、诊断质量同质化、诊断报告区域互认,制定本指南。一、工作目标通过整合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共享、便捷、优质”的目标,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基层检查、基层收费、上级诊断”的创新服务模式,减少重复检查和降低患者

2、医疗费用;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升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整体服务能力,做到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内县、镇(乡)医疗服务同质化、诊断报告区域互认;解决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人才短缺、影像诊断水平低等问题。为县域内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诊断服务,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二、主要措施(一)建立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由县域医共体总医院牵头组建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承担各成员单位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1.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在县域医共体总医院内,经济可独立核算。2.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根据需要保留医学影像科或放射科,按需要配备足够的影像操作技术人员,只负责医学影像图像

3、采集,不再提供医学影像诊断服务。3.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日常工作管理;影像诊断医师人数视县域医共体内总体医学影像检查业务量动态配备若干名。(二)建立统一的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县域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至少包括医学影像检查系统(各成员单位使用)和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使用)。1.系统建设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化利用的原则。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统一将x线检查(cr、dr)、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等由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诊断医师出具区域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的诊断报告,确保诊断报告的质量。(2)保密性原则。系统必须要能

4、保证患者有关信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3)标准化原则。系统建设时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规范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4)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系统除了需要与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信息系统(如his、pacs、lis、电子病历、手麻、重症监护系统、医技系统等)互联互通外,还需要能为县域医共体其他区域性系统和各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和调阅接口。(5)适应性原则。系统必须能够适应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业务需要,同时要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预留足够灵活的数据和功能接口,便于今后业务扩展。(6)先进性原则。系统应采取行业内

5、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可为后期系统升级和数据迁移打下扎实基础。(7)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系统应能保障系统可靠运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用户的大规模并发、影像业务量不断增加时的系统可靠性。(8)统一性原则。系统应做到统一应用系统和技术开发平台;统一数据交互技术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统一数据备份和冗灾策略;统一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系统建设模式。(1)统一模式:依托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或第三方资源平台,建立标准、安全、稳定、高效、统一的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和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使用统一的医学影像检查系统,通过县域卫生专网或加密的互联网负责患者的信息登记、检查

6、、上传影像图像、打印报告或胶片等;诊断中心医师通过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对各成员单位上传的影像图像进行集中阅片并书写、提交影像诊断报告,并回传给各成员单位信息系统。(2)异构模式:依托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或第三方资源平台,建立标准、安全、稳定、高效、统一的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和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使用设备自带或原有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县域卫生专网或加密的互联网把存储在本地前置服务器的影像数据和图像上传到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存储,中心诊断医师通过统一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进行集中阅片和书写、提交影像诊断报告,并回传到各成员单位的前置服务器,由各成员单位原有的医学影像系统从前置服务器上读取

7、诊断报告,通过原有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回传到各成员单位信息系统,并打印医学影像报告或胶片给患者。如没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成员单位可以使用中心统一提供的医学影像检查系统按统一模式进行使用。三、工作职责和任务(一)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各项制度。(二)诊断人员。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根据业务能力和相应资质进行工作分配和业务授权,由具备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阅片、书写诊断报告;由中心具备较强业务能力或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医师负责报告审核。(三)报告时限。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提供24小时诊断服务。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进行影像采集并将检查图像上传中心后,在正常工作时间内,cr、dr检查原刚(

8、下同)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报告书写,45分钟内完成报告审核;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等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报告书写,90分钟内完成报告审核;急诊报告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报告的书写和审核;报告经审核后立即发回上传成员单位。非正常工作时间或疑难病例报告时间可适当延后。对诊断出具有危急值特症和胸痛特症的病例,按危急值应急处置流程及时处置并及时通知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完善相关台账登记及痕迹资料管理。(四)疑难病例。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诊断医师或审核医师如遇疑难病例时,由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人组织中心人员进行病例会诊和讨论,形成最终的诊断意见并完善相关台账登记及痕迹资料管理,由

9、中心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对疑难病例给予报告签发并最终审核。(五)质量管理。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诊断医师和审核医师承担检查图像质量的监督责任,对于影像诊断质量不高或质量有问题的图像有权要求各成员单位操作技师重新采集图像并上传,在此过程中,操作技师应严格按照中心要求进行操作。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内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诊断质量进行质控。(六)统一标准。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有责任促进实行县域医共体内统一的影像技术、检查和诊断操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为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影像检查管理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各成员单位医学影像建设标准和业务模式差异性问题。(七)数据挖掘。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定时对影

10、像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以获得实时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诊断结果和各项指标进行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县域医共体及时做出疾病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干预等提供科学依据。(八)培训考核。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要在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的同时,定期组织对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从事影像采集工作的操作技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特别针对操作人员空白的成员单位,中心要积极帮扶,通过短期进修、集中面授、远程示教等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尽快填平补足,确保具有影像设备的成员单位都保证有一名影像操作技师,保证所采集的影像数据质量,为数据的上传诊断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中心应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并把培训学习资料录制整理成视频后供各成员单位操作技师或医师下载学习;定期对诊断医师、审核医师进行业务考核,对报告诊断正确率、报告修订率等进行统计,作为影像诊断资格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九)数据管理。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有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对上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