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完整版_第1页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完整版_第2页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完整版_第3页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完整版_第4页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 、健脾益肾 、养阴清热 。虚 补实泻,或平补平泻。 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方义:带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 加减:湿热下注:中极、次髎;脾虚湿困:脾 俞、足三里;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肾俞、太 溪、命门。 操作: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1、刺络拔罐:十七椎 、腰眼、八髎 2、耳针:内生殖器、肾上腺、神门、 脾、肾、肝、三焦 3、电针:带脉、三阴交 4、穴位注射:三阴交 药物:黄连素注射液 临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先行妇科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灸治 疗。 年龄在40岁以上的妇女,带下赤黄,应首 先排除恶性肿瘤。 忌过度进食生冷寒凉

2、食品,如蛤蜊、蛏子、 河蚌、田螺等。 第八节 妊娠呕吐 一、概述 定义:妊娠早期(612周)以反复出现恶心呕吐、 厌食,甚至闻食即吐、食入即吐、不能进 食和饮水为特征 。 一般认为与妊娠早期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的刺激及孕妇的精神过度紧张、兴奋、神经系 统功能不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与肝、脾、冲、 任之脉气升降失调有关。 二、临床表现 以妊娠早期反复出现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 闻食即吐、食入即吐、不能进食和饮水为主症。 分轻、中、重三度。 辨证分型: 脾胃虚弱:神倦嗜卧 肝胃不和:精神紧张或抑郁不舒,嗳气叹息 痰饮阻滞:呕吐痰涎或粘液,体盛身倦 三、治疗方法 (一)基

3、本治疗 治则:健脾化痰、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脾胃虚 弱、痰饮阻滞者针灸并用,肝胃不和者只 针不灸,均平补平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方义: 加减: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肝胃不和:期门、 太冲;痰饮阻滞:三阴交、丰隆;眩晕者:百会、 风池;神倦嗜卧者:百会、气海;厌食:中脘、 天枢、里内庭;少寐、多梦、心悸者:心俞、神 门。 操作: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1、皮肤针: 2、电针: 3、耳针:肝、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4、穴位注射: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足三里 药物:10%葡萄糖注射液 或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临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妊娠早期,胞胎未固,针治取穴不宜

4、多,进 针不宜深,手法不宜重,以免影响胎气。 为防止脱水,应保持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平时 宜多吃一些西瓜、生梨、甘蔗等水果。 剧烈呕吐者,注意静脉输液,防止电解质紊乱。 第九节 胎位不正 一、概述 定义:指孕妇在妊娠7个月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 胎位异常。 正常胎位:枕前位:胎位背朝前胸向后,两手交 叉于胸前,两腿盘曲,头俯曲,枕部最低。 胎位不正:横位、斜位、臀位和足位。 与肾虚寒凝、脾虚湿滞及肝气郁结有关。 二、临床表现 妊娠7个月以后,产科检查发现胎儿在子宫体的 定位不是枕前位,有斜位、横位、臀位、足位 等 。 辨证分型: 肾虚寒凝:腰酸腹冷,面色白光白 脾虚湿滞:形盛体胖,四肢乏力 肝气郁结

5、:烦燥易怒,胁肋胀痛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益肾暖胞、健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理胞宫气血 。 酌用灸法,补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至阴、太溪、三阴交 方义:至阴为矫正胎位之经验穴 加减:肾虚寒凝:气海、肾俞;脾虚湿滞:阴陵泉、丰 隆、足三里;肝气郁结:太冲、期门。 操作:孕妇排空小便,解松腰带,坐于靠背椅子或半仰 卧于床上。至阴穴以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520 分钟;也可用小艾炷灸,每次710壮;太溪、三阴交 针刺平补平泻(肾虚寒凝、脾虚湿滞者可加温针灸)。 每日12次,至胎位转正为止。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电针:至阴、太溪 。 疏密波中弱度刺激1015分钟 。 临床需

6、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灸矫正胎位不正疗效确切。多数人观察 统计其成功率达80%以上,一般3次左右 即可纠正。但是把握治疗时机比较重要。 最佳时机是28-32周。 针灸治疗后,指导孕妇作胸膝卧位1015 分钟,能提高和巩固疗效。 第十二节 产后乳少 一、概述 定义:以产后哺乳期初始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症。 病因病机: (1)素体虚弱,或产后营养缺乏,气血亏虚, 乳汁化生不足虚 (2)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乳络不通,乳汁不 行实 二、临床表现 产后哺乳期初始,乳汁分泌量少或乳汁全 无,乳房发育正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型: 气血亏虚:面色无华,头晕目眩 肝郁气滞:乳房胀满而痛,善太息 三、治疗方法

7、(一)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气血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以足 阳明经腧穴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 方义:少泽生乳、通乳常用效穴 加减: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脾俞、胃俞、三 阴交;肝郁气滞:期门、内关、太冲。 操作:膻中穴向两侧乳房平刺11.5寸,乳根向 乳房基底部平刺1寸左右。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1、电针:乳根 2、耳针:胸、内分泌、肝、脾、肾 临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灸治疗产后乳少疗效明显,多数2-3次 见效,一周即可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安全。 第十四节 不孕症 一、概述 定义:指育龄妇女结婚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 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而不受 孕者

8、;或曾有孕育史,又连续2年以上未 再受孕者。 原因:中枢性的影响、全身性疾患、免疫因素、 卵巢局部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阴道因 素等。 病因病机:肾虚胞寒、冲任血虚、气滞血瘀、痰 湿阻滞。 二、临床表现 排除男方不育和女方自身生殖系器质性病变等因 素,女性在与配偶同居并未避孕的情况下2年未 孕。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等。 辨证分型: 肾虚胞寒:腰酸腹冷、带下清稀、性欲淡漠 冲任血虚:面黄体弱、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气滞血瘀:经前乳房及胸胁胀痛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面色白光白,口腻纳呆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益肾暖宫、调和冲任 、行气活血、化痰导 滞 。酌用灸法,虚补实泻。

9、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 方义:次髎、秩边 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调经助孕 加减:肾虚胞寒:肾俞、命门、神阙;冲任血虚: 气海、血海;气滞血瘀:太冲、膈俞;痰湿阻滞: 丰隆、阴陵泉。 操作:次髎、秩边要求针尖朝向前阴方向刺入 23寸,有针感向前阴放散为佳。 三、治疗方法 (二)其他疗法 1、隔药灸法: 2、耳针:内分泌、肾、内生殖器、 皮质下 临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治疗前必须先明确诊断,以排除男方及生理因 素造成的不孕。必要时作有关辅助检查,以便 针对原因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疗程相对长些。 第十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一、概述 定义: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潮热汗出,阵 发性面颊红赤,五心烦

10、热,或头晕耳鸣, 失眠心悸,感觉和情志异常等证候。 流行病学:约25的妇女症状较重,影响生活和 工作,需要治疗。其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2年, 长者可达20余年。 中医学认为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为其 本,心肾不交、心火内扰、肝肾阴虚、肝阳亢盛、 脾虚不运、脾肾阳虚等则为发病的主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月经及生殖器变化:月经周期紊乱,外阴、阴道、 子宫、输卵管、卵巢、乳腺等组织逐渐萎缩。 精神神经症状:情绪多不稳定,易激动、紧张, 忧郁,烦躁,易怒、好哭,常伴有失眠、疲劳、 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等。有时感觉过敏或感 觉减退,出现头痛、关节痛或皮肤麻木、刺痒, 蚁行感等。 植物神经、心血管

11、症状:阵发性潮热,汗出,时 冷时热。伴有胸闷、气短、心悸、眩晕或短暂的 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二、临床表现 辨证分型: 心肾不交:心悸怔忡、潮热汗出、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肝肾阴虚:心烦易怒、潮热汗出、腰膝酸软、 口干舌燥 脾肾阳虚:脘腹满闷、嗳气吞酸、腰酸肢冷、 大便稀溏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益肾宁心、调和冲任、疏肝健脾、畅达情 志。脾肾阳虚者针灸并用,补法;心肾不 交、肝肾阴虚者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或 补泻兼施。 处方:百会、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 方义:关元补益元气,调和冲任 加减: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心俞、神门、劳宫、 内关;肝肾阴虚、肝阳亢盛:风池、太冲、涌泉; 脾肾阳虚:气海、脾俞、足三里。 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