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健康1_第1页
环境污染与健康1_第2页
环境污染与健康1_第3页
环境污染与健康1_第4页
环境污染与健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污染与健康第一章 绪论n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n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n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环境n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n人的自然环境尚有大小和内外之分 自然圈层与物质循环 n生物圈:通常指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面层n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n全部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n土壤和岩石构成地壳层称为岩石圈 n这四个圈层组成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化学物质循环 n1.水循环n自然界的水储量巨大,分布广泛。在太阳能和地表热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水蒸气,进人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又凝结

2、为雨、雪、雹等回地面,周而复始。这种水的循环在全球范围内(大循环)和各个地区内(小循环)不停地进行着。 2.碳循环 n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也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n在环境内各个圈层中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 .n绿色植物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借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食物关系(食物链)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n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放回大气。动、植物残体中的碳经微生物分解(生物体腐败)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排人大气 3氮循环 n氮是构成蛋白质及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n大气中的氮气(N2);海水中的溶解氮

3、;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其余形式的氮则处于不断地复杂变化、流动和交换过程中n 其他物质循环 n 磷循环: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经风化淋溶而进入河流,然后汇人海洋并沉底,直至地质变迁成为陆相而再次参加循环,故一次循环需数万年。然而在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中存在两个小的局部磷循环。人类开采和使用磷肥、农药、洗涤剂等对磷的自然循环有影响。 硫循环 n陆地和海洋中的硫通过生物分解和火山爆发等,以H2S、硫酸盐和SO2形式排人大气;大气中的硫通过降水、沉降、表面吸收等作用,回到陆地和海洋.n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冶炼过程、石油炼制等释放大量S02,干预硫的自然循环而造成污染. 氧循环 n由于氧的含量丰富和性质活泼,因

4、而环境中到处有氧(游离态或化合态),故其自然循环是很复杂的。上述各种循环中都包括了氧,因而也表现了氧循环的一部分。实际上各种物质的循环都是相互关联的。n由于参与循环的物质仅是该物质总储量的很少部分,所以各物质总体循环一周所需时间很长n如水需200万年,氧需2000年,二氧化碳平均停留300年,经生物圈循环时间约1020年,氧则需600年。 人与环境的关系 n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是紧密相关的 n生物圈中,人类是最活跃、有生机、最具影响的因素 n人类与其他生物体有着根本的区别,她并不完全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通过劳动能控制环境,改造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为人类服务的 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

5、系统的平衡 n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n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共同的 n无数个大小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了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 n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但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可表现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环境问题 n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n自然界发生变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作用.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虫灾;流行病、地方病等自然灾害.n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n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如现代工业发展所产生大量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6、,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环境退化问题.环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 n 广义地说,当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原有状态时,就是受到了“污染”。 n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然界的污染物可以通过“自净”作用得以恢复 n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甚至是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叫做环境的污染。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n大气的组成 n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n大气的结构n大气与生命的关系n大气污染n大气的污染源n大气污染物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 n大气圈的主成分是空气,另外还含有少

7、量水气、尘粒和其他微量杂质 n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09)、氧(20.95)、氩(0.93),三者共占整个空气的99.9。空气中CO2含量只占0.03,此外还有一些稀有气体(氦、氖、氪、氙)和CH4、NO2、SO2、CO、NH3、O3等,它们总共也不过占0.1 降尘和飘尘n大气中的固体悬浮粒子主要来自工业烟尘、火山喷尘和海浪飞逸的盐质等。粒径较大者称降尘,几小时可落到地面,粒径小的(小于10m)称为飘尘,可在大气中飘荡数年n 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n气体组分在大气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达百万年以上。这与组分的性质,在大气中的储量,以及迁出或循环的途径等有密切关系 n

8、可以认为大气是各种气体和微粒组分的“储库”。某组分x在储库中的总输入速度(Fx)和总输出速度(Rx)是相等的 n组分的停留时间长,即使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组分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储量的影响也不明显.n相反,若组分停留时间短则其储量对输人(出)速度的改变就很敏感 大气的结构 n大气的总质量约3.91015吨,只有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n由于重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垂直分布很不均匀,其质量的一半集中在离地面5km以下, 90集中在30km以下。n根据大气物理性质(温度、扩散、电子密度等)垂直分布的待征,可将大气圈分为许多层次。如以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9、 对流层n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层,其厚度在中纬度附近为1012km;赤道附近为1618km;两极附近为89km。n特点:1.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平均降低0.6(或6km),所以对流层上部的气温为零下50左右n2.气体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75以上,水气的90集中于该层中。因此,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雾、降水等)。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和变化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n3.气体强烈的上下对流 .当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时,污染物则难以扩散而容易造成污染事件 平流层 n处于地面上1250km区域。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由下而上逐渐升高,平流层顶的温度达到最高值(273K) n特点:空气水

10、平移动占显著优势.大气是稳定的 n污染物进入此层,只能形成一薄层气流随地球旋转而运动,甚至可停留多年n在高度为1535km范围内,形成厚度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 ,臭氧有吸收太阳光能力,致使平流层气温随高度而增加 中间层 n距地面5085km范围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的空气更加稀薄,气温又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至中间层顶(85km高度附近)的气温可降低到63103(中纬度上空)。这与臭氧浓度减小有关 热 层 n高度在85500km范围的大气圈称为热层。这一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85km处63至160km处达200左右)。由于太阳紫外线和宇宙线的作用强烈,使热层和中间层空气分子变成离子的现象得以

11、发生,因而又将601000km高度范围叫做电离层 n这种高空中原子和分子氧和氮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远紫外部分(波长小于200nm)的能量,并将能量变成热是热层气温增高的主要原因 n大气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的化学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图21),二者都是辐射穿过大气被吸收的结果。 大气与生命的关系 n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机体时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一般成年人每天约需呼吸一万升空气,相当于13.6公斤n重。大约为一天食物重量的十倍,饮水重量的三倍。一个人几周不进食,几天不饮水尚可生存,如果绝断空气几分钟就要死亡。n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还是氧和氮 n氧是人体的生命元素。在人的生活过程中,时刻不停地n从空气中

12、吸入氧气,呼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 大气污染 n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由人类活动引进或扩散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性质以及在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n根据大气污染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将污染分为四种情况:(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污染、涉及多个地区的广域污染以及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全球污染。 大气的污染源 n大气污染来源有三类 :n1.煤、石油、天然气、木柴等燃烧 n2.工农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在焚毁处理时 n3.各种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有害气体 n污染源可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 :n固定源:大

13、气污染物质来自某些固定单位或地点 n流动源是指交通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虽然规模小,又分散,但数量庞大,来往频繁,而且具有流动性特点 汽车的污染物 n由燃料箱、汽化器、曲柄箱以及尾部废气管等处排出,以尾部排污量为最多n主要污染物有CO、NOx、HC以及铅化合物n废气中污染物的成分与燃料,发动机类型和行驶车速等多种因素有关 n一辆燃烧汽油的小轿车每天约排出CO 3公斤,HC 0.20.3公斤,N0 x 0.050.15公斤 汽车的污染物-铅n由于汽油中常常加有四乙基铅作抗爆剂,汽车废气中有铅的污染物。据估计,抗爆剂中70的铅随废气排入环境,其中40颗粒较大的迅速沉降,其余60以微尘

14、形式长期漂浮在大气中。n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汽车引起的铅污染浓度可达0.6-1.0微克立方米。在公路上空,空气中含铅量最高为50微克全方米,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发达国家城市空气中铅的污染90以上来自汽车废气 苯并芘n汽车废气中还含有少量致癌的多环芳香烃,其中以3,4-苯并芘毒性最剧。据报道,燃烧每立方米柴油约排出0.09克苯并芘 n3,4苯并芘苯并芘致癌,但在酸性环境中很容易被破坏n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发现:从童年起,从事打扫烟囱的工人,工作15-25年后患阴囊癌而死亡。n1915年日本生物学家富泽和市川,以煤焦油涂兔耳内侧,每周2-3次,数月后证实具有致癌作用。这是人工第一次用化

15、学方法致癌成功的例子n1933年库克从煤焦油分离出强致癌物质,定名苯并苯并芘芘 n轮船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它的载重量大,成本低廉,因此世界的航海运输业十分繁荣。轮船的燃料是煤和柴油,它的排污量仅次于汽车。在船舶集中的港口码头,它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内河运输中,轮船排放的污物对空气的影响更大些 n在经济发达国家,航空运输业非常繁荣,机场上空飞机起降频繁。飞机经过的空间,除了噪声干扰外,其排出的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影响。n飞机排出的污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粉尘大气污染物的组成 n一般把由N2、02、稀有气体等恒定组分和C02(320ppm)、水蒸气(4以下)等常态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

16、叫做“清洁空气”。n而将含有来自天然源与人为源的一定浓度的不定组分(CO、S02、NOx,碳氢化物、颗粒物等)的大气叫做污染空气”n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那些含量和存在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以致对人体、动植物和物品危害达到可测程度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一氧化碳 n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其中由汽车等产生的C0量约占55左右nCO浓度在1以下,被认为对大气不会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C0的浓度大于1,特别是在空挡时排放量最大nCO的有害影响并非直接化学反应所致,而是以比O2大200倍以上的优势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络血红蛋白而引起窒息。这种效应是可逆的,及时吸人新鲜空气可破坏这种结合而不致于在

17、体中积蓄 一氧化碳的转化n罗宾(Robbins)等曾证明大气中CO含量几世纪未变,说明人为源对背景CO水平的影响甚微。这一事实表明,大气中的CO存在着巨大的消除途径。nCO不溶于水被雨去除的可能性很小,CO被大气中浓度很低的氧化剂(0、O3、NO2等)氧化成CO2的速率极慢,也不可能产生重要影响。n现发现土壤中微生物(真菌)能大量地将CO转化为CO2n另外向平流层扩散并与自由基反应而被清除 二氧化硫 n人为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和含硫矿物的燃烧。煤的含硫量约为,0.55,石油则为0.53,其中绝大部分为可燃性硫化物,燃烧时主要生成S02,只15氧化成S03 n低浓度S02(10Ppm以下)的危害主要

18、是刺激上呼吸道,较高浓度(100ppm以上)时会引起深部组织障碍,更高浓度(400ppm以上)时会致人呼吸困难和死亡。特别是大气尘粒与二氧化硫共存的协同作用对人的毒性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在颗粒表面S02易氧化为SO3进而与水蒸气形成硫酸雾的缘故,这种酸雾达0.8ppm时,人即难以忍受。 二氧化硫的转化n大气中S02的平均停留时间约为36.5天,它主要是通过降水清除或氧化成硫酸盐微粒后再干沉降或雨除,此外,土壤的微生物降解、化学反应、植被和水体的表面吸收等都是大气S02的去除途径。 氮氧化物NOx n在对流层中氮氧化物主要指N0和NO2 n全球N0的总发生量每年约为4.78亿吨。其中90来自天然源

19、,主要是大气中NH3的氧化和土壤中含氮物的微生物分解等。人类活动排放的N0仅占10。nNO2 主要由N0氧化而来n人为源中主要是矿物燃料在工业窑炉和汽车内燃机中的高温燃烧过程 n一般产生的NOx中99是N0, NO2仅占1左右。值得指出,N0的产生主要并非燃料中各种氮化物的分解氧化,而是空气中的氮和氧在高温条件下的直接化合,少量N0进一步化成NO2 n如汽车内燃机中吸入的空气与燃料(汽油)的比例不同,燃烧火焰的温度就不同 n空-燃比低,燃烧温度低,尾气中C0和HC多而N0少 ,空一燃比增高N0就随之增多n故汽车在空挡或减速时尾气中N0含量多在80ppm以下,而在加速时可高达10000ppm。n

20、燃煤电厂废气中的N0含量约为30020000ppm 氮氧化物的危害与转化nNOx不仅能由呼吸进入人体肺部,引起支气管炎或肺气肿,还能和碳氢化物生成光化学烟雾。此外, N20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n大气中的NOx除被土壤和植被吸收外,一般经气相或液相化学反应,最终转化成HN03和硝酸盐而去除(最终归宿) 碳氢化合物 n人为五大来源为;汽油燃烧、焚烧、溶剂蒸发、石油蒸发和运输损耗、提炼废物。n由于碳氢化合物人为排放总量的40来自美国,因此美国人为源占总产生量比例高达34,其中半数以上来自交通运输n汽车废气排出的碳氢化合物数以百(种)计,但主要是排量相当的两类;烃类如甲烷

21、、乙烯、乙炔、丙烯、丁烷等;醛类如甲醛、乙醛、丙醛、丙烯醛和苯甲醛等。此外还有少量芳烃和微量多环芳烃致癌物如苯并(a)芘 碳氢化合物的危害与转化n一般碳氢化合物对人的毒性不大。甲醛和丙烯醛是刺激性物,长时间接触0.15ppm甲醛能引起催泪现象,然而一般空气中远末达到这一浓度。碳氢化合物中的烯烃;以及醛类等。它们在空气中的反应可能形成危害较大的二次污染物。n碳氢化合物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主要有土壤微生物活动,植被的化学反应、吸收和消化,对流层和平流层化学反应,以及向颗粒物转化等。光化学氧化剂 n光化学氧化剂是由排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NOx和HC),在阳光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包括

22、:臭氧、二氧化氮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能使碘化钾溶液释放出碘分子的氧化性物质。n臭氧(03)是它们的代表者,一般约占氧化剂浓度的90%以上的背景浓度值一般在0.010.06ppm范围。 危害n当大气中氧化剂浓度为0.10ppm时就能刺激眼睛,主要是PAN和甲醛的作用0.30ppm时可刺激鼻、喉,0.51.0ppm时引起肺功能变化。PAN和03是植物毒性物质,扰乱生态系统。此外,氧化剂可使橡胶老化、脆裂,染料褪色等n03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约0.25年,它是依靠在植被、土壤、雪和海洋表面上的化学反应而被清除的 碳氢化物的氧化与光化学烟雾 n碳氢化合物(烃类)在大气中能被氧化剂氧化,特别是与0

23、H基的氧化反应最为重要。烃类可被氧化成醛、酮、醇、酸、烯等n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会生成二次污染物。人们把这些参与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n光化学烟雾。因1946年首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矾又叫洛杉矶型烟雾。这种烟雾有别于煤烟烟雾(伦敦型烟雾)。n是在强日光、低湿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强氧化性和刺激性的毒雾(呈浅蓝色) n光化学烟雾会刺激眼睛,流泪,恶心,头晕等气溶胶 n气溶胶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所形成的稳定体系.微粒的粒径大多是在0.00

24、210m范围 n它们不象气态分子那样服从气体分子运动规律,但也不会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沉降,具有所谓胶体的性质故称气溶胶。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气溶胶系统.大气中颗粒物质的直径一般为0.001100m范围 颗粒物分类n按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可分为:n(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 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n (2)可吸入颗粒物(Partic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易被人吸入呼吸道和远距离扩散。又称为飘尘。n (3)

25、降尘:指直径D在10100m的颗粒物。能够依其自身的重力作用而沉降下来。n在环境科学中,习惯上把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作为气溶胶(Aerosol)的代名词而通用 n按照颗粒污染物成因不同,气溶胶分为n分散性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形成微小粒子,分散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n凝聚性气溶胶则是由气体或蒸气(其中包括固态物升华而成的蒸气)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微粒,而形成的气溶胶 气溶胶的形态n根据颗粒物的物理状态不同将气溶胶分为n固态气溶胶烟和尘(Smoke and dust) n液态气溶胶雾(fog)n固液混合态气溶胶烟雾(Smog) 固态气溶胶烟和尘n由矿物粉碎加工

26、和燃料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形成的固态气溶胶即为烟和尘n如煤烟(碳粒)、铅化合物烟气(汽车排气)、煤粉尘、水泥尘末、飞灰(不燃性固体微粒)、铁粉等。由于烟多由高温升华、挥发的蒸气凝结或不完全燃烧过程形成的,故粒径较小一般0.1-1m n而粉尘多由机械过程产生,粒径较大,通常在1-7m之间 液态气溶胶雾n雾:由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液态气溶胶n大气中水蒸气过饱和时,水发生凝聚作用便会产生雾.雾的液滴直径为230m,液滴数目为50100个cm2时形成薄雾,500600个 cm2 时形成浓雾 固液混合态气溶胶烟雾n由固、液两种微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叫烟雾 n霾雾(haze)就是由细尘和

27、薄雾混合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n由煤尘、二氧化硫和浓雾相混合并伴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叫伦敦型烟雾 nHC和NOx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叫洛杉矶型烟雾 n它们统称为化学烟雾。烟雾微粒的粒径一般小于1m 气溶胶的来源 n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n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S02、N0 x,HC等)之间,或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或其他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 n由天然源和人为源排出的H2、NH3、S02、N0 x,HC等气体污染物转化形成的二次颗粒物约占气溶胶每

28、年全球排放总量的54-71。其中细颗粒的8090都是二次颗粒物,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甚大 气溶胶的危害n降尘在空中停留时间短,不易吸入,故危害不大n可被吸入的飘尘因粒径不同而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大于5m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小于5m的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胞。0.01-1m的飘尘在肺胞内的沉积率最高 n进入呼吸道的飘尘往往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粘膜、肺胞,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长期作用导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n硫酸雾侵入肺胞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而导致死亡,故硫酸雾的毒性比气体S02的毒性要高十倍以上n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会造成人体中重金属的累积性慢性中毒 n含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进

29、人人体后可能造成组织的癌变 n细粒子的危害较大不仅表现在可吸入性上,有毒污染物细粒子的含量大大高于粗粒子n气溶胶粒子具有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是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将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如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生生态系统等 n气溶胶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倘若气溶胶从大气中完全除去,大气因缺少凝结核则水滴不能凝聚,大气湿度可高达400,这将形成长期干旱之后继大暴雨的局面,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节 酸雨n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n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使土壤变酸,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使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酸化,污染饮用水源。危害渔业生产(

30、PH值小于4.8时鱼类就消失);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危害人们的健康。 n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 n降水的化学组成最早命名酸雨的人 n英国科学家史密斯,1852年化验分析了英国工业城市曼 彻斯特附近的雨水成份,发现雨水中含有硫酸、酸性硫酸盐, 硫酸铵、碳酸铵等成分,认为是受大气严重污染造成的。史密 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酸雨存在和研究酸雨的科学家。他 对酸雨进行了20年的研究和调查,于1872年编著并出版了 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首先采用“酸雨”这一 术语。历史上的重大公害事件(大气污染) n1873、1880和1891年,英国伦敦发生三次由于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死亡人数共

31、计约一千八百名。这种煤烟毒雾也叫做伦敦型毒雾。1909年,格拉斯哥由于这类烟雾又造成一千零六十三人死亡。 n1893年起,前后五十年左右, 日本足尾铜矿由于冶炼硫化铜矿排出废气、废水,危害农田、森林,使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n1930年12月,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因硫化矿冶炼厂、炼焦厂、化肥厂等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粉尘蓄积在大气中,引起几千人呼吸道发病,约有六十人死亡。n 1943年以来,美国洛杉矶不断出现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是由大量汽车排气形成的,有时滞留市内几天不散,使多数居民眼红、喉痛、咳嗽,严重时还造成死亡。这就是所说的洛杉矶型烟雾。n1948年10月,在美国多诺

32、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等工厂排出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粉尘,蓄积在深谷的大气中扩散不开,使当地居民的百分之四十三,约六千人患病,十七人死亡。n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因家庭取暖用煤排出煤烟粉尘在浓雾中蓄积不散,居民感到胸闷,并有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发生,四天内死亡达四千人。1956、1957和1962年又相继发生同类毒雾事件,共死亡约二千余人。n 1953、1963和1966年,美国纽约发生三次毒雾事件,使六百余人死亡。n1964年以来,日本东京地区由于工业和交通废气充斥街头,造成气喘、头痛、眼花、慢性支气管炎、结膜炎等疾病流行。1970年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整整持续了一个夏季,发生了

33、整批学生晕倒的事件。n 1954年以来,日本川畸市因工厂废气污染大气造成气喘病患者约一百八十人,死亡二人。n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因石油化学工业废气和燃烧重油产生的废气,含重金属屑的粉尘污染大气,造成哮喘病患者约五百一十余人,死亡三十六人,是为有名的四日市气喘病。同期,大阪市此类气喘病患者约达六百九十余人。据1972年日本官方统计,患者达六千三百七十六人。 n海湾战争,造成科威特200口油井燃起的黑烟遮天 蔽日,燃烧的大火持续时间之长令世人罕见,致使海湾及其周 边地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据报导,科威特下午两点上街开车 要打亮前灯,居民出门得靠手电寻路,人们饱含着有害的二氧 化硫及碳氢化合物的

34、污染。 .城镇空气污染最重的时候 n城镇大气污染的程度,与季节气候及每天人们的生活活 动有关,一般是夏、秋两季,空气最清洁污染最轻,冬季和春季 的头两个月空气污染最重。一天中,中午和下午空气较清洁, 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较重。其中晚上7点和早晨7点左 右为污染高峰时间。当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时,天空中形成 逆温层,象一个盖子一样压在地面上,各种污染物不易扩散。 一般在晚间和冬春季逆层较厚,影响地面污浊的空气稀释 和扩散,因此空气污染最重。 室内空气污染 n据加拿大一 个卫生组织对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些新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 示,有68的病因是由于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n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人

35、体污染,人可以排出25种 有毒物质,成人每小时呼出25升二氧化碳,人体的排汗、排 气、不洁的衣物食物也会造成室内的污染。少数人吸烟也是室 内污染很重要的因素。 n现代化的室内装饰,人造板、胶合板、壁 纸、各种涂料、化纤地毯等,都会释放出醛、苯、酚类有害气体。 室内办公设备及家用电器,也会形成严重的室内污染。据德国 专家指出,电视机的“放毒”现象必须引起警惕。厨房内煤气、 液化石油气、燃煤、也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油烟、一氧化碳和氮 氧化物。美国环保科学家发现有11种有毒化学物质浓度高出室外, 其中6种是致癌物质。 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情况由由16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组成子站组成

36、,分布于整个珠,分布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江三角洲地区。其中10 个个监测子站由广东省境内有监测子站由广东省境内有关城市的环境监测站运作,关城市的环境监测站运作,3个位于香港境内的子站由个位于香港境内的子站由香港环保署负责,另外有香港环保署负责,另外有3 个区域子站则由广东省环个区域子站则由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运作。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运作。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 2005 年年11 月月30 日正式启用并向公众日正式启用并向公众发布区域空气质量指数发布区域空气质量指数时均标准 0.50日均标准 0.15年均标准 0.06 时均 日均 年平均值 超标率

37、 超标率 麓湖公园(广州) 0.00% 1.15% 0.053万顷沙(广州) 0.00% 5.38% 0.073天湖(广州) 0.00% 0.59% 0.032荔园(深圳) 0.00% 0.30% 0.027唐家(珠海) 0.01% 4.76% 0.051顺德党校(佛山) 0.03% 10.68% 0.086惠景城(佛山) 0.66% 19.14% 0.106东湖(江门) 0.00% 0.29% 0.037城中(肇庆) 0.00% 4.79% 0.067下埔(惠州) 0.00% 0.00% 0.021果湾(惠州) 0.00% 0.00% 0.014豪岗小学(东莞) 0.11% 8.91% -紫马岭(中山) 0.00% 5.03% 0.059荃湾(香港) 0.00% 0.23% 0.026塔门(香港) 0.00% 0.00% 0.018东涌(香港) 0.00% 0.28% 0.028时均标准 0.24日均标准 0.12年均标准 0.08 时均 日均 年平均值 超标率 超标率 麓湖公园(广州) 0.19% 5.49% 0.060万顷沙(广州) 0.01% 2.1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