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_第1页
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_第2页
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_第3页
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_第4页
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扩声系统调整与扩声系统调整与声学测试技术声学测试技术声频工程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一、扩声系统调整一、扩声系统调整系统调整的原因:l1 电声系统与建声系统的匹配l2 前后级系统信号匹配扩声系统组成框图扩声系统组成框图电声系统与建声系统的匹配电声系统与建声系统的匹配l使用频率均衡器、反馈抑制器等l对某一扩声场所建筑声学特性进行补偿 吸声性能过差的 进行衰减 吸声性能过好的 进行放大 补偿人耳听力特性l用途:平衡音色、找出大致的回馈频段的幅值,改善传输频率特性前后级系统信号匹配前后级系统信号匹配l使用 压限器、反馈抑制器、激励器、噪声门、声激励器、混响效果器、延时器等 压限器压限器 l调整压缩阈

2、值、压缩比、压缩时间及释放时间 用途:防止大动态信号的失真防止大动态信号的失真l根据信号特点选择适当的转折电平,太高不起作用、太低会降低信噪比。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增益转折点 阈值电平调节阈值电平调节 调节原则为保证全部信号不削波。l动态范围不大的信号(语言、交谊舞曲、古典音乐)2:1左右。l动态范围较大的信号(流行音乐、迪斯科音乐、摇滚音乐)4:15:1。l无固定数值。需要一些音乐修养。 压缩比调节压缩比调节 l节奏速度较慢的信号对应较长的压缩时间与恢复时间,保证节目音尾得到完整性与丰满度;l节奏速度较快的信号对应较短的压缩时间与恢复时间;l但需适当,过短会出现信号停顿现象。 压缩启动时间与恢复

3、时间压缩启动时间与恢复时间l无明确数据参数,调节量有三个: 激励电平调节、频率调节、混合深度调节。 用途:增加高次谐波,美化音色。 声激励器声激励器 噪声门 对进入噪声门的不是很强的噪声信号进行处理。当信号较小而噪声变得明确时噪声门将信号和噪声都进行很大的衰减,使没有明显的噪声往后传送。 混响效果器 延时器 自动对啸叫频率进行抑制。l啸叫产生的机理:啸叫实际上是扩声系统由于存在正反馈而产生的振荡。按照振荡形成的原理,一个系统只有在满足下述两个条件时才能形成振荡,即振幅平衡条件(振幅增益大于0 dB)和相位平衡条件(相位为同相位)。 反馈抑制器(反馈抑制器(1)l避免措施:破坏任一条件。l通常为

4、破坏振幅平衡条件,即降低增益。l原因:破坏一个相位的平衡条件后常常会造成另一个相位平衡条件。 反馈抑制器(反馈抑制器(2)综合措施:l改善建声条件(可能的条件下)l选择较为具有平坦的频响特性曲线的传声器及扬声器l尽量减少在用传声器的数量(每增加一个传声器就会增加一个潜在的威胁)特别是流动传声器更视为危险杀手。 反馈抑制器(反馈抑制器(3)l一般反馈抑制器每个通道有多个滤波器(如12个),可根据情况设置。针对固定传声器可设置9个固定较容易产生啸叫的频率点,其余3个作为动态滤波器。l当应用于移动式传声器时,上述设置不尽合理,应少设固定频率点而增加动态滤波器。l此时针对移动传声器最好能对单个的音箱进

5、行音量调节,当传声器接近某一音箱时适当降低该音箱的音量也是减小啸叫的一种有效手段。 反馈抑制器(反馈抑制器(4)l使用反馈抑制器不能完全避免啸叫,首先应该在声场设计方面采取措施。l在保证听音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扩声增益。 反馈抑制器(反馈抑制器(5)扩声系统声学测试技术扩声系统声学测试技术l声学测试系统组成 测试传声器 声学分析仪(采集器、分析软件、 计算机) 测试发声设备传声器的选择传声器的选择l较稳定的声压灵敏度l较为平坦的幅频特性 有精度要求!达到2级以上采集器的选择采集器的选择l专用声学测试分析仪l数据采集卡l专业声卡l板载声卡 同样有精度要求 满足相当于II型声级计的要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

6、l众多 Smart live、Spectra LAB等 分析仪自带软件测量条件测量条件l扩声系统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测试时系统应按照测量标准进行调节,达到标准的要求,且测试过程中不应再调节。l 测试时厅堂内测点的声压级至少应高于厅堂总噪声15dB,混响时间及再生混响时间测量时信噪比至少应满足35dB的要求。最好进行空场及满场条件下测量,难以满足时,也可以仅进行空场条件下的测量。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1)l所有测点离墙1.5m以上,距地面1.2m,混响时间测量时可以在1.2m 1.6m,有楼座的厅堂,测点应包括楼座区域。对于舞台或主席台有扩声的场所,测点还应包括舞台区或主

7、席台区。l对于对称厅堂: 测点可在中心线的一侧(包括中心线附近)区域内选取。 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最大声压级、系统失真和反射时间分布的测点数宜选全场座席的0.5%,且最好不得少于8点(无楼座场所不得少于5点),测点的分布应当合理并有代表性。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2) 声场不均匀度的测点数不得少于全场座席的1/60。它可以是中心线附近,左半场(或右半场)再均匀取12列。每隔几排进行选点测量。对于大型场所,为减少测量工作量,测点数可适当减少。 混响时间及再生混响时间的测量,空场时不少于5点,满场时不少于3点。满场测点一般应与空场测点一致。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测点选取应符

8、合的条件(3) 总噪声及背景噪声测量只在空场条件下进行。测点选取同上条。 混响时间及反射声时间分布测量时可增设舞台上的测点。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4)l对于非对称厅堂:应增加测点。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测点选取应符合的条件(5)测量项目测量项目l1、传输频率特性;l2、传声增益;l3、声场不均匀度;l4、最大声压级;l5、总噪声级;l6、语言传输指数(STIPA)(选做) ;l7、早后期声能比、混响时间(选做)。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 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声输入法、电输入法)l厅堂内各测点稳态声压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声压的幅频响应。(声输入法)l厅堂内各

9、测点稳态声压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设备输入端电压的幅频响应。 (电输入法)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输入法声输入法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电输入法电输入法测点布置示例测点布置示例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输入法声输入法l稳态声压的平均值计算方法: 根据Lspl.n将各测点处相同1/3倍频程的声压声压取算术和后,除以测点数。式中: P0-基准声压,P0=2*E-5 Pa; Pn-频率在测点n上测得的频带声压。0.lg20PPLnnspl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输入法声输入法l求出:式中:P0为基准声压,P0=2*E-5 Pa; Pn为该频率在测点n上测得的频带声压。

10、20/0.10nsplLnPP l该频率稳态平均声压PF等于各测点上测得的频带声压的算术平均值, PF=(P1+P2+Pn)/N 式中:N为测点数。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输入法声输入法l将各频率的平均声压按下式取算术平均值,得出传输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声压PF.AVER: PF.AVER=(PF1+PF2+PFn)/N1式中:PFn 为各1/3倍频程(或1/1倍频程)频带平均声压;N1 为1/3倍频程(或1/1倍频程)频带的个数。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输入法声输入法l再将平均声压换算成稳态声压级平均值 0.lg20PPLaverFaverF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声

11、输入法声输入法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电输入法电输入法l平均声压级的计算方法: a)设测点数为N,第n个测点F频带的声压级为LF.n,则N个测点的平均声压级为: (a)NLNnLNFnF120.10lg20lb)设第i个频带的平均声压级为Li,则传输频率范围内的各频带平均声压级:l (b)l为整个厅堂各个频率的声压级合成为总声压级。为整个厅堂各个频率的声压级合成为总声压级。此处无频率表征此处无频率表征1120.110lg20NLNnLAVERFi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电输入法电输入法l以b式计算得到的平均声压级作为0dB,(如 80-8000Hz),以a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作为本

12、厅堂的频率响应。l以a式结果与b式结果做差,评价其传输频率特性。l电输入法计算例频率传输特性测量频率传输特性测量电输入法电输入法传声增益测量传声增益测量l传声增益是指扩声系统达最高可用增益时,厅堂内观众席各测点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系统传声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l测量系统框图与声输入法测频率传输特性一致l使扩声系统增益达到自激临界点后下拉6dB。传声增益测量传声增益测量l在规定的传输频率范围内,按1 / 3 倍频程(或1 /1倍频程)中心频率逐点在观众厅内各测点上及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分别测量声压级;然后求出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上述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稳态声压级的差值,即为全场传输频率范围

13、内的传声增益,以dB 表示。传声增益测量传声增益测量l按式a计算厅堂内各频带稳态平均声压级,与传声器处的各频带稳态声压级进行比较。l计算例测量总结厅堂的平均某一频带声压级由各个测点的频带声压级转频带声压级转换为声能后进行算数平均换为声能后进行算数平均,再取对数求其声压级作为厅堂该频带的声压级。Lp1(500Hz)Lp2(500Hz)Lp3(500Hz)Lp4(500Hz)Lp2(500Hz)能量求和再求平均传输频率特性传输频率特性 EXECL计算表运算详解计算表运算详解 第一步第一步 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进行能量转换的预处理进行能量转换的预处理 能量转换能量转换单一频率下各个测点的能量平均值单一频

14、率下各个测点的能量平均值各测点能量平均值至声压级的转换各测点能量平均值至声压级的转换全频带能量求合及声压级全频带能量求合及声压级以全频带的声压级作为基准线,以全频带的声压级作为基准线, 画出画出4 dB容差容差线及各频带声压级。将频带声压级与全频带的声线及各频带声压级。将频带声压级与全频带的声压级做差得到传输频率特性曲线。压级做差得到传输频率特性曲线。传输频率特性曲线传输频率特性曲线传声增益传声增益 EXECL 计算表运算详解计算表运算详解与传输频率特性相比仅最后计算有差别与传输频率特性相比仅最后计算有差别 传声增益结果计算传声增益结果计算以传声器处的稳态声压级作为基准,将厅堂内各频带稳态声压

15、级与前者做差,其差值为该厅堂的传声增益。声场不均匀度测量声场不均匀度测量l声场不均匀度定义为: 厅堂内(有扩声时)观众席处各测点稳态声压级的最大差值。l测量原理框图见图2或图3l测量信号用1/3倍频程粉红噪声。l测量通常在1 kHz和4 kHz分别进行;对声学特性要求高的场所,宜增加100 Hz和8 kHz的测试频率。 声场不均匀度测量声场不均匀度测量 频率(频率(Hz) 位置位置 声压级声压级(dB)1.0 k2.0 k4.0 k第第1点点70.2 69.4 66.5 第第2点点73.2 70.5 66.4 第第3点点72.7 72.0 68.3 第第4点点70.2 72.1 70.1 第第

16、5点点74.1 71.9 68.7 不均匀度不均匀度3.9 2.73.7 minmaxminmaxminmax声场不均匀度测量声场不均匀度测量l1 kHz,5个点的最大差值为74.1 - 70.2 = 3.9 dBl 2 kHz,5个点的最大差值为72.1 - 69.4 = 2.7 dB l4 kHz,5个点的最大差值为70.1 - 66.4 = 3.7 dB 最大声压级测量最大声压级测量l最大声压级定义为: 扩声系统完成调试后,厅堂内各测量点产生的稳态最大声压级的平均值。测试系统框图见图3(宽带噪声、电输入法)最大声压级测量最大声压级测量l测量步骤:l将宽带粉红噪声信号直接馈入扩声系统调音台

17、输入端(线路输入口);l调节噪声源及扩声系统输出,使扬声器系统的输入电压相当于系统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设计功率的电平值,当声压级接近90dB时,可用小于十分之一的设计功率;最大声压级测量最大声压级测量l用测量系统在规定厅堂测点上进行测量;l按式a的方法进行平均,并按设计使用功率进行修正,得到使用功率的最大值。最大声压级测量最大声压级测量式中:PSY-设计使用功率 PCY -测量使用功率 LFAVER -测量使用功率的最大声压级 LMAX-设计使用功率时的最大声压级CYSYFaverPPLLlg10max扩声系统总噪声级扩声系统总噪声级l总噪声级定义为: 扩声系统达到最高可用增益,厅堂内各测量点扩

18、声系统所产生的各频带的噪声声压级(扣除环境噪声影响)平均值,以NR曲线评价。噪声声压级平均值按式a 的计算方法得到。 测量时,厅堂内的设备如通风、空调、调光等产生噪声设备全部关闭。扩声系统增益控制置于最高可用增益位置,系统传声器不接;以200 等效电阻代替。背景噪声测量背景噪声测量l背景噪声定义为: 扩声系统不工作时,厅堂内观众席处各测点室内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混响时间测量混响时间测量l混响时间定义为: 室内声音已达到稳定状态后,停止声源,平均声能自原始值衰减到百万分之一(60 dB)所需时间。混响时间测量混响时间测量l混响时间测量一般只做空场测量,条件允许宜做满场测量。l测量频率不应少于以下6个倍频程频率: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如有必要,应增加频率间隔为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l测点选择,满场时不应少于3个,空场时不应少于5个。非对称性厅堂应适当增加测点。混响时间衰变曲线示例混响时间衰变曲线示例l绝大多数情况下,厅堂混响时间很难测得声压级完整衰减60 dB 的时间历程曲线,因此通常可使用从最高声压级衰减-5-35 dB(T30)或衰减-5-25 dB (T20)之间的衰减曲线的范围来决定衰减斜率,进而由此进行推算出衰减60 dB所需的时间(即T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