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_第1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_第2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_第3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_第4页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言一、何谓世界经济? 是指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信贷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不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简单的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连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世界经济则是以整个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世界经济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世界经济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 世界经济的内涵(注意三个要点):n 1、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简单相加,而是个有机整体;n 2、不等同于国际经济

2、;n 3、是个历史范畴。二、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n 1、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揭示其运动发展规律;n 2、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一般发展趋势;n 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n 4、对不同类型国家国民经济的研究。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基础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一)萌芽时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 地理大发现-英国产业革命 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3、,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葡萄牙贵族瓦哥斯·达伽马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3)意大利人里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4)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于1519年至1522年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

4、海岸南下,绕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黑奴三角贸易示意图:(二)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 - 19世纪70年代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确立 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工业化,那么工业化的结果促使国际分工不断发展深化。 产业革命中的机器:蒸汽机车和纺纱机19世纪70年代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得以确立,纳入世界市场中来的国家越来越多,流通的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各国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三)世界经济最终形成期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

5、革命20世纪初 交通、通讯业的大发展解除了世界经济形成的桎梏,世界市场涵盖了整个世界; 国际资本的流通完善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二、20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上半期, 世界经济被战争和经济危机所困扰,呈现倒退和停滞状态。 两次世界战争共持续12年,经济混乱和恢复期为3年,三次危机和萧条为11年,经济高涨仅为6年。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短暂的战后恢复,世界经济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1、世界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国际贸易迅速发展3、国际资本流动加快4、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第二节 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

6、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一、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n 荷兰为中心:16世纪末17世纪末n 英国取代荷兰:1819世纪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美国一手握着美元,一手挥舞原子弹,成为西方国家的债主和霸主,资本主义世界中唯一的超级经济大国。 (二)第二个时期(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前期)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上升;欧共体的建立和初步发展,都成为动摇美国经济霸权的重要力量。(三)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美、欧共体和苏联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赶的多极化世界造成这一转

7、折的关键因素是欧共体的第一次扩大(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及其发展。(四)第四个时期(1992年后)美、日本和欧共体三足鼎立的格局东欧剧变后苏联退出经济大国行列,最终确立了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美、日、欧盟世界三足鼎立的多极化格局依然存在,但是美国的快速发展和新的经济强国的成长(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使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一)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globalization泰奥多尔·莱维特Theodore Levitt “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

8、散”。 -谈市场全球化哈佛商报1985年经济全球化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的、极度活跃的、剥夺睡觉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 劳克斯·施瓦布 美国学者A·麦格鲁: 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包含着社会概念)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通过这一过程,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个地方的个人、社群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资本、人员、知识、影像、交往、犯罪、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以及信仰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跨国的网络、社会运动和关系,实际上已扩展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系统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

9、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国家疆界对社会活动和关系而言已不重要了、继续区分社会经济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国内的和国外的,已经不太重要了。 OECD的定义:经合组织(OECD,1990年):指生产要素以空前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的配置。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其他领域的全球化或是经济全球化的延伸,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我们给的定义: 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

10、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v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v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v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v 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v 作为历史范畴,它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v 世界经济作为一个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融合不断加深的过程,大体

11、上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地球村”就是对全球化最形象的概括和写照。经济全球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v 这一过程,不仅使国家的经济边界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让渡和延伸。由于市场和生产已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民族国家的经济行为日益成为因变量,国内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包括大公司、公共权利机构必须考虑其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制约因素。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正在让位给全球参与者共同构建的世界经济。

12、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v (1)地位不对称。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v (2)决策权不对称。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v (3)后果不对称。 (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分析v 战后以来,促使经济加速全球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4、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三)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

13、列高速火车。 雷纳托·鲁杰罗Renato RuggieroWTO首任总干事1.贸易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表现为贸易总额及总量的迅猛增长、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贸易手段的日益先进、贸易制度的进一步规范等方面。2.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 3.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资金得以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间自由转移;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4.人力资源的全球化表现为世界移民规模的增大、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正面影响:

14、1、有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最优配置,提高世界经济效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各国可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这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加速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美国、日本和欧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和产业传递过程,使世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3、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使国际关系更为协调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意味着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相互渗透、依存和融合,意味着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从而在客观上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

15、敌对关系”、“仆从关系”日益发展为“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变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二、负面影响:1、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2、发达国家废弃物越境转移 1.发达国家将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农药生产部门、化工原料加工部门、染料生产部门等等。 2.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有毒有害废物转移到既无有效检测手段,又无有效的安全处理措施的发展中国家。据报道,OECD国家所产生的废物,至少1/10是越境转移处理的。3、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4、全球性公害问题突出v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v 如

16、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现行国际机构和国际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获益最大;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会加快其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如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错过了发展机遇,则有可能陷入“贫困化陷阱”。经济全球化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融入全球化的洪流中,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目前,经济全球

17、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发现)和技术革命(生产手段、方法等技术上的重大改革,是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飞跃 ) 第一次科技革命Ø 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1543年。Ø 标志:太阳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机械自然观Ø 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

18、#216; 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 Ø 第二次科学革命始于19世纪初Ø 标志:能量转换与守衡定律、电磁场理论、原子分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说的提出Ø 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Ø 标志:电力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 Ø 第三次科学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 Ø 标志:量子论、相对论和基因论的提出 Ø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Ø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945 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

19、时代;1955 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 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阶段;1975 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1985 1995,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v 1、全面性和世界性;v 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v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v 4、各国政府加强了支持和干预力度;v 5、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0、日益突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以下的特点: 1、战后的科技革命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前两次指示涉及个别领域,只发生在动力部门和加工部门,而战后的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和领域,包括海陆空各部门。也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前两次源于英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果也基本上被欧美少数国家垄断和享用,但这次虽然美国在一些领域领先但涉及20多个发达国家,很快也传到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全球。2、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加快了。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

21、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如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六年,晶体管为三年。这说明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3、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和发现在战后科技革命中起了先导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技术方面的革新,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战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4、劳动工具变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自动控制系统,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实现。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Solow)的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资本(i)+劳动力(k)+科技进步(t)用公式表示为:y=at

22、+k+l 移项,得:at=y-k-l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at/y×100%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一、基本概念介绍1、产业的划分产业原来指的是哪些生产行业,即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使用价值的行业才是产业,那么只有农业和工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新部门不断出现,从原有农工业部门分离出来,但却是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部门,所以谁能创造产值谁不能就不好划分了,因此产业和非产业的界限就逐渐模糊了,现在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都属于产业的范围。国际上最普遍采用的就是三次产业分类法:一产业就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

23、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即加工业;三产业为一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交通、通讯、贸易即商业、银行、保险、水电邮政、文教体育医疗等公用事业、旅游科研、信息咨询等新兴的行业。v 2、基础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如电力、石油、煤炭、钢铁、机械装备等。v 3、支柱产业:一般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较大产出或就业份额,对现阶段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持作用的产业。v 4、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动地位的产业,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5、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

24、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价值指标:各产业部门产值 GDP(GNP) 就业指标:各部门就业人数 总就业人数二、战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产业高度化(产业重心)第一产业由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转变到第二产业由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转变为第三产业三、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2、产业结构软化:p90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 从广义上说,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高技术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网络、电子控制和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

25、产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将成为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的高技术化倾向。 .服务化 这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在为企事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融合化 v 融合化,就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将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经营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多种经营或跨行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混合化”成为大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这也推动了产业结构融合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结构融合化也反映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向。 .国际化趋势v 在跨国公司、

26、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为了消除国际摩擦和追求经营的合理化,在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领域,都在实现国际化。 v 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经济关系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融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产业空洞化趋势v 产业空洞化一词最早出现于B.布鲁斯和B.哈里逊所著的美国的非工业化一书中,该书将其定义为: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v 经济影响:引发结构性失业现象第二篇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全球性问题经济增长有限论n 亚当斯密: 经济增长会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而停止 n 李嘉图: 当地租上涨到边际土地

27、的产量只够支付雇工的工资时,资本家利润等于零,则经济处于静止状态。 麦多斯的世界经济模型n 世界经济体包括人口、不可再生资源、农业、工业、污染五个子系统,每个要素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是一种指数函数关系。n N=N0(1+r)k第四章 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史无前例的创造性和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与日俱增,是当代社会的两大突出特征。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节 世界人力资源及人口问题人力资源: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能力的人。1、人口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逐渐放慢的过程;2、世界人口绝对数量越来越大3、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增速很不平衡思考题:世界人口的增长给世界经济发展

28、带来哪些负面影响?n 1、人口过快增长使地球资源消耗加速,并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n 2、人口增速不平衡导致南北经济差距加大;n 3、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不仅加大了自身经济发展负担、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会增强自身的两极分化;n 4、发达国家人口的缓慢增长甚至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造成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加重。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集区:三、国际人口的迁移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 )国际人口迁移量迅速增大 ;n 近20年来每年在以约600万人的增长速度递增。n 国际移民组织2010年11月29日发布2010世界移民报告:全球跨国移民总数已达2.14亿。报告指

29、出,近年来全球跨国移民数量增势明显,由2005年的1.91亿增至目前的2.14亿。报告预计,照此速度,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4.05亿跨国移民。(2)、国际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战前流向: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战后流向: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3)劳务输出规模越来越大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范围内输出的劳工超过.亿人口,接近世界总人数的2.3%,每年劳务输出人数约3000-3500万人次,年劳务贸易总额约1.2万亿美元 (4)人才外流 发达国家提供的高薪、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骨干移向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5)国际难民增多n 联合国

30、难民署公布的2006年全球难民趋势报告称,至2006年底全球难民总数达到990万,比上年增加14,这也是2002年以来全球难民总数首次出现增长。这其中还不包括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430万巴难民,如果加上这一部分,总数超过1400万。而如果算上在国内无家可归者以及遣返后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的人员,总数将达到3290万。 四、世界人口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和科学文化素质(成年文盲率、入学率、每万人科技人员数量)第二节 世界的自然资源和资源危机自然资源中水、土地、矿产 、森林和生物等,它们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受到各个国

31、家的关注。 一、水资源全球总贮水量估计为13.86亿km3,但其中淡水总量仅为0.346亿km3。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淡水量0.3%。² 国际标准: 人均每年10007000m3为缺水上下限² 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少,约为2220立方米。全国668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400多个, 严重缺水的有108个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² 1)控制人口增长;² 2)

32、改变观念,切实把水作为一种稀有资源来管理;² 3)运用高新技术,节约工农业用水;² 4)合理规划污水排放,减少污染;² 5)发展水产淡水业² 6)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 1、土地资源总量:² 面积:在全球51000万km2总面积中,陆地占29.2%,约14900万km2。2、土地资源的质量:陆地面积中大约有 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 20%属于干旱区, 20%为陡坡地, 10%的土地岩石裸露。 世界粮食生产² 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粮食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8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² 土地

33、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粮食产量都较高,如中国、美国和印度,2000年这三个国家粮食产量占世界的48.3%。其中,占全世界人口不足5%的美国,其粮食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6.8%,贸易量占35%。粮食危机对人的基本生存权构成直接威胁,引发社会混乱和政治动荡,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世界能源² 特点:² 1、生产总量不断增长,且略大于消费量;² 2、能源生产分布:各国产量差异大 美国能源产量最多,中国、俄罗斯、沙特、印度、加拿大、英国、伊朗、印尼、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等产量也较多。 中国2004年一次能源生产量12.87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的12.51%

34、,居美国之后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3、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 能源消费:² 1、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² 2、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² 3、各国能源消费量差别较大主要原油出口国:沙特、独联体、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尼日利亚、阿联酋;主要原油进口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中国、加拿大等。“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代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 1.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² (1)本代人的公平。

35、8; (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之间的公平。 2.协调性原则 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但并非只包涵经济增长。还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人类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 3.共同性原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践上的分歧发达国家在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下,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维持性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选择重点在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的赶超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条件²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²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²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

36、高人口素质;²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²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²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到目前为止,世界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虽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恶化,但其危害性和危险性已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在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了协调行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绿色消费正在兴起,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呈现曙光。 第三篇: 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协调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Inte

37、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n (1)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n (2)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n (3)投资周期长、风险大;n (4)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n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非股权参与式n 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n 按

38、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n 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战后FDI的发展特点:n FDI规模日益扩大(见表6-1 );n 投资来源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呈多样化趋势(见表6-2);n 投资方向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n 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不断变化(见表6-4 )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P182n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n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n 3战后

39、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n 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节 跨国公司及其全球策略一、跨国公司的界定较流行的定义标准:n 1结构性标准:分支机构地区分布标准、生产或服务设施分布标准、所有权标准n 2营业绩效标准:公司在海外的生产、销售、利润及拥有的资产与雇员的绝对数额或占公司总额的百分比n 3行为标准:公司领导层的经营与决策行为的战略取向与思维方式联合国的界定:第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有经营实体,不管它们采取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第二,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

40、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第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承担责任。 我们的界定: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n 跨国公司的数量倍增,但分布不平衡;n 跨国公司的生产与销售规模空前扩大;n 跨国并购 、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n 跨国公司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n 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41、n 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n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n 4、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n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四、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策略n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n 转移定价策略当产品从甲国向乙国转移时,甲国征收的所得税很高,把转移价格定的低些。这样,就可降低公司在该国的利润,从而减少在该国应缴纳的所得税。当产品从甲国向乙国转移时,如乙国关税较高,并且是从价税,那么,公司就将转移价格定得很低,以减少应缴纳的税金。如果某国实行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严格限制或征税,则跨国公司在向该国的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产品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的低些,以减少在该国的利润,

42、避免利润汇出时的麻烦,也可少纳税。如果某国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得低些。 第七章 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所谓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一、国际金本位制(Classical Gold Standard)w 历史时期:19世纪80年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w 形成基础:是在英国、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德国和美国实行国内金本位制的基

43、础上形成的。国际金本位制的内容:w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w 2、各国货币汇率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所决定w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w 1、黄金供应量不能保持与世界生产同步增长;w 2、一国为了实现外部平衡,要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w 3、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缺乏必要的国际机构监督二、布雷顿森林体系w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一次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次会议确定的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44、就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2、主要内容:w 美元与黄金共同作为国际储备;w 实行双挂钩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w c . IMF在成员国之间融通资金。双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本缺陷特里芬难题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单独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若发行储备货币的国家对外贸易顺差其便无清偿力释放;相反,若逆差世界各国对该货币的信心动摇。 顺差一无清偿力释放逆差一货币信心动摇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大规模的美元危机最早爆发于 1960 年,

45、其后在 1968 年、 1971 年、 1973 年多次爆发。最终,当 1973 年 2 月外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了。第二节 金融区域化及其发展金融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有关国家在货币领域里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货币体系的过程。一、金融区域化的理论基础: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定理: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三难选择”(trilemma) 最优货币区理论:当要素在某一个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他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二、金融区域化的类型 在过去的200年中,世界上出现了很

46、多货币联盟。把政治性质和货币管理性质结合起来,货币联盟可分为三大类: 政治独立的集中型货币联盟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通常是集中型货币联盟,如历史上德国、意大利、瑞士,先完成政治统一,再实现货币联盟,后实行统一货币。再比如美国,全国被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地区,每个地区都可发行美元纸币,但这些纸币按1:1永远可兑换。历史上,货币联盟往往是政治一体化的结果。一旦政治上实现联合,产生一个独立的国家,货币联盟就会随之产生。政治一体化瓦解,货币联盟随之解体,前苏联、捷克斯洛法克、南联盟都是如此。 主权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1865-1926年,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组成的拉丁货币联盟,以及1872-1931年

47、由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主权独立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各国保留自己的铸币权力,政策协调困难,最后以失败告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组成的东非共同体实施了共同货币,但这一努力也仅仅维持了10年 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主权国家可以加入集中型货币联盟,欧元启动前的法国法朗区,比利时和卢森堡货币联盟,以及实行“美元化”的地区都可以看作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联盟内某个国家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外部或内部冲击时,难以采取诸如财政、货币、汇率等政策应对,往往使联盟解体。阿根廷就曾被迫放弃了比索和美元的联

48、系汇率制度。在这类联盟中,只有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货币联盟运作的较为顺畅。欧盟国家的货币联盟也是此种类型的货币联盟三、金融区域化的发展现状w “欧元区”的建立与发展w “美元化”的发展w “亚元区”翘首以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w 广义的政策独立性,指某个国家或经济体依据其经济运行状况来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包括利率的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以及汇率变动等;w 狭义的政策独立性,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如不必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而提高利率。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分类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

49、on)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提出:“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

50、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P248判断OPEC是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别:1、 OPEC不是建立在相邻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的,成员国是以石油优势加入的。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往往包括成员国贸易、金融、工业、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协调合作,而OPEC只是协调石油这一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范围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阶段性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别:1、需主权的让渡2、需建立超国家机构行使权力和职能3、国家通过签订共同的准则、协定主动参与合作二、区域经济

51、一体化的分类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类(1)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2)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3)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或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特惠关税区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 对区内成员国商品贸易征收的关税低于对区外非成员国征收的关税。 例如英联邦特惠制、东南亚国家联盟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FTA:在成员国之间彻底废除了商品贸易中的关税与数量限制,但每

52、个成员国对非成员国仍保持各自独立的关税壁垒。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CU:指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实现自由流动,而且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而缔结的同盟。例如东非共同体和70年代初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CM:是指成员国间除完全废除商品贸易的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移动。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EU:指成员国间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完全自由移动,对非成员国建立共同关税壁垒外

53、,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对涉及本地区发展的重大事项采取共同立场。例如欧盟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CEI:成员国不仅在经济上执行相同的政策,在政治上也采取完全一致的行动,所以既是经济联盟,也是政治联盟。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 二、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三、大市场理论 四、相互依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一)贸易转向效 应(二)贸易创造效 应(三)社会福利效 应(四)贸易条件效 应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1、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大市场效应)2、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3、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4、有利

54、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一)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 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低生产成本的同盟外非成员国进口转为从高生产成本同盟内成员国的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二)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 指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某成员国生产成本高的产品被其它生产成本低的成员国产品所替代,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 影响一国福利变化的主要因素:(1)加入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下降幅度足够大时,则获得净增加)(2)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弹性越大,越有可能获得社会福利的净增加)(3)加入关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