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话题应答现象探讨_第1页
英语话题应答现象探讨_第2页
英语话题应答现象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英语话题应答现象探讨摘要:本文从“直义应答”、“转义应答”和“试探性应答”入手,分析英语交际中的话题应答现象,从而说明话题应答尽管形式多样,但仍然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仍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在日常交际中,除了寒暄之外,发话者总会提出一定的话题来表示其交际意图。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因而受话者一般也会对话题作出一定的应答。话题表述有明有暗,话题应答亦是如此。话题应答形式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直义应答;转义应答;试探性应答。本文结合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和原则,通过实例分析这三类话题的应答现象,从而揭示话题应答的一些基本特征。一、直义应答在日常交际中,受话者一般会对话题作出明确的应答,以方便对方的理解。

2、这种开门见山、不含弦外之音的话题应答方式,我们不妨称为直义应答。直义应答使用频率较高。不过,要说到在哪些具体情况下受话者会作出直义应答,这倒是一个很难完全回答清楚的问题。因为人们对话题的应答毕竟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以下四种语境中受话者一般会对话题作出直义应答。1、陌生人在公共场所得体地询问时间、地点、天气、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等客观存在的情况时。例1A:Excuse me, please. Could you tell me howtoget to the town center?B:First right, second left. You cant miss it.例1

3、是段陌生人问路的对话。A的Excuseme, please.是一种讲究礼貌的召唤用语。Could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town center?则是一种婉转而客气的询问。A的话题表述符合英美社会的讲话规则。随即,B以First right, second left.You cant miss it.作出直义应答。说B的应答是直义的,是因为B的话语不含言外之意,听者无须作出间接推理即可明白其意。当然,假如B不知town center在何处,而以Im sorry. I dontknow.作答,同样也是一种直义应答。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B对A的询问知而不答,情

4、况又会怎样?众所周知,人的言行都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知而不答可被视为一种有失公德的行为,它会伤害问者的感情,引起问者的愤慨。再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有违Leech(1983)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中的得体准则(TactMaxim)和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2、在熟人之间实话实说时。例2A: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evening?B:I usually study. But if theres a new film onTV, Ill watch it .例2是朋友之间的一段对话。纵观全文,不难看出B的应答是直义

5、的。这是因为B的应答直截了当,意思清楚,即使让旁人听了也不会产生任何误解。一般来说,熟人之间,尤其是同学、同事、朋友之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兜着圈子进行应答既不符合Grice(1967)会话准则(ConversationalMaxim)中的切题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Maxim),也不符合Leech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3、在使用Diane Larsen Freeman(1980)所谓的“独权语段”(Unique-Power Discourse)时。”独权语段”指的是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中,权力大的一方与权力小的一方之间所进行的一次对话过程。在“独权语段”中

6、,权力大的一方往往会“居高临下”地提出话题,而权力小的一方则多半会作出直义应答。例3A:What do you want to do?B:I wouldnt mind working in a pub.这则对话发生在职业介绍所。A是工作人员,B是求职者。在这样的场合,B的权力显然要小于A。因此,当A提出话题后,B便直接表述了自己的求职想法。其实,像这种因权力不等而作出直义应答的情况,在诸如医生和病人、老师和学生、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交际中是很常见的。在上例中,我们看到受话者以直义的方式来应答对方提出的直义话题。交际中有时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发话者以间接的方式含蓄地提出话题,受话者仍有可能以直义的

7、方式作出应答。例4A:Its cold in here.B:Im sorry . Ill go and shut the windows.例4是官员A和办事员B在办公室里的一次对话。根据Searle(1975)的说法,A的话语是一种“指令类言语行为”。这点我们可以从B的直义应答中看出。当然,A不用命令句而用陈述句,显然是出于礼貌和面子上的考虑。而B用直义的方式应答话题,显然是由语境中的特定因素所决定的。可见,在“独权语段”中,对权力大的一方提出的话题,无论是直义的还是间接的,权力小的一方一般都会以直义的方式作出应答。(4)心直口快的人说话时。人的性格各异,因而对话题的应答方式会有所不同。就心直

8、口快的人而言,他们易对交际话题作出直义应答。例5H:Wow! What a body on that one!W:I knowImtoo fat. You donthave to rub itin.(Chaika,1983:71)例5是夫妻之间的一段对话。当丈夫在路上看到一位非常漂亮的模特儿时,便对体形发胖的妻子说道:Wow! What a body on that one!知道了语境,不难发现丈夫的话语形式上是个赞美模特儿的感叹句,实质上却是能让对方忖度得出的含沙射影的间接抱怨(妻子不够苗条),这点还可从妻子间接理解丈夫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后所作出的直义应答中得到证实。其实在日常交际中,发话者以

9、间接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话题往往是出自礼貌上的考虑,而受话者如何应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话题的内容、交际的场合和交际双方的关系。在例5中,妻子对丈夫转弯抹角的抱怨颇感不悦,因而心直口快的她以直义的方式作出回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二、转义应答在日常交际中,当受话者觉得对话题无法或不宜作出直义应答时,往往会转弯抹角地作出应答。这种应答方式,我们不妨称为转义应答。转义应答的前提是交际双方应具有一定的共知信息,而且应答者可以预料对方能够通过间接推理来理解其话语的隐含意义。先来看一下发话者直义提出话题,受话者转义应答的两个例子。例6T:What sort of dancing does she do ?P:

10、She wear策略,应答者先搞清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视具体情况再作回答。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见风驶舵式的应答方式(见例10至例11)。但不管是直义应答、转义应答还是试探性应答,只有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和礼貌原则,才能使话语产生预期的交际效果。参考文献:1Chaika, E. Language, the Social MirrorM. Rowley,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1982.2Enkviet, N. E. Coherence, pseudo-coherence, and non-coher-ence A. In

11、 Coherence and SemanticsC. ed. Janola, Ostma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77.3Grice, H. P.(1967). William James Lectures, Harvard University. Published in part as”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C. ed. Cole.&Morgan. NewYork: Academic Press, 1975.41-58.4Larsen-Freeman, D. Discourse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Rowley, M.A.: Newbury Publishing, House Inc., 1980.5Leech, G. Principle of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6Searle, J. Speech Acts M.Cambrid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