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_第1页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_第2页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_第3页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_第4页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方案1 . 评估程序评估程序见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 .评估依据2.1 基本依据1 、评估委托书。2、建设单位提供的征地范围及坐标。3、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4、建设单位提供的的其它有关资料。2.2 法律法规依据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 号,2003.11) 。2、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 号)。3、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 号, 1999.3)。4、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35 号) 。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

2、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 号) 。6、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规定、要求。3 .执行标准1、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18 2006) 。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0 2006) 。4、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 2006) 。5、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 2006) 。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2001 ) 。7、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8、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3、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4 .评估技术方案4.1 前期准备技术方案系统收集评估区内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资料, 系统准备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具体包括:1、国家及地方相关行业法律规范及技术要求。2、评估区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3、评估区社会、经济及人口、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4、建设工程概况、工程前期工作资料。5、与评估区有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图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确定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生作用的特点,确定野外调查的重点和工作量

4、。评估单位分别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厅(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备案及项目备案,备案的同时了解其对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及要求、报告审查及备案的程序等,确保评估单位与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关系,为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2 野外调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 号)及其附件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18 2006)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0 2006)等技术规范及标准,

5、对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主要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比例尺根据甲方要求及评估工作需要确定,调查精度10m。根据各灾种及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分别实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覆盖。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1、危岩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 )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

6、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

7、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2、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

8、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调查填表见附表1。1、调查范围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

9、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

10、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要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

11、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 滑坡进行调查。古 (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4 1。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表4 1标志内容等级类别亚类1圈椅状地形 2双沟同源地貌宏观形态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 化差异平台)形态5不正常河流弯道6反倾向台面地形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微观形态8马刀树或醉汉林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11 明显的产状

12、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老地层12架空、松弛、破碎变动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地层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新地层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变动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19古墓、古建筑变形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变形等21开挖后易坍滑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23古树等被掩埋历史记载访问材料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B BCCC C C C A C BC AB CB C CC B C C C A C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 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

13、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调查填表见附表2。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

14、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 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隋况,坡度、弯曲、粗糙程 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 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

15、流固体物质的分布 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 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 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 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 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8、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42。泥石流

16、沟堵塞程度分级表 表42堵塞程度特 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 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范窄较均匀,陡坎、卡口小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 时间短而少。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 3)中栏目填写要求见表43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表4 3条目填写内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

17、流沟至主河道目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积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哥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一般米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 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判定。沟口扇形地状况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向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计入累计长度。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

18、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堵塞程度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卜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现场调查量测。注: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 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 度。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附表4)。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44。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表4 4易发程度总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等)84 114低易发40 84不易发&l

19、t;40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 内容:1、岩溶塌陷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 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 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 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文档

20、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方向上) ,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 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 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 米的地段。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 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室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

21、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6)搜集建筑物交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调查工作量:预计调查面积为50 Km 2,为复杂区。调查比例尺为1: 2000。调查填表见附表5。本次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主要调查以下内容: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4、发展趋势预

22、测。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调查填表见附表6。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笫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查明笫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 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

23、合分 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 况进行调查。调查填表见附表7。在分析研究工程项目沿线黄土湿陷资料的基础上,对存在黄土湿陷地段的建构物(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等)进行调查,调查建构筑物是否存在地基下沉、 墙体开裂、 路面开裂、路面沉陷等情况。对调查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对重点部位摄影或录像。首先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水位动态资料、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砂土分布特征、 砂层厚度、砂层物质组成等资料,可适当利用勘探工作量,对砂性土进行取样测试和标 准贯入试验,调查工作区范围内是否发生过砂土液化现象。收集地下水动态资料,调查访问建筑物是否有裂缝、不均匀沉降现

24、象,查明软土分 布特征、软土层厚度、软土层物质组成等,可适当利用勘探工作量,对软土进行取样测 试和进行贯入试验。1、每个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进行详细记 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引 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引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 数据;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如采矿引发, 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 布及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引

25、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 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 45、表46、表47。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表45级别滑坡(104m3)崩塌(104m3)泥石流(104岳)巨型>1000> 100>50100100010 10020 50中型10 100110220小型V 10V 1<2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表46级别规模巨型地裂缝长1kmi地面影响宽度 20m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地裂缝长1km 地面影响宽度 310ml或长0 1km,宽1020m小型地裂缝长 1km地面影响宽

26、度3m,或长0 1km,宽10m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表47级别塌陷或变形面积(km2)巨型>101100.11小型<0.14、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和崩塌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4-8和表49。岩溶塌陷体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三级。塌陷体和土洞稳定性评价标准见表410、表411。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表48滑坡 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滑坡 前缘滑坡前缘临空或隆起,坡度 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 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宿 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 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 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前缘斜坡较缓,临空

27、高差小, 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 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 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 其上 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 巩物、植被未启新的变形迹 象滑坡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 显位移迹象,后缘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 缘壁上后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 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滑坡 两侧有羽状拉张裂缝或贯通形 成滑坡侧壁边缘裂缝形成较小的羽状拉张裂缝,未 贯通无羽状拉张裂缝崩塌(危岩体)稳定性野外判别表表49环境条件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地形地貌前缘临空甚至三面临空,坡 度55o,出现“

28、鹰咀”崖,顶 底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 上陡卜缓。前缘临空,坡度 45o,坡面/、 平。前缘临空,坡度45o, 坡回较平,岸坡植被 发育。地质结构岩性软硬相间,岩土体结构松 散破碎,裂缝裂隙发育切割 深,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 不连续结构面。岩体结构较碎,不连续结构面 少,节理裂隙较少。岩土体无 明显变形迹象,后不规则小裂 缝。岩体结构完整,不连 续结构面少,尤理、 裂隙发育。岸坡土堆 较密实,无裂缝变形。水文气象雨水充沛,气温变化大,昼夜 温差明显。或有地表径流、河 流流经坡角,其水流急,水位 变幅大,属侵蚀岸。存在大一暴雨引发因素无地表径流或河流水 量小,属堆积岸,水 位变幅小。人类

29、活动人为破坏严重,岸坡无护坡。人工边坡坡度60° ,岩体结 构破碎修路等工程开挖形成软弱基座 陡崖,或下部存在凹腔,边坡角 40 -60 °人类活动很少,岸坡 有砌石护坡。人工边 坡角40°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表410稳定性分级塌陷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地下水埋藏及 活动情况说 明稳定性差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 微充填改造,塌陷周围 有开裂痕迹,坑底有卜 沉开裂迹象疏松,呈软塑至 流塑状有地表水汇集入 渗,有时见水位, 地下水活动较强 烈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 歇缓慢活动的塌陷稳定性较差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 植被较发育疏松或稍密,呈 软塑至可塑状其下启地下水流 通道,有地下

30、水 活动迹象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的 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 可能复活稳定性好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 塌陷,植被发育良好较密实,主要呈 可塑状无地下水流活动 迹象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 般不会复活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表4 11稳定性分级土洞发育状况土洞顶板埋深(H)或其与 安全临界厚度比(H/ H0)说 明稳定性差正在持续扩展间歇性地缓慢扩展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 动力因素在持续作用,不论其埋深 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稳定性较差休止状态H< 10m 或H/ Hd< 1.0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10m< H< 15 或1.0 v H/HdV 1.5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

31、态,当环境条 件改变时可能复活H> 15m 或H/ Hd>1.5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可能性较 小,一般不具备塌陷趋势稳定性好消亡状态一般不会复活5、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6、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像。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 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对于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填写相应灾种的野外调查表(附表17);对于

32、调查的居民点,填写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8)。2、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中型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对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小型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412)。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表表412死亡人数 (人)受威胁人数 (人)直接经济损失 (力兀)潜在经济损失 (力兀)小型<3V 10<100<500中型31010 100100500500500010 3010010005001000500010000>30> 1000>1000>10000注:灾情分级一一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

33、“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险情分级一一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3、野外记录应采取图文互补方式进行调查记录,用图客观地反映出地形地貌、滑坡裂缝、隆起 等变形现象的空间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测水位埋深等部位,人工边坡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 在灾害体相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 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 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做工作手图。在未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可选测绘局

34、出 版的1: 1万地形图或其它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据己有资料将各类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供野外调查期间使用。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X表示。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 的符号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 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5、清图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对评估区的水文气象

35、、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工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评估区的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平均气温、最冷月份、最热月份,最冷月份平均气温、最热月份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时间)、极端最高气温(时间),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集中月份,最大年降水量(时间)、最小年降水量(时间),日最大降水量(时间),最大积雪深度,季节性冻结深度,风向(年主导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极大风速),年均日照时间,年无霜期天数,年蒸发量等。调查工程项目线路穿越的河流名称、长度、流域面积、径流量、流向、流速、河床沟谷

36、形态、纵坡等。调查评估区地貌类型,最高海拔高程、最低海拔高程,一般相对高差、最大相对高差,地势、坡度,沟谷类型、形态、切割深度,微地貌形态等。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序列、地层名称、分段、岩石类型、出露厚度、接触关系等。列出地层表。调查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及特征、主要地震烈度及破坏程度、地震动峰加速度值、建筑物设防烈度等。列出主要构造特征表。调查评估区水位、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水质,水井、泉水涌水量等。调查评估区不良工程地质地质现象,比如黄土湿陷的层位、厚度、湿陷系数、湿陷量,软土分布范围及特征,岩石风化层厚度,岩石节理、裂隙发育

37、情况,岩石软弱层,岩石物性特征,地基承载力等。调查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地表建筑物、地下建筑物,矿业开发、地表破坏情况等。4.3 室内综合研究分析技术方案根据搜集资料及野外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评估范围、地质灾害类型,对评估区段进行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做准备。1 、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1)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岩上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地形地貌:地

38、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人类工程 经济活动形式与规模。1.1 2)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1.2 3) 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评估重点区段提供依

39、据。1.3 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1.4 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成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各省、区、市的要求,实地调查资料及对搜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确定评估范围。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及对搜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确定地质灾

40、害类型。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区(段)划分及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划分评估区(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1.5 评估报告编写技术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对调查区内地质灾害按灾种分门别类,编号、特征列表,对典型的灾害要用文字、图件、照片详细解剖,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文档

41、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在对地质 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 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1、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和采空 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黄土湿陷、软土

42、触变、沙土液化及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 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2、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黄土湿陷、软土触变、沙土液化及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 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3、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数字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

43、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段。并依 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 施和建议。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 宜性差。见表413。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表4-13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 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

44、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 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 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 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 治难度大。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 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段。4、分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 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根据野外实际调查

45、崩塌危岩体的位置、规模、可能失稳条件、危害范围及损失进行定性评估。滑坡定性评价以地面建筑物及地表变形调查为依据,定量评价则是以计算为主,综合评价应以 宏观判断为主,结合考虑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需注意以下问题:1、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式均匀土质滑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其它情况采用折线滑动法为宜。2、合理的确定计算工况一般情况下可设置现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涉水滑坡尚应有水位工况和水位降工况。3、选择合理的荷载一般建筑荷载可按假定建筑物的分布范围内建筑物荷载均布,每层荷载取2KN5KN,将每层荷载与平均层数相乘的方法计算。此外当有动载时尚应考虑动荷载。4、合理确定岩土计算参数5、

46、取值原则宏观判断为前提,测试结果为基础,工程类比作参考,反演分析作校核。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阶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以宏观判断定性评价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定量评价。滑坡稳定性与失稳的可能性的关系大致可确定为:基本稳定一一可能性小,欠稳定一一可能性 中等,不稳定一一可能性大。泥石流的评估参照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4)中15项因子及标准综合打分后,依据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量化分级标准(表44),作为泥石流易发程度的量化指标。1、岩溶塌陷评估在岩溶塌陷易发区开展工作,工作手段为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和物探等,基本查明第四系岩性、结构,第四系孔隙水位,第四系下伏灰岩的埋藏深度、岩溶发育程

47、度,岩溶水位与动态特征, 场地断裂的位置、性质、活动性等。根据搜集资料、现场调查、综合分析研究后进行定性评估。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采空塌陷评估可利用理论计算法进行采空塌陷预测。( 1)地表移动的延续时间的计算依据国家煤炭局制定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式计算。T = 2.5H0 (d)式中:H0 工作面平均采深( m);T 评估时间与开采结束时间间隔。当TRT总时,认为地表移动变形基本结束,采空区已为稳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当Tv T总时,认为地表移动变形未结束,地质灾害评估等级应根据地表残余变形量来划分,

48、残余变形按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进行计算,其参数选取则根据实测资料或类比法求得,当地表残余变形小于拟建建(构)筑临界变形值或允许变形值时,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当地表残余变形大于拟建建(构)筑临界变形值或允许变形值时,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大。( 2)采空区顶部岩层变形的垂直分带计算矿层开采后,一般上覆岩层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采空区冒落带高度主要取决采出矿矿层的厚度和覆岩的结构,一般为采厚的35 倍。 按煤炭工业局煤行管字2000第81 号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提供的计算公式估算冒落带、裂隙带高度:式中:Hm冒落带高度(m);H li 裂隙带高度(m) ;2 M一累

49、计采厚(m)。采空区冒落裂隙带不再因建筑荷载扰动而重新移动时,最小采深应该大于冒落裂隙带高度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两者之和。当实际采深大于最小采深时,建筑荷载不会使冒落裂缝带重新移动,采空区地基处于稳定状态;当实际采深小于最小采深时,覆岩和地表会再次发生较大的不均匀移动,即采空区地基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3)正在开采沉陷区的评估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根据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确定。移动盆地最外边界以外区域视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介于移动盆地最外边界和危险移动边界区域视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位于危险移动边界以内区域视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移动盆地最外边界

50、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圈定的边界,一般取下沉为10mm 的点为边界点。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当深厚比大于30 或采深大于300m, 停采时间在10 年以上, 地面观测点长观资料表明地面变形已经停止,或附近已有的类似建筑物经长期使用未发生任何变形破坏时,6 层以下建筑物危险性可定为中等,基本适宜;当深厚比小于20,建筑物对地基的影响深度已进入裂隙带或接近裂隙带;场地下方正在开采或停采时间在10 年之内;场地附近地下正在开采,其塌陷区影响到场地;采空区内建设高层建筑物。以上情况下可确定为危险性大,适宜性差。地裂缝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地裂

51、缝通过建设场地的位置与走向;二是地裂缝的活动性;三是地裂缝影响带的宽度及变形分区,建筑适宜性的评价,安全距离和地震效应等;四是采取措施的建议。地裂缝活动影响有一定范围。正确地进行地裂缝带强弱划分和破坏宽度确定,是确定地裂缝建筑物安全距离的前提。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综合确定,并划分强、中、弱破坏带。1、调查地表建筑物损坏,确定破坏宽度。2、据槽探和地下工程等土体中发育主次级地裂缝条数、张开宽度、连续性,确定场地土体宏观破坏宽度,并划出强、中、弱破坏带。3、据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变异分带确定破坏宽度。划出强、中、弱破坏带。4、据土体渗透变异分带性确定破坏宽度。1、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标准确定依据( 1)

52、内陆地区地面沉降所引起的灾害主要发生在沉降中心区,沉降中心的边缘及外围灾害不明显。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的集中开采造成。所以,综合评估综合考虑了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 2)沿海地区(一般指沿海10km 内)地下水开采时间较短,无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地下水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内陆地区地下水开采造成区域水位下降引起。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处于初始阶段,一般不会形成地面沉降的漏斗状中心,基本属于区域性均匀下降。所以综合评估主要参照了预测评估结果。( 3)现状评估重点对评估区已发生的地面沉降情况及由此引发的灾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建立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开采量的相

53、关方程式。山前冲洪积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扇区可不将地面沉降作为地质灾害进行评估。(4)预测评估利用现状评估得出的相关方程式,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中的地下水开采量或预测的地下水位,开展地面沉降的预测。一般地区有2010年、2020年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方案。2、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参考标准(1)内陆地区现状评估标准:累计沉降量小于1000mm为危险性小,10002000mm为危险性中等,大于2000mm为危险性大;预测评估标准:沉降速率小于 40mm/a为危险性小,40 60mm/a为危险性中等,大于60mm/a 为危险性大;综合评估标准:取现状评估和预测评

54、估结果中危险性大者。(2)沿海地区现状评估标准:累计沉降量小于500mm为危险性小;500 1000mm为危险性中等;大于1000mm为危险性大。预测评估标准:沉降速率小于 20mm/a为危险性小;20 40mm/a为危险性中等;大于40mm/a 为危险性大。综合评估标准:取预测评估结果。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来确定评估区内岩土的湿陷类型,依据总湿陷量As的大小划分湿陷性土的湿陷等级见表414。湿陷性土的湿陷等级划分表表4-14总湿陷性 s (mm)湿陷等级 s< 300I (轻微)300< As< 700n (中等) s> 700m (严重)总湿陷量$按下式计算:n s=si hii 1式中:制一一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第i层土的厚度(mm);3考虑侧向挤出和浸水机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