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导论_第1页
皮肤性病学:导论_第2页
皮肤性病学:导论_第3页
皮肤性病学:导论_第4页
皮肤性病学: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皮肤性病学导论定义及范畴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包括各种通过性接触及类似性行为传播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学科发展世界皮肤性病学的发展18世纪中叶以前,外科医师承担皮肤病的诊治18世纪末-19世纪,皮肤病学成为内科学一个分支19世纪末,皮肤病学成为内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20世纪初,皮肤病学独立于内科学之外的临床学科20世纪上半叶,皮肤病学发展极其缓慢20世纪下半叶,皮

2、肤性病学的研究手段不断丰富近几十年,分子生物学等大大推动皮肤性病学发展近年来,皮肤性病学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学科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皮肤性病学在我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最早出现皮肤病的记载。明朝的有关著作集历代皮肤病成就之大成。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皮肤性病学发展一直较为缓慢。50年代以后,我国皮肤性病学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皮肤性病学研究水平迅速提高,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学科发展现状皮肤遗传学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多种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美容皮肤病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学科特点性病学研究的疾病种类有限,病

3、因多与行为有关,是公共卫生问题。皮肤病学研究的内容复杂,病种多达2000余种。皮肤病的命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皮肤病的复杂性与皮肤及附属器所处的复杂病因体系有关。皮肤病和性病科给患者带来巨大影响。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和少许性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或控制手段。皮肤病的病因体系皮肤病性病的影响皮肤性病学的学习专科医师须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医学本科生要掌握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并努力构建知识框架。注意从互联网上获取学习所需资料。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甲等)外,还有丰

4、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5m2。皮肤的厚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及部位差异。皮肤的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部位不同而有差异。皮肤的结构表皮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细胞间有桥粒、半桥粒等连接结构,与真皮之间通过基底膜带相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基底细胞分裂、逐渐分化成熟为角质形成细胞直至由皮肤表面脱落的过程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

5、程。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形细胞构成,胞质嗜碱性。基底层细胞借半桥粒与基底膜带相附着。棘层: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颗粒层:位于棘层上方,通常由1-3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构成,胞质内大量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位于颗粒层和角质层之间,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细胞嗜伊红染色。角质层:表皮最上层,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其数量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位于基底层,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具有特征性黑素小体(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

6、),是合成黑素的场所,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及毛囊上皮中,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具有抗原递呈作用,是皮肤内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麦克尔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间;构成麦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表皮桥粒: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由跨膜蛋白和胞质内蛋白构成;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其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间分离,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半桥粒:是基底膜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朝向真皮侧的

7、不规则胞膜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构成;具有连接真皮和表皮、渗透、屏障等作用,结构异常可导致真皮和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表皮桥粒结构模式图基底膜带结构模式图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全身部位厚薄不一。由浅至深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层之间无明确界限。内有皮肤附属器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成分为主,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交织在一起,丰富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形成致密的板层结构,纤维之间有少量基质和细胞成分。真皮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

8、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脂肪的厚度随所在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皮下组织毛发:被覆皮肤表面大部分区域; 分为长毛、短毛、毳毛;形态分毛干、毛根、毛球;纵切面由内向外分髓质、皮质、毛小皮; 生长周期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其性状及生长与遗传、健康、激素水平、药物和气候等相关。皮脂腺。汗腺。甲。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可产生脂质,由腺泡和短的导管组成;立毛肌收缩促进皮质排出;头面和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皮脂腺一般一生只发生两次,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汗腺。甲。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9、; 小汗腺遍布全身,分泌小汗液,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顶泌汗腺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等,分泌大汗液,受性激素影响。甲。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覆盖在指(趾)甲末端伸面,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其形态分为甲板、甲廓、甲根、甲床等,甲下真皮富含血管;指营养状况、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影响甲的性状和生长速度。皮肤附属器神经:皮肤神经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分为神经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其感觉机制复杂;运动神经来自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支配各种皮肤附属器的活动。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血管:真皮微动脉和微静脉构成乳头下血管丛(浅丛)和真皮下血管丛(深丛);血管大致呈层状分布,与皮肤表面平行,血管间形成丰富的吻合支;不仅有利于给皮肤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