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景与情的共奏高一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关注两篇散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分析作家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和景情融合的手法。 2.感受作家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3.利用本课所学,进行写景片断的写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作家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作家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感受作家的审美趣味,体会两篇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设想:以“景与情的共奏”为专题统领两篇散文进行群文阅读,打破单篇阅读视野局限的藩篱,促使学生形成贯通、比较式的

2、思维,在一个较大的阅读视野进行文学鉴赏。 利用四项学习活动串联起整个教学。先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学习活动一,来驱动学生在预习时熟悉文本,感受散文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美;然后再通过学习活动二、三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加深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民族审美心理等文化意蕴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最后通过学习活动四创设情境进行延展性的文学性写作,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读写/画/析思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品味景、体会情,最后深入体味民族文化,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以任务为核心,让

3、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查阅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朗读全文,选取2-3处喜欢的句段,用批注法,赏析写景语段。 3.采用以诗解文、品析朗读、画游览图等形式品味两篇散文中的景之美。 一、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包蕴万千的大自然时,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可谓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那今天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和朱自清发现美的目光,看看他们笔下的故都的秋和清华园荷塘有着何样的美。 二、学习活动一:游赏自然之美 【过渡语】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多种方

4、式游赏自然之美,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成果。随后我们全班交流。 【师生活动】通过以诗解文、游览图、解说词、品析朗读等形式品味景之美。组内交流成果,全班分享,师生评价(如果有学生没关注到的地方,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老师引导进行思考)。 【过渡语】点评学生发言,大家通过以诗解文、画游览图、朗诵品等形式呈现了你们对于散文中自然景致的个性化解读,很有想法、很有见地,非常好。 【小结】通过大家的解读成果,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朱自清两位名家择取的景致虽大不相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生花之妙笔体现了自然的美,这美是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是朦胧幽静的,飘着淡淡荷香的月下荷塘。 (板书:自然之

5、美)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来初步感受作家笔下的美景以及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并且在分享和交流彼此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来进一步走进作品。 三、学习活动二:发现自然背后的“我” 【过渡语】我们常说景为情而设,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位学者认为这两篇散文背后灌注了“我”情感和审美趣味。陈日亮:“(郁达夫)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的,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ppt展示+老师读强调)王荣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从从

6、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PPT展示+老师读强调) 【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去追寻这自然背后的“我”的情感和审美趣味。请大家独立思考,分别梳理两位作家的情感,体会其审美情怀。板书(“我”:情感、审美趣味) 【学生活动】思考并在全班分享自己的看法。师生评价并补充相关背景,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处。 【教师点拨】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学生可能直接答不出来,通过提问“为什么不爱南国慢、淡、润的秋,爱这淸、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为什么郁达夫没有细写陶然亭、西山、钓鱼台等著名景点,而是注重描写牵牛花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来表现他对故都之秋的热爱?”来引导学生思考郁达夫的审美趣味。(问题设计意图:郁达夫

7、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热爱之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可能察觉不到里面蕴含着郁达夫的审美趣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郁达夫之于秋的两次审美选择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故都之秋这清静悲凉的故都是郁达夫含有雅趣的传统文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在选择表现秋味的景物景物,郁达夫选的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体现了他将平民生活审美化的文人美学趣味,表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故都深处的恬静心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笔下的秋虽清、静但不荒芜,虽悲凉但不哀苦。 荷塘月色朱自清在游览荷塘时,内心初始是不宁静,看到这充满诗意的荷塘和月色后,内心是淡淡的喜悦,他沉浸其中获得了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回到象征着现实的家以后,内心又是淡淡的哀愁。

8、其内心的不平静是因为他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 【背景资料】 故都的秋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3岁,丧父,家境窘迫。17岁,赴日本留学,饱受歧视。两度婚姻失败,两次丧子之痛。46岁,被迫任日本翻译,暗中救助爱国人士。49岁,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作品体现极强的主观色彩。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之后的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

9、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所以朱自清苦闷彷徨又挣扎矛盾。 【小结】通过梳理情感,体会情怀,我们发现这两位作家都把对生命的关照投射到身边的自然之中,使物皆着我之色彩,实现了景情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背后作家的情感,让他们感受作家景情融合的手法。四、学习活动三:民族审美心

10、理 【过渡语】下面让我们继续走向文章深处,探究一个问题: 【问题探究】把秋景写得清静、悲凉是否是郁达夫的独创?描写优雅、朦胧、幽美的荷塘景色是否也是朱自清的专利? 【学生活动】从两篇散文中寻找答案并回答。(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师生明确位于故都的秋的第12段,荷塘月色的第7段和第9段。 【教师追问】你还记得哪些写秋写荷的诗文? 【学生活动】回顾,发言。教师顺势补充相关诗文。 【教师追问】历代的文人为什么都爱写这些? 【教师点拨】写秋之悲凉、写莲之圣美,月之皎洁,其实是千白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积淀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 (板书:民族审美心理) 【教师点拨】这种审美心

11、理是自古以来的文人们都将自我外化,把内在的生命情感外化于自然的万物,物我合一,在自然中将自我安放。所以我们能从他们的笔下读出景之美,品出情之美,感受到民族文化之美。民族审美心理其实浸润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当我们提笔将一刹那的情感流诸笔端时,这种民族审美心理也就随之流淌在我们的写作之中。这种民族文化血液需要我们传承,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自足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力支撑。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向散文深处,体会两位传统文人的民族审美心理在现代散文中的印记,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五、学习活动四:如是我写,尽显其美 【过渡语】无数文化名人曾为青岛留下过美丽的文字,成为青岛宣传的名片。康有为笔下的青岛

12、是“绿树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中国第一。”老舍笔下的青岛是“五月的海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你笔下的青岛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参与以下写作投稿活动,创作青岛宣传新名片。 【微写作任务】青岛地铁8号线将于年底开通运行,这条地铁线客流量大且多以外地旅客为主,是展示青岛的绝佳窗口。现青岛地铁向全市征集“发现青岛自然之旅专列”的图文投稿,选中的相关图文将投放到地铁8号线的车厢内。下面,请选取你所熟悉的某一处青岛自然景致,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融入你的情感撰写在15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参加“发现青岛自然之美专列”投稿活动。 【学生活动】完成微写作任务,全班发言交流自己的微写作投稿。 【设计意图】进行完前三个学习活动后,“趁热打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动手写散文片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