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 点拨与精析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_第1页
2011年高考地理 点拨与精析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_第2页
2011年高考地理 点拨与精析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_第3页
2011年高考地理 点拨与精析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_第4页
2011年高考地理 点拨与精析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7用心 爱心 专心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2011北京文综T14分)图1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第1题。1.该景观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图1【思路点拨】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1)“南天一柱”位于海岸边;(2)高大兀立的圆锥形奇石,像一支神笔直指苍穹。【精讲精析】选A。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具体分析A项海南省是位于大海之中的岛屿,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其基岩海岸遍布全岛沿岸,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海蚀柱景观B项沉积岩一般具有层理构造,图中高大兀立圆锥形的“南天一柱”属于

2、花岗岩C项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图中主要显示的是海岸地貌景观不是热带所独有的景观D项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都适合旅游。(2011广东文综T14分)2.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的判定方法。方法一:根据岩层形态判定,方法二: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判定。本题题干和图形提供了岩层的形态,用方法一判定。【精讲精析】选B。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岩层形态不同,三处的地

3、质构造不同,判定时应避免用“地表形态”作为判定的依据,判定的标准是根据“岩层形态”,具体对应如下表:地点岩层形态判定结论甲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的位移断层乙岩层向上弯曲背斜丙岩层向下弯曲背斜(2011广东文综T94分)3.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能从题干的叙述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做进一步的推断,明

4、确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精讲精析】选C。不同的地表系统是由不同的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本题涉及到的地表形态和成因、分布及结论如下表所示:题干成因分布结论植被退化或丧失植被破坏能生长植被的各种地区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水土流失存在地表起伏的地区岩石溶蚀与侵蚀流水溶蚀石灰岩山区基岩裸露水土流失山区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土地退化农耕区、林区、畜牧区(2011江苏地理T1112单选4分)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4

5、5题。4.图5中、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5.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A.a图 B.b图 C.c图 D.d图【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弯曲状况判断地质构造和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判断所示地形状况。【精讲精析】4选C,5选D。第4题,判断地质构造要从岩层的弯曲状况、新老关系和连续性等方面,若中间老、两翼新则为背斜,若中间新、两翼老则为向斜,若岩层断裂并发生错位则为断层。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处分别为背斜、向斜和断层。第5题,该同学骑自行车行进路程与地形关系密切,由图6中GPS记录的位置分布图得出

6、,甲地到乙地该同学骑自行车开始位移大,接着一段时间是匀速行进,然后位移由快变慢,可推知开始位移大是下坡、接着匀速地形平坦、最后由快变慢地形由缓变陡且是上坡,故为D图。 (2011北京文综T8、98分)图6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7题。 图66.图中A.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前 B.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C.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7.该聚落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思路点拨】准确从图中获取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精讲精析】6选D,7选C

7、。第6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具体分析A项河流所在的地层距今21002300万年,故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后B项处地层是连续的,不可能先侵蚀后沉积C项处21002300万年地层与130150万年地层相连D项河流处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第7题,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自然景观是落叶阔叶林。(2011广东文综T24分)8.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抓住以下的关键点:理解

8、题干中“由淤积转变为冲刷”的含义;明确导致泥沙沉积的因素;【精讲精析】选D。题干中“由淤积转变为冲刷”的含义包括(江苏段长江)流量加大和泥沙沉积量减少两层含义。A、B、C选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反,D选项正好反映了由于1985年前后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导致下泄的泥沙量减少,没有沙源,所以江苏段长江的冲淤状态“由淤积转变为冲刷”。(2011江苏地理T78单选4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图3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910题。9.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A.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地坡度最陡C.地分布有茶园D.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10.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

9、能是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突破口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由等高线数值、分布(疏密)判断地势高低、河流流向、坡度、农业分布、观赏瀑布位置及两地等高距等知识。【精讲精析】9选C,10选A。第9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内容分析A项图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线平直),由等高线数值确定地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河流是自东北流向西南B项由、地等高线分布可知,地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C项图中30N可知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地海拔为300400米,等高线较稀疏,为丘陵,适合茶园布局D项仰视瀑布才能体会其壮观,地位于瀑布的上游,观赏是俯视,不是最佳

10、位置第10题,考察路线经过的最低海拔为100200米、最高海拔为400500米,相差四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高差h为:(n-1)dh(n+1)d(n为相差等值线条数,d为等高距),故300h500,符合条件的只有450米。(2011浙江文综T348分)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图1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112题。 图111.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C、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12.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A、甲、乙 B、甲、丙 C、乙

11、、丁 D、乙、戊【思路点拨】解决本题主要是分析清楚题干中隐含的条件:“台风过后”,“观测溪谷”。同时应该注意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和等高线的判读规律。【精讲精析】11选D,12选B。第11题,因为是“台风过后”,测量本次台风的降水量已经不可能;溪谷中的蒸发量不是学生实习能够测量的出来的;但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测到溪谷所在地的坡度和因洪水过后形成的堆积物颗粒的大小。第12题,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可知甲、丙两地位于山谷;溪谷发育在山谷中,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自然在山谷中,而乙、丁、戊三地位于山脊。13(2011海南地理T2110分)读图7,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10分)【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1)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界线应位于海沟附近。(2)板块交界处容易出现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精讲精析】该图中既有等高线又有等深线,应是大洋板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