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2 第4讲 人民版_第1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2 第4讲 人民版_第2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2 第4讲 人民版_第3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2 第4讲 人民版_第4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2 第4讲 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用心 爱心 专心1(2011高考广东文综卷)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A。从时间上分析,题目记述日记为阳历1913年,而日记依然使用宣统年号、阴历;从日记内容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后社会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列强却“蚕食鲸吞,日甚一日”,可见作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从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作者只是记录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D错误;从日记中“来拜年者”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

2、同”可知C错误。2(2011高考安徽文综卷)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析:选A。材料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了它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正是基于对这一不足的认识,陈独秀等人发起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弥补之。这一评价是对辛亥革命不足的正确认识,B项与题干相反,不正确;C项仅从积极的方面评价,不符合材料的含义;材

3、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中肯的,基本符合历史事实,D项不正确。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选A。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逐渐形成了全盛的局面,B项表述错误;传统士绅的抵制和未获得西方的支持是太平天国兴起时就存在的因素,不能解释洪

4、秀全后期要求尊孔的原因,C、D两项错误;太平天国后期逐渐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孔孟之道是维护这一制度的最好工具,这是洪秀全尊孔的最深层原因。4(2010高考全国卷)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解析:选B。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征。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由材料信息可知,陈天华认为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皇帝和官员分别是为东家服务的舵工、水手;东家可以解雇舵工和水手,即百姓可以解雇皇帝和官员

5、。因此可知陈天华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正确,尽管天赋人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材料并未涉及;C项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与“人民”的共主关系;D项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5(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右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选A。本题考查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形势。漫画中的“葫芦”喻指四川保路运动,“瓢”喻指湖北武昌起义,它预示着清朝统治面临崩溃,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故A项符合漫画的主旨。漫画题目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说明保路运动尚未被镇压下去,故B项错

6、误。“瓢儿又起来了”说明武昌起义已经爆发,C项中的“即将爆发”错误,故可排除C项。当时革命派的实力还不是非常强大,单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尚不足以推翻清政府,由此可排除D项。6(2010高考上海卷)“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宋教仁案”的相关知识。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又杀宋教仁”,可知此事件为“宋案”,而“宋案”发生后,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引发了“二次革命”,故选D。护国运动、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与“宋案”无关。7(2010高考全国文综

7、卷)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解析:选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8(2011高考福建文综卷)(节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

8、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解析:分析辛亥革命

9、的不足主要依靠材料信息,原因则要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入手。答案: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的解读正确的是()A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的广东桂平县武装起义B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C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天京事变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解析:选C。A项中的“广东”应是“广西”;B项中“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是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尚未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北伐失利早于天京事变的发生,D项也不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

10、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2(2012广东汕头调研)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在武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关键词“民间流传”、“到山麓”、“妹莫忧”、“跟随天军去打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项表述错误;C、D两

11、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3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解析:选D。太平天国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天下人人均有田可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国女官是男女平等的体现,太平天国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所以A、C均是前期太平天国大同社会的民主实践。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所以排除B。D选项中天王洪秀全的玉玺,是封建思想的体现,所以答案为D。4“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太平天国()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具有理想主义的

12、色彩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 BC D解析:选B。平均分配产品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有的选项A、C、D。5(2012宁波十校联考)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体制已经有所认识。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解析:选D。学生错选是因为对近代经济制度理解不到位或对材料解读不正确。A、B均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C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与题意不符,可排除;D说的是保险制度,属

13、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6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他们俩不但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多数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A BC D解析:选D。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要分析表面现象,防止“以偏赅全”,误认为多数农民参加运动是被迫的,同时要注意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

14、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选B。中国的专制帝制从秦始皇建立,一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本题选B。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解析:选B。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

15、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9(2012临汾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制定的,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公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为行使立法权的机关,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委员;临时大总统和内阁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启蒙思想家康德“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B关于参议院、总统、国务委员、法院的规定体现孟德斯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C临时约法的制定从一开始就是为限制袁世凯有可能的独裁专制甚至复辟行为D临时约法在一定程度上

16、仿照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是卢梭而非康德的观点,故A项不符合史实。10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解析:选B。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

17、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11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临时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实行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耕者有其田”鼓励发展工商业A BC D解析:选D。“耕者有其田”是针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提出的,与“揖美追欧”无关。12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经结束半殖

18、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A 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去一满洲之专制”表明正确;“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表明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正确。故答案是D。二、非选择题13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

19、受其宣传”。材料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1)依据材料1,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2)依据材料2,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把握。答案

20、:(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 (3)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1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2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14从古至今,贫富不均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材料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材料3: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的。(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