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_第1页
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_第2页
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_第3页
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_第4页
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教案数学一班级上学期教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在观看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熟悉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熟悉商品的价格,学会简洁的购物,培育思维的敏捷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爱好。 3、对同学进行爱惜人民币和勤俭节省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洁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同学认真观看。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二、自主探究 1、熟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熟悉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熟悉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伴侣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老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现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同学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同学进行爱惜人民币和节省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伴侣,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同学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同学汇报分类状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同学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其次幅图,要求同学认真观看。 提问:图中的小伴侣想买什么?(手表) 买

3、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同学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同学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消失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同学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同学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看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同学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

4、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同学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沟通,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索: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嬉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伴侣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长 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熟悉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伴侣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

5、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连续学习。 数学一班级上学期教学教案2 一、预期效果 1.应把握的学问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同学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熟悉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精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熟悉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进展的力量 鼓舞同学乐观想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操作力量;初步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育的情感 培育同学仔细认真观看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同

6、学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看、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同学在实践中熟悉学问,在探究中辩析易错概念;其次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留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留意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熟悉 同学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肯定的感性阅历,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熟悉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看、比较、思索,使同学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熟悉。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同学

7、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肯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阅历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支配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同学一眼看出谁轻谁重,熟悉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调皮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熟悉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状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同学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

8、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终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同学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兴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同学回答后,引导同学观看: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伴侣真能干,通过观

9、看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熟悉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同学观看并回答问题,发觉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依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进展认知 实践操作,进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同学观看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推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一下谁说的对呢

10、?请同学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觉的结果告知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老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老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精确地推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沟通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伴侣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

11、出什么好方法呢? (3)小结争论:你们能想出哪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老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同学观看,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老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觉要想精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肯定重、小的不肯定轻,肯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

12、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同学猜想结果。 小组争论方法,沟通看法。 汇报沟通,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赐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想、实践等探究活动,把老师的“教”变为同学的“探”,通过同学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熟悉,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争论操作深化,让同学自己发觉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3、,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方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同学而言是一种珍贵的胜利体验。 数学一班级上学期教学教案3 课例类别: 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 数学 学习年段: 学校一班级 学习时间: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同学能够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力量目标: 1、通过同学的观看及操作,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操作实践力量。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同学形成肯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通过数学活动,让同学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同学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现作品等

14、练习设计,培育同学用数学学问进行沟通、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学问日益深厚的爱好。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伴侣们的中间,还给小伴侣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熟悉什么,就跟组里的小伴侣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外形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外形、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争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争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15、。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争论评议。 教学重点:熟悉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外形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预备: (1)老师预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外形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同学每人预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宠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使同学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学问的亲密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同学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外形,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同学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16、过程: (1)老师用电脑出示争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外形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知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同学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争论,老师巡察。 (3)沟通: 探究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争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外形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现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同学把握熟悉所学几何图形,并培育同学的乐观的制造情感和深厚的爱好。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

17、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同学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预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数学一班级上学期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受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熟悉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

18、必要性,把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同学把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同学学具: 直尺,供应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预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同学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同学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依据测量结果,发觉了什么? 争论沟通,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

19、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同学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熟悉直尺 幻灯片出示始终尺,让同学观看,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熟悉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同学争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同学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同学上讲台叙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自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

20、条中其次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现不从0刻度开头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头测量的状况。 同学争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151、2 2、自主练习p6 数学一班级上学期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同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预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21、(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老师报数,同学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老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其次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老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同学回答后,老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当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