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_第1页
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_第2页
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_第3页
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_第4页
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饮食文化和中医饮食文化和中医 饮食文化主要指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饮食结构的特点而言。 饮食文化的形成是由这个国家或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所决定的。2饮食文化和中医 饮食文化主要指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独有的饮食习惯、饮食第一节 药食同源3饮食文化和中医第一节 药食同源3饮食文化和中医一、食药同源与发展(一)饮食条件与药物起源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礼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4饮食文化和中医一、食药同源与发展4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食药功用异同

2、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周礼天官冢宰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隋杨上善5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食药功用异同5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食物烹调与药物制作 炮制,古称“炮炙” “炮”,说文:“炮毛炙肉也。”即火烧去其毛,烤肉;广韵:“裹物烧也。”即裹食物烧使之熟。 “炙”,说文:“炮肉也,从肉火上。”就是把肉置于火上而使之熟。 “炮炙”二字,最初是用于叙述食物烹调的。6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食物烹调与药物制作 6饮食文化和中医7饮食文化和中医7饮食文化和中医8饮食文化和中医8饮食文化和中医9饮食文化和中医9饮食文化和中医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

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中国历代名师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师。伊尹均名冠首位。 10饮食文化和中医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通鉴:“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伊尹创汤液11饮食文化和中医伊尹创汤液11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歧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汤、散、丸、膏、酒、饮、露等的相继出现和使用,与食物烹调技术有关。12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汤液醪醴论云:12饮食文化和中医(四)中药复方的使用与食物烹调伤寒杂病

4、论的第一方桂枝汤,被后世誉为“群方之冠”(名医方论)。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五味药就是厨房里常备的调味品。吕氏春秋本味篇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记载。 13饮食文化和中医(四)中药复方的使用与食物烹调13饮食文化和中医周礼天官:“食医中士二人,单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百珍之齐。”食医主要工作是调和王室贵族的饮食的。正如王昭禹所语:“齐者调和其味,使多寡厚薄,各适其节也。” 14饮食文化和中医周礼天官:“食医中士二人,单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二、古籍中饮食文化与药物的记载1、诗经2、山海经3、五十二病方15饮食文化和中医二、古籍中饮食文化与药

5、物的记载15饮食文化和中医 药,治病草也。说文解字 古代人类既食“草”以充饥,又食“草”以疗病。 “食”、“药”只是依据“草”的不同作用而区别用之。16饮食文化和中医 药,治病草也。说文解字16饮食文化和中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黄帝内经17饮食文化和中医第二节 17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一、膳食结构1、杂食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2、主次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18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二、饮食心态1、“食为天”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饮食男女,人之大

6、欲存焉。”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19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饮食心态19饮食文化和中医2、天人合一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20饮食文化和中医20饮食文化和中医3、有节制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处。 素问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玉版:“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 21饮食文化和中医3、有节制21饮食文化和中医 饮食不当将致病把饮食因素作为中医病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类饮食心态渗入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国饮食

7、文化和中医学息息相关的反映。22饮食文化和中医22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饮食方式1、温凉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 孙思邈也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23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饮食方式23饮食文化和中医2、提倡清淡饮食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24饮食文化和中医2、提倡清淡饮食24饮食文化和中医3、“三因”施膳,饮食调治(1)因时施膳 春温酸升补 夏热苦清补 暑湿甘淡补 秋燥辛平补 冬寒咸温补 25饮食文化

8、和中医3、“三因”施膳,饮食调治25饮食文化和中医 (2)因地施膳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26饮食文化和中医 26饮食文化和中医a东方民病,砭石刺治 东方:气候温和,盛产鱼类、盐居民以食鱼类和盐为主。鱼类性热,多食则酿热滞留肠胃,过咸的食品,多食而伤血。由于受温和潮湿气的影响,加之饮食习惯,所以当地居民的皮肤色黑,腠理粗疏。肠胃之内热久酿,就多发生痈肿一类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镵石针艾治其外”治疗:砭石刺治。27饮食文化和中医a东方民病,砭石刺治27饮食文化和中医“西方者

9、,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28饮食文化和中医“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b西方民病,药物内治 西方:地处内陆,水土性质刚强,多风沙。居民衣被温厚,饮食上又进鲜美之品,腠理致密肥胖,外邪不易侵犯,但由于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多发于内脏。素问调经论:“其生于阴者,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治疗:用药物攻其内。29饮食文化和中医b西方民病,药物内治29饮食文化和中医“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肋。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

10、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30饮食文化和中医“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c南方民病,九针刺治 南方:阳盛,气温较高,地势低凹,湿度较大,为雾露所聚之地。居民喜食酸类和发酵的食品,因而人们的身体多是皮肤致密而带赤色。自然界的气温高湿度大,机体内部又因腠理致密而易积热,食酸腐易生内湿,内外湿热交阻,故易病“孪痹”。素间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治疗:九针深刺,以疏通气血,祛除湿热31饮食文化和中医c南方民病,九针刺治31饮食文化和中医“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3

11、2饮食文化和中医“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d北方民病,灸焫治之 北方:高寒,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内脏容易受寒,寒则气滞,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最易生胀满病证。“寒者温之”治疗:灸焫之法以散其寒33饮食文化和中医d北方民病,灸焫治之33饮食文化和中医“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34饮食文化和中医“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e中央民病,导引按蹻 中央: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的食物种类繁多,不需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为生活而烦恼。张志聪:“中土之民,不劳其四肢,而

12、气血不能灌溉于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热之疾矣。”治疗:导引按摩,活动手足,以通利精气,疏通气血。35饮食文化和中医e中央民病,导引按蹻35饮食文化和中医(3)因人施膳 体胖者远肥腻,宜清淡; 体瘦者远香燥,宜滋阴生津; 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 阳虚有寒之人,宜温热养阳。 病患之人,可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阴阳偏盛,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36饮食文化和中医(3)因人施膳36饮食文化和中医第三节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37饮食文化和中医第三节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37饮食文化和中医一、食疗发展(一)、食疗的萌芽“医食同源”: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是一致的。 (药食同源)神

13、农尝百草火的发明伊尹始创汤液 38饮食文化和中医一、食疗发展38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食疗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周:山海经周礼论语发展汉、魏晋、隋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 长期服用、补养身体食物50种左右,食疗方6首。 本草经集注药用食物:195种,首创把药物分成八类,其中果、菜、谷类属于食疗食物。诸病源候论:羊靥治气瘿,胎盘作强壮剂。 39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食疗的形成和发展39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食疗的兴盛唐 孙思邈:“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最早的食疗专篇:千金方“食治

14、”、“养老食疗” 收载食物150多种, 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 谷皮糠、米粥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 40饮食文化和中医(三)、食疗的兴盛唐40饮食文化和中医孟诜食疗本草: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物药241种每味药食的药性功效、禁忌、验方、加工、烹调方法动物脏器食疗法、藻菌类医疗应用不同地域所产食品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妊产妇、小儿饮食宜忌41饮食文化和中医孟诜食疗本草:41饮食文化和中医(四)、食疗的全面发展宋元太平圣惠方42饮食文化和中医(四)、食疗的全面发展宋元太平圣惠方42饮食文化和中43饮食文化和中医43饮食文化和中医44饮食文化和中医44饮食文化和中医(五)、食疗理论的

15、完善与实践明清 从营养学观点讨论食物的营养价值从治疗学观点论述食物的治疗作用把食物按治疗作用进行分类45饮食文化和中医(五)、食疗理论的完善与实践明清45饮食文化和中医本草纲目:药1892种,收载了众多药膳治病充饥的药粥42种药酒75种将大量食物列入救荒本草400多种可食野菜,不仅可备荒年食用,而且扩大了营养价值较高的野菜食用范围 王世雄随息居饮食谱:“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食无求饱,味忽厚滋,而以清淡洁净,适合时令为佳”。 46饮食文化和中医本草纲目:药1892种,收载了众多药膳46饮食文化和中医 食疗发展:上古:与医药同时萌芽和发生商周:已具雏型周、秦、汉、晋:逐渐充实唐:

16、繁荣昌盛之境宋、金、元、明、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疗食养理论学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运用日常饮食物来进行保健和治病的经验。47饮食文化和中医 食疗发展:47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饮食性味(一)食物性味 知味辨味用味造味 味,既指人对食物的口感味觉,又是对食物本身性质的抽象概括。 性:食物的“气”或“性”与药性的“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48饮食文化和中医二、饮食性味48饮食文化和中医“味”分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 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寒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49饮食文化和中医“味”分为“五味”,即酸(涩)、苦、

17、甘(淡)、辛、咸。49饮(二)性味学说 素问六节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味与脏: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50饮食文化和中医(二)性味学说50饮食文化和中医味与作用方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51饮食文化和中医51饮食文化和中医五 气五 色五 脏五 味五 方五 季五 行风

18、青肝酸东春木暑赤心苦南夏火湿黄脾甘中长夏土燥白肺辛西秋金寒黑肾咸北冬水52饮食文化和中医五 气五 色五 脏五 味五 方五 季五 行风青肝酸东春木暑赤食物“性味”理论阴阳五行、归经理论结合中药学“四气、五味”学说。辛能散、能行、能润,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的病证。甘能补、能和、能缓,治疗虚证,或缓和拘急疼痛。酸能收、能涩,治疗自汗、盗汗、泄泻等证。苦能泄、能燥、能坚,治疗热证或湿证,或气逆、秘结、痿软。等证。 咸能下,能软坚,治疗便秘、结核,痞块等证。53饮食文化和中医食物“性味”理论阴阳五行、归经理论结合中药学“四气、五味三、谨和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

19、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一)饮食五味失调而致病 “谨和五味”,机体的脏腑功能冲和,阴阳气血平和,正气旺盛,身体健康。54饮食文化和中医三、谨和五味54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55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 灵枢五味提出五脏病的“五宜说”:“所言五宜者,脾病者

20、,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2、性味与饮食宜忌56饮食文化和中医 灵枢五味提出五脏病的“五宜说”:“所言五宜者,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3、性味与治疾57饮食文化和中医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第四节 民俗饮食文化

21、与中医学58饮食文化和中医第四节 58饮食文化和中医一、春节与吃饺子59饮食文化和中医一、春节与吃饺子59饮食文化和中医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60饮食文化和中医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饺子由面粉制成小麦:益心养肾、除烦止渴本草纲目: “小麦,甘,微寒,无毒”,“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令女人易孕。养心气,心病宜食之。”饺子内的葱、姜、蒜、香菜、花生、大枣等辛甘发散之品有益于肝气的舒畅条达,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的生发。61饮食文化和中医饺子由

22、面粉制成61饮食文化和中医62饮食文化和中医62饮食文化和中医二、元宵节与吃元宵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山楂、各类果料等,还有加入火腿、猪肉、鸡蛋黄 63饮食文化和中医二、元宵节与吃元宵63饮食文化和中医糯米粉:补中益气、暖脾胃核桃仁、龙眼肉、瓜子仁、山揸、芝麻:益肾、养血、活血散瘀、消食、健脾、元宵: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64饮食文化和中医糯米粉:补中益气、暖脾胃64饮食文化和中医三、端午节与吃粽子、饮雄黄酒 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此时气温升高,人体的阳气外越,卫气不固,腠理开泄,汗易外泄,易耗气伤津。夏季养生要养阳,应避免和减少阳气

23、的外泄。65饮食文化和中医三、端午节与吃粽子、饮雄黄酒65饮食文化和中医饮食文化和中医培训课件喝雄黄酒雄黄:燥湿、杀虫蛇百毒神农本草经:雄黄“味苦性平,寒,有毒,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 人们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7饮食文化和中医喝雄黄酒67饮食文化和中医艾(家艾、蕲艾):山野中自生的菊科草本性辛温、味苦,具有浓郁的芳香味道除湿散寒,温经止血68饮食文化和中医艾(家艾、蕲艾):山野中自生的菊科草本68饮食文化和中医69饮食文化和中医69饮食文化和中医四、中秋节与吃月饼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

24、祭日,秋祭月,中秋节就是“祭月节”。 70饮食文化和中医四、中秋节与吃月饼70饮食文化和中医“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气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月饼以面粉和多种糖果制成,味甜润。 “甘寒润燥”、“润可祛燥”71饮食文化和中医“金秋之时,燥气当令”71饮食文化和中医五、重阳节与食菊、吃花糕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谓“重九” “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72饮食文化和中医五、重阳节与食菊、吃花糕72饮食文化和中医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其苗可蔬,叶可啜,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