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史料研读和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

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单元第()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1.辽与西夏(①辽的建立与南北面官的“双轨制”管理: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在辽河上游过游牧、渔猎生活;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彼此同使维持和平局面,贸易活跃;辽朝采取南、北面官制的双轨化管理,因俗而治。②西夏的建国与北宋、金朝的关系:西夏为党项族建立,为古代羌族的分支;公元1038年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西夏在与辽、北宋和金的长期对峙中,长期保持事实上的独立地位。);2.金朝入主中原(①金的崛起和攻灭辽、北宋:金朝为女真族建立,原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称上京;1115年金朝攻灭辽朝,1127年攻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名为中都。②猛安谋克制度: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在社会治理中保持民族特色的猛安谋克制度,民户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壮丁出征。③金朝的兴衰:金世宗改革,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3.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①蒙古各部的统一和大蒙古国的建立:公元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其后铁木真及其子孙先后攻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②元帝国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是为元世祖;1276年,元帝国攻灭南宋,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军民全部跳海殉国,元帝国一统中华,文天祥在大都从容就义;元帝国修建全国的驿道,设立驿站,传递公文,运输官府物资,加强各地联系;★地方管理上采取了行省制度,全国除了中书省直辖地区外,另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边疆地区西藏由中央政府的宗教事务部门宣政院管理,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东南地区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整体而言,元朝对边疆的治理更加有效,保证了疆域的稳定,边疆管理也更多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4.元朝的民族关系(①元朝时期各民族的交融:铁木真统一草原后蒙古各部与各民族不断交融;元朝后民族交融的结果产生了今回族的前身——回回。②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元朝的灭亡:蒙古统治者按照征服的顺序对各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来概括为“四等人制”,中原汉人和南方汉人(南人)备受压迫,民族矛盾尖锐;14世纪中叶,爆发红巾军等农民起义,各地群雄并起;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建立大明帝国,同年北伐,元顺帝北遁,元帝国灭亡;此后,北元政权与明朝对峙,蒙古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

唐朝以来,契丹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出长城,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中原的现金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过定居生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契丹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贫富差别逐渐加深,早期政权组织开始萌芽。

在长期对外用兵过程中,阿保机迅速增强了自己实力。他采纳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七部酋长,推翻了氏族社会选可汗的制度,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定都上京。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列举辽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通过以上史实,分析契丹人建立政权受到哪些汉化影响。情境1:辽与西夏(辽:公元916—1125年西夏:公元1038—1227年)(1)辽的建立与南北面官的“双轨制”管理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列举辽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通过分析辽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理解辽的建立、发展和制度建设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材料二

以往的经验告诉辽朝统治者,尊重汉人旧的文化,保留汉人旧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采用中原的政治制度是最有效的办法。“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而形成了辽朝的双轨制:“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因俗而治”的双轨制是对不同文化多元并存的认同,这不仅因为“俗”是重要的文化内容,而且双轨制不单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不同的制度是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从辽朝实行双轨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契丹不仅仅指的是契丹族,它还包括与契丹民族在文化类型及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其他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乌古、女真等族;汉人也包括了汉化程度很高的渤海人。所谓“国制”,是指与当时契丹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谓“汉制”,是指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轨制也是一种文化政策。

——摘编自郭康松《双轨制与辽文化》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学思之窗,概括辽南北面官制度的内容,理解其“因俗而治”的主要内涵。材料三

契丹族建立政权后,统一了中国北边的广大地区,并利用国家权力将大量汉人、渤海人迁居到那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客观上形成了各民族的杂居局面,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上京附近,“地沃宜耕植”,“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上京中也有“绫锦诸工作(纺)”,三彩釉工艺则直接继承发展了唐代的传统。南方的吴越遣使向契丹朝贡,契丹同周边的西夏、高昌、于阗、回纥等都有贸易往来,还跟日本、高丽、新罗、波斯、大食等国进行通商往来。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理解辽的制度建设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2)西夏的建国与北宋、金朝的关系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列举西夏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通过分析西夏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理解西夏的建立、发展和制度建设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材料一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居住在黄河河曲一带。8世纪、9世纪之间,党项受吐蕃威逼,逐步迁移。他的首领李继迁势力壮大后,向辽圣宗称臣请婚,辽圣宗册封他为夏国王。从此夏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困扰宋朝。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大夏的疆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至殽关(今甘肃环县北),北至大漠,与宋朝的西北边境接壤。——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列举西夏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材料二

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传统,和辽一样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政、财政和监察;地方设置州郡和蕃落两套不同的行政机构,汉人州郡由中央派官吏直接治理,党项人聚居蕃落,按传统习惯进行松散的统治。党项族男子十五岁成丁,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战时应征入伍,堪称全民皆兵,可征兵五十余万。士兵自备弓箭、甲胄、粮草,极具战斗力。元昊手下还有一支精锐武装——十万“擒行军”,装备精良,把“旋风炮”安装在骆驼鞍上,发射石弹攻击敌人。夏军在与宋军的战争中,每每取胜,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和西夏发达的冶铁业与兵器制造业有关。西夏的“神臂弓”,木制的弓身,铁制的枪膛,铜制的扳机,配上麻丝搓成的弓弦,射力强大而准确。西夏的钢剑,锋利无比,“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西夏“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并分析西夏军事上保持强势的原因。材料三

党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在灵州修建了引黄河的“支渠”,提高了抗旱和防涝的能力。盐州乌池和白池所产的青白盐制作精良,色味俱佳,产量丰富,价格低廉,行销内地。西夏冶铁技术也有进步,制作精良,其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刀、剑也十分锋利。西夏的活字印刷也相当发达,近代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理解西夏的制度建设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情境2:金朝入主中原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列举金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梳理金灭辽、金灭北宋的过程。探讨金朝能够崛起,入主中原的原因。(1)金的崛起和攻灭辽、北宋材料一

女真族是靺鞨人的后裔。五代时,辽灭渤海国,始由契丹人统治。其中生女真人数最多,散居山谷间。其中以完颜部较强大,阿骨打就出身于这个部落。10世纪末年之前,完颜部还过着“迁徙不常”的渔猎和畜牧生活,夏天逐水草而居,冬天则生活在山脚掘成的土穴中。北宋中期,女真人逐渐学会“烧炭炼铁,刳木为器,制造舟车,种植五谷,建造屋宇”。他们吃苦耐劳,善于骑马,开始过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

女真人民的辛勤劳动和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与邻国和辽朝的贸易很发达,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富有的贵族已占有奴隶。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和抵御辽的欺凌,完颜阿骨打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开始领导反抗辽朝统治的斗争。女真人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由于保留军事民主制,主帅和士兵生活在一起,群策群力,“上下情统,无闭塞之患”,因而对辽作战取得“用兵如神”的效果。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是为金太祖。他的建国事业得到了汉化很深的渤海人杨朴的辅助。——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列举金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结合史料阅读,分析女真人生活方式的特点。材料二

辽朝为了抵制汉化,尽力保持契丹的制度、礼仪乃至生活方式,以免淹没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然而无法预料的是,他们最后不是败于汉族,而是败于他们身后的后进民族——女真——之手。……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梳理金灭辽、金灭北宋的过程。探讨金朝能够崛起,入主中原的原因。(2)猛安谋克制度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女真人“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通过该制度,梳理女真人社会治理与其崛起强盛之间的逻辑关联。材料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它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女真人“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通过该制度,梳理女真人社会治理与其崛起强盛之间的逻辑关联。(3)金朝的兴衰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金世宗“大定之治”的具体表现,梳理金朝兴衰的主要历程。材料

金世宗(1123 --1189)完颜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女真族杰出的政治家,后世对其有“小尧舜”之誉。金朝中叶以前,在用人上讲求论资排辈已成定制,许多优秀人才因此湮没无闻。这种传统做法显然与世宗即位后百废待兴、人才匮乏的局面格格不入。为解决这个问题,世宗提出”荐举人才、当今急务”。打破循资升降的惯例,世宗要求“苟有贤能,当不次用之”。并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明确要求宰臣“诸府少尹多阙员,当选进士虽资叙禾至而有政声者,擢用之”。为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世宗亲自参与了人才选拔工作。他听说移刺道为人宽厚清正,遂召见于京师,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此人可大用,于是,拔其于幕府之中,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不久,世宗见其清廉有干局,翰林文雅之职,不足以尽其才”,乃改授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使事,后又升至户部尚书,尚书右丞,平章政事等职。    ——摘编自王德明《金世宗吏治思想》1215年,蒙古攻占金京中都,……1234年,宋蒙古夹攻金朝,破蔡州城,金哀宗自缢,金亡。——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归纳金世宗用人和吏制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梳理金朝兴衰的主要历程。情境3: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汗国:1206年建元帝国:1271—1368年)(1)蒙古各部的统一和大蒙古国的建立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蒙古各部的统一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梳理成吉思汗以及子孙横扫欧亚大陆的相关史实。材料一

公元12世纪。漠北有五个势力最强的部族。塔塔儿占据呼伦贝尔湖地区;蒙古占据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上游;克烈部占据漠北中心地带;蔑儿乞占据薛良格河;乃蛮控制着阿尔泰山东西。其中以克烈最强,各部多接受辽金的统治。

铁木真出身在一个部落酋长之家,其父被塔塔儿人毒死,全家不得不出逃。后长大他与克烈部王罕联盟,击败蔑儿乞人,抢回妻子孛儿帖,威望大增。1196年,斡里札河之战,铁木真联合金朝击败塔塔儿人,为父报仇,从此塔塔儿一蹶不振。……扫平诸部后,铁木真与王罕决战,王罕败,克烈亡。自此,铁木真控制了蒙古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人口,帝业基本奠定。铁木真为了提高汗权,整顿军事组织,编制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等军职,设立怯薛(亲卫军)保护自己,设立阿秃儿作战时先锋队。……1206年铁木真处死札木合,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的事业。同年春,召集贵族、那颜们在斡难河源举行忽里勒台会,建九游白旗,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游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据《元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蒙古各部的统一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比较两段材料在铁木真建国问题上表述的不同。材料二

蒙古狂飙,建立横亘东亚与中亚的庞大势力。征服的战争本是残酷的毁灭;另一方面,蒙古对于征服地区的商业活动以及手工业生产,反而相当支持。蒙古大汗世界的东西驿道,通行无阻,长程的商业活动大体上还是相当活跃。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梳理成吉思汗以及子孙横扫欧亚大陆的相关史实。以许倬云先生的视角,辩证分析蒙古人军事征服欧亚大陆的影响。(2)元帝国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了解蒙古四大汗国的形成和元帝国统一的基本史实。通过驿道驿站、行省制、西藏、新疆和东南沿海等行政管理的史实,理解元朝实现边疆有效治理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贡献。材料一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史称四大汗国。

这个大蒙古国已由先前的蒙古草原扩大到广袤的亚欧大陆,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蒙古国,蒙古语竟然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官方语言。虽然这个大蒙古国是一个不稳定的政治军事联合体,缺乏统一的社会基础,不久就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国家,但是对于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汗国仍尊奉元朝皇帝为大汗,尊称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承认元朝皇帝是它们的宗主,它们则是元朝的“宗藩之国”。这些汗国的汗位承袭,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认可。它们和元朝之间保持着朝贡关系,朝聘使节来往不断,每一批使节就是一支庞大的商队,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交通。早在窝阔台时代就设置了通往拔都营帐的驿道,以后这条驿道日趋完善,西方使节、商人东来,多通行于这条驿道。——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蒙古四大汗国的形成,概括它们与元帝国的联系。材料二

南宋最后一个重要的宰相为贾似道,他是一个雍容大度而显有心计的人物,可是他既无力作战,也缺乏实力讲和,只好以一切如常的态度使人民不致恐慌。在朝代最终阶段,军需问题恶化,因为抽税与印钞两种办法都已用到极端,贾最后采取了一个方法,即由政府强迫购买民间私田,所收购的以每户超过200亩至300亩之外土地的三份之一,实行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上之六府,此处既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又近在咫尺,仍受宋廷的确实掌握,所付代价只需少数现金,其他杂以各种不同的价券,这恐怕与征用没收区别不大。虽说为公意所不直,有了皇帝的竭力支持,所有购田计划仍如案完成。而这田土收入使南宋朝廷又撑持了约12年。但最后贾似道仍向忽必烈求和,只是没有反应。在1275年他亲往长江督师,因战局不利被撤职,最后被谋杀。次年元军入临安。再三年之后,元水师与宋之水师交战于广东崖山海上,此时宋主为一个幼童,因战局不利由臣下背负跳海而死。所以赵宋王朝亡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俘虏后坚贞不屈,于大都从容就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关注点:依据材料,以黄仁宇先生叙述的视角,分析南宋最后灭亡的原因。课后读《过零丁洋》,感悟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三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地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元代的驿传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与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俄罗斯更沿用了数百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元代驿传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材料四

元朝的行政区划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中书省(都省)直辖区,大体上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今河北、山西,以及河南、山东、内蒙古的一部分);

二是宣政院辖地吐蕃(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三是十一个行中书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岭北行省、征东行省。前面九个行省从它的名称大体可以判定地域范围,只有后面两个需要略加说明:岭北行省的地域包括今内蒙古、新疆一部分,以及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征东行省设于设于高丽,行省的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元朝的创制,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关注点:依据材料和右图,概括元代的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分析元代行省设置的特点。材料五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据《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据宋濂《元史》等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材料六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关注点: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材料七

至元元年设“总制院”,二十五年改名“宣政院”,置院使二人,主管全国释教及吐蕃、畏兀儿地区军民之政,为元代新创。元朝将西藏分成三道,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分管之。宣慰司之下,置元帅府、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藏、汉杂居区则置路、府、州、县。以上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元朝还在西藏派驻镇戍军,设置驿站,调查户口。总之,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澎湖与泉州的行政关系已早已非常明确。元朝王大渊《岛夷志略》也说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元朝通过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元朝对西藏、澎湖台湾地区实现有效治理的相关史实。结合历史纵横,理解元朝实现边疆有效治理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贡献。情境4:元朝的民族关系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元朝时期各民族交融的表现。(1)元朝时期各民族的交融材料

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当时大量汉族人被签发到边地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联系,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入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回族的产生,说明我国的民族交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元朝时期各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结合学习聚焦探究其带来的重要影响。(2)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元朝的灭亡材料具有蒙古特色的统治手段是把全国人民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第一等级蒙古人是统治民族,当时称为“国族”;第二等级色目人,本意是“各色各目”的“诸国人”,是指蒙古族、汉族以外的西部民族乃至中亚、西亚、欧洲各民族,待遇仅次于蒙古人;第三等级是汉人(又称汉儿),是指淮河以内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第四等级是南人(又称蛮子、新附人),是指原南宋的遗民。对此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在法律面前各个等级是不平等的,蒙古人打死汉人、南人,不必偿命;另一方面,汉人、南人的上层人物大量进入统治阶层,据《元典章》统计,朝官中汉人、南人占55.23%,京官中汉人、南人占70.15%,外任官中汉人、南人占71.42%。可见民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阶级问题,民族歧视本质上是阶级歧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忽必烈独自以武力作主,指挥仲裁,以强制执行其意愿,后人只能随着他的规划,很少有所调整。皇帝每年来回奔波于漠北与大都之间避暑,在京城时间很短。忽必烈于公元1294年去世时,皇位由孙子铁木耳所得,在位13年。此后26年之内,出现了8个皇帝。如同传统一样,新旧交替很少不生阴谋及宫闱之变,给人看来,情形极不稳定。随着这八个皇帝之后,又有元朝的第11个皇帝,他倒在位35年,可是他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明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