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2醉翁亭记》(共42张PPT)课件_第1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2醉翁亭记》(共42张PPT)课件_第2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2醉翁亭记》(共42张PPT)课件_第3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2醉翁亭记》(共42张PPT)课件_第4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2醉翁亭记》(共42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着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上就有这样一座亭子,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导入学习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并能够背诵课文。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注意虚词的使用。3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韵律美,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难点品格素养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领导的革新运动而遭到保守派的排挤。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醉翁亭记》就是其任滁州知州时写的。欧阳修在滁州宽简施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国力日益衰弱,这又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预习资料速查知识链接六一居士传(节选)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滁()琅琊()潺()潺酿()泉辄()岩穴暝()朝()而往伛偻()射者中()阴翳()觥()筹交错酒liè()yì()者胜林hè()野sù()chú必考字词梳理重点字lánɡyáchánniànɡzhémínɡzhāoyǔlǚzhònɡyìɡōnɡ洌弈壑蔌一词多义必考字词梳理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茂盛,形容词1.秀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之者谁()命名,动词说出,动词2.名必考字词梳理醉翁之意不在酒()目似瞑,意暇甚()4.意与君离别意()意趣,情趣,名词神情,名词情意,名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把酒临风()3.临临溪而渔()居高面下,动词迎着,动词靠近,动词必考字词梳理6.乐山水之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名词第一个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二个乐:快乐,名词欢乐、高兴,动词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动词聚拢,动词5.归而年又最高()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溪深而鱼肥()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递进必考字词梳理7.而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8.之连词,表顺承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代词,它助词,的古今异义必考字词梳理1.醉翁之意不在酒()2.非丝非竹()3.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意趣,情趣;今义:心愿,意向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液体受到压力通过小孔迅速挤出词类活用必考字词梳理1.名之者谁()2.太守宴也()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山行六七里()5.杂然而前陈者()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作动词,设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方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文言句式必考字词梳理1.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必考字词梳理2.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倒装句(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两个“之”后省略介词“于”“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本应在“泻出”前面,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途”“于树”为后置状语,本应在“歌”“休”的前面,即“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必考字词梳理(3)醒能述以文者()(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以文”为后置状语,本应在“述”的前面,即“醒能以文述者”“翼然临于泉上”是“亭”的后置定语,本应在“亭”的前面,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亭者”名句积累必考字词梳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第一段中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说说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有着怎样醉人的景色。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在文中找出一处议论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因何而乐。景之醉情之乐人之活动本文使用了21个“也”和25个“而”,赏析其好处。虚词运用预习思考问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描绘了哪些与人有关的画面?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与民同乐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①朗读此文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第①段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可以用舒缓的语调读出作者陶醉其中的感情。③第③段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朗读时要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乐中含悲的复杂感情。课文初读感知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①):写醉翁亭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第二部分(②):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周围环境命名缘由醉翁亭山水之乐朝暮之景四时之景醉翁亭出游之乐课文初读感知第三部分(③):写游人、众宾、太守之乐。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写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第四部分(④):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乐图游山玩水、与民同乐禽鸟右→知→山林之乐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知→与民同乐归去点明主旨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课文整体感知2. 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作者围绕“与民同乐”这个主题来写,抒发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他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醉翁亭记板书设计醉翁亭风景画风俗画醉而归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结为“乐亦无穷”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醉同乐,醒述文引入山水乐宴酣乐太守乐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11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导入导入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的真实感受。导入课文细读品味1.第1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用“望”“行”和“路转”,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②作用:逐步交代清楚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将醉翁亭置于大的环境中,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文细读品味2.从第3段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后面的场面描写做铺垫,引出了太守醉。课文细读品味3.太守宴上,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太守宴“乐”之一: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食肥鱼,饮美酒。太守宴“乐”之二:就地取材,食野味菜蔬。太守宴“乐”之三: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课文细读品味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太守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写出了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1.[发散思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请你仔细阅读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相同点:①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忧国忧民、以民以国(君)为重的情感。②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课文全篇探究不同点:①表达方式不同:《岳阳楼记》是直抒胸臆,作者直接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是含蓄委婉且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融入到了对山水风光和滁人出游的描写叙述中。②语言风格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醉翁亭记》则多用长句,特别是用了21个“也”字,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课文全篇探究③结构特色不同:《岳阳楼记》先扼要记事再借景抒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从而使得文章结构严密,行文曲折多变,条理清晰而有波澜,引人入胜。《醉翁亭记》则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使文章环环相扣,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课文全篇探究1.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对于一篇游记而言,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而乐亦无穷也”,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是为了突出“乐亦无穷”,并借此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本文在语言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这在古代散文中极为少见。让人惊叹的是大量“也”“而”的使用并没有使文章显得拖沓呆板,反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美。“也”加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使委婉的抒情气氛更浓烈,使行文潇洒自如;“而”使文章舒缓自如而抑扬有致,使作者悠然自得的姿态得以充分表现。另外本文散中有整的句式,显得错落有致,节奏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