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课件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课件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课件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课件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萌芽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制度改革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公债制度的变迁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的变化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解放南京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1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2建国六十年之财政转型财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变: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建国六十年之财政转型财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经历了四次较3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一)实施原因1、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1)政治上;(2)经济建设(二)过渡型财政的任务兼顾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继续把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和恢复长期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的财政。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一)实施4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三)过渡型财政的特点第一,财政支出以战争为重点,但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逐步上升;第二,财政由分散走向统一;第三,财权高度集中。1951年统一财政,规定所有财政收入全部收归中央,一切开支均需列入预算,地方需按月、按季报中央政府核定执行;建立全国统一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和严格的审计、会计、财政监察制度;税权高度集中,1950年《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税法,在全国征收14种税,所有农业税、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等一切收入,均归中央统一调度。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三)过渡5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涵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的一种财政模式(一)实施原因1、国际上2、国内(二)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形成与发展1、第一阶段——“一五”工业化建设时期财政的任务是“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涵6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目标:在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集中资金保障重点建设的同时,适当下放财权、财力。——1953年-1957年,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侧重集中”财政体制。2、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财政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权力,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目7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收支自求平衡”意味着地方政府在中央划定的收支范围内完全拥有自主权;“一定五年不变”,使地方政府能够进行比较长远的生产安排,制订较长时期的发展规划,拥有的自主权比原来更为稳定。但下放过了头,造成生产下降,1959年,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这一财政体制的基本精神,是在继续下放收支项目的同时,适收缩一部分地方的机动权力。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8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3、第三阶段——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发展逐步转向收缩。财政体制上加强集中统一,“上下一本帐,全国一盘棋”。4、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的经济计划权、物资管理权、价格管理权、财政管理权统统被下放,“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39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1971年,中央企业进一步下放地方,“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三)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特征1、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2、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3、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110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一)实施原因(二)分灶吃饭财政的任务放权让利,打破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格局,促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特征1、对地方政府放权;1980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原则上五年不变。1985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与1980年的相比,由“分财”向“分税”过渡。2、对国有企业让利;1978“利润留成”——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11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1981年“利润包干”——1983年,国有企业“利改税”——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1987“税利分流”3、分灶吃饭。收入和支出明确划分;财力分配由“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应当由地方安排的支出,中央各部不再下达指标;事权与财财挂钩,权利与责任挂钩;4、财力集中度明显降低。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112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提出与确立1998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建和完善1、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2、建立转移支付制度3、建立部门预算4、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5、实行“收支两条约”管理6、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一)市场经13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双元结构财政的实现(四)公共财政的特点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2、积极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加大对教育、卫生和科技的投入4、大历支持“三农”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三)国有资14环球时报:“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呢?首先,作为一个有长期动荡历史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把保持稳定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之上,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中国把消除贫困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过去20来年中,中国脱贫的人数占世界脱贫的70%。如果没有中国扶贫的成绩,整个世界的扶贫事业将黯然失色。第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环球时报:“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呢15环球时报:“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第四,采用了比较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不是砸碎现有的不完善的制度(不摧毁),而是尽可能地利用不完善的体制来运作(吸收合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革这个体制本身(修正),使之转化,为现代化服务。华盛顿共识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北京共识”第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改革的大致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廉洁政府、公开透明政府。第六,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环球时报:“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第四,采用了比较渐进16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建立一、新民主主义时期财税的实践(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财税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根据地政府由于处于极为艰苦的斗争环境以及处在各种敌对势力的围攻之下,不可能有稳定的财政收入,也难以通过组织发展生产和正常的税收来保证斗争的需要,因而只能通过一些临时见效比较快的方式解决斗争的给养问题。这些方式主要有:(1)战争缴获。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敌对武装,收缴战利品;(2)筹款募捐。向所辖地区一些富裕户和商人筹集捐款;(3)打击土豪劣绅,剥夺他们的剥削收入;(4)动员组织群众贡献财物,支持武装斗争。这些方式主要是由当时特殊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建立一、新民主主义时期财税的实17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制定了统一的税法。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中指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税收是主要来源。中央政府根据宪法的规定,废除国民党军阀的一切田赋、丁粮、苛捐杂税、厘金等,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暂行税则》规定了三个税种:商业税、农业税和工业税。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制定了统一的税法。在《中华苏维埃共和18(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财税1、救国公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控制区(“解放区”或“边区”)的财政主要来源是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是解放区政府对人民所征收的一种实物税,是以农业收入为征收对象,包括耕种土地所得和出租土地、耕畜所得,具有土地所得税与农业税性质。解放区政府每年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和人民的负担能力,确定适当的征收额,逐级分配到县、区、乡。以自报和民主评议的方式确定各户属于征收范围的全年实际收入,以累进税率征税,征收额不得超过农业收入的20%。地主、富农因钱多地多,税率较高,但一般也不超过30%,从而适当地处理了农村各阶级在税收问题上的矛盾。救国公粮一般占政府财政收入的80%以上,是保证人民军队坚持抗战的主要物质基础。(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财税192、农业统一累进税(1)变救国公粮的临时摊派税为正规的定率税,克服摊派税存在的有时脱离实际的情况。(2)变按临时收入量作征收标准为以土地的常年产量作征收标准,以鼓励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3)由纯粹征收收益税改为收益税与财产税并征。凡有土地者,均须负担土地财产税,凡经营农业者均须负担农业收益税。两种税采取分别计算,合并统一、累进征收的办法。同时,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扣除一定的生产消耗,克服不同性质收入同样征税的缺陷。(4)对条件差、收益低的下层采取降低纳税标准的政策,对条件好、收益高的上层,采取跳跃式的累进税。这样,既照顾到下层的困难,又在不影响上层积极性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税收标准,使各阶层负担接近合理。(5)对于政府鼓励发展的农副业生产,给予减免税照顾,以刺激农村副业的发展。

2、农业统一累进税20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发行的公债主要有两种:一是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发行的约300万元的救国公债;二是陕甘宁边区于1941年发行的约500万元的建设公债。这两种公债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和边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发行的公债21(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财税1、改农业“统一累进税制”为“比例税制”2、对工商业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3、实行精兵简政,压缩机关编制。4、发行钞票(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财税22新民主主义财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必要准备,积累了丰富经验

1、发展经济、保障供给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3、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包括:建立预决算制度;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审计制度;建立国库制度4、积累了一些比较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财政管理经验: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统筹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统一领导,分区统筹。新民主主义财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必要准备,积累了丰富经验23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税收制度改革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底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是中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时期,是中国税制建设全面加强时期。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税收制度改革

中国税收制度24一、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7年)(一)1950年税制改革1、城市税制的调整除农业税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征收14种税,初步建立了以货物税、营业税、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助,在生产、销售和分配诸环节课征的复合税制。陆续公布实施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屠宰税、特种消费行为税等税收暂行条例。并对各地区性的税收法规进行了整理,从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新税制。一、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7年)(一)125特点(1)基本特点是实行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新税制以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体。货物税、营业税分别按不同产品、不同行业设计税率,根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在公私企业使用一套税制的基础上,实行“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征收管理办法。这种复合税制由于实行多环节、多层次的征收,能够把分散在各个环节的资金,通过税收聚集起来;能够体现奖励和限制政策,调节各方面的收入,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并有利于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财政监督。特点26(2)新税制废除了苛捐杂税,简化了税种。新税制对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的营业税、特种营业税、财产租赁所得税、一时所得税、综合所得税、过分利得税等多种属工商税性质的税收,合并为工商税,使税制趋于简化,也更合理。对于苛捐杂税则全部废除,如北京市废除苛捐杂税达50余种,上海市废除300余种。(3)调整了税目、税率,制定了减免税收的规定,体现了国家鼓励、限制和合理负担的政策。(4)新税制革除了那些对官僚买办资本在税收上的种种照顾,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2)新税制废除了苛捐杂税,简化了税种。272、农业税的调整①只向农业正产物征税,对农村副业和牲畜免税;②正税负担率由原来的平均17%减为13%;③征收以常年产量为标准,对于农民群众由于努力耕作而超过常年产量的部分不加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区别不同的阶层,规定不同的负担率。各阶层的负担率,贫农一般是8%左右,中农一般是13%左右,富农一般是20%左右,地主一般是30%,最高不超过50%,个别大地主不超过80%。2、农业税的调整28(二)1953年修正税制1.开征一次课征制的商品流通税。2.修订货物税。①将应税货物原来应交的印花税、工业营业税、商业批发营业税及其附加并入货物税征收,调整货物税的税率。②进一步简并税目,由原来的358个税目简并为l74个。③改变货物税的计税价格。由原来按不含税的价格改为按照包含税款在内的国营公司批发牌价计税。3.修订工商营业税。(二)1953年修正税制1.开征一次课征制的商品流通税。291953年修正税制是中国50年代税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1)修正以后的税制与修正以前的税制相比,税种没有减少,税制结构也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多种税、多次征的方法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缴纳的税种有所减少,它们原来缴纳的货物税、营业税及其附加、印花税等税种分别并入了商品流通税和货物税,部分产品由道道征税改为从生产到销售只征一次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也有所缩小。(2)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修正税制对于扭转“经济日益繁荣,税收相对下降”的局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保证税收收入的预期目的,也有利于国营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商品流通。1953年修正税制是中国50年代税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30但这次修正税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指导思想上,受当时“非税性质”和仿效一次课征制的影响较大,例如,商品流通税就是仿效苏联的周转税,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特定条件下,过分强调简并税种,实行一次课征制,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曾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此外,还存在着修正税制方案的制定操之过急、工作过粗,将批发环节的营业税移到生产环节,给私营商业企业钻了空子以及对税制变化及物价波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深入等问题。但这次修正税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指导思想上,受当时“非税性31二、中国税制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一)1958年税制改革1、工商税制改革(1)简化税制,合并税种。把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2)改变纳税环节。对工农业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实行两次课征制,在工业销售环节课征一道税,商业零售环节课征一道税,取消了批发环节的税收,对农产品批发也不再征税。二、中国税制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一)32(3)简化纳税办法。一是减少对“中间产品”的征税;二是简化计税价格,把过去分别按国家规定的调拨价格、国营企业批发牌价计税,改为根据销售收入计税。(4)在基本维持原税负的基础上设计税率。调高了利润水平高的产品税率,比如钢材、电力、呢绒等;调低了利润水平较低的产品税率,如化肥、塑料、罐头、食品等。(5)奖励协作生产。改变过去委托加工产品由委托的工厂代替纳税的规定,委托工厂在收回加工产品以后,用在本企业生产上的不再征税。同时还明确规定,同一品目加工改制的产品,在销售后按照较低的“其它工业产品”税率纳税,简单加工的产品纳税有困难的,可由省、市、自治区批准免税。(3)简化纳税办法。一是减少对“中间产品”的征税;二是简化计33试行工商统一税,把原来若干种产品一次课征制改为两次课征制,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税制过于简化,削弱了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第二,对必要的个体手工业、小商小贩等限制太死;第三,没有同时解决税负不平的问题,在地方权限扩大以后,使得地区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更为严重。试行工商统一税,把原来若干种产品一次课征制改为两次课征制,无342、农业税制改革(1)改变了纳税单位新条例根据合作化后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明确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兼管农业的其它合作社,以社为单位交纳农业税;其他纳税人按照他们的经营单位交纳农业税。(2)统一改行比例税制原来老解放区采用比例税制,新解放区实行累进税制。农业合作化后,富农经济被消灭,税收调节阶级收入的作用逐渐消失。因此,这次税制改革明确规定:由全国统一税制改为比例税制,不再保留起征点,也不再扣除免征额。2、农业税制改革35(3)农业税税率,由地方政府根据统一的原则灵活规定,实行地区差别税率。(4)对个体农民进行加征。个体农民除了与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同一税率计算外,另行加征税额的一成到五成。(5)经济作物不再硬性规定按照同等粮田评定常年产量。(3)农业税税率,由地方政府根据统一的原则灵活规定,实行地区36(二)1973年税制改革按照“合并税种,简化征收办法、改革不合理的工商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最初是将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合并起来,在原税负的基础上试行“综合税”(即一个企业用一个税率征税);继而发展为试行按照行业设计税率的“行业税”;最后,逐步试行工商税。在此期间,工商税收管理权限再次全面下放。1973年税制改革是在各地简化税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二)1973年税制改革按照“合并税种,简化征收办法、改革不371973年税制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三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这次税制改革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正常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按照“斗、批、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彻底批判“繁琐哲学”、简化税制、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将税收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等要求设计、出台的,无论是改革的指导思想,还是改革的方法,都是违背经济规律和税制建设的正确原则的,因而是错误的。这次税制改革,使中国的税制建设受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经过这次片面简化税制的改革,税种越来越少,税制越来越简单,从而大大缩小了税收在经济领域中的活动范围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严重地妨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1973年税制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三次大规模的税制38到1978年,税制中只剩下13个税种:工商税(盐税名义上包含在内)、工商统一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工商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关税、船舶吨税。其中,牲畜交易税、盐税、牧业税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法规,由各地自定办法征收。此时的国营企业,只需要缴纳工商税1种税(而这部分税收是当时中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企业只需缴纳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2种税;农村生产队则只需缴纳农业税。结果导致全国的税收收入大为下降。从1958年到1978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58年分别为48.3%和14.3%,此后一度大幅度下降(最低点分别为35.6%和11.1%),后来逐步回升到1978年的45.9%和14.3%。到1978年,税制中只剩下13个税种:工商税(盐税名义上包含39三、中国税制建设全面加强时期(1978——1994年)(一)改革开放后,税制改革的酝酿与起步(1978——1982年)

1、涉外税制的建立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分别公布了实施细则,陆续建立了涉外税收机构。2、国内税制改革的调查与试点。三、中国税制建设全面加强时期(1978——1994年)(一)40(1)适应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经济性质、经济形式的多样性,逐步恢复一些税种,增加一些税种,使每个税种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2)逐步把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征税,以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增加财政收入,并使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规范化;(3)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按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高低不同的税率,从经济利益上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同时,根据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从税收上鼓励扩大出口,保护国内生产,促进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1)适应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经济性质、经济形式的多样性,逐步41(4)在价格不能大动的情况下,用税收杠杆调节一部分企业的利润,适当解决企业间因价格和资源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利润水平悬殊的问题。同时避免税制改革影响物价上涨,增加人民负担。(5)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兼顾地方、部门、企业的经济利益,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6)将各项工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财政税收管理权。(4)在价格不能大动的情况下,用税收杠杆调节一部分企业的利润42(二)“利改税”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推行与完善(1983——1991年)“利改税”:是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交纳所得税,以这种方式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中心任务。1、“利改税”改革1983年第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国有企业分为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两类:凡有赢利的大中企业(包括金融、保险机构),其实现的利润按55%的比例税率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采取四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上交国家。凡有盈利的国有小型企业,根据实现利润的多少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原则上留归企业自主支配。(二)“利改税”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推行与完善(1983——431984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按规定的11个税种向国家交纳,税后利润归企业自主支配;对国营大中型企业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对税后利润超过原来留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再征调节税,调节税实行一户一率。允许企业从所得税前利润中归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并按照还款利润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对小型盈利企业实行新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同时,对工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把原来的工商税按性质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等4种税;对某些采掘企业开征资源税;恢复和开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4个地方税。1984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基本内44“利改税”改革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分配方式,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第一次引进了所得税形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规范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克服了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的不确定性;第二,合理掌握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份额,体现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改革原则;第三,有利于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经济责任制,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利改税”改革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分配方式,在国家与45“利改税”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税和利的界限被模糊了。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者和财产所有者双重身份,对企业既可凭借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税收收入,也可凭借财产所有者身份获得一部分利润。“利改税”对国有企业的上缴收入试图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否定了上缴利润的合理性,在理论上模糊了税利的界限;第二,税前还贷政策加剧了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规模的非正常膨胀,不仅对财政收入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使企业形成较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第三,所得税税率偏高,调节税实行一户一率,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财税调节的规范性。“利改税”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462、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和完善(1)建立健全所得税制度(2)改革和完善流转税制度(3)建立新税种,恢复老税种,拓宽税收的调节领域。(4)建立健全涉外税收制度(5)加强税收征管的法制建设2、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和完善47例如为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国家开征了建筑税,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了节约使用原油,促进企业以煤代油,国家开征了烧油特别税;为了维护和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调节采掘业的级差收益,国家开征了资源税;为了促使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家开征了盐税;为了加强对社会消费基金的宏观调控,缓解企业之间职工收入的苦乐不均,国家先后开征了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例如为了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国家开征了建筑税,后改为固定资48为了调节彩电、小轿车的供求关系,制止倒买倒卖,国家对彩电和小轿车开征了特别消费税;为了加强对房产的使用管理,国家开征了房产税;为了维护农民利益,保护牲畜的正常交易,国家恢复并完善了牲畜交易税;为了加强对车船的使用管理,增加地方财力,国家恢复并完善了车船使用税;为了搞好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开征了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了适应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客观需要,促进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国家恢复了印花税;为了促进城镇土地的合理使用,国家开征了城镇土地使用税;为了限制社会高消费的倾向,约束公款吃喝,国家开征了筵席税。为了调节彩电、小轿车的供求关系,制止倒买倒卖,国家对彩电和小49(三)1994年的税制改革1、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税制体系。(三)1994年的税制改革1、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502、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1)流转税的改革流转税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取消对内资企业征收的产品税和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2)所得税制的改革(3)其他工商税制的改革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二是开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交易中的过高利润进行适当调节;三是调整其他一些税种,如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各种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将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将屠宰税、筵席税征与不征的权利下放给地方。2、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1)流转税的改革51(4)农业税制的改革农业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特产税。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体现分税制体制的改革要求,增强税制改革的协同效应,将原农林特产农业税、原产品税和原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合并,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扩大了征收范围,适当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税率,明确了减免税,规定了扣缴义务人等。(5)征收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普遍纳税申报制度;二是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三是加速推进税收征管计算机化的进程;四是建立税务稽查制度;五是适应实行分税制的需要,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六是加强税收法制建设,逐步建立税收立法、司法、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4)农业税制的改革52意义(P579):(1)促进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3)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4)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5)使地方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6)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意义(P579):53弊端:(1)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2)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明晰、事权错位、缺位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3)不是完全的分税制;(4)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地方财政困难;(5)转移支付办法不完善;(6)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没有真正体现分税制的要求;(7)地方税建设落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8)地方政府职能缺位,协调各部门工作难度加大。弊端:54第三节建国后中国公债制度的变迁一、建国以来中国公债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1949—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当时已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为此发行了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特点:(1)规模小、增长幅度不大,比较平稳。1954年为8.36亿元、1955年为6.19亿元、1956年为6.07亿元、1957年为6.84亿元、1958年为7.98亿元。(2)品种结构单一,都属于经济建设公债。(3)期限比较长,一般为8年左右。(4)利率波动不大,年息4厘。(5)没有流通转让市场,公债的金融性不强。第三节建国后中国公债制度的变迁一、建国以来中国公债的历史55此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还借用了一部分外债,主要特征是:(1)借款的主要对象是以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为主。从1950—1956年,我国利用外债规模大致情况是,向苏联借款53.63亿卢布,折合人民币51.67亿元,共有400多个借款项目,包括钢铁联合企业、炼油厂等156项重点工程。(2)这一时期的外债是一种平等互利、援助型的外债,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确实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对中国提供的贷款不附加任何不平等的条件,利息低,对中国需要的针对性强,与旧中国的掠夺性外债有着本质的不同。(3)外债投向的目标集中,结构比较合理,主要是以增殖性强的生产领域为主,。重点是加强中国的能源和基础工业,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等,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早期的战略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外债的实物形态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工业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及其他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此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还借用了一部分外债,主要特征是:56第三阶段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到1993年。从理论上矫正了所谓“既无内债,有无外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错误观念,同时,由于在改革中实行放权让利政策,财政连年出现赤字,开始重新启用国债,但国债规模较小,1993年国债实际发行381.3亿元。第三阶段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到1993年。从理论57第四阶段是1994~1997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财政赤字弥补方式进行改革,由原先发行国债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两种方式改为发行国债一种方式,同时先前发行的国债开始进入还债高峰期,受此影响,当年财政发行国债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75.3亿元,至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已达2476.8亿元。第五阶段是1998年至今。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力度,国债发行规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发行国债总额为6591亿元(其中,2700亿元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至2002年,国债年发行额已达5727亿元。2005年突破7000亿元。第四阶段是1994~1997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财政赤58公债的作用和局限性(1)公债对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2)公债有调节供求关系,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局限性(1)发行规模过大;(2)公债发行的风险性;(3)公债平衡财政收支的作用也是暂时而有限的。公债的作用和局限性(1)公债对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59第四节建国后财政支出的变化一、建国初期的财政支出重心1、军费庞大。1949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1950年仍占41.1%。2、政务费增加。1950年3月,全国由财政负担的脱产军政公教人员达到900万人。3、救济支出数额很大。4、进行必要的经济恢复也需要庞大的资金。由于上述必不可少的财力负担,造成了巨额的财政支出。1949年全年总支出折计约合567亿斤小米,几乎等于当年财政收入的两倍。第四节建国后财政支出的变化一、建国初期的财政支出重心60二、60年代的财政支出压缩(一)大力节约非生产开支(1)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2)立即彻底清理机关仓库;(3)驻外各国各级招待部门库存备用的高级物品一律冻结,听候调作国内外市场商品处理;(4)所有撤销、停办单位,其房屋、家具、设备、物资一律冻结,报上级单位和有关部门听候处理,不准分散转移,乱拿乱用;(5)坚决贯彻中央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的指示;(6)专业会议要尽量减少;(7)大力压缩差旅费开支;(8)工作人员一般不准住饭店写文章,看文件;(9)所有办公用房、集体宿舍和个人宿舍,除漏塌必须维修外,一律不许扩建、改建、粉刷和油漆;(10)彻底整顿刊物和资料,节约纸张;(11)节约电报、电话、用车、用电、用水的费用;(12)各单位制定节约计划,定期检查。二、60年代的财政支出压缩(一)大力节约非生产开支61(二)精减职工,减少国家工资支出。到1963年7月,精减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职工人数从1960年末的5043.8万人减为3183万人,减少1887万人。全国城镇人口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总共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0年是263亿元,1962年降到214亿元,减少49亿元。(二)精减职工,减少国家工资支出。到1963年7月,精减任务62三、80年代以来财政支出的调整(一)经济建设支出的调整财政经济建设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由1980年55.3%下降到1996年的40%。其中国家预算内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80年为34.6%,1996年为25.9%,1996年又比1980年下降8.7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更加注重利用集中性的财政资金来引导和调节产业结构,其中主要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增加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比重,支持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发展,相应减少了对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八五”时期,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占15%:交通运输、邮电占22%;能源占25%;原材料占5%,这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重要作用。三、80年代以来财政支出的调整(一)经济建设支出的调整63(二)文教科学事业支出的调整社会文教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并逐步上升,1980年这一比重为16.1%、1990年为23.9%、1995年为25.7%。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含债务)的比重:1980年为9.41%、1990年为13.4%、1995年为15.48%。(下表)(三)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调整(二)文教科学事业支出的调整64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变动趋势(%)

年份经济建设社会文教国防行政管理其他1978-198060.7914.3216.035.263.601981-198556.0819.7411.947.854.381986-199048.4223.159.1011.827.511991-199541.5225.659.5213.769.551996-199939.1727.028.6114.9810.2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整理有何规律?

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变动趋势(%)

年份经济建65第一,经济建设支出逐年下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0%多降到现在的30%多,2001年为34.24%。这是深化改革,政府从生产经营性领域退出,转向提供社会共同事务;财政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经济建设型与公共财政型”并重的格局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体现。第二,社会文教支出分阶段缓慢上升,从14.32%上升到27.02%,反映了政府对科研、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第三,国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9年为最高,达17.37%,到1999年时达最低,为8.16%。这是在和平环境下,政府强调军事要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的战略方针的必然结果。第四,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迅速,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到1999年间,增长了10个多百分点,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其原因主要是行政事业机构膨胀和人员剧增所致。第一,经济建设支出逐年下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0%多降到现在66第五节建国后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1950-1979)(一)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财政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一切财政收支项目、收支办法、开支标准和人员编制,均由中央统一制定;(2)财力集中在中央,除地方税收和其他零星收入补偿地方财政支出外,其他各项收入一律解交中央金库,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中央统一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与地方的财政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3)各级财政收支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预算(地方附加除外)。第五节建国后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67(二)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年,国家财政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三级体制。

1953年,因县一级政权已经健全,开始实行中央、省、县三级管理体制。国家的财政支出,按照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隶属关系和业务范围,划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从1954年起,国家财政收入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办法,即将国家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分成比例,一年一定。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二)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68(三)1958年实行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1)凡地方用固定收入能满足正常支出需要的,不再划给别的收入,多余部分按照一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2)如果地方用固定收入不能满足正常支出需要的,划给企业分成收入,多余部分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3)如果地方用固定收入和企业分成收入仍不能满足正常支出的,划给一定比例的调剂收入;(4)如果上述三种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全部划给地方后仍不能满足正常支出需要的,则由中央财政拨款补助。(三)1958年实行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69(四)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精神是:在继续下放收支项目的同时,适当收缩一部分地方的机动财力。主要内容是:1、收支下放2、计划包干3、地区调剂4、总额分成5、一年一定(四)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70(五)1971—1973年再次下放财权,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71年起,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或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的体制,简称“财政收支大包干”,即每年由中央核定省、市、自治区的预算收支指标,收入大于支出的,包干上缴中央财政(按绝对数包干上缴),支出大于收入的,由中央财政按差额包干给予补助。上缴(或补助)数额确定后,一般不作调整,由地方包干使用。地方要保证完成上缴任务,中央要按确定的数字给予补助。预算执行结果,地方收入超收或支出结余,都归地方支配使用;如果发生短收或超支,由地方自求平衡。(五)1971—1973年再次下放财权,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的财71(六)1974—1975年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中央以各省、市、自治区负责组织的全年预算收入指标为基数,分别确定比例(全国为2.3%)。留给地方作为机动财力,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补充流动资金。同时,对超收的部分,另定分成比例,地方留成一般不超过30%。地方财政收支按中央核定的指标包干;地方年终结余留归地方使用。这是一种在财政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临时过渡办法。(七)1976—1978年再次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和试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六)1974—1975年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72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分灶吃饭”转型期阶段(1980—1993)(一)1980年“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开,保持各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收支预算,地方对中央负有上缴定额的义务,中央对地方有按定额补助差额的责任。基本内容是:1、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2、确定地方的财政收支基数和上解或补助额。3、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老革命根据地和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每年由中央财政专项拨付,同时,对民族省区的体制补助给于年递增10%的照顾。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分灶吃饭”转型期阶段(1980—19973(二)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1、按照第二步利改税以后的税种设置划分财政收入。2、按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凡地方固定收入大于地方支出的定额上解中央;地方固定收入小于地方支出的,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中确定一个分成比例留给地方;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全部留给地方,还不足以抵拨支出的,由中央定额补助。4、广东、福建两省继续实行财政大包干办法。(二)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74“包干”体制的评价(一)积极性第一,改变了财权高度集中的状况,扩大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第二,财力的分配由“条条为主”改为以块块为主,扩大了地方的财权。第三,财政体制一经确定,几年不变,透明度较高。(二)局限性一是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财力趋于分散的机制,中央宏观调控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二是政府间事权划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交叉、重叠与扭曲现象。三是体制形式不统一、不规范。“包干”体制的评价75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994至今)见第二节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994至今)见第二76思考题1、试评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指导思想、内容、意义、局限性)。2、简述建国后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思考题1、试评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指导思想、内容、意义、77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78华盛顿共识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华盛顿共识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79“休克疗法”“休克疗法”(shock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它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大力压缩消费,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以期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这样的措施会使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简单说来,“休克疗法”其实就是一整套经济方面的激进策略,它后来被确定为三大基本内容:稳定化——以紧缩反通胀,并建立宏观均衡;自由化——放开物价;私有化——明晰产权。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休克疗法”的具体政策有所调整,其形态有所改变,但基本框架是没有变化。

“休克疗法”“休克疗法”(shocktherapy)是对一80“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形成、提出并实施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美的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向该国提出: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玻利维亚政府走投无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采纳了萨克斯的建议。结果是: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这是南美的情况,也是“休克疗法”的第一次试验。“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形成、提出并实施是在20世纪80年81“休克疗法”这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些国家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大多数东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都使用了“休克疗法”这种激烈的经济工具。“休克疗法”这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82“休克疗法”就俄罗斯来看,这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就俄罗斯来看,这一过程大致是这样的:83“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恶性循环。“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84“休克疗法”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走出了“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想的完全两样。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失败了。“休克疗法”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走出了“休克疗法”的第85“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在只有计划与市场这两个工具、而计划这一工具已被证明无效的情况下,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俄当时的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竞争机制对国有企业不起作用,市场与国有企业不相容,使用市场工具的前提是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所以,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彻底实行私有化。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私有化证券大大贬值,被一小部分有钱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入囊中。最终结果是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也随即宣告结束。“休克疗法”“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86“休克疗法”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当年,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下降到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

这是俄罗斯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休克疗法”的第二次试验。

从以上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休克疗法”有过两次付诸实践,一次在南美,一次在俄罗斯等国。“南美休克疗法”取得了成功,而“俄罗斯休克疗法”则普遍认为是以失败告终。“休克疗法”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当年,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87北京共识曾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拉莫)2003年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他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北京共识曾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88我国国债负担率的变化

年份1993199419951996国债负担率%5.326.066.557.21年份1997199819992000国债负担率(%)8.12

13.0

12.514.6我国国债负担率的变化89我国国债依存度的变化

年份1994199519961997国债依存度%全国18.6820.121.2722.21中央52.253.956.855.8年份199819992000国债依存度%全国35.2730.5629.33中央71.160.3973.9国际公认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分别为15~20%和25~30%我国国债依存度的变化年份1994199519961997全90我国国债偿债率的变化年份1994199519961997国债偿债率%全国7.88.8915.5620.84中央17.227.035.845.4年份199819992000国债偿债率%全国22.2915.7517.26中央48.130.8833.0国际上一般把水平控制在10%以内我国国债偿债率的变化年份1994199519961997全国91通过调整税制结构、合理划分税种和调整税率,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创造条件,从而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通过税制改革,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下一张表格)通过调整税制结构、合理划分税种和调整税率,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92表1:改革前财政收入及相关指标表1:改革前财政收入及相关指标93表2: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收入及相关指标表2: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收入及相关指标94财政收入的行政级次结构单位:亿元财政收入的行政级次结构单位:亿元95收支下放在收入方面,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如铁道、邮电、外贸、海关等收入以外,其他多种收入包括各种税收和一切企业收入,全部划给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管理,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在支出方面,除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少部分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拨款),中央级行政和文教支出、国防费、援外支出和债务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包括地方的基本建设拨款和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在内,全部划给省、市、自治区,作为地方的财政支出,不再区别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专案拨款支出。收支下放在收入方面,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96收支划分在收入方面:中央企业收入、关税收入归中央财政,作为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地方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地方其他收入归地方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上划给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其收入作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分80%,地方分20%。工商税则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调剂收入。在支出方面:(1)中央所属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和行政费等,归中央财政支出;(2)地方的统筹基本建设投资,地方所属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人口下乡经费,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等,归地方财政支出。有些特殊开支,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则由中央专项拨款收支划分在收入方面:中央企业收入、关税收入归中央财政,作为中97按税种划分收入(1)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中央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铁道部和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营业税;军工企业收入;中央包干企业收入;中央经营外资企业亏损;粮、棉、油超购加价补贴;烧油特别税;关税和海关代征产品税、增值税;专项调节税;海洋石油、外资合资企业工商统一税、所得税和矿区使用费;国库券收入;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其他收入。石油部、电力部、石化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的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以70%作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2)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地方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和承包费;集体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城市房地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契税;地方包干企业收入;地方经营的粮食、供销、外贸企业亏损;税款滞纳金、补税罚款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其他收入。将开征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也列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石油部、电力部、石化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的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以30%作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3)中央和地方财政共享收入: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资源税;建筑税;盐税;个人所得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外资、合资企业工商统一税、所得税。按税种划分收入(1)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中央国营企业所得税、调98按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

(1)中央财政支出: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和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国防费;武装警察部队经费;人民防空经费;对外援助支出;外交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农林水利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2)地方财政支出:地方统筹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和简易建筑费;支援农业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费;地方农林水利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民兵事业费和其他支出。(3)对于不宜实行包干的专项支出,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抗旱和防汛补助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等,由中央财政专案拨款,不列入地方财政支出包干范围。按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1)中央财政支出:中央基本建设99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萌芽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税收制度改革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公债制度的变迁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的变化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解放南京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的100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101建国六十年之财政转型财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变: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三、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四、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建国六十年之财政转型财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经历了四次较102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一)实施原因1、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1)政治上;(2)经济建设(二)过渡型财政的任务兼顾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继续把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和恢复长期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的财政。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一)实施103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三)过渡型财政的特点第一,财政支出以战争为重点,但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逐步上升;第二,财政由分散走向统一;第三,财权高度集中。1951年统一财政,规定所有财政收入全部收归中央,一切开支均需列入预算,地方需按月、按季报中央政府核定执行;建立全国统一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和严格的审计、会计、财政监察制度;税权高度集中,1950年《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统一税法,在全国征收14种税,所有农业税、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等一切收入,均归中央统一调度。一、1949-1952年是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三)过渡104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涵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的一种财政模式(一)实施原因1、国际上2、国内(二)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形成与发展1、第一阶段——“一五”工业化建设时期财政的任务是“努力为国家工业化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涵105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目标:在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集中资金保障重点建设的同时,适当下放财权、财力。——1953年-1957年,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侧重集中”财政体制。2、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财政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权力,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目106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收支自求平衡”意味着地方政府在中央划定的收支范围内完全拥有自主权;“一定五年不变”,使地方政府能够进行比较长远的生产安排,制订较长时期的发展规划,拥有的自主权比原来更为稳定。但下放过了头,造成生产下降,1959年,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这一财政体制的基本精神,是在继续下放收支项目的同时,适收缩一部分地方的机动权力。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107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3、第三阶段——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