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1.简述《圣经》中对农业、土地、公平价格和劳动的论述。《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它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很大的影响。(1)《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如《旧约》的格言中提出,“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重农思想,反映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且对近代的农业国家的经济思想有相当的影响。(2)《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3)任何形式的欺诈和不诚实都被上帝和法律所不允,包括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等,并对违反者处以罪行。这意在价格的公允,是为公平价格。(4)《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劳动被看作是带给人类生命的福祉之举。劳动的尊贵源于上帝代表人类利益所进行的劳动。辛劳被赋与荣誉,懒散受到谴责。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是回答什么是公正这一难题。他借助于人类的自然不平等和劳动的分工构建了一种理想国,这种国家对他来说便是世间公正的体现。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理想国由三个阶层组成。最低阶层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构成。这些人好比人的手足,他们没有思考能力,没有参预国政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好比人的肠胃,其职业是保卫国家。他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战时保卫国家。最高阶层是哲学家,他们好比人的头脑,是掌权者。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正义治国。生产者、士兵和哲学家这三个阶级反映了柏拉图将人类思想与心灵分为三部分的观点:“一部分乞求,一部分战斗,一部分思考。”这样和谐的社会秩序将构成公正。而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组成的阶层之内。3.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财产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并简述其论述内容。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希望一个共产社会。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财富的积累将导致奢华、堕落和德行的败坏,引起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他主张把私有财产从适于统治阶级生活的制度中清除掉。他不仅主张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而且实行共产共妻共子等措施。《法律篇》再次指出,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由分享一切的朋友们组成的共同体。他指出,在这个共同体中,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抛弃“所有权”。这样一个共同体将由于坚持同一个价值系统而团结起来,给一个人带来快乐与痛苦的东西也将给全体人民带来快乐与痛苦。《法律篇》并且提出了其认为当时的现实世界可以接受的妥协原则:公民可以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但是经济活动刺激了不正当的欲望,并会使人变得卑贱。对财富的关心应被列为第三位乃至最后一位──位于对心灵与身体的关怀之后。与柏拉图不同,亚里斯多德支持私有制。他认为,财产私有在以下几方面均优越于财产公有:(1)财产私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倾向于进步。当一个人致力于自己的财产时会产生最大的兴趣和关注;(2)财产私有导向社会和平,而财产共有引起社会纷争;(3)私有财产给其所有者提供愉快;(4)世世代代的经验证明财产私有得到了广泛运用,放弃它意味着背叛这种经验;(5)财产私有能使人们从事慈善事业。此外,亚里斯多德将私有制的某些罪恶归之于人性质不善,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4.简述古代经济思想对商品货币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古希腊哲人的见解历史地成为现代经济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1)分析了商品的某些属性,已经提出商品二重性的一些思想萌芽。色诺芬说,一个笛子对于会吹笛的人才是财富,对于不会使用它的人就不是财富。如果他卖了笛子买回有用的东西,那么笛子对他也是财富。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指出,物品有两种用途,即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这种区分可以说是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倪端。(2)已经注意到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色诺芬认为,某种物品生产过多,会导致其价降低,使生产者无力可图、破产或转而生产别种产品。(3)分析了货币的某些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色诺芬认为,人们不会嫌所拥有的白银过多,他们储存暂时用不完的白银,应以日后随时购买有用物品。亚里士多德则区分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资本的不同作用,即两种交换形态:一种是以消费为目的的简单商品交换,即W──G──W;另一种是以货币增殖为目的的资本流通公式,即G──W──G。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交换的等价性和基础的问题,接触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他认为,货币就是相互比较的商品等价性的基础。这发现了商品交换中的价值等同关系,并看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4)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小商业者是为了谋生,为了消费而从事经营活动,所以它是自然、合理并且必要的。而大商业以追求货币财富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因而是不自然的。他们尤其反对高利贷,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以货币追求货币的特点,它最违反自然的。古代思想家认为,大商业和高利贷资本这两种最初形态的资本将会最终摧毁奴隶制社会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1.简述阿奎那对公平价格、货币和利息的论述。(1)在阿奎那看来,一种物品的公平价格就是它的所值或价值,按照高于该物品之所值卖出或低于该物品之所值买进,都是不公平的和不合法的。按照他的说法,公平价格不是由某人指定或偏好的价格,而是在没有欺诈和垄断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形成的价格。这实际是说,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阿奎那强调,商品交易的公正原则不仅要考虑到物品的均等,而且要考虑到利益的均等。后一种观点引出,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阿奎那把公平价格说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并把它与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相联系。他认为,人们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对人的效用,如果卖者放弃该商品所蒙受的损失很大(相对于买者),则该商品可以合法地按照高于其自身的价值来出卖;反之,卖者就不应该多要价钱。这种观点使他被认为是效用价值论的先驱。另一方面,阿奎那强调,价格必须保证卖主有相当于其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因此,同一种商品由各个等级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是公平的。(2)阿奎那对货币和利息的观点反映了宗教教规和教会世俗利益之间的一种妥协。阿奎那首先肯定放债取息是一种不公正行为,但又根据罗马法提出两种情况。一种物品是在使用中就被消费掉的物品,如酒、小麦等。这类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不开的。如果允许此类物品放债取息,就等于把同一个物品分作两次来出卖,是不公正的罪行。另一种物品是在使用中并不被消费掉,如房子。这类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分开,对这类物品可以收取出让使用权的报酬。货币是便利交换的工具,利息违背了这种用途。阿奎那还驳斥了关于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但他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1)如果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他可以同借款人达成补偿的协议而不至于犯罪。(2)出借人以合伙方式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自己保留着货币的所有权,并承担丧失本金的风险,因而可以合法地对从金钱的使用中所出生的利益的一部分提出要求。阿奎那关于利息是补偿损失和补偿风险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利息理论的本质。2.简述奥雷斯姆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奥雷斯姆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物物交换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提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两种职能。奥雷斯姆把货币称之为人造的财富,它虽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对公共福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位货币金属论者,他讨论了铸造货币的材料,认为贵金属特别是黄金更合适作货币。不应使用合金,因为合金容易掺假或引起猜疑。关于铸币的费用负担,他提出,铸币的价格应当略高于贵金属本身的价格,其间的差额是铸币的费用。此差额不宜过大,否则将危害社会。在政策实践上,奥雷斯姆反对君主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任意改变货币制度的行为,并分析了货币贬值的不良后果。他还提出,贬损铸币危害整个国家,这比高利贷活动的害处更大。他把改变货币制度的权力赋予社会而不是君主,这是管理货币权力应由独立的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来执行这一思想的最初表达。1.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货币的极度短缺和拜金主义的狂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国家经济政策──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坚持财富的货币形式,认为金银量的多寡,乃是一国富强的标准。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或金银。获得货币或金银便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财富的源泉,除金银矿藏外,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顺差才能使外国的货币流入本国,增加本国财富。为创造贸易顺差,基本原则是: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为扩大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额,重商主义者提倡发展国内的生产,特别是鼓励在国外可以高价畅销的商品的手工工场的生产。同时,国家必须管制对外贸易,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奖励出口,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等。2.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什么区别重商主义在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约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如何增加货币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早期重商主义者把商业资本流通的统一过程当作互不相关的两个阶段:货币──商品(G──W),商品──货币(W──G),他们坚持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的观点。他们更强调多卖少买公式中的少买,并加以绝对化。他们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来阻止金银离开本国。早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要求在国内以贮藏货币的形式把货币积累起来,力图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指出,为了增加货币,更重要的不是把货币贮藏起来,而在于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国外贸易中去。国家应允许把货币输出国外,用以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总额,即进口商品量必须少于出口商品量,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以换回更多货币。这些观点反映出他们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货币被看作是增加货币的手段,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多。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力图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3.简述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英国晚期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认为货币的增加是就财富的增加,但并不认为货币储存越多,国家就越富。他要求国家取消禁止输出货币的法令,提出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外贸中去,来增加货币财富。托马斯·孟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的对外贸易都会使国家获利,只有贸易顺差才是增加货币并使国家致富的通常手段。他提出,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即本国每年出口的商品在价值上需超过它所消费的进口商品。这样,输出本国货币以换取商品成为增加国家财富的一种手段。为保证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各种措施,主张增加本国商品的输出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消费。托马斯·孟的理论特点可概括为:(1)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2)热衷于发展同距离英国遥远的殖民地国家,主要是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东印度地区)之间的贸易;(3)着重强调人口和技艺对于增加财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4.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其历史意义何在重商主义代表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封建君主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仅以流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商业资本运动出发来观察经济问题。然而,作为最早的、比较成体系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它突破了古代和中世纪作家考察经济现象的狭隘眼界,把经济学从主要考察奴隶主的家庭经济和封建的庄园经济扩展到整个国民经济,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式的或教条主义式的研究经济问题传统方式引向密切结合实际的现实社会经济生活,这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从实践上看,其经济思想和政策大大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扩展,帮助新兴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从而极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瓦解的历史进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1.简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在基础工具上有何区别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根据边际效用价值学说提出一套福利概念,并把这种主观福利概念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二是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出发,推导出增加社会福利的各种因素。庇古从“福利”的概念展开论述。他把“福利”分为两类: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就是“经济福利”。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概念包含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福利就愈大;第二,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愈大。为衡量经济福利,庇古运用了边际效用基数论。个人经济福利即个人满足的总和,而满足来自商品的效用,因此个人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对效用的计量问题,边际效用论分为基数论和序数论两派。基数论者认为,可以用基数l、2、3……来表示边际效用的绝对数值,并且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序数论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边际效用是不可以计量的,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效用相对水平的高低。庇古以基数论来建立其福利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界把庇古福利经济学称为“旧福利经济学”,以区别于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新福利经济学”。2.简述垄断竞争思想。张伯伦对“垄断”和“竞争”作出解释。按照他的说法,只有那种能够控制一种商品销售数量,进而控制价格的唯一卖主,才是垄断者,而“完全竞争”则是指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控制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买者与卖者;同时,出售的商品没有差别、即完全一样或标准化,因此可以相互替换。张伯伦认为,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在经济生活中都是罕见的,大量存在的是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即“垄断竞争”。张伯伦认为,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决定因素,但现实经济活动中厂商的产品,都既有一定的差别,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品。因此,它们既能互相替代,又不能完全替代。能互相替代的一面必然产生竞争,而不能替代的一面即差别性则造成垄断。可见,垄断与竞争并不矛盾,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张伯伦还阐述了“产品差别”的涵义,他提出,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差别的产品。3.简述霍特里的纯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霍特里第一次单纯以货币信用因素来解释经济危机和周期波动。其基本观点是,现代的经济周期波动纯粹是货币现象,在货币表示的财货需要增加时,则生产增加,物价上升,商业旺盛;反之则生产减缩,物价下跌,商业凋敝。霍特里首先认定社会总需求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总需求由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和企业家对资本的需求构成,表现为他们为此所提供的货币量,这样总需求的变动就直接与银行信用的变动联系起来。银行对利率的变动,影响到企业生产,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变动。霍特里指出,由银行信用的收缩和膨胀所起的经济的收缩和扩张所转换的关键在于银行现金的涸竭和流回。他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根源于总需求的变动,根源在于银行信用胀缩的循环往复,因此,经济危机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他主张采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对银行信用实行统制,以稳定消费者收入和总需求,维持经济均衡。1.重农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重农主义是18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的有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这个学说体系因重视农业、强调农业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并把这种作用强调到过分的地步而得名。“重农主义”含有自然支配、自然力量之意,引申其义,就是主张遵从自然法则,便可获得最大的利益。法国的重商主义靠牺牲农民和农业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使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并处于极度衰落的境地。农村经济的衰败,反过来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当国家财政陷于严重困难之时,法国政府却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然而由重商主义者约翰·罗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却使法国经济濒临崩溃。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一种新的理论。重农主义便是在激烈批判重商主义,并与之彻底决裂中产生的,所以,它与重商主义便构成对立的两极:与重商主义重视和只强调商品的货币形态相反,重农主义重视和只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与重商主义只强调贸易是财富的源泉相反,重农主义只强调农业和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与重商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相反,重农主义主张自由放任。重农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派。它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和宗旨,即尊重农业。对农业为什么要尊重以及如何尊重等问题构成这个学派井然有序的思想体系。2.简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布阿吉尔贝尔提出,为保持社会经济的正常平稳的发展,在商品交换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为探索这个一定比例,他区分了商品的市场价格和“真正价值”,力图在变化的市场价格背后,寻找商品的“真正价值”,提出独具特色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初观点。首先,他认为,各种货物的价格必须能够偿付生产商品的费用。在探索什么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时,他看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其次,他又把各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归结为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部门的劳动时间。最后,他还认为,这种分配劳动的正确比例,是依靠自由竞争来实现的。布阿吉尔贝尔没有完整的价值理论。但在研究谷物价格和其他一切商品价格的关系时,他不知不觉地把商品的交换价值说成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特别是他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均衡生产的理论,使他能够在宏观的高度把握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把一种商品的价值视为由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对每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一定比例分配在各个特殊部门决定的。3.魁奈在《经济表》中如何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答题思路:(1)简述魁奈关于一个典型的简单再生产模型的论述;(2)简述《经济表》中关于全部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五个行为;(3)简述这五项流通过程结束后,各阶级的情况。4.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经济学说有哪些发展答题思路: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主要包括:(1)杜尔哥把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在劳动中的作用作为划分阶级的客观依据,将社会划分为五个阶级。他并且对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作出了比较确切的定义。(2)工资理论。杜尔哥指出,工资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工人,而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协议。他认为,劳动者数量总是大大多于雇主的需求,因此,工人之间的竞会使劳动者的工资只限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纯产品”理论。在对“纯产品”的来源和占有的说明上,杜尔哥指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这就把“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这事实上已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他解释了土地所有者不劳动却无偿占有“纯产品”以及土地私有权存在的原因。(4)对资本理论的发展。杜尔哥不仅直接以“资本”这一用语来代替魁奈常用的“预付”,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这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的基本收入的性质,是对魁奈的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1.古典学派的理论特点有哪些古典经济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考察,代表着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古典经济学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产权关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的和合理的,最有利于财富的增长;它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一般规律;它推崇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模式,强调竞争的市场力量使追求私利的个人为社会利益最大化做出贡献,奠定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同时,它也探讨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济分析工具。2.简述配第的价值理论。在寻求商品交换的规律性时,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政治价格指经常发生涨落的市场价格。他并且指出,自然价格是这种涨落的中心。自然价格由劳动,或者说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他用不同商品的等量劳动时间说明交换的等价性基础。他还提出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配第的价值论不是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在他看来,任何物品都是由土地和劳动生产的,所以二者都是价值的源泉和尺度。对配第而言,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考虑,是怎样确定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等价关系,以便用其中的一个来独自表示任何事物的价值。但二者之间是不能相互比较的。配第把土地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用土地产品和劳动产品能兑现成一个共同的衡量单位联系起来,此共同的单位是:“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3.洛克的财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洛克从自然状态的背景下提出其财产理论。自然状态是指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无序状态,它是社会契约论者用以说明国家产生的一种假设。洛克既在广义上也在狭义上使用“财产”概念,在广义上,它涵盖了人类的利益和渴望的广阔领域;在狭义上,它是指物品。私有财产是自然的权利,它来自劳动。洛克认为,自然把地球给予人类共享,却给予人类以私有财产;凡是自然界所生产的一切,都是公有财产,凡是劳动者所生产的一切,便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产生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洛克不仅用劳动所有权来说明私有财产,而且还用劳动作为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私有财产的尺度。他指出,私有财产积累应该受到两种限制:个人劳动的界限和个人消费能力的界限。私有财产的积累超过了这两个界限就是对他的同胞的掠夺或剥削。他在探讨地租和利息的起源时指出,财产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性财产分配的不均而导致劳动所有权的两个界限遭到破坏。4.简述休谟的经济思想。答题思路:(1)休谟对重商主义的批评及其自由贸易主义信条;(2)休谟著名国际黄金流动自动调整机制理论(图解);(3)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所归纳成的一种观点;(4)休谟在马西之后也明确指出,利率除了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影响外,还受到利润率的影响,两者同向变化。1.简述《国富论》的中心思想。(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就是国民收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富裕,也主要不是指国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税收的富裕,而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出了衡量富国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富裕程度不在于生产者所希求的物缺价贵,而在于消费者所希求的价廉物博。(2)斯密提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财富总量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是增加有用劳动的人数。总之,富国裕民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而劳动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2.简述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答题思路:(1)对分工的论述是《国富论》的发端。斯密用两个著名例子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原因。他指出,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广泛,几乎全部有益处的分工都被囊括其中,这充分反映出斯密所处时代的特点。(2)斯密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谓的改良,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3)斯密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换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3.概括斯密的价值理论。答题思路:阐述如下三个问题的要点:(1)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4.简述斯密对资本增减问题的论述。答题思路: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原因在于勤劳、节俭和谨慎,资本减少的原因是游惰、奢侈和妄为。因此,所有对个人来说是美好的品德都有利于财富的增加,因此无论,游惰、奢侈和妄为都是公众的敌人,而勤劳、节俭和谨慎都是社会的恩人。(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惰的含义;(2)勤劳和游惰说明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慎的必要性。5.《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题思路:阐明经济人、产权制度、“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这四个概念。《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1)经济人“经济人”是关于经济学家用以解释人类经济行为及动机的一个简单抽象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起因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和基于对成本-收益精确计算的理性选择。(2)产权制度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及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或产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3)“看不见的手”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就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个用语被运用来说明社会以一种人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方式保持着整体的和谐,他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归结为“伟大的自然设计师”──仁慈的神。在《国富论》中,他再次使用了这一著名的用语,但他去掉了它的神秘色彩,而赋予它以确切的经济含义,这就是市场规律的作用。(4)“自然秩序”斯密所谓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务搞得井井有条。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样的“修正”原因何在答题思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如果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价值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他把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2)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首先,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阐明了商品的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的观点。答题思路:理解和概括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两个矛盾:(1)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2)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李嘉图简单地、直接地把价值同生产价格等同起来。这样,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矛盾的,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只有出现下列情况,商品的价值量与其生产价格才会完全一致,即各企业都把全部资本花费在雇用工人上,或它们所采用的机器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相等,以及它们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这当然是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它与资本主义现实情况不符。李嘉图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发现了这两个矛盾,并着手加以解决。2.简述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该理论是如何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的答题思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由于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不同,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不同的。(2)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于劣等土地耗费的劳动量。(3)农产品的价格使耕种优等土地或中等土地的等量资本除足以补偿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外,还有一个超额利润。由于农业资本家展开竞争,竞相向地主租种土地,这个超额利润就必然转化为地租,而归地主所有。李嘉图考察了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第二种情形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同等资本和劳动所形成不同的劳动率而产生的地租。答题思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相互间数量的变化上,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对立。(1)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因为工资和利润反方变化。(2)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利润对立。因为地租上涨,是粮价上涨的结果,而后者又会引起工人的名义工资上升,从而使利润下降。(3)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因为粮价上涨使地租上升的同时,不仅资本家的利润下降了,而且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下降。3.简述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通过对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者对立关系的分析,再加上人口增多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发展远景持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即认为资本主义将陷入长期停滞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地主阶级是获得好处的唯一阶级,而工人阶级的处境每况愈下,最为悲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辛辛苦苦,到头是一场空。最后,商品价格全部被地租和工资占有,利润率下降为零,资本积累停顿了,社会停滞不前。李嘉图的分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打上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以至于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暗淡的科学”。李嘉图用例子说明利润率下降为零的趋势。人口增多使社会把更为劣等的土地和收益递减的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中,结果是农产品生产耗费的必要劳动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价值超过一般利润的余额不断增长,结果是地租增长,货币工资上涨,因而必然造成一般利润的下降。李嘉图指出,利润率的下降比他的计算中估计的还会迅速得多。李嘉图据此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关于资本主义远景图画。积累就会完全终止。任何资本都不能提供利润,劳动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因此人口就可能达到了最高点。4.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李嘉图是是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政策的坚决捍卫者,他发展和修正了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若一国的全部生产物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外国,则该国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形下,两国如何实现国际分工和交换呢李嘉图认为,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在国内生产占相对优势的产品即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用以同别国交换,两国之间的贸易仍是相互有利的。1.简述西斯蒙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色。(1)研究对象。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财富,政府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学使全体居民都能获得物质上的享受。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政治学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而人的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两个方面,后者就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的物质福利出发,西斯蒙第把消费提到首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即手段为目的服务的幸福问题。(2)研究方法。西斯蒙第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他提出,政治经济学应该以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为依据,了解人性,鉴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通过对事实的详细观察,将经济学原理和日常事实相对照,从而判定其正确性。他强调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计算的科学,而是伦理道德的科学,只有注意到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热望时,它才能达到目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决定,以及互为因果的。西斯蒙第的方法,既是一种宏观分析方法,也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对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分析,将会得出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2.西斯蒙第是如何在消费先于生产这一观点基础上,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答题思路: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按照他关于收入决定生产、年产品由上年的年收入购买的观点,若今年的生产超过上年的收入,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这样,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被归结为收入不足或消费不足。首先,西斯蒙第分析了资本主义大生产及其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简言之,资本主义下生产盲目扩大,而收入愈发不平等,消费不断降低,这必然破坏生产和收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使生产大大超过收入和消费,造成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次,西斯蒙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年年扩大,总产品年年增加,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入,这便发生了一种永恒的收入不足。3.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计划有哪些答题思路:西斯蒙第的社会改革主要有两点:发展小生产和加强国家干预经济。(1)发展小生产。西斯蒙第认为,小生产具有优越性,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他把代表小生产模式的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理想化,希望把农村中的农场和城市中的企业都分散成为数众多的小农场和小作坊。他希望将全体社会成员转变为小私有者。西斯蒙第声明,发展小生产的主张不是要复古,回到中世纪状态去,而是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应该采取宗法和行会的原则。(2)国家干预经济。西斯蒙第反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一性,反对社会生产可以自动调节的观点。他提出,为保护全体人民的利益政府应根据个人的权利来制订一整套的法律行政措施来管理经济生活。他因此成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倡导者。1.简述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概括起来,有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三个法则。马尔萨斯提出的两个公理是:(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由此,他推论出人类有无限增殖的倾向,而食物却不能无限增长。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许可范围而增长的这一恒常的趋势。马尔萨斯认定,人口是按1、2、4、8、16、32……的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则只能按l、2、3、4、5、6……算术级数增加。这两个不同增长率的结果必然是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三个法则是:(1)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具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阶级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人口增殖的自然规律造成的,与社会制度无关,这无疑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2.马尔萨斯是如何论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是指供需一致时的需求。此时,需求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保持继续生产所支付的生产成本相一致。在有效需求条件下,供需平衡、市场均衡。这一理论是以他的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论为基础的。马尔萨斯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关于利润的实现,马尔萨斯指出,利润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利润”,并且利润不能由资本家之间的互相售卖或由工人来实现。对于保证有效需求的措施,马尔萨斯认为,社会需求由资产阶级、劳动阶级和非生产的消费者阶级(主要指地主阶级)的需求构成。必须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者阶级的消费。这个阶级包括地主、官吏、司法及年金领取者等。他们只买不卖,或者说,只求不供,因而能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3.概括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原理和四个结论。三个原理是:(1)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2)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3)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四个重要结论是:(1)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销售就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挣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和需求一起增长;(2)每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利害相关。一个企业成功,可帮助其他企业获取成功;(3)进口外国货物不会损害本国产业,外贸自由十分必要;(4)单纯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因此,刺激生产是英明决策,鼓励消费则是拙劣之举。4.简述西尼尔的节欲论。西尼尔用享乐主义的精神或负效用解释生产成本,他认为供给本身受三种生产手段的制约,即人类劳动、节制和自发的自然要素。劳动、资本都是一个牺牲。所谓资本,不过是节制我们力所能及的享乐,或者不追求目前成果而追求将来成果的人类意志的最痛苦的一种努力。劳动痛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节制则是构成生产成本之另一部分,工资是牺牲安逸的补偿,利润是牺牲目前享受的补偿。生产成本则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这种生产成本决定了商品的价值。节制概念的提出对解释利润来源具有很强的辩护性。西尼尔将资本置于与劳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生产中招致真实成本。5.简述巴斯夏的经济和谐论。巴斯夏的经济和谐理论包括服务价值论和服务报酬论。(1)服务价值论。交换是“经济和谐”论的出发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的建立是以交换为基础的。这种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相互服务的交换有两种表现:力量的联合,这意味着交换;专业的分工,它是力量联合的另一种更持久的方式。巴斯夏的服务价值理论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巴斯夏认为,价值存在于相互服务的比较评价之中,它反映服务提供者所作出的努力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巴斯夏从交换的角度,将价值看作获得某种服务所能节省的辛劳。在巴斯夏看来,以效用、稀少性、所费劳动或生产费用等说明价值都是正确的,但都是一面之词,只有将价值归结为“节约的劳动”,方能将以前各派观点囊括其中。(2)服务报酬论巴斯夏将服务价值论应用于对社会各阶级所获收入的解释。服务的交换包含了和谐,产品分配进一步证实了它。所有服务可以分成两类:产生于人们的劳作,和属于自然的赐予。前者必须得到补偿或报酬,后者由于是自然赋予而无需支付。巴斯夏提出,地租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是土地所有者曾提供服务的报酬。工人的收入是工资,它是工人提供服务──努力和紧张的报酬。资本家的收入是利润,它分为企业主收入及利息两部分,企业主收入是对企业主劳动的报酬,即对企业主提供的服务──努力与紧张的报酬。利息是对资本家为积累资本,而“延缓”自己的消费和享受的报酬。这就是以服务交换服务的规律。巴斯夏企图通过相互提供服务,说明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水平在日趋接近,他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永恒、自然与和谐的社会制度。6.简述凯里的再生产费用论。再生产费用价值论是凯里阶级利益和谐思想的基础。凯里指出,价值是人们为了获得实现其目的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必需克服的反作用的尺度,即人对自然的支配的尺度。人类的目的就是增强对自然界控制的能力,使它为人类服务。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每前进一步,劳动的困难程度也随之减轻,而劳动的报酬将增加。劳动价值和物品价值的变化趋势是,劳动价值增加的程度同物品价值减少的程度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再生产同一种产品所需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因此,生产费用不再是价值的标准,而价值则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再生产费用包括人类在控制自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生产资料,以及耗费的劳动。由于他把用来取得对自然力支配权的工具看作是资本,所以再生产费用也就是由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组成。1.穆勒的功利主义与边沁有何不同(1)穆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边沁所考虑的快乐的数量,而且也应包括它的质量,某些类型的快乐比其他类型的更加理想和有价值。他举例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穆勒不仅对快乐进行区别估价,而且对于享受快乐的当事人也加以区别。(2)穆勒的利他主义思想更明确。他提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之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要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幸福,不能对私己之利有任何偏好;真正的功利主义道德要求“待人像期待人待你一样,爱邻如己。”穆勒将那种在无外力胁迫下为了最大多数的幸福自愿作出的牺牲称为人类最高的美德。2.简述穆勒的折衷主义的经济学体系。答题思路:折衷主义是穆勒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1)穆勒建立了一个折衷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斯密等人的理论学说,并调和了这些思想。(2)穆勒去掉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悲观主义色彩,将经济学拯救出“暗淡的科学”。他认为,社会的弊病完全是由于社会分配制度造成的,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无关。由此,提出他的改良主义学说。3.简述穆勒的价值学说和分配理论。其一,价值学说。答题思路:(1)穆勒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力量,价格则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一般商品的价值围绕着生产费用这个中心而发生变化。生产费用由劳动和资本构成。穆勒把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或经常的价值)则决定于生产费用。他进而把商品划分为三类来说明。穆勒在说明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的问题。他把“兼备购买力的占有欲”,称为有效需求,而价格就是决定于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比率。需求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价值的大小变动。生产费用论是穆勒的折衷主义价值学说的基础。穆勒的价值学说论以总结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背离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其二,分配理论。答题思路:(1)穆勒赞同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关系。但他后来又提出,劳动的价格不是由工资基金的数量决定,而是劳动的价格决定工资基金的数量。(2)在利润问题上,穆勒借鉴和扩充了西尼尔的节制论。他把总利润划分为三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3)在地租的问题上,穆勒基本上沿袭了古典学派的地租理论。4.穆勒对国家干预的基本态度如何,他是怎样阐述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二者关系的答题思路:穆勒对国家干预的基本态度是,只有在带来很大便利的情况下,干预才是可行的。他把政府职能区分为“必要职能”(或“一般职能”)与“任选职能”。穆勒将政府干预划分为命令式和非命令式两种形式。穆勒阐述了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由放任是一般原则,这是因为对于相应的事物,个人比政府具有更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应具有自由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力。同时,不干预原则也有七种例外情况。5.简述穆勒关于合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穆勒更加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合作社会主义思想,他本人也被视为探索劳动者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他坚信,随着工人们在智力、教育和自由理念等方面的提高,他们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又由于工业改良的进一步发展,依附性劳动的组织连同其工资制度将让位于新的社会安排──合伙制企业。这种合伙关系包括两种形式: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者劳动者之间的合伙经营。他并且对这两种形式进了实例分析。穆勒更加倾向于后者,他不仅看重工人合作制的生产效率,更看重它所引起的社会道德关系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将会提高劳动者的尊严,使社会变得更加人道化。1.简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计。(1)圣西门从其历史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现实性批判的双重路径中引出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案──“实业制度”。其核心理念是,实业家掌握权力和财产,社会全体成员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实业制度由科学家、实业家(指工人、农民、农场主、企业主、银行家、商人)和艺术家以和谐无间的合作精神进行管理。普遍劳动原则可以保障最大限度地平等。(2)傅立叶将未来理想社会称为“和谐制度”,其基层组织是“法郎吉”。这是一个工业、农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艺术全面协作的完整体系,理想定额为1620人。法郎吉的内部按劳动性质分为若干劳动专业队──“谢利叶”,下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7─9人。劳动是自由、多样化的,每个成员都可按其兴致自由地选择和交换工种,轮换参加几个“谢利叶”的劳动。接下来涉及到产品的分配问题。在法郎吉中没有雇佣劳动,也没有工资。劳动产品(以货币形式)的分配是按劳动、资本和能力,发给所有成员一种特殊的股息。(3)欧文设计了一个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作为其基层组织的合作公社,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其最高权力机关是社员大会,由它公选产生的理事会作为常设领导机构。合作公社设有农业部、工业机械部、文学科学和教育部等,负责领导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全体成员都“各尽所能”地进行劳作。每名成员应当二者兼顾,即通过多样性劳动获得全面发展。同时,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将每名成员的脑力和体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2.霍吉斯金如何对“资本生产性”理论进行批判霍吉斯金重点论证流动资本的非生产性。他认为,工人所消费的绝大部分生活资料并非资本家储存下来的,而是在分工条件下,不断被生产出来的商品。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要以各生产部门同时进行生产和分工为前提。因此,流动资本并不代表任何劳动积累,而是同一时期中实行分工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各个部门的劳动产品。工人依靠分工条件下其他工人并存的劳动而不是积累的劳动,来进行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可见,工人是在为彼此生产产品,被称作流动资本的东西其实是并存的劳动。此外,霍吉斯金还批评了固定资本的生产性观点。他指出,固定资本不能归结为并存劳动,而是积累的劳动。他强调劳动才是生产的根本。3.简述格雷的社会改革计划。格雷提出,交换银行根据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发行纸币,不再受贵金属数量的限制。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增加,发行的纸币也增加。而当商品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后,相应的纸币也回收到交换银行。这样,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始终保持平衡。他把交换银行发行的纸币,称为劳动货币,后者的价值由劳动的平均价格所决定。在这里,格雷提出了把商品直接当作社会劳动产品而相互发生交换关系的方法。他把体现在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耗费了一定量的劳动,因此,当他把劳动产品转让给社会时,社会应以在生产时耗费掉等量劳动的其他产品为报酬。每个劳动者取自社会的劳动量应等于他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劳动时间直接成为产品交换比例的依据。这种观点反映在交换组织里就是,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产品取得劳动货币,在用后者换取等量的劳动产品。对此,马克思评论道,格雷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但不当作商品来交换。4.勃朗如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他提出了什么样的社会改革计划(1)勃朗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他描述了工人群众的贫困生活使他们的才华被埋没,尊严被损害,丧失自由和权力,人们的慷慨同情变为怨恨。土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根源,总之,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各阶级都不利。勃朗证明竞争对工人和资本家都有害。它所导致的贫困是引起犯罪的根源,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的是犯罪人数的增加,它会引发经济结构相同的法英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殊死一战。(2)勃朗的社会改革计划是建立“劳动组织”。这是一个社团性质的“社会工场”。它不是一个综合性的合作制经济组织,而只是由同行业工人组成的生产某一产品的合作工厂。这种社会工场首先在某一工业部门内增加并组成联合机构,最后使不同的工业部门联合起来。具体实施方案是首先由政府发行公债,先在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中创立社会工场。政府制定规章制度,然后经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表决而具有法律效力。社会工厂的经理在第一年是由国家指派的,以后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投入的资本不应该获取利润,而只能获得利息。利润首先并且最主要地应归于工人。同样,社会工场可以邀请资本家参与,并支付他们投资的利息,当他们参加劳动时也可同样支付其工资。利润的分配包括三部分。原则上所有的工资都相等,但在开始的阶段,收入分配是不平等的。而后逐渐越来越平等,直至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5.简述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学说。(1)蒲鲁东支持工人进行自我管理和工厂的内部平等。无论是政府的经济作用还是社会作用,他都一概反对。正义和劳动代表着人类不可改变的本性。自由和平等是从正义原则中推导出来的,自由是正义的基本前提,而每一个人在正义面前都是平等的。建立在自愿契约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将导致互助主义,即平等的交换和在保存个人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合作。为平等交换提供保障的负责机构是交换银行,而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合作制。交换银行是在蒲鲁东社会里唯一存在的中央经济机构,它的任务是决定产品的劳动价值,并发给生产者以相应的凭证,同时向生产者发放无息贷款,以使他们免受货币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2)互助主义在政治领域表现为联邦主义。蒲鲁东提出非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联邦制政体。一定数量的家庭在契约的基础上结成社团,后者又以联邦的形式组成省和国家。中央组织的决策只有被社团接收时才具有强制性。最重要的中央政治组织是联邦议会,它由各省的代表组成,后者同时代表着社团。总之,蒲鲁东设计的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社会,这里人们看不到集中领导的作用,也不存在复杂的社会等级结构。新的社会次序将在经济互助主义和政治联邦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因此,普鲁东主义一般又被称为“无政府互助主义”。6.简述工团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其一,工团主义。合作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表现为工团主义。工团主义是有某种明确的价值方案的,其核心是主张工人自治和由工人管理工厂。这工团主义主张一个完全非中央集权化的经济,各生产性企业都归生产者的联合所有,并由它们管理,管理与工资控制是“民主的”,意思是说联合中的工人也象法国职工会或英国工会里的成员那样,拥有同一类型的终极权利,但又是经济的其他方面的政策及服务的主人。其二,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1)最重要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而社会被认为是按其成员的意愿所结成的一个复杂的联合体;(2)仅仅得到被统治者消极承认的政府是不够的,因为普通公民的权力仅局限于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公民应该是他自己的统治者,社会应该是自我管理的社会;(3)民主不仅运用于政治领域,而且运用到社会活动的每一个领域,现代社会的最大弊病,不是贫穷,而是奴役和不安全。没有工业民主,政治民主仅仅是一种伪装。在生产方面,一个国民基尔特将成为某一个具体工业部门或服务业部门的所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联合体,它的功能将是代表整个社团管理那个工业或服务业。除生产基尔特组织外,另有三个功能性组织:消费者组织或合作事业委员会;市民服务组织或市民基尔特;公民组织或文化和健康委员会。总之,基尔特社会的国民调节机制与现代国家有本质的不同。它将有具很少的直接行政性职能。在政治领域,功能性代表表现为政治多党制,传统国家权威的减少和所有的劳动组织中的自我管理──这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本质。1.与旧历史学派相比,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有哪些新的特点新历史学派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与旧历史学派相比,它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新历史学派不再象旧历史学派那样,全然否定经济规律的存在。不过,他们怀疑经济学真的能够揭示这些规律,尤其否认运用古典的抽象演绎方法能够做到。(2)提出“历史统计方法”,力图用历史统计方法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他们提出,新的历史方法不急于求得普遍的结论,而是运用历史/归纳方法,循序渐进,以实现对特定时代的各个民族和不同经济状态的专项研究。(3)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心理、道德和法律的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提出经济观点。(4)新历史学派不仅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还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它极力推崇国家的超阶级性,赞美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专制政权,视德意志帝国为“理想的王国”,由此提出一些有关社会改良具体的政策主张。2.简述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主要包括:(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关税保护使国家取得贸易机会,不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也是防止外来干预国家的武器。(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理由有三:首先,农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工业的发展,保护后者便间接地有利于前者。其次,原料或粮食价格的上涨会损害工业。最后,各国之间存在自然的农业分工,由各国土地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保护政策会破坏这种分工。而在工业方面,不存在这种地区分工。(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进口应尽可能不受阻碍。可见,李斯特把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德国工业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作为实行关税保护制度的目标;把保护关税制度看作未来参与国际自由贸易的手段,而非目的。这代表了德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3.简述施穆勒经济学说的要点。(1)施穆勒否认认社会存在普遍的客观的经济规律,反对抽象法。他认为,国民经济由多种因素构成,它们不断变动并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因而,不可能找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作用的最终的统一规律。因此,他主张用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的根本方法。(2)施穆勒特别强调心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间的科学。他提出,社会经济代表了相互联系的个人所组成的集体,而相互联系的纽带就是心理、道德或法律的因素。一切经济问题只有从人类心理和道德上进行分析,才能说明和解决。(3)施穆勒提出国家的“超阶级性”,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比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更为基本的道义结合,国家是这种道义结合的具体机构。要扩大国家职能。(4)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施穆勒提倡用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来克服劳资对立。通过道德观念的变化,加强国家干预。具体的政策主张有工厂立法、劳动保险、工厂监督、劳资纠纷仲裁、某些行业的国家化、城市土地私有权的限制、财政赋税改革等。1.简述“边际革命”这一称谓的来源,并概括边际学派的理论特点。边际学派的第一代经济学家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强调消费效用和需求,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的合理使用或最优配置领域,建立了一个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再加上所谓边际分析的主观价值论。同时,边际原理被运用于交换和分配领域来解释经济生活。由于边际效用学派所宣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完全与传统经济学相左,“边际革命”由此得名。概言之,边际学派的理论特点如下:(1)边际学派将注意力集中在进行决策的变化点,即边际上。单独的个人和企业在边际主义分析中占据中心位置,均衡是他们看待事物的维度。(2)边际学派所重视的需求因素取决于边际效用──主观的心理评价。他们假设人的行为具有理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3)边际学派秉承自由放任主义。他们将土地与资本合并在一起,并且将利息、地租和利润都看作是合理的报酬。(4)边际主义者批评历史的方法,倾向于古典学派所倡导的抽象分析法。2.简述“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戈森提出,当人们在寻求快乐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使享受总和最大化。第一个规律是根据经验归纳得出的享乐递减规律。它包括两点内容:(1)在对同一种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享乐的量会逐渐减低直到饱和为止;(2)消费者重复消费时,也有类似的降低。前者称为延长的享乐递减原则,后者称为重复的享乐递减原则。第二条规律是在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基础上,在多种财货的消费进行选择时,达到最大享受总量的途径和方式。戈森认为,一个人的欲望无穷,但其财力有限,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消费一定量的物品,如果他要取得最大享乐,就必须把财货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著名的个人消费者均衡原则,后人称为之“戈森第二定律”。3.简析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答题思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价值说成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心理感受或主观评价;而物品价值的大小,由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但在此处,使用价值是表示这种效用引起的主观心理感觉。奥地利学派认为,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奥地利学派特别强调稀缺性是价值的前提。奥地利学派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其放大效用或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是满足一系列递减欲望中处于被满足与不被满足的边沿之上、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那一具体需要的能力,即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物品的价值是由其边际效用量决定,那么,边际效用又由什么决定呢庞巴维克认为,它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当要求满足的需求越多和越强烈,而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则相反。4.简述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答题思路:庞巴维克提出主观评价加时间差说明分配的“时差利息论”。他把物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就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即现在物品;一类是现在无法消费而能满足将来需要的物品即未来物品。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高于未来物品的原因有三:(1)所谓“需要和需要供应的差别。”;(2)所谓“低估未来”;(3)所谓“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这样,人们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不同,从而产生价值的差异。因此,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与价值差价相等的“贴水”即利息。庞巴维克从时差利息出发,把利息分为三类形态:(1)借贷利息;(2)企业利润;(3)耐久物品的利息即租金(包括地租)。5.克拉克怎样用边际生产率论来分析工资和利息的答题思路:在分析工资和利息时,克拉克以阶级调和论为基础,结合资本生产力论和19世纪70年代后所流行的边际分析法,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克拉克从生产要素论出发,重提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参与分配的论调。劳动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是克拉克的另一理论支柱。他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所有各单位的资本或劳动在品质上和作用上被假定为同一,因此,资本的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决定了全部各单位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决定了其它各单位劳动的工资。克拉克用下列图示描述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的标准:图中的ABCD是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总产量,其中长方形AECD属于工人劳动创造的部分,所以工资总额为AECD,余下的三角形EBC则是资本创造的部分,它是资本利息的总额。6.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瓦尔拉斯断言价值决定于“稀少性”。所谓“稀少性”,是指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满足的最后欲望的强度。在边际效用分析的基础上,瓦尔拉斯分析各种商品交换时价格的形成,提出了所谓“一般均衡理论”。简言之,该理论认为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是这一商品价格本身的函数,并且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一个商品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而只有当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求相等时,竞争市场就达到均衡状态,市场的一般均衡才算形成,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瓦尔拉斯称它为价值。这种均衡就是一般均衡。瓦尔拉斯根据方程式数目若等于未知数数目,则可推算出这些未知数的数值这一数学原理,论证市场交换的一股均衡问题可以得到确定的解答。因此,如果市场中商品种类的数目等于N,为了决定这些商品的价格,经济学家的任务是提供等于这些商品交换中未知数的同样数目的联立方程。1.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有哪些特点马歇尔经济学具有极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歇尔即赞同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狭义界说,主张经济学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赞同广义界说,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相融合。在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关系上,他一面主张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他又赞成实证研究。(2)方法论。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采纳历史主义的描述法。每一种研究法各有利弊,因而应互相配合。而且,研究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他重视数学方法,但也强调切勿滥用数学工具。(3)价格理论。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好比一把剪刀的两刃,二者都是价值的决定因素。马歇尔经济学折衷主义色彩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他的连续原理。2.简述马歇尔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答题思路: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它旨在阐明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价格)的决定及变动规律。马歇尔虽然仍用价值这一术语,但他对价值的分析其实就是对价格的分析,并未涉及价值的本质和起源问题,把它变成了单纯的流通领域的问题。马歇尔的分析是只就某一商品本身的供求来说明该商品价格的决定,而不考虑其他有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及影响,这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3.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和供求分析方法,把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结合起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所谓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请画出供求均衡曲线图)(2)均衡价格的短期与长期分析。马歇尔将时间因素并将其引入供求均衡分析,他把影响价格特别是成本变动的时期分为三种:暂时(几天之内)的市场均衡;短期均衡,是指几个月或一年时间内的均衡;第三类是长期(一年以上)的均衡。马歇尔由此作结: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期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3)均衡价格的动态分析。在对均衡价值说明的基础上,马歇尔转向对正常供求价格(指短期和长期内的价格)变动的原因及其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的研究。在考察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的增加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时,马歇尔引入了一个新的条件:生产率或生产报酬的变动。它有三种情况:报酬不变律,即商品的供给价格对各种产量来说实际不变;报酬递减律,即供给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报酬递增律,即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生产遵循不同规律条件下,正常需求的增加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4)垄断与均衡价格马歇尔所的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的情况。在这种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可以根据需求状况自由调整其商品的供给量,不仅使商品的价格足以支付生产费用,而且能够获得最大额度的垄断利润。此时的商品价格仍然由供求关系决定,只不过体现为一个供给者和所有需求者之间的关系。4.马歇尔的分配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有什么关系马歇尔的收入分配论是其均衡价格论的延续和在分配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他认为,分配问题的实质是各生产要素如何分割它们共同创造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一方面是生产四要素共同合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各分配份额的来源。而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价格)是分配的标准,由此,马歇尔运用均衡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研究分配问题。马歇尔把分析一般商品价格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把均衡价格概念引伸进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各生产要素都有一个正常的价格水平,它是构成实际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基础。而这些正常价格,如同一般商品的价格一样,由供求相一致时的均衡价格来形成。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除对企业经营能力的需求是指社会对企业家的间接需求外,就是指企业家在购买劳动、借入资本和租佃土地各要素时所愿支付的价格,它们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企业家就是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对它愿付的价格的。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就是其提供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它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费用决定,即由其供给者的牺牲或边际增量对供给者造成的牺牲决定。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实际水平就是由各生产要素供均衡时所决定。5.简述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和剑桥方程式。(1)马歇尔指出,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两类:第一种职能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的标准,即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为长期债务的合同的履行,有必要确定一种官方的一般购买力单位,也就是由政府定期公布物价指数。并据此调节通货的数量,稳定物价指数。马歇尔进一步研究货币价值的决定因素。货币或通货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总体讲,由其供给和需求状况所决定。国民对货币的需求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一般讲,由于人们常将储存货币所得的利益与购买物品所得的享受及投资于生产所得的收益加以比较权衡,因此不会储存过多的货币。概言之,马歇尔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人民要以货币保持的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实物(货币需求)与该国货币数量(货币供给)的比例。因此,人们要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愈小,货币的价值就愈小,而物价则愈高。这种根据实物余额的价值来保持相应的通货数额,被称为“现金余额”。(2)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将现金余额数量说公式化,得出方程式:或其中,R:一国总财产和收入的实物价值;K:人们手中愿保存的现金余额与实物价值;K:人们手中愿保存的现金余额与实物总量之比;M:货币数量;P:物价水平。可见,物价水平等于货币数量除以K比率计算的实物总量之商。在一定时期的R是固定的。因此,物价水平P取决于两个因素:M和K,P与M成正比,与K成反比。此方程式被称为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学说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学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