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选2课件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选2课件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选2课件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选2课件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选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

“九.一八”事变令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气愤,也令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祷告“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掌握驳论文的思维流程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驳论文知识驳论方法:(1)驳论点直接反驳间接反驳(2)驳论据(3)驳论证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有何作用?1、揭示文章所要论述的论题:中国人的自信力问题。2、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议论文题目的作用的答题方向:(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标题提示论述范围;

(3)标题揭示论题;

(4)标题表示论述对象.(5)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他信力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靶子。第二部分(3-8)驳斥对方的论证。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所以……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2、找批驳的“突破口”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间接反驳阅读6--8自然段,思考: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结论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共同研讨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 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间接反驳己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己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点:以偏概全小组朗读比赛,同时思考并填写下表:部分号段号在论证中所起的作用所揭示的要旨一12二345三678四9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驳斥对方的论证——论据不能充分证明论点①失掉的是“他信力”②发展着“自欺力”直接反驳(提出自己论点及论据)间接反驳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的“中国的脊梁”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敌论点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论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文章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己去看地底下文章论证特点三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问题探究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2、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

课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但这事实只是部分事实,所以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1)尖锐、泼辣,富有嘲讽意味和战斗性。(2)排比、反问等修辞的巧用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C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A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BC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A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C本节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作业设计: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C;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读书不如经商打麻将益智B:试以<<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写一篇短文.“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研读赏析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直接反驳突破口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研读赏析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古以来现在都有“脊梁”研读赏析“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间接反驳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关汉卿英勇献身,追求真理,谭嗣同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岳飞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研读赏析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己论点敌论据己论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驳敌论证正面立论结论研读赏析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研读赏析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

”、“

”有力地嘲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自欺力他信力思考:“他信力”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统治着极其御用文人的讽刺。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研讨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研读赏析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美化、伪装精神、品质、人格、操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拓展延伸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脊梁2、概述下面的论据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