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_第1页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_第2页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_第3页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_第4页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1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2君子?小人?君子?小人?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4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5注意红体字字音箪食曲肱知者乐水鞟dāngōngzhìyàokuò孙以出之恶衣恶食xùnè注意红体字字音箪食曲肱知者乐水鞟dāngōngzhìyàok6背诵下列章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2章背诵下列章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7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有疑问可提出来1、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游喻鄙奚乐文孙耻饭枕知2、理解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解释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志士仁人乐在其中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有疑问可提出来1、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8通假1、女奚不曰2、知者乐水3、孙以出之考考我自己汝,你智,智慧逊,谦逊通假考考我自己汝,你智,智慧逊,谦逊9考考我自己解释下列红体字词1、游于艺2、孙以出之3、君子喻于义4、鄙夫5、女奚不曰6、知者乐水7、文犹质也广泛涉猎通“逊”;说出,谈论懂得庸俗浅薄通“汝”;为什么通“智”;喜好修饰本质考考我自己解释下列红体字词广泛涉猎通“逊”;说出,谈论懂得庸10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1、耻恶衣恶食者2、饭疏食3、曲肱而枕之考考我自己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使动用法,使……弯曲意动,以……枕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夫子自道也。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考考我自己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11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志于道,据于德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志于道,据于德1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女奚不曰知者不惑1.通假字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耻恶衣恶食者孙通逊女通汝知通智饭:名词作动词义:名词作动词乐:意动用法耻:意动用法礼以行之,孙以出之1.通假字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孙通1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何以文为?3.贤哉,回也!4.未足与议也5.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3.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14道1.志于道,据于德2.夫子之道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会天大雨,道不通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1.君子义以为质2.有杀身以成仁3.乐以忘忧4.何以文为4.一词多义(正道)(说)(道理)(路)(风尚)(介词,把)(连词,来)(连词,相当与“而”)(介词,用)道4.一词多义(正道)(说)(道理)(路)(风尚)15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16解释下列词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喻于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女奚不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何以文为?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恭而安解释下列词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7这一专题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一一找出来1、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仁人志士无所不至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死而后已2、加以压缩后成为四字成语杀身成仁乐而忘忧任重道远3、对内容进行概括以后成为固定词语患得患失箪食瓢饮安贫乐道一马既出,驷马难追这一专题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一一找出来1、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18第六课君子之风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第六课君子之风19二、本课的具体内容7·6、15·18、15·9、6·11、7·16、7·19、14·28、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4·16,义与利。4·9,小人耻恶衣恶食。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12·8,文质之别。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二、本课的具体内容20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

,依于仁,游③于艺④。”「注释」①于:介词,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②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③游:广泛涉猎。④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依于仁,游③于艺④。”「21三、章节梳理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提问: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问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三、章节梳理22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24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成语: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25【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成仁”。【读解】26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本章内容是义与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7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读解】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28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29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30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31「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32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成语: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33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提问: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34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是“义”。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35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高达,所以能做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修养到那个境界可真是难得很,也就只好“不堪其忧”了罢。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36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37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38【读解】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读解】39(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答案:这两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和乐义忘忧的心境表现得非常传神。他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他从读书学习和活动中体味无穷的乐趣。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注意注意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忘食”“忘忧”“忘老”这“三忘”,把他的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成语: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40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29章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41提问: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这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答案:力图做到和真正做到,这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自己在仁、智、勇方面还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这并不是故意谦虚,他只是把君子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出来,作为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罢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距离,而这差距正好激起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过,在子贡看来,孔子在仁、智、勇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也并没有故意夸大事实。提问:42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成语: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43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44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45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46【读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寻找了。

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哈姆雷特、浮士德。

今天,当我们在呼唤崇高,呼唤英雄,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做一个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读解】47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本章内容是文质之别。【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提问:1、子贡怎样反驳棘子成的观点?2、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你怎么认为?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48【读解】是否正因为“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乃至于猪、牛之鞟甚至

合成之革,才有假冒伪劣皮衣使消费者真假难辨呢?仅从这一生

活事例来看,毛色花纹(文)也的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是闲话。回到正题上来,这里关于文与质的辨论,实际上是针对《雍

也》篇里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述而来的。棘子

成针对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君子只要“质”,就

可以了,何必要什么“文”呢。子贡捍卫老师的观点,于是与棘子

成展开了辩论,强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实际意思依然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不过进一步举例作了发挥而已。

【读解】49这一段辩论虽然很短,却可以见出子贡雄辩的口才:先声夺人,首先以不容辩驳的感叹口吻指出对方已经大错特错。尤其是中间插入“驷不及舌”一语,意思是说,你不仅说错了话,而且错得来追悔莫及,就是想收回去都不可能了!在把对方压得来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驳之力后,才正面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有理有据,勿庸置疑。子贡为捍卫老师的观点而如此雄辩,也不枉自老师把他列为“言语”方面的高材生(《先进》)了罢。这一段辩论虽然很短,却可以见出子贡雄辩的口才:先声夺人50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内容是君子之文(外在表现)。【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1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52内容把握孔子、颜回生活很贫穷,而内心为什么很快乐?在学生心目中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孔子认为自己肩负着什么重任?他要走的路为什么很远?子贡用“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说明什么?在子贡看来,“质”和“文”哪个更重要?内容把握孔子、颜回生活很贫穷,而内心为什么很快乐?53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四、典型问题阐释54答案:1、孔子所讲的“乐”并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满足。所以虽然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他还是“乐”。孔丘认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个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都有适当的安排。这就为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孔丘的“道”。

2、孔丘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这种精神境界。经常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称为“仁”,孔丘把“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一项成就。他一生到处碰钉子,应该说是处于忧患之中,但他还是“乐以忘忧”。他是“忘忧”,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不知老之将至”,也是忘忧的一种表现。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里说:“安身立命之地”,对于人生的重要。

答案:55

例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①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2分)(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2分)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例2: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56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结合孔子的“君子观”,你对这两个人的做法是怎么看的?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但家庭生活条件很艰苦,眼见别的同学都穿着名牌服装来上学,而他穿的却是普通而过时的服装,于是他向父母提出:“我的学习成绩那么好,你们就想想办法,给我买一套名牌服装吧,让我也好在同学面前抬得起头来;我穿得太差,不仅我没面子,你们也很没面子啊!“有一位同学,玩起来可以忘了一切;而学习起来又会一坐几个小时,别人在他身边打闹玩耍,他都似乎视而不见。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结合孔子的“君子观”,你对这两个人的做法57在孔子看来,下列这些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君子的行为,并说出理由商鞅奖励军功苏秦悬梁刺骨,发愤读书杞人老是担心天会掉下来屈原不为所容,投江自尽季布一诺千金司马相如善于弹琴作赋谢灵运游山玩水,创作山水诗娄师德“吾不田舍,复在何人”范仲淹划粥割齑霍金瘫痪后继续研究太阳黑子易建联穿戴整齐才接受记者采访老师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孔子看来,下列这些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君子的行为,并说出理由商58我们的班训:男的成为谦谦君子,女的成为有德淑女。要成为君子、淑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班训:男的成为谦谦君子,女的成为有德淑女。要成为君子、59为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为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60阅读上文后,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薨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

处决如流

龌龊循默

(答案)

明日复奏

颜色不变

3、解释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竟日:

②次日:③明日:④他日:4、翻译下列句子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5、结合我们学过的《论语》中的有关论述,你认为赵普读了《论语》以后为什么会“处决如流”的?6、赵普反复向宋太祖推荐同一个人,这与他“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什么关系?

阅读上文后,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箧61龌龊:过分谨慎,拘于小节。《赵普》中“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龌龊循默与刚毅果断对比,其义则为形容过分谨慎,拘于小节。袁枚《随园诗话》提出“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牍,乃非诗人矣。”此龌龊释意为低俗狭隘,无超脱高雅博大之境界。龌龊:过分谨慎,拘于小节。《赵普》中“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62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回到办公室看厚厚的专业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他的身上有九零后少见的沉稳。同事们恭喜他,大多看到了他的前程似锦,却很少有人懂得他曾经付出过什么。就像说的:“如果这世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已。”而他的奇迹,是努力给了挑选的机会。伊索寓言中,饥饿的狐狸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它说,这只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一如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大多安于现状,大多原因是不知该如何改变。看时,每个人都能从角色中看到自已。高冷孤独的安迪,独立纠结的樊胜美,乐观自强的邱莹莹,文静内敛的关睢尔,古怪精灵的曲筱绡。她们努力地在城市里打拼,拥有幸或不幸。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无论什么事她都有最准确的判断和认知;樊胜美虽然虚荣自私,但她努力做一个好HR,换了新工作后也是拼命争取业绩;小蚯蚓虽没有高学历,却为了多卖几包咖啡绞尽脑汁;关睢尔每一次出镜几乎都是在房间里戴着耳机听课,处理文件;就连那个嬉皮的曲筱潇也会在新年之际为了一单生意飞到境外……其实她们有很多路可以走:嫁人,啃老,安于现状。但每个人都像个负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为了心中那丁点儿理想拼命努力。今天的努力或许不能决定明天的未来,但至少可以为明天积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厚积薄发和大器晚成?身边经常有人抱怨生活不幸福,上司太刁,同事太蛮,公司格局又不大,但却不想改变。还说:“改变干嘛?这个年龄了谁还能再看书考试,混一天是一天吧。”一个“混”字就解释了他的生活态度。前几天我联系一位朋友,质问为什么好久不联系我?她说自已每天累的像一条狗,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笑:“如果不努力我就活得像一条狗了。”恩,新换的上司,海归,虽然她有了磨合几任领导的经验,但这个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英语不好,有时批阅文件全是大段大段的英文,她心里很怄火,埋怨好好的中国人,出了几天国门弄得自己像个洋鬼子似的。上司也不舒服,流露出了嫌弃她的意思,甚至在一次交待完工作后建议她是否要调一个合适的部门?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想着自己怎么也算是老员工,由她羞辱?两个人很不愉快。但她有一股子倔劲,不服输,将近40岁的人了,开始拿出发狠的学习态度,报了个英语培训班。回家后捧着英文书死啃,每天要求上中学的女儿和自己英语对话,连看电影也是英文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力渐渐能跟得上上司的语速,并流利回复,又拿出漂亮的英文版方案,新上司看她的眼光也从挑剔变柔和,某天悄悄放了几本英文书在她桌上,心里突然发现上司并没那么讨厌。心态好了,她才发现新上司的优秀,自从她来了后,部门业绩翻了又翻,奖金也拿到手软,自己也感觉痛快。她说:这个社会很功利,但也很公平。别人的傲慢一定有理由,如果想和平共处,需要同等的段位,而这个段位,自己可能需要更多精力,但唯有不断付出,才有可能和优秀的人比肩而立。人为什么要努力?一位长者告诉我:“适者生存。”这个社会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虽然也有潜规则,有套路和看不见的沟沟坎坎,但一直努力的人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有些人明明很成功了,但还是很拼。比如剧中的安迪,她光环笼罩,商场大鳄是她的男闺蜜,不离左右,富二代待她小心呵护,视若明珠,加上她走路带风,职场攻势凌历,优秀得让身边人仰视。这样优秀的人,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两个小时来学习。她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能量,能让未来的自己比过去更好一些。现实生活中,努力真的重要,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甚至决定人生成败。有一句鸡汤:不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其实,岁月只能给你风尘满面,而希望,唯有努力才能得到!9、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选择学习,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钱放在眼前,看到的永远是钱,把钱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钱的世界。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财富买不来好观念,好观念能换来亿万财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在人的脑海里!要用行动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行动;要让心灵启迪智慧,不能让耳朵支配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差在两耳之间的那块地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好的时候要找一条备胎,人不好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得意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失意的时候要找一条出路!孩子贫穷是与父母的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小的时候,父母没给他足够正确的人生观。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有什么信念,就选择什么态度;有什么态度,就会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产生什么结果。要想结果变得好,必须选择好的信念。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生!习惯不加以抑制,会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习惯随时改变人生走向。人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习惯的就是自己,结果人又成为习惯的奴隶!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到哪里去。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惟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最聪明的态度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是产生在人的思想里。你没找到路,不等于没有路,你想知道将来要得到什么,你必须知道现在应该先放弃什么!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能积累能量,谁就能获得回报;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人人都有两个门:一个是家门,成长的地方;一个是心门,成功的地方。能赶走门中的小人,就会唤醒心中的巨人!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63君子之风君子之风64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65君子?小人?君子?小人?66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风20-苏教版课件67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68注意红体字字音箪食曲肱知者乐水鞟dāngōngzhìyàokuò孙以出之恶衣恶食xùnè注意红体字字音箪食曲肱知者乐水鞟dāngōngzhìyàok69背诵下列章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2章背诵下列章节第3章、第4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70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有疑问可提出来1、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游喻鄙奚乐文孙耻饭枕知2、理解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解释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志士仁人乐在其中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有疑问可提出来1、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71通假1、女奚不曰2、知者乐水3、孙以出之考考我自己汝,你智,智慧逊,谦逊通假考考我自己汝,你智,智慧逊,谦逊72考考我自己解释下列红体字词1、游于艺2、孙以出之3、君子喻于义4、鄙夫5、女奚不曰6、知者乐水7、文犹质也广泛涉猎通“逊”;说出,谈论懂得庸俗浅薄通“汝”;为什么通“智”;喜好修饰本质考考我自己解释下列红体字词广泛涉猎通“逊”;说出,谈论懂得庸73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1、耻恶衣恶食者2、饭疏食3、曲肱而枕之考考我自己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使动用法,使……弯曲意动,以……枕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夫子自道也。指出下列红体字的活用特点考考我自己意动,以……为耻名作动,吃7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志于道,据于德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志于道,据于德75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女奚不曰知者不惑1.通假字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耻恶衣恶食者孙通逊女通汝知通智饭:名词作动词义:名词作动词乐:意动用法耻:意动用法礼以行之,孙以出之1.通假字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孙通76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何以文为?3.贤哉,回也!4.未足与议也5.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3.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77道1.志于道,据于德2.夫子之道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会天大雨,道不通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1.君子义以为质2.有杀身以成仁3.乐以忘忧4.何以文为4.一词多义(正道)(说)(道理)(路)(风尚)(介词,把)(连词,来)(连词,相当与“而”)(介词,用)道4.一词多义(正道)(说)(道理)(路)(风尚)78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成语,并理解背诵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79解释下列词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喻于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女奚不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何以文为?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恭而安解释下列词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0这一专题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一一找出来1、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仁人志士无所不至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死而后已2、加以压缩后成为四字成语杀身成仁乐而忘忧任重道远3、对内容进行概括以后成为固定词语患得患失箪食瓢饮安贫乐道一马既出,驷马难追这一专题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请一一找出来1、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81第六课君子之风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第六课君子之风82二、本课的具体内容7·6、15·18、15·9、6·11、7·16、7·19、14·28、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4·16,义与利。4·9,小人耻恶衣恶食。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12·8,文质之别。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二、本课的具体内容83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

,依于仁,游③于艺④。”「注释」①于:介词,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②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③游:广泛涉猎。④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依于仁,游③于艺④。”「84三、章节梳理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提问:儒家要求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而我们教育学生要成为社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那么你怎么看待“有爱心”与“有纪律”的问题?这两种道德修养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三、章节梳理85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86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87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成语: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88【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成仁”。【读解】89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本章内容是义与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0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读解】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91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92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93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94「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95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成语: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96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提问: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97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是“义”。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98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高达,所以能做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修养到那个境界可真是难得很,也就只好“不堪其忧”了罢。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99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100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101【读解】夫子的自我鉴定。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追求学问,学而不厌。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所以,是安贫乐道,而不是“打起麻将来就忘了做学问”或“唱起卡拉OK来就忘了工作”的那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心理年龄健康年轻,竞技状态良好,是自强不息,而不是老顽童、老天真。

学而不厌,安贫乐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形象,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象,一个圣人的形象。【读解】102(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中来看,你怎样看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答案:这两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和乐义忘忧的心境表现得非常传神。他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他从读书学习和活动中体味无穷的乐趣。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注意注意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忘食”“忘忧”“忘老”这“三忘”,把他的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成语: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103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29章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104提问: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这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答案:力图做到和真正做到,这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自己在仁、智、勇方面还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这并不是故意谦虚,他只是把君子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出来,作为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罢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距离,而这差距正好激起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过,在子贡看来,孔子在仁、智、勇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也并没有故意夸大事实。提问:105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成语: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106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107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108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109【读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寻找了。

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哈姆雷特、浮士德。

今天,当我们在呼唤崇高,呼唤英雄,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做一个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读解】110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本章内容是文质之别。【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提问:1、子贡怎样反驳棘子成的观点?2、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你怎么认为?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111【读解】是否正因为“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乃至于猪、牛之鞟甚至

合成之革,才有假冒伪劣皮衣使消费者真假难辨呢?仅从这一生

活事例来看,毛色花纹(文)也的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是闲话。回到正题上来,这里关于文与质的辨论,实际上是针对《雍

也》篇里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述而来的。棘子

成针对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君子只要“质”,就

可以了,何必要什么“文”呢。子贡捍卫老师的观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