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文化与应试_第1页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文化与应试_第2页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写作:文化与应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很多粉丝对这位“00后”少女的评价是“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2000首古诗词,而且文理科目成绩均衡。获得冠军后,她淡定地表示:“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和家长一直都存在这样的疑问:高考中只占5分的古诗文,值得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并背诵吗?根据材料,从你的学习经验和感受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题解析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关键词,而高考语文改革也新增了传统文化知识考点。当下,《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综艺”逐渐成为主流节目,受到大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题目以热点时事为材料,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一位极富才学的16岁女生武亦姝为切入点。材料的第一段指出武亦姝不仅文理科目成绩均衡,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第二段则提出疑问:考试分值与文化价值孰轻孰重?从而引申出文化与应试这一对矛盾体。科举制是导致应试教育长期存在于中国的根源,应试教育使中国人在创新上存在严重缺陷,而处于深层结构的文化底蕴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价值诉求。要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而学校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审题立意时,考生可选取材料的一个角度立论,以旁征博引肯定诗歌价值进而引申到文化价值,也可以从现实角度对“应试观”进行批判,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从文化与应试的关系出发,站在文化角度分析当前的应试教育,充分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剖析功利的分数主义应试观,明确褒贬。而文理科目成績均衡且文化底蕴深厚的武亦姝恰恰说明了两者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要辩证看待并处理好文化与应试的关系。可供参考的立意有“享受学习的过程和快乐”“过程重于结果”等。在论证材料的选择上,最好的例子就是考生自己。文化与应试涉及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学生对此有着切实的感受和表达需求。可以自身为例,将多年的学习感悟和体验融入其中,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范文展示五分是小,灵魂乃大欧丰硕品一世香茗,读一世经典,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态度。是诗词和经典,让刘禹锡的陋室不陋,让孔明的南阳草庐成为战火纷飞中宁静的暴风眼;也是诗词和经典,为伟大的文明增光添彩,为人类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诗词,是恍隔千年的呐喊。元和十一年浔阳江口,白居易在“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琵琶声中,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短短十四个字就将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紧紧缠绕在了一起。试问,这是何等强烈的精神共鸣?庆历四年,范仲淹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出了多少读书人激浊扬清、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这呐喊,跨越四海,穿过千年,今天依旧萦绕在万千学子的耳畔。诗词,是屹立不倒的丰碑。诗词是文化这顶皇冠上的明珠,是时光的滔滔洪流也卷不走的精神丰碑。如今,我们重知识却轻文化,有知识却没文化。纵然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在知识殿堂中登峰造极之人,也难逃自己曾被人景仰的伟大理论被无情地丢进学术垃圾堆的悲剧。然而,诗仙太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诗句至今仍飘荡在每一位学子的心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尽长江滚滚来”“劝君更尽一杯酒”“甲光向日金鳞开”……它们永远诗意地栖居在精神的避风港。诗词,是引领时代的明灯。一代伟人毛泽东,传奇的一生始终有诗词相伴。被敌人围剿时他写下“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欲得天下之际他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面对大好河山时他写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逆境中不放弃,顺境中不骄傲,最终为中国民主革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诗词在高考的默写中固然只占五分,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五分,你大可将经典弃之不顾;但如果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诗意栖居之地,又怎会有“值”与“不值”之说呢?此心安处是吾乡。诸君可知,藏在这五分里的潘多拉魔盒,即便用高考试卷剩下的七百四十五分也无法打开。守一份本心,品一世经典,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点评题目以“分数与灵魂”的大小对比,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以范仲淹、亚里士多德、毛泽东等名人为材料来论证诗词的价值与意义,更有大量诗词穿插于生动的诗化语言之中,韵律和谐,富于关感。文章卒章显志,在分数与灵魂的对比中发出对“值与不值”的深层拷问。把五分的古诗文默写题比喻成“潘多拉魔盒”,新颖别致地道出了诗歌背后承栽的文化价值和丰厚底蕴。文化只值五分贾宏睿当细雨稀疏打芭蕉无人聆听,当长亭古道遍尘埃无人问津,当脍炙人口的名篇无人诵读,当昔日纵情游赏宴饮的少年才俊汲汲于考试分数……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无声地滴血。不在乎结果,享受诗词带来的快乐,武亦姝的感言为文化的传承透进了一丝光亮。虽如石子入水激起圈圈波纹,但终会渐沉渐深。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被硬生生地“翻译”为“只占五分的古诗文默写”,当本应充满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不值得投入时问的备考策略,巨大的落差实在令人痛心。顾炎武从小酷爱读书,并定下每日读二百页的目标,不完成绝不休息。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他终获满腹经纶,撰写《日知录》,成一家之言。今之人,皆言人心不古,疏于律己,轻视文化,将传统文化囿于考试分数,早已失其好学之本性,故而缺少了一种情怀、一种底蕴。鲁迅曾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质奖章,但他并未将其视为宝贝,而是用它换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夜读时寒风刺骨,鲁迅便嚼一点儿辣椒,以此坚持读书。终于,他成为无声处的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国民。今之人,环境逐渐改善,却早已没有熬夜苦读的精神。将考试作为理由,将知识拘泥于书本,故而缺少了一种热爱、一种责任。可文化本不该如此,它本身拥有着让人难以描述的美感。当我们咀嚼着带有墨香的经典诗词,脑海中便会闪现出一个个令人陶醉的古典意象,或是一泓榆荫环抱的清泉,或是一声婉转动听的鸟鸣……从中获得的温暖与满足是考试分数远远不能比拟的。文化素养,本就不应用分值来评定,而本末倒置的家长和学生却将分数作为其评判标准。愿终有一天,人们不再以分值衡量文化,也不再为应试而学习。能从心底接受文学、热爱文学,在饮酒中品味淡泊,从吟诗中感受情怀。古诗文默写占五分,文化,却不止五分。点评“文化只值五分?”标题采用疑问句式,构成悬念,启发思考。开篇第一段以排比句掷地有声地亮明观点——“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无声地滴血”。第二段紧扣材料,说理透彻,直接揭示出文化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