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人_第1页
第五章 自然人_第2页
第五章 自然人_第3页
第五章 自然人_第4页
第五章 自然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人第一节自然人的概念及主体性基础第二节自然人的人格权第三节自然人的其他法律属性第一节自然人的概念及主体性基础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指以物理意义上的个人为基础构造出来的民事主体,是相对于法人(团体性主体)而言的。理解自然人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法律上的个人与物理及生物意义上的个人是不同的(二)自然人与公民(三)自然人的客观性二、自然人主体性基础(一)宪法性基础因近代的宪法都承认自然人为法律的目的而非手段,是法律主体,所以,一个被宪法承认是主体的人,当然就是民法主体。(二)哲学基础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整个民法的法典化构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返回第二节自然人的人格权一、人格权的概念由于学者及立法对人格权的本质的认识的差异,更由于人格权客体与范围的争议性与开放性,对人格权的概念的理解就有较大的不同。二、人格权的特征1.人格权是一种原始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2.人格权属于专属权,不得继承,也不得抛弃。3.人格权是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和对世性。4.人格权是开放性的权利。三、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一)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是德国判例根据其宪法第1条与第2条创制的,它是指受尊重的权利、直接言论不受侵犯的权利,以及不容他人干预其私生活和隐私的权利。(二)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的关系所谓的具体人格权是指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四、各主要的具体人格权(一)生命权1.生命权的概念。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2.问题。如果将生命作为一种权利规定,那么学术上的问题是:生命权对于自然人究竟有什么意义?(二)健康权健康权是自然人维护其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从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人格权。在健康权中存在的问题,如生命权中存在的问题一样,在学者之间存在争议,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三)身体权1.身体权的概念。身体权是自然人对其肢体、器官及其他组织的完整性所享有的人格权。2.生命权、健康权与身体权的关系。(四)姓名权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设定、变更和专用的人格权。姓名对于自然人来说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其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说认为,姓名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项:①姓名设定权,即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②变更权。③专用权。(五)隐私权1.隐私权的概念。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私生活领域及私人信息不受侵扰的人格权。2.隐私权保护中的问题。①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问题,例如新闻自由与人格隐私权的冲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使用“法益衡量”的原则。②一般人的隐私权与名人隐私权的问题。许多国家的判例都认为,在对名人的隐私权侵犯的构成要件上,要采取比一般人更加严格的原则。(六)肖像权肖像是指个人的真实形象通过照相、绘画、录像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形态。肖像权则是对这种物质形态的制作权与使用权。任何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擅自制作或者使用肖像的,均构成侵权行为。(七)名誉权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所谓名誉,即是指社会一般人对特定人的德行、能力、素质、才能等所作出的评价。(八)荣誉权荣誉权是指自然人对于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荣誉权与名誉权是有区别的:①评价的主体不同:荣誉是特定组织依据特定程序作出的,而名誉是一般社会评价。②内容不同:荣誉是积极评价,而名誉则不一定是积极评价。③是否可撤销不同:荣誉是可以被撤销的,而名誉则不存在撤销的问题。④对自然人的影响不同:单就荣誉与名誉比较,名誉对于自然人来说,要比荣誉重要得多。(九)其他人格权及其说明返回第三节自然人的其他法律属性一、自然人的宣告失踪制度(一)宣告失踪的概念所谓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住所或者居所后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为保护其财产以稳定社会关系,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并为之设定财产管理人的制度。(二)宣告失踪制度的价值宣告失踪制度的主要立法目的在于保护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及维护社会秩序。(三)宣告失踪的条件1.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2.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由有管辖权的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并同时指定财产代管人。(四)财产代管人的职责财产代管人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项:①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妥善管理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②接受他人对被宣告失踪人应履行的给付,履行被宣告失踪人应履行的对他人的债务,包括所欠税款及其他费用。③在与被宣告失踪人财产有关的限度内作为原告起诉或作为被告应诉。(五)财产代管人的变更如果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已无力履行代管职责,财产代管人本人或者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另外,如果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六)对失踪宣告的撤销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失踪宣告被撤销后,财产代管人应当将其管理下的财产交付给本人,并向其报告宣告失踪期间的财务账目。二、自然人的宣告死亡制度(一)宣告死亡的概念自然人的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其死亡,从而在法律上结束其生前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制度。因宣告死亡仅仅是在法律上的死亡,而实际是否死亡并不清楚,所以,又称为拟制死亡或者推定死亡。(二)宣告死亡制度的价值(三)宣告死亡的条件1.下落不明须达到法定期间。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四)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与自然死亡相同,会发生身份关系的终结与财产关系的依法清理,如清偿债务并发生继承。但宣告死亡不能确定的是被宣告人是否已经确定死亡,因为被宣告人可能还生存。(五)对宣告死亡的撤销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特别规定,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顺序限制。宣告死亡如果被依法撤销后,原则上其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应当恢复到宣告死亡前的状态。但是,实践中也有许多限制性因素:1.婚姻关系。2.收养关系。3.继承财产的返还。4.善意第三人的保护。5.恶意申请人的赔偿责任。三、自然人的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护和保护的一种民事制度。但也有学者主张:监护应当是对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与精神病人所设立的保护制度。相应地,在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关于监护的立法体例,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保持现有的体例不变;二是主张将监护放在亲属法中,而在自然人编中仅仅规定无行为能力人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二)监护制度的价值我国现行法上的监护制度之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救济;另一方面是对其生活、教育、财产管理等方面的辅助。(三)监护的种类及监护人的范围1.法定监护。根据法律规定的身份而产生的监护。这种监护人也称为法定监护人。法定监护人分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与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兄、姐。(2)精神病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3)需要说明的问题。第一,关于顺序问题。第二,植物人的监护人。第三,指定监护。第四,夫妻离婚或者子女被收养时的监护问题。2.委托监护。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委托而设立的监护。委托监护一般分为合同委托与遗嘱委托。3.自愿监护。自愿监护主要是指依照法律本无监护义务,但主动提出愿意担任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并经有关部门同意的监护。4.补充监护。对于没有以上列举的监护人的,《民法通则》规定了团体监护人。(四)监护人的职责1.监护人的职责。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2.违反职责的法律后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五)监护人的转承责任由于行为能力欠缺的人有时没有赔偿能力,故许多国家民法规定了监护人的“转承责任”。(六)监护的变更与终止1.监护的变更。广义的监护变更有三种情形:①监护可以因协议而变更。②监护可以因撤销而变更。③监护可以因监护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而变更。2.监护的终止。监护可因下列情形而终止:①监护目的消灭。②监护人监护不能。四、自然人的亲属关系自然人的亲属关系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我们将在有关“亲属法”部分详细论述。五、自然人的住所(一)住所的概念与种类住所是自然人进行有民事意义活动的中心场所。住所与居所是不同的,居所是自然人居住的处所。住所与居所的区别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自然人只能有一个住所,但可以有多个居所;②住所是自然人为一般目的而生活的地方,而居所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居住的地方;③居所具有临时性,一般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而住所必须是稳定的连续的居住,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住所大致可以分为意定住所、法定住所与拟制住所。所谓意定住所,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的住所。所谓法定住所是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住所。所谓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将居所视为住所。(二)住所在法律上的意义住所在法律上具有以下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